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二战经典三大战略“欺骗”---珍珠港,巴巴罗沙,诺曼底
二战经典三大战略“欺骗”---珍珠港,巴巴罗沙,诺曼底
兵者-诡道也。这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武在其著作《孙子兵法》始计篇中对兵法韬略的虚实诡诈之道的精辟概括。
战争‘欺骗’的目的是在战争开始前或战争进行中通过对对手的欺骗、示假、伪装使其迷惑麻痹,丧失警惕性产生误判做出错误且对己方有利的部署和行动,从而掩盖己方真实意图牵制对手,为对其实施突然、致命打击创造先决条件,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最大限度的实现己方的战役战略目的(本篇着重点在进攻方面)。在古代战争中由于各国不同文化背景或固有作战习惯,阴险的‘诈术、诡计’并不被广为接受,某些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骑士风度自居的统帅们对其有一种先天的排斥和不齿,宋襄公那类‘谦谦君子’之流更不必说。但是,战争本身就是一种你死我活不择手段的残酷竞争。为了胜利为了生存,欺骗手段也逐渐被各国军事家们普及利用,并且屡试不爽。正所谓兵不厌诈-在人类的历次战争中,‘欺骗’这条作战指导思想都贯穿于其中。
战争中的‘欺骗’不单指军事上的欺骗行为也包括外交上的欺骗(含舆论战),为达到己方战略目的而实施欺骗通称为战略欺骗。(因为在这里涉及的主要是在战略层面,作战中的具体战术欺骗行为暂不单独提及)在人类史上旷日持久空前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欺骗’的艺术被一次次演绎升华……
被无数军事学家和广大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偷袭珍珠港事件’便是实施战略欺骗的典型战例。
1942年12月7日清晨,日军联合舰队主力成功偷袭美军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的海军基地,举世哗然。这一军事打击行动得以成功,正是由于日本在事前对美国进行了大量的外交和军事欺骗行动,成功的麻痹了美国政府和军方的耳目。我们来回顾一下事件暴发前,日本方面进行的战争准备和为了掩护军事行动而施展的外交手腕:
策划者-山本五十六
作为偷袭珍珠港作战计划的起草者,曾经担任驻美国使馆武官,对美国这个国家有着深刻了解山本五十六深知美日两国在军事、工业、科技水平,战争动员潜力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弥补的巨大差距,面对与美国几乎不可避免的战事,他深深的为日本的战争前景忧虑: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苦战难以自拔,在东北还面临苏联的巨大压力(虽然开战之初苏军被德军闪击战打的措手不及溃不成军,但最终结果很难预料),一旦与英美开战,按照常规战法日军基本没有获胜的可能。于是,山本召集手下的参谋人员极为秘密的策划了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突然打击计划即偷袭珍珠港行动。
为了配合计划的顺利实施,日本方面派遣了大批间谍混入檀香山,刺探收集珍珠港美军部署-舰船、飞机装备数量和种类,港口防空警戒情况和飞机舰船的活动规律,从1941年5月到12月,日本间谍的发报频率日渐频繁,到了关键的12月分以后甚至每天一份,日军根据有效的情报搜集,掌握了美军驻珍珠港舰队的规模和部署情况,为起草确定偷袭计划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凭据。
在筹划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日本与美国玩起了旷日持久的谈判游戏。在山本五十六正式提出偷袭珍珠港设想之后仅半个月,即1941年1月23日,日本新任驻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即以和平使者的身份赴美就职,日本方面大肆渲染,称此为美日关系新纪元的前期,美国舆论也对此大加报道,乐观的认为这是化解美日矛盾的前兆。野村赴美就职后于2月12日第一次会见美国国务卿赫尔,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双方进行了不下五六十次的会谈,提出多个议案均未能达成协议通通无果而终。
