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一個距離台灣本島約 150 海哩(278 公里)的離島,從小就聽聞它經歷過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各種戰役!同時也是我一直想找個時間好好去看看的地方,想不到在今年正好有一次的機會,可以參加金門三天兩夜的旅遊,所以咧,我想都不想就決定參加了這次夢寐已久的金門行。
金門地理
金門縣本島面積約一五O平方公里,整個島的樣子為中間狹長、東西較寬,形狀就有如同一根狗骨頭。東西向最長約二十公里,中間最短處僅三公里左右。其縣境由十五個島嶼所組成(其中大嶝、小嶝、角嶼三島為大陸所統轄),地理位置處於中國福建東南沿海廈門灣內。
金門之名的由來
金門之名始於明朝洪武年間,江夏侯周德興於此興建城垣,因其地位內捍漳廈,外制台澎,故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因此稱之為「金門」。因地處環海和位於閩江口的地理,所以舊稱為浯洲,又名仙洲,或稱浯江、浯島、浯海、滄浯等。
時間 2007-04-29 早上,搭乘 11:15 從台北松山機場飛往金門的遠東航空。從台北飛往金門的航時,約需 1 個鐘頭左右的時間,所以抵達金門時,時間差不多已經 12:20 左右了。
金門航空站
剛下飛機後,由於同行的人都在等行李出來,所以我就一個人先走出機場外晃晃,剛走門口就看到機場外,左右兩邊各立有一座金門的守護神 - 風獅爺,左右兩隻正好為公母一對。來的時後只拍了一隻母的風獅爺,回去的時後再補拍另一隻公的。
金門風獅爺
金門風獅爺的由來相傳是在明末清初時期,金門當地東北季風旺盛,島上居民因長期受風患所影響植物生長不易。風獅諧音「風師」,而「風師」為中國對風神的稱呼。所以就在以訛傳訛之下,民間便開始相信風獅爺能鎮風止煞、護風水,因此每個村莊便開始在廟口、路口樹立風獅爺,最後演變為聚落的守護神。現今風獅爺已成為金門的象徵之一。
金門機場外的母風獅爺
大概看過金門機場外的風光後,團員們也差不多領完行李了,就跟著導遊搭上遊覽車,準備開始未來三天的金門行。
ps:不過在此建議想來金門遊玩的人,還是千萬不要跟團前往,最好是自己自助旅行才會玩的比較快樂,因為跟團旅遊老實說還是有許多的不便,例如時間上的掌控、景點的參觀、用餐的飯店、住宿的地方,都是一些問題。像我們今天的第一個行程,就是要去解決民生問題 - 吃午餐。上車後一下子就到了用餐地點 - 昔果山旁的一家飯館,店內都是用塑膠袋舖設的大圓桌,而且這裡的上菜速度真是快,沒五分鐘七菜一湯就全上桌了!不過我實在是不太想敘述這裡有啥菜色耶,因為這裡的東西真是天殺的難吃阿~~~
飯店前剛種植高粱的田地
金門昔日以三大東西聞名,那就是金門菜刀、貢糖與高粱酒。不過聽導遊在介紹金門時,說明現今的金門幾乎已經很少在種植高粱了。因為外地進口的高粱,一公斤的價格只要新台幣 9 元左右,而為了保護當地農民,金門的高粱保證價格卻在 38 元左右,兩者的價格相差了近 4 倍以上。另外金門酒廠的生意因高粱酒聞名,而酒廠的生意又非常的好,所以當地產的高粱演變成供不應求的局面。在金門這裡,你可以時常聽到有句話:「在金門,光靠個酒廠就可以養活全金門縣的人了」。
在用過十分難吃的午餐後,我們就準備前往金門國家公園 - 中山紀念林參觀。不過沒想到才剛上車沒多久,約五分鐘左右的時間,我們就抵達了目的地了。
金門國家公園 - 中山紀念林
金門不愧為戰地前線,在中山紀念林裡還保有當時武器裝備,沿路走就可以看 C-119 咻敊C、 F5B 戰鬥機 、各式戰車坦克、 機動雷達等各式各樣的武器裝備。
俗稱老母機的 - C119 咻敊C
陸用機動搜索雷達
戰車坦克
看過了這些的武器裝備後,我們續往前行來到了一處名為乳山故壘的區域,這裡陳列了許多的軍人蠟像、武器及模擬戰爭實景的槍砲等。
坑道內的指揮官
使用火箭筒的軍人蠟像
由於金門在早期位於戰爭最前線,所以在金門當地建築物蓋的都不是很高。而乳山故壘裡正好有座約四層樓高的眺望台,它幾乎可說是四周的制高點,爬上眺望台後,上頭的展望十分的好,四周附近的景色都剛好能盡收眼底。
眺望台
眺望台上的展望
眺望台上的俯視
在中山紀念林裡除了以上兩個地方外,其實還有個參觀重點,那就是蔣經國先生紀念館。在台灣好像很少有特別紀念經國先生的地方(至少我還沒看過),到是跟他老爸蔣中正有關的,在台灣四處都可以看到,例如老蔣曾經住過的別館、死後葬的慈湖陵寢與最近吵到沸沸揚揚的中正紀念堂等地,幾乎都是老蔣時期所留下來的。
