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1月23日电/韩国《朝鲜日报》11月22日载文《瑞银集团经济学家安德森谈对中国经济的误解和真实》,摘要如下:
今年10月,中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PBC)发表说,要今年以来第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是说,将从26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调高到13.5%。
中国人民银行是否把住飞奔无阻的中国经济的缰绳?骑手是在快马加鞭还是放任不管?跨国投资银行瑞银集团(UBS)亚太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5日发表了86页英文报告《中国货币政策手册》,揭开了一般人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误解和真实”。
误解一:中国央行要全面调整股市过热?
如果中国各大银行正常持有的存款准备金率提升到13.5%(预计26日提高),那么,从年初的9%开始分九次已经提升了4.5个百分点。从这点上来看,人民银行欲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冷却过热经济的观点也是不无道理的。然而,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重点在于控制人民币升值,而不是经济稳定。也就是说,这是防止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降)的一种手段。若本国货币升值,通常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对经济状况带来消极影响。
误解二:人民银行利息过低
有人担心,是低利息导致股市持续走热。总之,人民银行对存款利息设定了上限。即便1年定期利息涨到3.87%,也赶不上物价上涨率。如果人民银行取消利息上限,存款利息将立刻升高。
很难认为,因为利息水平低,企业就进行过剩投资。目前,中国企业的实际资本调动费用是本金的6%,与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发达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时期相比,属于相当高的水平。
对于人民银行在利率方面的影响力被高估。虽然利息政策指标由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但实际的贷款、债权收益率及资金市场利息是根据供需平衡原理决定的。因为人民银行没有把利率当作沟通的桥梁使用,而是当作直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量的调整手段。与调整隔夜利息就能立刻影响市场利息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不同。
误解三:中国的资产存在泡沫
结论是,中国资产价值不存在泡沫,只是看似泡沫而已。中国沪市综合指数10年前仅为2200点,2005年中期甚至降到了1060点。然而2005年末起却开始急速上升,幷且已经超过了6000点。
与上述一样,幷没有发外汇的流入和低利息引发的流动性过剩现象。一些人又指出存在着国际套利资金(hot money)。但2000年以后,国际套利资金涌入中国最多的是在2003年和2004年。在股市不断上升的2006年,资金反倒从中国流向了海外。进入2007年以来,随着股市持续火热,投机资金才开始流入。原因就在于被过低评价的股市。21世纪初期的中国企业的平均股票收益率(PER)上升到60,但2003年降到了40,2005年末甚至降至15,于是反攀的时刻就来到了。
误解四:暴涨的食品价格和房地产泡沫会引发问题?
最近,很多人逐渐担忧称,中国经济有可能在整体上面临突发性的、剧烈的通货膨胀。11月13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6.5%,创下11年来的最高纪录。”
CPI上升的原因是食品价格上升,肉类和鶏蛋的价格影响力最大。其他食品(谷类、乳制品、水果、蔬菜、烟、饮料)的同比上涨率反倒有所减少。极端地讲,抑制CPI上升只需控制住肉类和鶏蛋的价格即可。只要在2008年上半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肉类和鶏蛋的供给不足现象,CPI就有望下降。与人民银行实施通货政策相比,中国政府的解决方法更可能是仅针对肉类和鶏蛋采取措施。
房地产市场则更不用担心。中国没有面临房地产泡沫。从全中国来看,高收入层居住的几个屈指可数的城市有可能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现象,但还不足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