都说小时候希望聪明,长大了希望强壮(男女有别),老了希望长寿。我从小就一直都很羡慕脑袋聪明的家伙。到大学三年级为止追女朋友的标准还有一条是可以供她一辈子,但是不能比我笨。直到回来找了一个跟我差不多笨的女朋友才舍弃了这个念头。只要是在学校,聪明的脑袋总是放着光的。它吸引了差不多所有能给你自信的武器: 老师的赞许,同学的无奈,漂亮妹妹的眼光。基本上,学校里这个公式一直被不断地被证明: 聪明 = 成绩好 = 所有。
聪明是个好东西。以至于学校的人很容易把好东西等同于聪明。如果把聪明定义为智商,我们会发现聪明与成绩有很高的相关性,但是没有必然性。在我得周围,这种必然性就跟少了。不用说别人,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从小把我带大的姑姑是个老师,养了4个小孩。我应该是男孩中最笨的,结果就我上了大学。中教高级的姑姑后来的结论是我有读书的性格,给出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我期末考试结束的当天晚上还能看书写作业。其实我记得那时小学四年级的一个晚上,没有电,小人书被哥哥全丢在了阁楼,连平时能当马骑的大黑猪也睡觉了,所以我只有看书写作业了。我承认不聪明是因为我只要不是象上面那样天天学习,就肯定在班上50%之后。不过我从小学的升学考试到进大学都很幸运的没有拿过班上第二。进了大学,在看着我们宿舍几个哥们每月一次染白发就更加觉得读书与聪明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这也是我们老大爱讨论情商的一个理由。但就读书而言,聪明与成绩的关系已经受到怀疑。如果放在社会上,这种关系就更加轻微了。
如果读书与聪明没有直接关系,那么与啥有直接关系?踏实!这个答案是我姑姑给我的,从我小学三年级我就被告知这个答案,一直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理解这个答案,到博士毕业才相信这个答案。踏实就是如果你说你懂了一个问题,那么你能够保证你懂了这个问题;也就是你能确认你说的每句话。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考试。所谓的踏实就是你能够保证你做过每一道练习题能够正确,那么你就不用担心考试了。我的高考就是我把平时做错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抄了下来,并且理解了,甚至背了下来。结果高考的时候我的数理化都有三本厚厚的笔记本,左边的错题,右边是改正。而且改正的部分从假设到结论不少一个字。所以我的数理化包括英语的平均分超过了133(满分150)。不过这个方法对于语文不管用。到了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要求必须在国际上发表论文。刚开始2年多都在不断寻找和尝试一个创新的思路,直熬得心灰意冷,半夜上厕所都是被梦里的论文叫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几乎放弃了几乎所有我认为很聪明的点子,而只是把我做过的事情认真的写了下来,然后用了半年的时间确保每句话是正确的,清楚的。于是我24小时内受到了几个国际杂志的录用通知。
踏实是读书和做研究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要取得拔尖的成绩没有一个聪明的脑袋还是有问题。不过有了踏实这个条件可以让你顺利渡过学生生涯,给你一个生活的起点。至于是继续后面的路就不是读书与聪明的关系,而是生活与聪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