對於經國先生而言,他的一生其實相當的關心金門這塊前線陣地,從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至七十四年六月,他親自來到金門的次數就有多達 126 次,這也難怪金門人對經國先生的感情有多麼的特別,甚至在經國先生過逝時,還有許多的金門人為他披麻帶孝咧!而金門縣於民國七十八年,為了紀念經國先生因此蓋了這座紀念館,館裡展示著相當多經國先生生前的著作、文物、照片等東西。
蔣經國先生紀念館前廣場一景
蔣經國先生紀念館
經國先生紀念銅像
在參觀過經國先生紀念館後,我們就準備在搭車前往下個行程了,其實用「搭車前往」來形容,聽起來就好像是很遠的樣子!不過事實上是上車不到 5 分鐘,我們就到達了另一個景點 - 翟山坑道 了。
翟山坑道
翟山坑道入口處
在經過向導遊詢問過後,才知道原來金門縣真的不大,行政區域也很簡單,一共劃分成三鎮三鄉。三鎮分別為:金城鎮、金沙鎮、金湖鎮;三鄉則是金寧鄉、烈嶼鄉、烏坵鄉,而三鄉中的烈嶼(小金門)、烏坵又屬於金門本島外的行政區域。再加上金門的開發本來就比台灣來的早,史中記載金門最早是從晉朝五胡亂華時,中原人為了避難,紛紛渡海逃到金門這座島上,也開始了金門上有人民居住的歷史。所以在這個小小的金門裡,不論是它的人文歷史、戰爭故事還真是不少阿,也才會形成今天到處都是景點的情形。而我們今天的行程,也只是在三個鎮裡的金城鎮,走馬看花的找幾個重要景點參觀看看而已。
翟山坑道
翟山坑道位於金門金城鎮西南方,於民國 50 年開挖,費時 5 年才建造完成。坑道內主要分成坑道與水道兩個部份,坑道全長約 101 公尺、寬約 5 公尺,水道為一個 A 字型戰備水道,全長約 357 公尺、寬約 11.5 公尺,高約 8 公尺,可容納 42 艘小艇停舶。翟山坑道原先主要功用為提供登陸的小艇回轉及哐a人員、物資用,後來因金門不在以戰爭為主,於民國 86 年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正式接管維護,並於 87 年正式對外開放民眾觀光。
翟山坑道一景
翟山坑道內的戰備水道
翟山坑道左邊水道
翟山坑道戰備水道一景
翟山坑道右邊水道
在參觀完翟山坑道後,我們就再度趨車前往另一個目的地 - 文台寶塔。這個過程同樣也是上車後,不到 5 分鐘就到了。
ps:再次強調一次,這次跟團的行程真的是有夠累~~時間完全不能自個掌控啦!
文台寶塔
文台寶塔地置同樣位於金門金城鎮內,屬國家二級古蹟。建造時間約為明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是江夏侯周德興建築金門城時,為了衡度水陸形勢所建,以作為航海之標誌。金門一共有三座古塔分別為 太武山倒影塔、水頭村的茅山塔、舊金城的文台寶塔。但前兩者皆因軍事或砲戰損毀,後來才又重新建立,僅文台寶塔還保有當時建造的模樣。
文台寶塔前一景
文台寶塔
其實在看過文台寶塔後,你就可以了解為何這座塔可以從明代一直保留到現在了。因為這座文台寶塔還真是小,塔高看起來不到一層樓的高度,難怪它可以經歷八二三砲戰都打不倒了!另外在文台寶塔旁還立有個小平台,走過一觀。平台旁的岩壁上有著許多文字與詩詞的雕刻,包括:「觀海」、「砥柱」、「大觀」等,聽導遊說這裡應該稱得上是金門島上最豐富的石刻群。
不過在這群石刻中,其中以「虛江嘯臥」四個字最為有名,這四字相傳是明代平倭名將 - 俞大猷親自所題的,現在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俞大猷何許人也?
俞大猷字志輔,號虛江,福建晉江人,是嘉靖時代的武進士。曾經於金門駐守任值千戶兩年,閒暇之餘,常與地方紳耆或部屬,到城南的石崖上休憩,觀賞海景,所以曾題有「虛江嘯臥」四字於此。在俞大猷離開金門二十二年後,他的門生楊弘也於此地立了座亭子,但毀於民國 38 年的砲戰中,現在看到的「嘯臥亭」是後來仿照當時的亭子重建的。
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導遊說其實金門人都喜歡用閩南話將這四個字說成「死尪瘋莫」啦!
明代平倭名將俞大猷題「虛江嘯臥」的地方
後來仿建的「嘯臥亭」
文台寶塔的區域其實還真的滿小的,大約逛不到 15 分鐘就整個都看完了!
所以咧~~我們一群人,又上車~~過了 5 分鐘又再度下車(真的是屁股還沒坐熱,又得下車了!)。誰叫是我們跟團旅行咧,接下來的行程就是導遊帶我們來買東西的時後了,至於買什麼東西咧~~那就是金門有名的貢糖啦。
這次我們到達的貢糖店為 - 陳記貢糖,似乎在金門當地好像滿有名的,有興趣了解它賣啥東西的話,請到下面的網址了解一下吧!
