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代局部战争以及全球反恐形势的演变,以及作战场地由开阔地域向城市复杂空间的过渡,美军作战模式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尤其是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事表明,特种作战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举足轻重。本文即为美国军事媒体关于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战场的作用以及在未来战争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点思考,在此呈现给广大读者。
关于特种部队作用的争辩
毫无疑问,美国特种部队(SOF)在美军最近几年的全球作战行动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伊拉克自由行动”(OIF)中,特种部队先是作为美军的“急先锋”,成功摧毁了伊拉克的导弹发射基地,引导美军其他部队进一步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随后在伊拉克北部展开的“绿色阵线”(Green
Line)军事行动中,特种部队再次成为“领导”部队,先是与库尔德军事组织合作牵制了伊拉克常规步兵师的作战部署,最后长驱直入到达基尔库克和莫苏尔,成功保护了伊拉克北部油田的安全。而在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动”(OEF)中,与美国结盟的阿富汗联军花了6年的时间也没能击溃塔利班政权,最后还是美国特种部队出马,打破僵局取得了胜利。种种迹象表明,大出风头的特种部队仿佛正在逐渐成为美国军事力量的“核心”。
特种部队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导致人员和资源开始向特种作战倾斜。但这种趋势能持续多久,特种部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在本应该部署常规部队的区域增派特种部队是不是最好的方法,特种作战还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而所有问题的核心就是,特种作战是否应该在美国军事力量的建设中占据主导方向。
特种作战如果要成为主要作战模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特种部队是否具备从常规部队手中接管任务的能力,尤其是承担目前仍需大量地面部队才能完成的任务的能力。所以有人大胆假设,如果特种部队能够使美国在不调动大量常规部队(仅指美军,不包括其盟军力量)的情况下就能完成主要作战行动,也就是特种部队引导精确制导武器对敌进行打击的模式可以替代大规模的常规地面战斗,那么美国特种部队和常规部队的重要性将产生戏剧性的换位,现在保留的常规部队中有很大一部分将被解散或改变职能,重组后将形成更紧凑的作战分队,空中精确打击力量和导弹部队也将进一步扩充,特种部队兵力将迅速增加。如此,美国军事力量将发生巨变——更轻、更快、战略机动性更好,对后勤基地和港口的依赖性更小,向更远距离处投送火力的能力更强,而对精确火力的依赖性则更大。这将是美军乃至世界级的军事变革。
但是也有人指出,对常规部队和特种部队重新定位是不明智的,尽管这样的建议已经被正式提出,特别是在塔利班政权倒台后的几个月。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经验表明,尽管“阿富汗模式”(即指美特种部队在阿富汗的作战模式)经常收到奇效,但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盲目推广、过度拔高特种部队的地位,将有可能使军事力量调整濒临危险境地。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在稳定中发展,保持一支更加平衡的军事力量才是明智的。以上两种论调中,后者占据上风。
“阿富汗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关于特种部队将起战争主导作用的话题,其由头来自被称为美军“新模式”或“阿富汗模式”的主要作战行动。在这种模式下,地面上的美军特种部队通过各种渗透行动,负责为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提供所需的目标诸元信息,以优势火力打击分散、隐蔽的敌人。从阿富汗的作战效果看,特种部队成为精确制导武器的“引路蜂”后,美军即使人数处于劣势,也不需要调动大批常规地面部队就可以赢得胜利。美军地面特种部队无疑是使精确打击发挥最佳效果、并替代大规模近距离地面战斗的“催化剂”.
但是,以上经验并不意味着特种部队指引的精确制导火力就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用特种部队占主导的“阿富汗模式”来指导美国军事力量结构的调整,显然还难以说服人心。
在阿富汗,地面部队之间展开的多是大范围的近距离零星战斗。事实上,整场战争比预想的更“传统”,战术上也并没有什么革命性的亮点。特种部队指引的精确制导火力对对手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还不足以达到战斗胜利的目的,特别是对方慢慢适应了这种模式、并有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之后,一定还要有地面部队参战才能取得胜利。
在“持久自由行动”中,塔利班军队在战争初期的部署和作战技巧非常拙劣,因此美军的“阿富汗模式”攻击手段收到了奇效。塔利班军队一开始往往以暴露的“人”字队形部署,随意挖堑壕,步兵阵地缺少顶部防护和隐蔽,战车也没有正确部署。结果,其阵地一旦被美军定位,错误的部署和无掩蔽的机动使他们成为了美军精确制导武器打击的活靶子。