在6月底,德军闪击苏联之后,日本军部摩拳擦掌,在一场是南进还是北进的争论中‘南进派’占了上风。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适应形势演变需要的帝国国策纲领》,南进决心已下,为了独霸中国,控制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不惜与英美一战”。虽然早在1940年秋美国就已成功破译日本主要外交密电码,甚至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拟制出日本密码机“紫色密码机”并成功开发“魔术”破译术,但由于美国政府对日本悍然发动战争的野心和事态严峻性认识不足,相关情报技术最终也没能挽救大局。
7月24日日军在印度支那南部登陆,美日矛盾加剧,导致美日秘密会谈中断。作为回应,7月26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一切资产;8月1日美国对日本宣布全面石油禁运,这无疑挖断了能源极度匮乏的岛国-日本维系军国扩张的命根。8月初赫尔承认:太平样的形势随时会成为一个军事问题,而不是一个外交问题了。对日绥靖即将破产。
在如此形势下,日本一方面建议恢复谈判缓和紧张气氛,一方面更坚定了出其不意狠揍美国佬的决心。在美日和谈热火朝天的进行之时,9月6日日本东京御前会议上通过了海军草拟的一项重大决议《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指出“帝国为了确保自存自卫,再不惜对美(英荷)一战的决心之下,大致以10月下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前项外交谈判,如果至十月上旬仍不能实现我方要求时,立即决心对美(英荷)开战。”
就在决定开战的这一晚,近卫首相邀请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共进晚餐,并向其表示赞同赫尔四原则(1尊重相互合一切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2支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3支持平等原则包括商业机会均等。4太平洋现状不得受到干扰,除非现状的改变是出自和平手段。),并再次提议在夏威夷举行美日首脑会谈,如此诚意着实令格鲁深受感动。然而,格鲁不知道就在几小时前,近卫亲手把《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这项对美开战决议案交到御前会议上……
在开战决心已定的情况下,日本一方面通过外交手腕与美周旋,赢得时间;一方面日本海陆军加紧战前准备动员,磨刀霍霍:
联合舰队特意挑选了港口狭窄、四面环山地形与珍珠港非常相近的鹿儿岛进行秘密飞行训练,通过近乎疯狂的超低空鱼雷攻击训练和水平轰炸训练,日本海军航空兵们充分的掌握了实施偷袭的攻击技巧-水平轰炸机在3000米高度投弹误差一般不超过三十米。海军军工研制部门配合偷袭行动特别研制出了能在12米水深的珍珠港使用的浅海鱼雷。
在逐渐做好开战准备后,事前内定的10月上旬对美谈判终止的期限已到,近卫首相却临阵腿软,急不可待的军部在10月12日的会议上把不中用的近卫一脚踢开,10月17日东条英机陆军大臣上台组阁。11月5日的御前会议通过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在‘要领’中加进了和平的幌子,-“对美谈判若在12月1日凌晨零时以前获得成功,即停止发动武装进攻。”这完全是一句空话,参谋本部的官员叫嚣:“12月初发动战争,从今以后对美谈判是伪装外交。”
11月5日,杉山和永野两位总长相继发布了得到天皇批准的《大陆令第五五六号》和《大海令第一号》,进行对美英等国的战争动员。山本五十六也在这一天发布了《联合舰队机密作战第一号令》配合战争动员,并在随即发布的第2号令中规定:“Y日预定为12月8日。”Y日为开战预定日期,X日才是“开战日”。最终X日就是12月8日。
11月5日,美国通过破解日本发给驻美大使馆的外交训令,也觉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译电重点是:“甲案不能令美接受,我们提出乙案,这绝对是一个最后方案。”“希望不要给美方造成这是最后通牒的印象。”“如果美国政府对此拒绝接受,出了战争别无他法”“绝对必须在11月25日以前将签署协定的一切准本办理完毕。”)赫尔在看了东乡外相给野村大使的破译电文后,沉重的说:“这对于我只有一种意义,那就是日本要转动他那作战机器的,并已决定如果到了11月25日,我们还没有同意他们的要求,他不达到与美作战的目的决不罢休。”