名記貢糖
名記貢糖
名記貢糖裡的風獅爺
老實說我不太喜歡強迫推銷的感覺,到金門的三天,幾乎天天都會遇到兩次。所以囉~~~看完了名記貢糖後,導遊又帶我們來看金門的另一項名產 - 金門菜刀。
金門菜刀的由來
金門菜刀其實是經過一九五八年的 823 炮戰才誕生的產物,傳聞最早是由一位專門打造農具的林姓打鐵師傅,有天撿到這些砲彈鋼片,將它們拿來打成菜刀後,發現品質相當的不錯,慢慢的就有很許多阿兵哥拿著砲彈上門來請他製刀。最後林師傅乾脆改行,專心做菜刀。不過由於名氣實在是太大,仿冒品也相繼出爐。目前出品純由砲彈製成的金門菜刀,在金門縣裡大概只有「金永利」與「金合利」兩家店家而已。
金門刀王 - 金永利鋼刀
金門刀與風獅爺
砲彈藝術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就是有名的金永利鋼刀,在店裡面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砲彈與菜刀陳列,其中在店的最裡面還有個菜刀製作工廠。裡面的店員還現場解說 菜刀的製作步驟 分別為 1、砲彈切割 2、粗胚鍛造 3、淬火煉鋼 4、研磨打亮 5、刀口開鋒,同時在現場還可以看到有位師傅,正在努力的"演"給我們看製作菜刀的方式。呵~~為何會說是"演"咧?這是因為看過之後,他們又開始強迫推銷囉~~~~
參觀菜刀製作工廠
正在製作菜刀的師傅
簡單的參觀完金門菜刀的製作後,我們又開始趕場了,上車後導遊說等一下我們要參觀的,就是金城鎮裡最熱鬧的一條街 - 模範街。才說著說著,嘿~~~它就到了呢!
金門模範街
金門模範街原名自強街,三百年前鄭成功曾在此訓練過陸軍,又名「內校場」。而模範街在金門是一條具有規劃的老街,屬丁字形的街道,共有 40 間。它的建築年代為西元一九四二年,由當時的金門縣商會會長傅錫琪與地方士紳,決定要為金門建立起一條「足以為模範」的街道,因此集資蓋起這條街道。街道的建築風格兼具日本、閩南、西洋等各式風格。街道上的建築多為二進式,第一進為日式洋樓,第二進為閩式建築。
金門模範街
金門模範街整條街道短短的,有點類似台灣的淡水老街,但在遊客的人潮上就有天差之別了。雖然聽導遊說這條街為金城鎮裡最熱鬧的一條街,不過整條街道上只有我們這些外地來的遊客在逛大街。走完短短的老街後,就來到了一處名為三級古蹟的「清金門鎮總兵署」。
清金門鎮總兵署
總兵署原址相傳本是「金門第一才子」許獬讀書的地方,名為「叢青軒」。於清康熙年間,金門鎮總兵陳龍,將總兵署從金門城遷到這裡。總兵署建成後,從此之後的三百餘年,它皆是金門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歷經清朝至民國,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現在公告為三級古蹟。
三級古蹟 - 清金門鎮總兵署
可惜的是今天跟團旅遊且時間難以掌控,加上進入總兵署需收門票,所以我在門口考慮了一下後,最後還是放棄進入一觀了。只好繼續跟著導遊繼續往下一個景點前進,走著走著我們就來到了金門一級國家古蹟「邱良功母節孝坊」。
邱良功母節孝坊:
邱良功母節孝坊是台、澎、金、馬一帶最大且保存最完善的牌坊,同時也是金門縣內唯一一座的國家一級古蹟。牌坊故事為邱良功出生 35 天就喪父,並由當時年不到 30 歲就守寡的母親撫養他長大,邱長大後從軍報國,驍勇善戰立下不少功勞,並於嘉慶十四年時升任浙江提督。而牌坊是在嘉慶十七年(西元一八一二年)時,因邱良功屢建奇功,獲得仁宗皇帝嘉許,除贈邱母為一品夫人並欽準賜建節孝坊,為表揚邱良功母守節二十八年的節孝精神。邱良功母節孝坊的結構形式為四柱三間三層,以高級的泉州白花崗石和青斗石雕刻建築而成,高度超過十公尺。四根柱子底下分別有四對雄、雌石獅作為夾柱石。
一級國家古蹟「邱良功母節孝坊」
在節孝坊下一共有四對雄、雌石獅子,分別立於四根石柱之下。其中有一隻特別以彩繪並披上紅布的石獅子,它名為「石獅仙姑」,為何會被稱為石獅仙姑咧?那是因為傳聞它有獨自顯靈過,而且導遊說現在全金門裡的石獅與風獅爺都是這一隻在管的啦,可見它有多麼的"殺"阿!傳說石獅仙姑它偏好吃甜食,加上中秋節正好為它的生日。所以當地人常常對它許願,並於中秋節當日在它的嘴裡塞些糖果、餅干來還願。
另外看完了國家一級古蹟後,不能不順帶一提的是,由於金門這裡靠海(這不是廢話嗎!),島上盛產石蚵。而在邱良功母節孝坊下,就有一間十分有名的「蚵嗲之家」,店裡賣的一個蚵嗲 20 元而已,吃下一口裡面包著滿滿的蚵仔與青菜,真的是便宜又好吃。因此來金門除了來看古蹟外,記得也要來吃吃當地的好吃的蚵嗲啦!
石獅仙姑 - 金門縣石獅與風獅爺的總管
就這樣邊吃蚵嗲邊上車,時間也差不多來到了 5:00 左右了,本來以為今日的行程就要到此結束了。但大家才剛上到了車上時,導遊又說話了:「今天是大家來金門的第一天,怎麼可以就這樣就結束了,再來才是我們今天的最後一個行程 - 莒光樓」。不過話才剛說完~~~目的地也就到了!(能不能可以不要這麻快阿?)
