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纸和邮票

              糖纸和邮票

                陈平

小时候玩具很少,可看的书也不多,百无聊赖之中,妈妈打开糖盒,挑出一颗杏仁奶糖。糖的味道还没品出来,就被我咽下了肚,留下那张散发着余香的糖纸,躺在桌上。我小心地把它展开,上边印着一颗黄杏,背景是杏树,一个女孩儿一个男孩儿在树下跳舞。边儿上还有字儿呢!妈妈用手指点着,帮我念出了声:“上—海—益—民—食—品—厂”。啊,上海!仅仅在画报上见过的地方。江边矗立着洋里洋气的高楼,街上走着衣着时髦的人群。我姨大学毕业后,和她的上海同学结了婚。姨夫到我家来,操着上海味儿的普通话向我们问好,又从手提包里取出这个糖盒,送给妈妈。

于是开始了我攒糖纸的历史。上海的糖纸印刷精良,图案美丽;北京天津的糖纸比上海的大一号,图案设计、印刷质量也稍差。最糟糕的是我家乡的糖纸,一包糖里,总能找着几块没穿衣服的,因为糖纸都破了。不过小地方也偶有精品,忘了哪个大人给了我一张芝麻酥糖的糖纸,用一种类似雨伞的油纸制成,边上印着彩虹一样的图案,中间是麦穗和葵花闪着金光,底下小字是“秦皇岛糖果厂”。物以稀为贵,最贵重的糖纸,是用玻璃纸印制成的。而玻璃纸中最为美丽的,当属上海的“百花奶糖”。这种糖纸图案简捷:两边是红黄玫瑰,中间还是红黄玫瑰。我只有两张“百花奶糖”,一张还被爸爸吃糖的时候撕破了一点。我小心地用手指尖把它抹平,夹进我的糖纸书里。

说到糖纸书,糖纸多了,不能再堆在纸盒里了,就需要一个展览的方式。邮票有专门的集邮册,百货公司有卖的。我找到那个柜台,询问有没有专门夹糖纸的夹子,大人们都笑起来。回到家,我一眼看到了书架上的“雄文四卷”,还有一本64开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合订本”的最前边,是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的几张照片,用彩色道林纸印成。这几个位置,理所当然地是我的几个上海玻璃纸“公主”的栖息之地。接下去是目录页,应该让给“上海红色儿童食品厂”的几张。我喜欢上海红色儿童食品厂的糖纸,因为上边多印有漂亮的小人儿,虽然都手持红宝书,戴着红小兵袖章,却胜过我日后见到的最美丽的公主王子。再往后是湖南农民什么什么报告,就请“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几位小天使进驻吧。著名的“大白兔”,就是这些小天使之一。攒糖纸有了经验,我发现有两个益民食品厂,“一厂”和“三厂”。我很想在给姨和姨夫的例行公事的问候信里加上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上海益民食品二厂”,被妈妈坚决地、无条件地否决了。唉,大人真是没意思。不管他,我自己琢磨出来一个答案:二厂专门造面包,所以我见不到二厂的糖纸。“合订本”到了“别了,司徒雷登”处,就是大批的“上海天山回民食品厂”的话梅糖的糖纸了。这种糖纸我起码有五十张,因为姨结婚以后,每年都要从上海给我们寄来一包这种糖。它的糖纸并不难看,咖啡底子上印着白色的图案和字样,小小的,精致的一张。可惜一多,就让人不珍重了,我拿它们和别的小朋友换糖纸。

交换糖纸的仪式不可谓不庄严。须小朋友三人以上在场,以免有了争议,找不到仲裁人。如果是交换玻璃纸的,须先净手,尚在开裆裤阶段的弟弟妹妹要先领开。我最成功的一次交易,是用两张话梅糖纸换了一张天津产的三角形玻璃糖纸。这糖纸上印着一条绿色的大鱼,鱼的头冲下,尾巴占住一个角,两个鳍展开,覆盖另外两角。不知道是包的什么糖,只印着“天津东风糖果厂”。这张糖纸奇大,我的“合订本”装不下它,只好放在一本姓鲁的人写的怪书里。

玻璃纸糖纸在“合订本”里夹久了,变成光滑的一片,拿出来放在手掌上,便自动卷成一个卷儿,不知道这背后的物理原理是什么。我和小伙伴们都亮出自己所有的玻璃纸糖纸,比赛谁的最卷,卷得最快。为了产生出最光滑的玻璃纸,我爬上桌子,从书架的最上层取下一本带硬皮的俄文大厚书,再绉的糖纸,在这本书里压上几天,也包你光滑平展如湖面。

上了小学,有了点文化,就瞧不起糖纸了。放学回家,妹妹抽着鼻涕,正伏在收音机前,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学龄前儿童广播,“答答答答—嘀嘀—答!小喇叭开始广播!” 我心一软,把“合订本”和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二集》朝她跟前一推,“都是你的了!”妹妹乐得象过年。我开始了集邮。

家里本来就有个集邮册,是爸爸的,他一直说不准我动。可是到小学三年级,我已经把家里的书都看完了,连枯燥的“雄文四卷”,我也一页一页地溜了一遍,当然,最有意思的注解,我还是认真看了的。一天,爸爸把集邮册取出来,郑重地说,“你知道怎么收集邮票吗?”