还是在重要的11月5日,美国军方首脑斯塔克和马歇尔向罗斯福递交一份备忘录,全面阐述了军方观点,把战略估计放在了对日消极妥协的基础上,而这种观点为罗斯福采纳。
在局势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的11月5日,日本为了最后争取时间稳重美国,由东条首相大臣派出和平使者来栖三郎赴美,协助野村谈判,娶过一个美国女性为妻的来栖一踏上美国的土地便向美国媒体大唱和平赞歌,说什么:“日美谈判尽管形势艰巨,但仍不应失去信心。”“如果不抱希望,我何必不远万里来美国谈判呢?”可以看出,日本为对美发动猝不及防的偷袭,在外交层面配合的欺骗行动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不单在外交层面,日本人在各个方面甚至是细节问题上都予以了充分考虑,尽一切可能制造假象,迷惑麻痹美国人的视线:
龙田丸是日本一艘排水量为16955吨的豪华邮轮,作为第二次撤侨船,原定于11月中旬从横滨启航,开往美国洛杉矶。可启航日期一拖再拖直到12月2日才启航,日本媒体对此大肆宣扬。更奇怪的是启航前一天‘龙田丸’的船长木村庄平被叫到海军省,大前敏一中佐交给他一只装有16把手枪的长方形木箱,并向他面授机宜……在离岸之际,海军省的官员亲自登上邮轮,严令木村船长把所有的真空管拆下,不让乘客收听广播,船上不得拍发任何无线电报。日本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以此转移美国视线,掩人耳目,让对方认为开战还很远,从而忽视备战的急迫性加以懈怠。实际上‘龙田丸’的木村船长早以得到命令,一旦战争打响马上调转船头开回日本,手枪是对付客轮返航时乘客的不满反抗,特别是搭乘该船的十几名美国军人。
在12月5、6两日,日本大本营海军部组织军校学生冒充水兵在东京街头市区参观,3000多名身着大日本海军军服的年轻‘水兵’们陆陆续续出现在繁华的银座大街上。对此街头民众议论纷纷,有的疑惑:“形势如此紧迫为什么还搞这样的参观游览?”有的称赞:“如此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不愧是大日本海军。”这些水兵还到朝日新闻社参观,当晚《朝日新闻》晚刊以《3000海军勇士来社参观》为题作了报道。
日本人如此安排是由于图穷匕首见,在最后关头美英谍报机关拼命刺探相关情报之时,大张旗鼓的招摇撞骗撒出一股烟幕,让美国以为日本海军驻扎本土,娱乐消遣,并没有全力动员备战,而实际上南云舰队暗渡陈仓,杀气腾腾的直奔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檀香山时间7点55分,日本俯冲轰炸机群出现在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浩劫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回顾此事件可以看出,日本军方在实施最后突袭之前,对美方始终散布外交烟雾,在最后一刻仍然心思缜密的上演种种欺骗伎俩,这些欺骗行动有效的迷惑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使其在大难临头之时仍然没有做出有效部署和防卫,军队警惕性始终不高战备不足。这是战略欺骗的一个经典范例。
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
这是整个二次大战中最为猛烈的攻势之一,也是希特勒疯狂军事野心的最终展示。应当承认,在这个作战行动中,德军闪电进攻苏联的军事意图得以实现,其战前欺骗宣传的努力有一些作用,但明显不是主要作用,后面的阐述中会讲到这点。
策划者-希特勒
在这次规模空前的军事进攻前,德国元首希特勒不顾统帅部诸多将领的质疑忧虑(不过种种原因这一次相对于元首对西欧国家实施闪击战时,德军将领的反对意见要少的多……),一意孤行的将这个他自认为伟大的战略计划付诸于行动,在此之前与苏联所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失去了存在意义。他认为,如果德军在苏联重整军备之前没有首先进攻将会错失良机,他们和欧洲其他国家将会受到俄国的优势兵力进攻,没有等下去的必要。他的这一论点的重要依据是苏联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说明苏联军队领导层遭受清洗整肃,指挥员队伍青黄不接,经受不住德国铁拳的全力一击。,出于希特勒个人政治蓝图和其与布尔什维克主义意识形态上的势不两立及对劣等种族清洗、扩张生存空间的需要,对苏一战势在必行。
