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一再挑起事端 美对台政策日渐清晰
2007年10月15日 世界知识
长期以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奉行所谓“战略模糊”政策,在海峡两岸之间玩平衡游戏。但是,近年来随着岛内“台独”活动日益升级,美国长期奉行的“战略模糊”政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日益走向清晰。此次美国围绕“入联公投”的政策立场是这一清晰化轨迹中的重要一环。
重量级人物接连发话 “反对台独”呼之欲出
6月1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会见美国保守智库传统基金会代表团,提出要在2008年3月的“总统”选举期间,就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问题举行所谓“公民投票”。这一举动将十几年来台湾当局“重返联合国”、“加入联合国”的分裂活动显著升格,极大地挑衅着相对稳定的台海局势。
美国是台湾问题最重要的外部因素,长期以来奉行“以台制华”的基本战略,以各种形式阻挠两岸统一。然而,在“入联公投”问题上,布什政府及时表达了反对立场,而且随着形势发展,立场越来越明确、坚定。陈水扁抛出“入联公投”次日,美国国务院东亚局官员就公开表示反对这一“片面改变台海现状”、将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指出陈水扁此举明显违背了其对布什总统和国际社会的承诺。美国还采取了一些具体行动,来警示陈水扁当局。8月下旬,陈水扁前往中美洲“邦交国”活动,美国只允许其从远离本土、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过境,而且不能过夜,飞机加油后立即走人。这种超低过境规格与陈水扁上台之初过境纽约的“待遇”形成强烈对比。
随着“入联公投”形势的急速发展,布什政府加大了反对和施压的力度,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三位重要官员相继出面喊话:8月28日,常务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接受凤凰卫视记者专访,明确表示“入联公投”是一个“错误”,“我们反对这类概念的公投,因为我们将此举视为迈向宣布台湾独立的一步,迈向改变现状的一步”。仅仅三天后,白宫国安会负责亚洲事务的高级主任韦德宁在记者会上再次放出重话:“台湾或中华民国都不是国际社会中的国家”、“中华民国是一个待定议题”。9月11日,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在第六届美台国防工业年度会议上发表题为“一个强大而节制的台湾”的重要演讲,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在“入联公投问题”上的立场。首先,该“公投”具体违背陈水扁“四不”承诺中的“不变更国号”,“明显就是寻求更改国名”;其次,“我们不承认台湾为独立国家,不认为关于台独的煽动性声明有助于维持海峡现状与和平稳定”;第三,“民主”不背书“入联公投”,“糟糕的公共政策计划即使打着‘民主’旗号也无法美化”。
上述官员的表态,一次比一次清晰、明确。内格罗蓬特位高权重,出来表态本身就是一个明确信号。他将“入联公投”定性为“台独”,也超越了前期笼统地称为“片面改变现状”。柯庆生则进一步与“更改国号”挂钩,直指问题核心所在。综观布什政府高分贝反对“入联公投”的政策表态,其遏制“台独”的政策日益走向清晰。往昔美国对“台独”的政策表述一直是“不支持”,但据专门透漏内幕消息的《尼尔森报道》报道,白宫“反对台独”的表述现在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模糊”的关键是不掀底牌 以保持与两岸互动中的优势
美国长期奉行的对台政策框架是所谓“战略模糊”,即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打“马虎眼”,不给两岸一个明确的表态,从而尽可能地给自己留下更多的政策空间以备将来周旋。其中的关键问题有二。一是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台湾是否拥有独立主权?如果没有,其主权是否归属大陆?大陆和台湾是怎样的关系?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国始终没有清楚无误地承认大陆对台湾享有主权,又否认台湾享有独立主权,而仅仅是被动地、似乎是不情愿地“认识”、“不挑战”中国的立场。“8.17”公报之后,国务院官员在参议院作证时清楚地表示:美国在台湾主权问题上“没有立场”,这是要由两岸来解决的问题。正如美国著名智库史汀生中心学者、台湾问题专家容安澜所说,“除了‘认识’到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其中的一部分之外,美国的‘一中’政策主要是由美国不做什么构成的”。
“战略模糊”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美国对台湾的防卫义务。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声称“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因此美国将“保持能力,来抵御武力或者其他任何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强制形式”,一旦出现危险情况,“总统和国会将决定……恰当的行动”来回应。这里至少有三个问题是模糊的。首先,所谓的“严重关切”是何种程度的关切?它又可以和美国“关切”的哪些国际事务相类比?第二,美国是否会使用它所保持的“能力”来保护台湾,这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第三,“恰当的行动”涵盖哪些种类?一旦台海开战,美国是真的要直接军事介入吗?在这些两岸都极其关心的核心问题上,美国一直坚持保持模糊。正是在这种“不掀底牌”的游戏中,美国寻求在与两岸的互动中保有优势地位。中美建交后,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等历届政府在对台政策上一脉相承,实行这种“战略模糊”。