莒光樓為一棟仿中國式城樓的三層式建築。一樓為簡報室,在這裡可以看著介紹早期金門的影片故事,二、三樓內為展示館,館內展示金門現況與歷史文物等。
莒光樓一景
莒光樓門口的砲台與金門造型的電話亭
可能是團員們都累吧?所以在這裡我們只停留了 20 分鐘左右,再來就是先去用過晚餐後,就抵達我們今天要住宿的地方 - 長鴻商務大飯店。
金晚的住宿地點 - 長鴻商務大飯店
這座飯店的設施看起來都滿新的,才剛蓋好不久,可惜的是飯店內的網路設備還沒建置完全,所以我帶來的 NB 就不能上網了,只能拿來存存拍完照片與看看電影用而已。
洗完澡後,閒來無事,又不想只待在飯店裡面電視,所以打算出門去夜遊金門街頭。不過金門和台灣的夜生活其實差滿多的,在台灣晚上 7、8 點鐘,市區的街道正上演熱鬧的生活。而在金門這裡大概一過了 7 點左右,街道上就很少看到有人群在走動了。走到早上才去過號稱是金城鎮裡最熱鬧的街道「模範街」,街道上店家也幾乎都已經關上門了,路上也幾乎沒半個人在活動,只能用冷清來形容街上的景色。
清金門總兵署的夜色
相當冷清的金門模範街
大概逛了一下金門的街頭,打算回飯店休息了,因為明天早上 7:00,還要去爬我在金門最想去的景點 - 太武山。就這樣結束了在金門第一天的行程。
2007-04-30(一)天氣大雨兼大霧。今天為三天兩夜金門行的第二天,由於我好像有認床的習慣,昨天一整個晚上就是睡不好,所以早上大約 6:30 我就醒來了。起床後造例梳洗一番,就準備到飯店的食堂用早餐了,飯店裡提供的是中西式自助餐,吃起來還不賴。在用過早餐後等導遊與巴士來,我們就要出門前往金門最高的山 - 太武山健行了。為何會稱為「健行」咧?因為太武山雖然為金門第一高峰,但是它的高度也不過才 253m 而已,跟平常在爬的山比起來,算是小 case 啦!
金門太武山 台灣小百岳編號 099 海拔高度 253m 山頂上無基石,但在太武山西南側 250m 處,有座蔣公親題的「毋忘在莒」勒石。
就跟沒看過豬走路,也一定吃過豬肉一樣。沒來過金門,也該聽說過金門這裡有座太武山,沒聽過太武山也一定聽過金門的「毋忘在莒」四字。而我們今天的第一個行程,就是準備到金門太武山上走走。
太武山位於在金門本島中間靠東側,該區域目前仍為軍事管制區,所以車輛只能開到太武山公墓前的停車場。由我們住的飯店出發,開車大約只需要 15 分鐘左右,就可以抵達太武山公墓了。
太武山公墓牌樓正面
太武山外筆直的道路一景
太武山公墓牌樓背面
一進太武山公墓區,眼前就會看到一座藍瓦白牆、威嚴肅穆的「太武山忠烈祠」。此座忠烈祠建於民國 42 年,為安葬早期在金門因各式戰役陣亡的將士骸骨,另外在祠前還立有一座「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碑」。
太武忠烈祠前一景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碑與忠烈祠前廣場
看過肅穆的太武忠烈祠後,沿著一旁的道路走去,就能看到往太武山山頂的步道了,此一步道名為「玉章路」。為啥我會知道咧?因為在步道上就立有一座名為「玉章路」的牌樓啦。至於為何會稱作玉章路咧?路上再告訴你。
太武山的登山步道起點「玉章路」牌樓
在此補充一下金門太武山命名的由來
太武山因外表「峻嶒皆石,近觀之,狀若兜鍪」(兜鍪:武士之帽。),故以「太武山」命名。為金門島上最高、面積最廣的丘陵地,主要的構造為起伏的花崗岩、花岡片麻岩所組成。金門先賢詩文說「浯江斷嶼入海水,仙人倒地臥不起」,因此海上人特別稱呼太武山為「仙山」,而金門人俗稱「大山」。
既然太武山的組成為花崗岩與花崗片麻岩所組成,所以太武山的登山步道,當然也是這種又臭又硬的花崗岩步道。雖然太武山高度不是很高,但用花崗岩建成的步道,走起來還是沒有我喜歡的泥土步道舒服許多。就這樣走著走著,來到了一處展望不錯的地方,剛剛好就能俯瞰剛才經過的太武忠烈祠。不過金門的天氣一向以濃霧聞名,所以此時的山上也開始漸漸起霧了。
太武山花崗片麻岩平板步道
步道上俯瞰剛才去過的忠烈祠,開始起霧囉!
續往上行沒多久,就可以看到一座陸軍四星一級上將劉玉章將軍的銅像,與一旁的名為「思源亭」的涼亭。當你走到這裡時,就代表著太武山登山步道,你已經走完一半左右的路程了。
陸軍四星一級上將劉玉章將軍銅像
不過劉玉章何許人也?