德国意大利日本在1940年9月27日签定了三国公约以后,为了不使斯大林感到这个条约是针对苏联的,里宾特洛浦决定如果可能的话,把苏联也加进来,希特勒被说服同意邀请莫洛托夫来柏林讨论。希特勒在口述的长信中称三国共约是反英的也是反美的,邀请斯大林与其他三国一起参加瓜分世界的联盟。斯大林的回复中认为在日本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参与下讨论一些共同问题,这一点还需要事前研究。可以看出希特勒了邀请莫洛托夫的目的就是为了试探俄国人的态度,并使其认为德国的主要敌人是英国而不是苏联,造成苏联的误判和麻痹。
在与莫洛托夫的讨论中希特勒声称把德苏关系至于最重要的位置,欧洲大陆国家必须联合行动反对英美,瓜分各自需要的殖民地,建立各自得利益范围,并且在第二天的会晤中大谈战争的必要性-必须保证原料的供应-使德国不得不在他没有永久利益的地区进行干预例如在芬兰(德国人需要的镍和木材)和罗马尼亚(石油供应);莫洛托夫没有同意希特勒关于巴尔干问题和东欧势力划分上的解释,这次访问没有取得共识。而在莫洛托夫回国两周后,莫斯科表示接受里宾特洛浦的建议,只要德国接受苏联的某些条件-而德国方面没有对此做出回复。希特勒在莫洛托夫回国之前就对戈林说,他已经决定在1941年春天进攻苏联。12月5日希特勒命令陆军总司令部加速进行再春季发动攻势的准备工作。12月8日他签发了巴巴罗萨行动中最关键的第21号指令:“德武装部队必须准备甚至在对英战争结束以前就在一次快速战役中粉碎苏俄……需要更多时间的准备工作如果没有开始现在要开始进行,并要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
斯大林显然早已意识到同德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但他未能理解战争对希特勒具有的意识形态上的重要性,1933年斯大林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深信,德国会把注意力放在欧洲其他地区,不会无端废止这个对双方好处显而易见的和平条约。他的结论是如果同德国的战争不可避免,也要到1942年或1943年才会发生,此时他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做好准备。苏联继续向德国供应物资包括原材料能源和饲料,1941年1月10日在莫斯科签署的六项苏德条约中最重要的经济协定中,俄国同意在到1942年8月为止向德国提供价值为6.2-6.4亿马克的各种物资,最后斯大林亲自过问又增加了德国短缺的重要原料供应:6000吨铜,1500吨镍,锡、钨、钼各500吨。
苏联也加紧了战争准备,加强了军工生产,但种种筹备措施滞后,1941年4、5月制定的计划基于一个假设,红军不会遭到奇袭;敌人的作战一开始将是有限的兵力进攻,红军有时间完成战争动员。由于斯大林甚至不向他的参谋长和高级指挥官承认战争的迫在眉睫,至战时没有发布战争一旦发生将付诸实施的作战计划
希特勒认为击败苏联必须抢先下手“……时间对我们不利……在最后几周我总是担心斯大林回抢在我前面。”他密令对苏前面进攻的军事行动-“巴巴罗萨”计划在6月22日开始进行,5月下旬,德国铁道部门适时最大限度的运行计划,每小时开出100列军列,两个星期内有47个德国师被运往苏德边界,海军也为这个行动秘密调动。德国情报部门和反间谍处制造种种假象,散布舆论声称德国即将对英国发动进攻。德国出版了许多英国地图,并在军队中配备翻译,散布德军空降因果的消息,在英吉利海峡哈加莱海峡之间部署了大量渡船和登陆器材,频繁进行登陆作战演习,甚至制定了代号为‘鲨鱼’和‘鱼叉’的对英登陆计划迷惑外界。然而德国在苏德边境频繁的军事部署,无法掩蔽世人的耳目。德军在东线修建了250个飞机场和160个降落场,在波兰境内修建了100个飞机场和50个降落场。6月初用于入侵苏联的460万德军,90万仆从国军队约140个师,550万士兵整装待发,4万7千多门火炮,3500辆坦克。4950架飞机和数万吨物资装备已经完成了出发地点的集结……德军三个进攻集团军群虎视眈眈,蓄势待发。
斯大林对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德军即将入侵的绝密情报后看做是挑唆拒不听信,把外界的警告视为企图挑起苏德战争的阴谋不加理会,使德国最终占到了奇袭的便宜……1941年六月22日凌晨德军兵分三路,在沿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的18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不是斯大林估计的西南方)发起了全面进攻,德军攻势凌厉打得长驱直入苏联红军措手不及,艰苦卓绝、空前惨烈的卫国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在这段史料中,德国在战前进行的示假欺骗行为对其实施对苏突然打击的作战行动实现起了一定掩护作用,但苏联领导人个人的臆断和一厢情愿的心态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斯大林认为德国人不会贸然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德国在边境的一系列动作只是一种挑逗试探。