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感怀:和谐社会,科学发展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十七大闭幕了。当然,又一次使西方社会失望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通往民主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实质的进步。但是,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以及新中国发展史的中国人,却不难发现十七大的诸多亮点。在我看来,最大的两个亮点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

我们知道,胡锦涛主席在国际社会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并且深得人心。但是“和谐世界”必先“和谐社会”。中国如果连本国的社会都不能和谐,那么“和谐世界”的理念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容易招致置疑,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很难有持久的、强有力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有大量的贫困人口,或者非贫困人口也老是处于教育难、就医难、住房难的“三难”局面,人民就不可能安民乐业。而一个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的社会,怎么也说也算不上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一个连本国社会都不能和谐的国家,谁又会相信他能“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首先要关注民生。虽然西方国家老是提中国的民主问题,而且民主的确是个好东西,但是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仍然还是民生问题。可喜的是,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十七大报告把民生问题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未来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取向。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庄重承诺, “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 。对民生的关注程度,以及准备推动的力度,前所未有。如果各级政府能把十七大规划的民生问题切实落到实处,并长期坚持下去,那么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可以期待了。

其次,“和谐社会”,必先“和谐党内”。在中国两党执政或多党执政严重不成熟情况下,扩大党内民主,就成了推动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步骤。十七大增加了差额选举的比例,新设立了一个由四百多人组成的选举委员会,投票选出了新一届政治局委员的准推 荐名单,让政治局委员的产生先经过选票的选礼。西方社会也许对中国扩大的党内民主不以为然,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有几千年集权历史的国家,目前中国的民主只能由党内民主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中国的党内民主能逐渐、不断地扩大,从长远来看,党内民主的进步也将是很可观的。只有党内民主文化培育成熟了,才有可能把党内民主扩大到党外。

当然,为了扩大人民的知情权,调动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集中民间的智慧,以抑制居高不下的党员干部的腐败,减少决策失误, 那么,增加政府的决策透明度,加强对执政党的舆论监督,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民生问题切实得到政府的长期关注和解决,宪法赋予的人民的权力得到了尊重,这样的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只有“和谐”了社会的中国,才能实现政治上的真正稳定,要不然,就成为西方社会所说的脆弱的稳定( fragile stability )。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处于脆弱的稳定状态,其政府就会被国际社会认为是管理乏力( governance deficit )。一个显示出对本国社会管理能力很强的中国,才能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尊重。而一个受到更多尊重的中国,其“和谐世界”的理念才能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响应。

十七大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强调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均衡发展。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均衡,二是经济发展与资源损耗的均衡,三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四是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均衡,五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失衡。我们知道,中国现在的高 GDP 经济发展,中国的环境和能源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且现在不仅开始反过来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为西方一些国家攻击中国“和谐世界”理念名不符实提供了口实。与日本相比,同样的产值下,日本的能耗比中国小得多、环境保护比中国好得多。在当今能源和环境成为世界性议题的形势下,中国在这两个问题上,的确很容易成为世界性的靶子,因为一个消耗了大量的世界资源和极大地污染了地球的国家在可见的未来是很容易在国际社会引起非议的。所以十七大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减少能源的损耗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上了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重点就是要关注民生问题,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均衡,就是要增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改变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为科学技术进步牵引型经济增长,

改变几亿条衬衫换一架空客的出口大国、而不是出口强国的局面。调整经济结构失衡,包括调整货币政策、抑制房地产泡沫和产业布局合理。总之,科学发展观就是不能只盯着 GDP 的增长,而要追求经济内部、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全面、协调的均衡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的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强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