劉玉章將軍,字麟生,陜西興平人,生於民國前九年,於民國七十年四月逝世,享年 80。曾參與過北伐、抗日等戰役,累積不少戰績,因而升至軍長、軍區司令,民國四十三年繼胡璉之後,接任金門防衛司令官,任內指揮「九三砲戰」,領導金門軍民挖山洞、掘戰壕、鑿地道,構建鋼筋混凝土陣地,開闢太武山登山公路。調離金門後,數任軍中要職,後任台灣警備總司令兼軍管區司令,再晉升陸軍一級上將,調國策顧問。
而太武山登山步道「玉章路」的由來,就是蔣公因念其對國家有許多的貢獻,並且對開闢太武山公路有功勞,才會將太武山公路命名為玉章路。
思源亭
看過銅像後續往上走去,整個太武山的步道沿路皆是起起伏伏的,但由於高度不高、坡度不陡,所以走起來還滿輕鬆容易的。在沿途中發現左邊有處叉路,指標上寫著通往「明延平郡王 鄭成功 觀兵奕棋處」,與金門三座古塔之一的「倒影塔」。但由於此時看到一群人蜂擁般的往此處走去,因不太喜歡景點裡塞滿了人,所以就打算先往上走,等回來時再來看看這個地方。續走沒多久,沒想到我就莫名奇妙的,到達了金門人的精神指標「毋忘在莒」勒石處。
毋忘在莒的故事
莒即莒城為戰國時代齊國的一個地名。在當時燕國由名將樂毅率兵攻打齊國,齊國連失七十二城池,最後僅剩莒和即墨二城尚未被攻陷。當時的齊國只好以莒城作為反攻基地,在歷經五年的艱苦歲月後。因燕國國君誤信謠言,反中了田單的反間計,於是臨時陣前換將,將名將樂毅給換掉。最終戰役的結果被齊國人用即墨城的火牛陣反攻成功,因此齊國將七十二城全數收回,收復了失地。
而「毋忘在莒」勒石高約四丈、寬約二丈,為民國四十一年元月時,蔣公巡視金門時所親書,並交由金門著名石雕師傅張再興雕刻而成。用意就是蔣公期望國人,能以戰國時代田單復國的故事,期勉國人有日可以光復中國這塊失地。
呵~~但是就愛說閩南話的金門人,常常會用「嘸望ㄟ代誌」來解釋這四個字的意思!不過事實上就現在的兩岸關系看來,似乎金門人的形容,好像比蔣公的期望來的貼切許多了!
蔣公親自題字的「毋忘在莒」四字勒石
在看過這塊「毋忘在莒」的石頭後,也回想起了在往太武山的路上,曾聽導遊解說過的一段話:「來金門不來爬太武山,你一定會失望!但是在你爬過了之後,也一定會失望的!」,果然在看過了這顆石頭後,我開始有點失望了!映象中小時後在電視上看到的「 毋忘在莒」勒石,直覺上它就應該是很大顆說。但在親眼看過後,才知道原來這顆石頭還滿普通的耶~~高頂多也只有不到一層樓的高度而已。所以如果你在看了這張照片後,也會覺得它滿大的話!不是因為我照片拍的太好,那就是你也跟我一樣,被"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到你的看法了!
在有點小失望的看過「毋忘在莒」勒石後,沒關系~~在太武山上還有另一處景點,那就是擁有 800 年歷史的古廟 - 海印寺。於是我又滿懷的希望往山上走去,沿途還可以看到蔣公他另一個兒子 - 蔣緯國所題的字「梅園」。
蔣緯國題字的「梅園」
其實來金門兩天看過了許多景點後,會發現不管是在哪裡(中國、台灣、甚至是現在的金門),從古至今的中國人都好像很喜歡在石頭上刻字耶?似乎這好像已經演變成是流傳下來的傳統,非得要讓人知道 xxx 有到此一遊的感覺。但是就後來的人在看到這些字眼後,應該也會跟我一樣吧!xxx 你誰阿?就只是為了當下刻個字,爽一下!過了幾十年後或幾百年後,誰認得你阿?有必要因為這短暫時間的快樂,破壞這個我們居住的環境嗎?不過我只是小老姓,就只能在心裡邊走邊抱怨!不知不覺的~~~嘿~~~海印寺~~它就到了!十分納悶為何導遊會說爬這座太武山要花 40 分鐘左右?看了一下時間,疑?怎麻不到半小時就到了海印寺了!
八百年的古廟 - 海印寺
海印寺
海印寺原名為太武巖寺,因太武山上山巖紛糾縈紆,像是一枚篆刻的印章般,所以雅稱海印。它位於太武山兩座高峰間的鞍部,建立的年代始於宋度宗咸淳年間,為一座八百多年的古剎。可惜的是在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遭砲火毀壞,直到民國四十九年由國軍重建至今。寺內原先供奉通遠仙翁,今日所供奉的主神則是觀音菩薩、如來佛祖與十八羅漢等。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善男信女登高進香,盛況空前,與浯島城隍遷治慶典並稱金門民間兩大節慶活動。
海山堂 - 僧人宿舍
由於海印寺經民國四十九年重建過,所以在這裡完全看不出來,它是一座擁有 800 年的歷史的古寺,外觀看來就如同一般閩式廟宇一樣,沒啥特別。(唉~~又小小的失望了一下!)到是在海印寺左前方,有座半圓拱形明朝永曆年間所建造的石門「石門關」,比較來得有點古蹟的感覺。
「海山第一」石門關
石門關為太武山十二奇之一。以石頭砌造而成,門上左右兩旁有翼角翹起的石護檐,中間為拱形門洞,穿過門洞如同出入的關口,因此稱為石門關。在門的上方,題有「海山第一」四字,為明朝忠臣盧若騰於明王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所書,但因後人忌諱而將盧若騰的署名磨去,只留下「永曆辛丑」字樣,現列為三級古蹟。
三級古蹟的「海山第一」石門關
在看過海印寺與石門關後,時間上也差不多該準備下山了。所以開始造原路下山去,一直走到剛才經過沒進入的「明延平郡王 鄭成功 觀兵奕棋處」與「倒影塔」叉路口,因為沒啥遊客在裡頭了,所以就進去看看囉。延平郡王鄭成功下棋處其實是在一個巨大的岩洞內,這裡原來有一張刻上棋盤的石桌椅,但早已毀損,所以現在看到的樣子是後來整修過的!