在他个人的误判下德国的欺骗手段为斯大林的证实自己的看法提供了依据。但是,总得来说还是斯大林主观上对德国的战略意图作出了错误判断,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形势,只能坐以待毙。
而下面的战例则是欺骗在战役中作用的充分体现。
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
盟军经过周密准备,组织发动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霸王行动’,登陆法国诺曼底成功开辟第二战场,与东线的苏联红军一起东西两路夹击纳粹德国,彻底敲响了德国法西斯覆灭的丧钟。
策划者-艾森豪威尔
美军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担任霸王行动的总指挥,全权指挥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作战行动。盟军在英国集结了规模庞大的军队:陆军登陆部队32个师12个独立旅;海军:战列舰6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93艘,登陆艇1000多艘;空军有作战飞机1100架,运输机2300架,滑翔机2600架。英国各出发地域集结了300多万军队,集中各类装备物资辅助设施,士兵日夜加紧操练,随时准备待命出发。
随着战局发展德军预感到了盟国军队即将在法国进行登陆,加紧了防御准备。针对盟军可能的登陆,隆美尔元帅精心指挥修建的大西洋铁壁,在适宜登陆海滩构筑坚固工事,炮台,支撑点;密布地雷,隔绝珊等反登陆障碍物,并且在防御纵深配备大批反登陆预备队严阵以待。这些都不可避免的会对盟军登陆部队造成巨大伤亡。(迪耶普袭击中,盟军已经意识到攻击设防严密的港口的代价过大且成功性极低)
为了转移德军对盟军预登陆地点-诺曼底的注意,盟军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一些列军事欺骗行动把德国人的视线引向了加莱。在英国东海岸一代部署许多登陆艇飞机火炮和等装备,沿岸修建了码头港口和许多营房,医院,弹药库,并配备储油罐和发电厂。军队频繁演习集结,情报部门还发出大量电报,通过间谍和电台大肆撒布假情报,派人到各个中立国收购加莱地区地图,甚至虚构了美国第一集团军的空头番号,任命巴顿将军为这只影子部队的司令,频频在英国肯特郡抛头露面,引人注目。盟军的空军部队对加莱地区采取的打击活动故意多于诺曼底,并将加莱地区的雷达通通摧毁,而在诺曼底地区保留了数个雷达站,制造假象。
盟军种种欺骗活动果然让德国人上了当,希特勒命令加强加来地区的防御,并且把15集团军集中到了加莱地区,由隆美尔指挥。(实际上德国人或多或少的预料到盟军会在诺曼底采取行动,但是盟军的诱骗活动成功的干扰了德军的防卫部署重心)在调虎离山,声东击西的计谋成功以后,盟军与1944年6月6日发动了对诺曼底的登陆行动,面对意料之外的打击,德军仍然蒙在鼓里。英美首批登陆部队使用了4000艘驳船,拖轮和登陆艇,有1200艘军舰为他们提供掩护和火力支援。艾森豪威尔手上有7500架飞机用于支援,还可随时调用轰炸的国本土的轰炸机队(3500架)支援地面部队;由于盟军事前的成功欺骗,德国指挥官搞不清这是佯攻还是主攻,会不会在加莱地区还有一只部队登陆?(既由英国东南部最短航线在法国加莱地区登陆)。德军60个师只有18个部署在诺曼底地区,隆美尔主张将入侵敌军消灭在滩头,但是在和希特勒在6月17日会面时已经不现实了,此时登陆的美英部队达60万至多,而且盟军掌握制空权,地面部队即使调动在白天也不能行动。盟军登陆后德国人最宝贵的几天被白白浪费了。
当诺曼底登陆形势明朗后,希特勒在6月29日仍然不许第15集团军前往诺曼底增援;由于盟军出色的战略欺骗手段,使德国对其主要登陆地区发生误判,影响了防御部署重心和其在战役打响之后增援部队的调动。总得来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的欺骗行动是极为成功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得扎实细致,欺骗了德军情报部门的耳目,为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的提供了保障,最大限度的减小了登陆部队面临的抵抗,那些默默无闻的战斗在后方的无名英雄们功不可没。