从爸爸那里,我知道了邮票分普通、纪念和特种,普通邮票是拿来寄信的,象当时我们用的“天安门8分”,“延安枣园4分”等等。一般来说,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才有收藏价值。纪念邮票的左下角,都有类似J5.(3—2)的标志,J就是纪念的意思,5是第5套,3是全套共3张,2是这套里的第2张。而以T打头的编号就是特种邮票。有些糖纸上也有编号,但是好象没有系统,也看不出有什么意义。

邮票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令我着迷。一放学,我就跑到爸单位的收发室,去跟大人要邮票。大人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不好意思拒绝我,加上我死乞白赖,有一次为了一张包裹上的1元邮票,竟跟在一个阿姨后边,一直走到她家门口,阿姨进门拿剪刀拆开包裹,对我叹了口气,“我们家小刚也集邮,他可没你这么粘!”邮票一拿到手,我便飞速跑回家,把邮票泡在水里,等它和纸分离以后,再揭下来晾在暖气上。这次我站在旁边守着,再不敢掉以轻心:上次暖气太热,竟将邮票烤糊了。爸说那张邮票已经没有价值了,我还是舍不得扔,把它夹进了集邮册的最后一页。

院子里集邮的孩子大多是比我大的男孩。我邮票有了一定规模,需要出去和同好交流,可是第一次就出师不利,吓得我再不敢张扬。我拿着集邮册一出现在院子里,因为小刚和他哥提前做了广告,“呼啦”一下就围上来一圈男孩儿,他们七手八脚上来翻我的集邮册,没两分钟,集邮册就脱离我手,落到一个嘴唇上长了几跟小胡子的大孩儿手中。那大孩儿不是我们院的,却十分威严。他大手一扒拉,旁边那些小手就都老老实实地放下了。他一页一页地翻着,忽然他眼睛一亮,说要换我的“少年儿童体育运动”里5毛2那张,说他全套就缺这一张了。我这张邮票没有重样的,而且他用来交换的邮票我已经有好几张了。我小声说不换,那大孩用有点变音的嗓子高叫道,“不换?不换就不给你了!”他把我的集邮册举得高高的。我没哥没姐,家里只有一个流鼻涕的妹妹,小刚兄弟俩这时也不站出来帮忙,我急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那大孩脸一沉,把集邮册往我怀里一塞,“行行行,小气样儿!”他走了。我怀揣着集邮册赶紧跑回家,把门关严。一检查,那张5毛2的珍贵邮票已经不翼而飞,同时丢失的还有一张面相特别好的“毛主席去安源”,和五张一套的“大庆红旗”里的一张。

不过,和大孩儿的交流,却丰富了我的集邮知识。以前我以为邮戳越小越好,从大孩儿那儿得知,只要是盖销票,邮戳全的才好。这时我才开始注意邮票上的邮戳:天津塘沽,上海宝山,哈尔滨,南昌,最远的,竟然有一张上盖着“乌鲁木齐”!啊,又一个仅仅在画报上见过的地方!满脑袋小辫子的维吾尔族姑娘,有尖塔的清真寺,葡萄干,阿凡提……集邮的乐趣,怎是糖纸能比的!

被院里男孩们吓破了胆子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得不到与同好的交流。爸知道了,把我引见给旁边楼里的王大爷。这王大爷岁数可不小了,他外孙女都比我大一岁,按说该叫王爷爷了,可是爸说要叫“大爷”,大爷就大爷吧。我亮出自己的集邮册,翻了好几页,也不见王大爷脸上有激动的表情。我停住手。王大爷慢慢说道,“你看看我的吧。”他站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几乎和报纸一般大的集邮册。又从抽屉里翻出一个放大镜,和一个小镊子,这才把那厚重的集邮册放在桌上。他翻开第一页,我简直惊呆了:一整页的外国邮票!他翻开第二页,虽然那些邮票上边都是中国字儿,我却一个也没见过!他翻开第三页,我才注意到,这些珍贵的邮票,都呆在自己的小玻璃纸口袋里,而不是象我的那样,直接插在集邮册里的。王大爷告诉我,邮票以前后两面都完好无损为优。用水泡再晾干的做法,对邮票的色彩和背面,都损害太大,如果不能做到完好无损,那么还不如连信封一起收藏。说着他就打开一个纸袋子,里边全是信封,当然,上边都带着美丽的邮票。还有,翻捡邮票时,也不要直接用手去拿,因为手上的泥土和汗迹会损坏邮票。他把放大镜递给我,使我能看清自己邮票上的污泥。我看了看自己带黑指甲的两只脏手,不好意思地笑了。

回到家,我才发觉,王大爷的教导听上去不错,实施起来就难了。首先,我上哪儿去找那么多透明玻璃纸呢?到收发室去讨邮票时,也总不能要人家连信封一起给我吧?后来,王大爷的老伴病逝了,他找了个新老伴,搬到别处去了。

再后来,我们寄信用的普通邮票,也从8分钱的“天安门”,换成了8分钱的“北京饭店”,又换成8分钱的“麦浪滚滚”。再后来,我离家走远了,糖纸和邮票,连同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一起留在了家里。

2004

戈壁红柳 发表评论于
写的真好!我都看呆了.每一个集邮的细节我也经历过,同样的心情.只是,我至今仍在集邮,乐此不疲.另外,我就是乌鲁木齐人,若还有兴趣,我有当地的邮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