倒影塔與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奕棋處叉路口
再此我又想來小小的抱怨一下了,來到金門這裡觀光,縣政府似乎是很怕遊客不知道這個景點是啥阿?從一開始的路口上就刻有「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奕棋處」的石刻,走到岩洞旁的石頭上又刻了一次,進了岩洞裡又刻一次,出了岩洞外還刻了一次~~~我只能說:「刻的人真是有耐心,他刻的不煩,我都看到很煩了!」
下棋的石洞就在右邊
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奕棋處
出了岩洞後,岩洞上面的平台就是金門三座古塔之一的太武山倒影塔。
太武山倒影塔
太武山倒影塔曾是明代所列的太武山十二奇之一,與舊金城的文台寶塔、水頭村的茅山塔並列與金門三大古塔。但於民國六年間,先因天災風吹地震傾危,後因軍事關係而被拆除。遺留下的塔石僅剩四件原件散落於四周地面,直到民國九十三年,金門縣政府才將它與茅山塔重建完成。所以金門現在的三座古塔僅剩文台寶塔為最原始的古蹟。
重建過後的太武山倒影塔
不過這座太武山倒影塔經重建後,蓋的還滿不錯的。在它的塔身上還另外刻有「文、峰、聳、秀」四字,其實只要仔細一看,你就會發現「文」字的那塊石頭,與其他三字的顏色似乎有點不同!那是因為當初倒影塔在損毀時,塔石散落於四周地面,僅存留下「峰、聳、秀」三字,而「文」字早已經找不到了。一直到後來金門縣政府要重建倒影塔時,只好刻一塊新的放上去,所以它的顏色才會看起來比其他三塊較新啦。
倒影塔「文、峰、聳、秀」四字,「文」字為後來新刻上去的
話說既然這裡會曾是鄭成功的觀兵處,就代表著這裡的視野相當的不錯!雖然今天的天氣實在是不捧場 - 起了濃霧,但依就是不能完全掩蓋這裡的好視野。山底下的田野風景,對面的山勢起伏與電塔都還是能看得見,相信如果是好天氣的話,這裡的風景應該相當的迷人。
倒影塔上俯瞰金門平原
遠望對面山與電塔
看過了倒影塔與鄭成功下棋處後,沿著原路一路下山去了。雖然這座太武山山上的景點,大多是人工景點與後來重建的,但畢竟它是位於前線的金門,心理上有些不滿意,但是實際上還是滿開心的有機會,來爬爬這座金門的大山 - 太武山!
在爬完太武山之後,搭上遊覽車。接下來我們的行程,就是準備到位於金門島中央偏北處,太武山西側的「瓊林」聚落。瓊林舊稱「平林」,為蔡姓宗族聚集的村落,行政區域屬金門金湖鎮瓊林村。瓊林之名的由來,據說為明代明熹宗所賜名現在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就是有號稱全金門縣境內規模最大也最複雜的「瓊林戰鬥坑道」。
瓊林戰鬥坑道
在歷經「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炮戰」後,金門全島有一陣子屬於「全民皆兵」的狀態,各個村落皆自行組成民防自衛隊。而瓊林聚落更於民國六十五年,於村內興建起四通八達的地下坑道,以村辦公室為指揮中心,立有十二處緊急出入口,打造出一個屬於瓊林聚落的防禦網。
金門金湖鎮 [td]
瓊林戰鬥坑道
瓊林坑道是金門地區規模最大的戰鬥坑道,它是沿著住家所建造而成的地下坑道,目前僅開放由村辦公室到北方風獅爺一段,全長約 790 公尺。要參觀的民眾可由村辦公室購票(每人門票 10 元)入內,出口至北方的風獅爺,整個坑道走起來行程約十分鐘左右。
別有洞天,坑道入口位於住家內 [td]
坑道內的指揮所
由於現在的金門已經不再戰爭,瓊林坑道也演變成觀光客來參觀的重點。所以在指揮所裡,已不是早期沙盤演練的地方,牆壁上也改放上了世界各國知名景點的相片。續走進瓊林坑道內,坑道的寬度僅能提供一人通行,通風還算良好,走在坑道內兩邊不時有叉路出現。在叉路裡可看到一扇扇通往村中人家的鐵門,不過由於鐵門內皆為當地住家所居住,所以並未開放給民眾參觀。只能沿著坑道向前走,思想著當時金門人躲避炮彈攻擊的狀況。
坑道內剪影 [td]
狹小的坑道,僅能一人通行
在坑道內續走沒多久,就會出到坑道北方的出口,在出口處就有一尊號稱為金門縣內「觀光客票選第一名」的風獅爺。此尊為何受歡迎咧?聽導遊說:「此座風獅爺為一座直立站式,身長約 189 公分,線條古樸、神情威猛,所以經常成為觀光摺頁或觀光推廣文宣上的主角。」
金門縣內「觀光客票選第一名」的風獅爺
在參觀瓊林坑道後,我們再度上車準備前往參觀昔日國共戰爭「心戰」代表 - 塔后坑道的「金門廣播電台」。
金門廣播電台
話說在國共交戰期間內,兩岸間除了炮戰轟炸攻擊外,無形的廣播宣傳「心戰」也時時的在進行中,而金門廣播電台的功能,就是針對對岸的共軍採取「心戰喊話」為「不戰屈人之兵」的主要工具。民國五十二年金門廣播電台遷往塔后花崗石坑道,同時也對外招考金門女青年擔任播音員,繼續對大陸廣播。但近年來國軍開始實施「精實方案」,也使得金門軍方廣播電台正式的走入歷史。
塔后的金門廣播電台 [td]
金門廣播電台一景 [td]
坑道內的金門廣播電台
在逛金門廣播電台時,想起了小時後看電影的一個笑話,故事內容一樣是說著,國軍向對岸的心戰喊話,喊話的內容大致如下:「親愛的共軍弟兄們,我們這裡女人的XX比饅頭大,我們的饅頭比枕頭大,不要再做無謂的掙扎,趕快放下武器出來投降」。現在回想起來,哈~~在戰時,真的有人會因為XX比饅頭大,或饅頭比枕頭大,而跑過來投降嗎?或許這也是我們這群未參戰過的人,所無法想像得到的事情吧!