回顾以上战例会发现,作为战略欺骗的典范,‘珍珠港’和‘巴巴罗萨’一方的在战前欺骗行为,同属于军事、外交层面的双重欺骗;它们的另一个相同点就是这些军事行动都属于‘不宣而战’的突然进攻。很明显,为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有效性,事先对对方进行外交欺骗和舆论宣传,使对方麻痹疏忽,在己方完成准备部署以后对敌发动迅雷不及掩耳的凌厉攻势,在对手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一举将其打败,是欺骗实施者的共同目的。
日军偷袭珍珠港这一事件的背景是日军为了在与美国不可避免的战争中占得先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突然不宣而战的袭击,重创对手,让其对日妥协并退出太平洋的势力圈。虽然通过事前的有效欺骗使美军毫无戒备损失惨重,但由此唤醒了美国这一沉睡的战争巨人,最终不得不面临其愤怒的反击,得不偿失。用有些史学家的话来说,美国人料到战事即将爆发只是对日本的具体进攻目标无法确定,但是没料到日本人是如此无耻又是如此愚蠢的不宣而战……日本此举在战略上是大错特错,希特勒2年来始终避免美国介入战事,而日本一天之内使他所做的多年努力破灭了,很快他们就为此尝到了苦头。这种单纯的战略欺骗和偷袭本身虽然取得成功,但打击者的最终战略目的没有实现;由于没有正确评估对手实力和战斗意志,日军在成功实施欺骗达到战术目的同时战略上却是一种失策。而德国闪击苏联前的欺骗行为的成功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的主观臆断和消极误判。相比较而言,最精彩的莫过于盟军诺曼底登陆行动中所采取的欺骗策略,不光在战事前成功的调动分散了德军的防御力量,甚至在登陆发起后十几天还让德国统帅部蒙在鼓里,如此成效堪称完美。这些欺骗行为的操纵者和受害者实力大致对等(起码有一较高下的本钱),巧妙地欺骗手段的伪装,可以使一时的战略、战术目的得以有效实现,掌握一定的战略主动,但是不能保证由此一举确立绝对优势,交战双方此消彼长,战场态势复杂多变,一时的优势往往转瞬即逝或在对峙消耗中微妙转化。
在现代战争中,军事行动中基本的谋略性欺骗、示假仍然司空见惯、屡见不鲜;而在国际秩序日益完善确立的今天,为掩盖战略意图而实施外交上的欺骗手段,这种行为本身在现今的国际舞台上已基本不被采用,因为这种利用外交渠道进行欺骗的手段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准则,并且大大损害一国政府的威信和信誉。而且当今的世界各局已经和二战时期大相径庭,霸权势力对不合作国家实施的军事打击在国际舞台屡屡上演,这类“大欺小”的一边倒打击自然不用进行什么外交欺骗迷惑对方。恰恰相反,具备绝对军事优势的美国在对对方实施军事手段之前在外交场合往往为自己的行动粉饰,以人权民主自由正义恶化身示人,它对其他国家进行干涉需要的是冠冕堂皇的战争借口,例如:1991年海湾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或北约军队)往往在战前对对方实施一定时期的舆论战,在维护国际秩序保护人权的旗号下对其进行最后通牒,在没有得到满意答复的情况下便悍然发动军事进攻,对它而言,需要的不是通过欺骗模糊立场而是明确展示己方立场恐吓对方做出妥协和让步。在目前这个注重国际舆论和国际道义形象的时代,实力优势明显一方发动军事打击真正的需要的是动武的借口和名义,而没有必要需要采取外交欺骗手段麻痹迷惑对手。
而随着高新技术的日益发展,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当今战场上,间谍卫星,数字化侦察通讯手段,智能识别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的装备完善,也使得战场欺骗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面对高技术装备的对手)。但是“欺骗”,这个自古至今确立作战准则是不会随时代发展而终结的,它将被一代代各国军人所发展和延用。在作战环境越发复杂,作战思想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运用欺骗手段达成战术战役目的更能考验指战员的谋略水平和一支军队践行实现指战员相关作战意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