陈水扁一再挑起事端 布什的“清晰化”发生戏剧性转变
2000年、2001年陈水扁和布什先后在台湾岛内和美国上台执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美国的“战略模糊”政策悄然发生了变化。只不过最初的清晰化是向着亲台的方向演变。推动力来自刚刚入主白宫、对外交事务特别是复杂的中美关系和台海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够而又“心直口快”的布什总统。上任百天之内,布什就喊出了美国历届总统从未说过的话,即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台湾,并宣布了对台巨额军售案。然而,后来的局势表明,真正推动美国模糊政策走向清晰的恰是陈水扁当局的“台独”行径,而清晰化的方向也戏剧性地转了180度,即约束“台独”。
上台之初,陈水扁对大陆、美国、国际社会作出了“四不一没有”承诺,形成了各方认可的“公约数”,暂时维持了海峡的“风平浪静”。但是,他的“台独”政治人格早已定型,推动“台独”只是时间问题。2002年8月,陈水扁便耐不住寂寞打响“台独”“第一枪”,抛出“一边一国”论。2003年,为了寻求连任,他又抛出“公投”议题,强力推动制定“公投法”,并配合选举搞了首次“公投”。第二任期过半后,陈水扁从2006年开始再次启动“台独”步骤,废除了“国家统一委员会”和“国家统一纲领”,抛出“第二共和宪法”、“变更领土”、“四要一没有”等议题,实质性推动“去中国化”。
陈水扁有规划、有预谋的“渐进式台独”不断改变着多年来形成的台海稳定架构,既挑战大陆的红线,也挑战着美国的“战略模糊”政策。在“台独”攻势面前,美国不得不在本想刻意模糊的问题上“渐进式清晰”,不断作出趋于明确的表态。对于台湾“主权”问题,在2003年~2004年的“公投”风波中,国务卿鲍威尔在中国表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不是独立的,并不享有如同国家那样的主权。”“终统”风波中,2006年5月10日,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国会回答议员质询时,针对亲台议员称台湾为“国家”特别纠正道,这种称呼不适合台湾,因为台湾只是“经济体”。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亚太小组委员会主席里奇也当场做类似的澄清。当下的“入联公投”风波中,韦德宁、柯庆生否认“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与此一脉相承,而且力度更大,形式更正式,更能体现政策本意。
另一方面,布什政府也清楚地嗅到了战争的气味。2004年4月,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就《与台湾关系法》实施25周年举行听证会。主管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凯利作证表示:“我们在美国清楚地看到了(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相信他(陈水扁)和台湾其他人也能看到这些危险。”因此,美国在防卫台湾问题上也越来越谨慎。2004年12月,副国务卿阿米蒂奇接受公共电视台访谈,称:“《与台湾关系法》规定我们在太平洋必须保有足够的武力以吓阻攻击,并没有规定我们必须防卫。”2006年3月,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华纳表示:“如果冲突仅仅是由于台湾民选官员的不恰当和错误政治言辞,如果问题是他们造成的话,我不能完全肯定美国将全力救助台湾。”一些智库学者甚至具有军方背景的学者例如卡托研究所副所长卡彭特、五角大楼安全顾问巴内特主张美国明确宣示放弃对台湾的安全承诺,在“台独”挑起战端的情况下,美应撒手不管,“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后果,不要将美国牵扯进去”。美国尽管暂时不会采纳这种“弃台论”,但的确在重新思考如何明确界定自己的对台防卫义务。
“战略模糊”难以为继 “渐进台独”推动“渐进清晰”
2000年民进党在台湾岛内上台执政,不仅彻底改变了岛内的政治生态,更改变了台湾问题的总体走向,相关各方自身的政策和彼此的互动态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民进党利用政权资源推动“台独”,对美国的“战略模糊”政策形成切实挑战,迫使其不得不被动地但却是不可避免地走向清晰,“渐进式台独”推动着“渐进式清晰”。进入倒计时的陈水扁任期,不但不是过渡阶段、平静时期,相反是敏感多事之秋。选举之后,如果民进党继续执政,即使谢长廷“作风务实”,“台独”方向也不会改变,对美国“战略模糊”的挑战不会消失。国民党如果重返政权,海峡局势可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阶段,但是下一次选举民进党仍然可能回来。因此,在台湾政坛民进党在较长时间内形成对美国模糊政策的威胁将长期存在。美国的台湾政策走向清晰也就成为难以逆转的历史趋势。(郭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