走出廣播電台後,導遊邊向我們介紹著金門廣播電台的故事,還另外的提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在金門除了風獅爺外,在廣播電台的出口「赤後山公園」上,尚有一尊被當地居民稱之為「石頭爺」的泥塑「虎爺」。
石頭爺「虎爺」的故事
此尊虎爺據說靈異非常,原為當地駐軍咻敔I所奉祀,傳說軍方的軍車不得停於虎爺之前,否則後來一定發生事情。但隨著國軍精實案後,大量裁軍,虎爺也默默被冷落了數載。直至鄉村整建,在請益了風水師後,才將虎爺重新供奉於赤後山公園之上。此尊虎爺為白色虎身,圓睜雙眼配上血紅的虎口微張,在虎爺信仰之中,算是罕見。
位於赤後山公園的白色虎爺像
在參觀完金門廣播電台後,我們又開始參與導遊的抽傭金時間,準備來逛廣播電台後方專賣金門民俗藝品的店家。由於我實在不喜歡強迫推銷的手法,就大致看看後,就回車上躲雨去囉!
好不容易等全員購買完金門的民俗藝品上車後,接下來我們準備參觀的就是八二三戰史館。八二三戰史館位於金門右下角中正公園內,附近的景點尚有俞大維先生紀念館與榕園,首先我們先參觀的就是俞大維先生紀念館。
俞大維先生紀念館
不過俞大維何許人耶?
俞大維出生於 1897 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數學博士,同時也是國際知名的彈道專家。他是台灣第一個既不是黄埔軍校出身、也不是國民黨黨員,無黨無派的國防部長,共計任值國防部長達10年之久。在當時國民黨執政的歷史上,是為一件非常罕見的事。
他的座右銘是「我自己不能去的地方,我不會派部下去!」,在任內有人計算過,他平均每兩周必去大、小金門及大、二膽島一次,鼓舞士氣、了解情況、解決問題。在民國四十四年,以六十高齡,仍穿上飛行服,單機(教練機)到大陸偵察敵情。也曾參與「八二三砲戰」等重要軍事行動,先後赴金門達 130 餘次,對官兵生活照顧無微不至,更積極整軍建設,促使國軍成為一支現代化之部隊,奠定了今日臺海安全之堅實基礎。
這也難怪金門縣政府會為俞大維建立了這座紀念館了,但可惜的是館內並不提供拍照,僅供民眾參觀而已。館內不外乎是展示俞先生個人生前的遺物、照片,臘像及家俱、各國頒贈之榮譽獎章等等......與其一生的介紹。
參觀過這個不是從軍校畢業,而是文人出生的國防部長 - 俞大維先生紀念館後,我們就來到了對面的八二三戰史館。
八二三戰史館
八二三戰史館
此館建立於民國七十七年,名為「八二三戰史」故名思義就是為了紀念「八二三戰炮戰」所建立的。館內陳列戰役相關之文物、史料,及珍貴照片,藉以緬懷當年戰役之英雄事蹟。館外的兩側牆壁,刻有因此戰役殉職官兵姓名五八七位。館外兩側停放當年海、陸、空軍作戰殲敵之武器。
既然八二三戰史館是為了紀念八二三炮戰,上網找了一下文章分享給大家參考一下。
八二三炮戰
八二三炮戰號稱「第二次台海危機」(第一次為一九五四年九三炮戰)。其實八二三炮戰並非只發生一天而已,時間從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開打以後,接連著四十四天,中共發射了將近四十八萬顆砲彈。無論數量或是密度,都在人類戰史上可佔一席之地,也因炮戰始於八月二十三日,所以史稱「八二三炮戰」。
至於當時這座小小的金門島,為何無法被共軍順利拿下來呢?那是因為中共的領導高層,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曾思考過,若是持續過去原有的戰略「繼過去先後攻佔海南島、舟山群島、大陳之後,進而取下金門、馬祖。」,縱使人民解放軍能在這些軍事行動中,順利佔領中國大陸沿海諸島,則中華民國統治的領土將只剩下台灣本島,在地緣上便與中國大陸完全脫離關係,如此一旦出現美方計畫的國共雙方「跨峽而治」的現象,將會出現導致「台灣獨立」的局面。因此中共領導人表示,基於前述政治上考量,改變原有的政策,決定要不就台、澎、金、馬一起攻下,否則也不各別取下金門、馬祖等外島。也由於中共的政策決定後,人民解放軍開始對金門採取「單打雙不打」的策略,直到民國六十七年(西元 1978 年),才正式宣告炮戰時代結束。
在八二三戰史館內,大都展示著八二三炮戰時的文物,比較特別的有當時心戰用的大型廣撥器與信心喊話的話詞、還有當時空投過來炮彈內夾帶的文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戰史館內還有個「體驗館」,在裡面你可以一邊看著影片,了解當時夜間的炮火如白晝般的轟炸,一邊感受著地面的震動。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鐘左右的時間,但你也能了解到當時的戰火是如何的猛烈,也慶幸著我能出生在這個和平的時代,是一件多麻幸福的事情!