比如,2001年10月21日,在Bishqab,美特种部队从8km之外发现了塔利班的目标。随后,这块多年没有攻下的防御阵地在美军2000磅精确制导炸弹的打击下土崩瓦解;10月22日,在Cobaki,美特种部队发现了1500~2000m之外的塔利班观察哨所,随即引导精确制导炸弹将其彻底摧毁;10月28日,在Zard
Kammar,1600m之外的塔利班防御阵地又被发现并摧毁;11月4日,在Ac’capruk,塔利班部署在Balkh河西岸上坡处的战斗车辆被4~5km之外的美特种部队观察哨发现,随后被美军空中火力摧毁。
吃了几次大亏后,塔利班的车辆涂上了泥巴用来伪装,阵地的遮蔽也有所加强。到了12月,在坎大哈北部和4号公路沿线的作战中,塔利班军队都进行了精心的伪装、分散,并利用自然地形进行隐蔽作战。“阿富汗模式”的成功效应开始有所减弱,美军发现目标并进行精确打击的难度在不断增加。2002年11月2日~5日,一支塔利班防御部队占据一条废弃的前苏联修建的堑壕,在正确的隐蔽和迷惑下,这支部队成功地阻碍了美国特种部队对其战斗阵地的正确定位,最后美军特种部队不得不召唤空中火力对整个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可是2天多的轰炸后,依然有不少幸存下来的塔利班武装分子在坚守阵地,并击退了联军和北方联盟骑兵部队对其阵地的第一次进攻。美军特种部队看到这种状况后,开始重新召唤空中火力,发动第二次进攻。在这个过程中,美军特种部队传送给北方联盟骑兵部队的“准备第二次进攻”的命令被误解为“发动进攻”。结果,北方联盟骑兵部队比原计划提前发动了进攻,而美军精确制导炸弹落地的时间仅比骑兵部队到达的时间提前几秒钟。北方联盟骑兵部队在炸弹爆炸后产生的烟尘中迅速推进,在塔利班还没有反应过来时绕到他们的后方进攻,战斗取得了胜利。事实上,“阿富汗模式”在这次行动中是不成功的,恰恰是由于“失误”,才戏剧性地使北方联盟骑兵部队和美国特种部队完成了一次时间上的紧密配合,可见运气对战斗结果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到2002年3月的“蟒蛇行动”时,塔利班军队已经能够通过保障通信安全、分散队形、伪装训练、掩护和隐蔽、构筑假阵地等手段迷惑美军火力,保存自己的实力。美军特种部队在10km×10km的战场上采用了一切可用的监视和目标捕获系统用于战前的详细侦察。即便这样,也只有不足50%的塔利班军队阵地被识别出来,最后还是不得不出动大量地面部队进行战斗。在战斗开始阶段,与美国结盟的一支阿富汗武装力量不断遭到塔利班军队的积极阻击。由于其位置在火力暴露之前很难确定,一爆发就是近在咫尺的激烈近战,精确制导武器很难派上用场。最后在空中火力、美军步兵和多国特种部队的联合进攻下,塔利班军队才被击退。
阿富汗战争表明:如果美国及联军的地面力量能超过对手或与之相匹敌,那么特种部队指引的精确火力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能够改变战争僵局,使美军及联军保持“单边”优势,并取得胜利;如果对手训练有素,斗志高昂,那么仅仅依靠特种部队指引的精确火力还难以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随着对手的掩护和隐蔽能力越来越强,现有的传感器和武器很可能对这些由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相结合的掩护和隐蔽无能为力。例如在“蟒蛇行动”中,塔利班军队在山区的一个阵地,如果图片上不用箭头标明,从正面拍摄的角度根本看不出它是一个阵地——天然的岩石起到了很好的遮蔽作用。而且塔利班士兵穿着与当地牧人相同的长袍,以小股分散部队的形式在山中穿梭,更增加了美军侦察的难度。此外,美军希望侦察到塔利班军队的补给路线或巡逻活动,或者侦听到他们使用的无线电台的频率,而塔利班军队在保持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使用人力、有线通信或其他非无线电方式进行通信,减少了被窃听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阵地很难被发现。对付这样的目标,任何监视技术都不敢保证从远距离能可靠地发现目标。这时惟一可靠的方法就是与敌人进行直接火力接触,迫使他们暴露阵地火力。事实上,这也是美军在“蟒蛇行动”中发现敌人阵地所采取主要方法。
由此看来,“阿富汗模式”有很大局限性,只有保持平衡的军事力量,能够将经验丰富的常规地面部队投入战场,与敌人进行近距离作战并正确利用远程精确火力的潜在优势,才可以降低未来战争的不确定性并赢得优势。
阿富汗地形复杂,常常能提供很多天然的隐蔽场所,使侦察定位的难度加大
特种部队引导精确炸弹攻击,成为美军作战手段的一个新亮点
美军特种部队搜索敌方军队及军用设施,并为制导炸弹提供定位数据,这一模式在阿富汗屡奏奇效
军事转型需慎重
当然,对于未来的反恐战争,仍需要加强特种部队的作用。如果未来的重要目标是深藏在敌对国家里的一小部分秘密人物,那么特种部队就有用武之地,而常规部队难以发挥作用。特种作战行动作为美国军事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资源,需要其他军事力量的支援。因此大多数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SOCOM)应当从支援角色转变为战斗角色,在“全球反恐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人认为是主导作用)。
尽管增强特种部队作用,扩充其规模显得非常有意义,但仅仅凭借所谓的“阿富汗模式”就对军队进行彻底改革是不成熟的。军事转型需要改革,但也需要保持连续性,阿富汗战争的经验表明:军事转型将渐进推行,革命性的转型则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实现。
通过与敌方近距离火力接触,也是发现其火力部署的一个方法
特种部队的作用已经得到认可,但“阿富汗模式”的成功似乎还不足以导致美军军队体制的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