參觀完戰史館後為自由活動時間,就順便來參觀一旁「榕園」。
榕園
榕園
榕園原名西洪,又名鳳山,為明嘉靖、隆慶年間國子監助教洪受故居。此地自古即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諺語,即人才輩出之意。後來這裡因風沙過大,且樹木被大量的砍伐,造成房屋多處被吹倒,民眾逐漸遷走。最後僅存一棟房屋尚稱完好。民國 56 年 8 月,經國先生到此巡視,並指示廣植花卉造橡,闢為風景區,並以當地的榕樹盤繞景色、命名為「榕園」。並將僅存的閩式古屋經整修後,賜名為「慰盧」,右方建一亭,稱為「思親亭」。
慰盧一景 [td]
慰盧正面一景
不過榕園不愧有榕園之稱,在這裡老榕樹一共有九株,都是百年以上的大榕樹,樹上都立有一個解說牌(栽植時間:約清同治四年、西元 1865 年至今)。每株榕樹都大到爆~~實在是有夠壯觀的。
榕園裡的百年老榕樹
在大致上逛完俞大維先生紀念館、八二三戰史館與榕園後,我們就再度啟程準備前往下一個景點 - 金門文化民俗村,在金門有另一個俗稱為「山后十八間厝」。
金門文化民俗村
在路上聽導遊說在金門山后這裡有一諺語:「有山后富,無山后厝。」,這句話是有其故事由來的,而這十八間閩式古厝正好是金門僑民的揚眉之作。
山后十八間厝故事
山后民俗文化材的十八棟厝,皆為閩南古厝,且連厝成村。相傳為清同治年間,由族人王國珍東渡日本,經商致富,其子王敬祥繼承父業。基於「回饋家鄉,安定故里」的心願,王氏父子號召族人,闢建族居、租厝,總計二落大厝十六棟、三落鄉塾及三落宗祠各一棟,合稱「十八間厝」。從清光緒二年動工,至二十六年完工,共興建了二十五年。此古厝群除了依山向海,以棋盤式整齊排列外,各建築物的泉州白砌牆、交趾陶壁飾、斗拱雕琢、橫向隘門等等,都有值得細心觀常之處。
另外導遊還有說過,其實在金門的閩式建築屋頂大多以馬背式為多數,但在山后文化民俗村這裡卻是以燕尾式屋頂為主。相傳在古時後只有當官的才能蓋燕尾式屋頂,可見王家子孫真的是「非奸即盜」!ㄜ~~打錯了應該是「非富即貴」才對啦!
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 - 燕尾式的屋頂 [td]
燕尾下還建有小屋簷給鳥群躲雨、築巢用
在金門民俗文化村裡有個特別的事情一定要講一下,那就是在台灣的各個觀光地區(要收門票的地方),應該很少看過拿居住的住家出來展示吧!但在山后的文化村裡十八間厝裡,除了「民俗文物館」、「禮儀館」、「喜慶館」、「休閒館」等展示館外,其實還有十棟是現在王氏親族正在居住的房子。所以當你到這來參觀時,請千萬記得有些房子仍有居民在居住,不要跑進別人家後,還在那邊說~~奇怪這裡有位阿婆正在屋子裡睡午覺耶!
另外既然觀光地區內有人居住,當地的住戶也不免俗的會在文化民俗村裡,擺個小攤子賣起食物或手工藝品來。由於我個人對手工藝品沒啥研究,對吃的到是比較有興趣啦~~在民俗村裡比較有名的小吃,應該就是金門高粱作的香腸與金門的名產「石蚵」作的蚵仔麵線與蚵仔煎。建議各位在參觀民俗村時,也可以順便來吃吃當地居民所作的小吃啦~~
其實在金門民俗文化村裡有很多間建築可以參觀並了解當時金門居民的生活,但可惜的是當我們抵達文化村時,正好開始下午後雷陣雨,雨勢之大有如刮颱風似的,而我又因為將雨傘放在車上忘了帶下來,所以在這裡只好匆忙的參觀了幾間建築就跑回車上躲雨去了,現在想起來還真是相當可惜。
原王家祠堂,後來改建成禮儀館 [td]
原為海珠堂的王家私塾,後來變成了民俗文物館
這場雨真是來的又急又大,也因此等我們到了下一個景點 - 馬山觀測所時,有些人已經玩興大減沒啥興趣下去一觀了。不過對我而言,難得來到了金門,那就下去看看吧!首先我們經過馬山的一座小立碑,再往前走去為一林道,而在路的盡頭上還立有「還我河山」標語,而馬山觀測所就在標語旁。
難得來到馬山觀測所,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段我從一對男女間那聽到的對話:
女:「喂,這裡不知道有沒有廁所可以去一下咧?」
男:「當然有阿!」
女:「你怎麻知道的?你有來過嗎?」
男:「沒阿?我怎麻會來過,這也是我第一次來金門!」
女:「那你怎麻會知道這裡有廁所?」
男:「哦~~那是因為這裡叫馬山觀"廁所",沒有廁所幹麻叫馬山觀"廁所"咧!」
呼~~~很抱歉天氣有點涼~~~~
金門島最北端 - 馬山 [td] 林道後即為「還我河山」的標語 [td] 馬山觀測所入口
馬山觀測所
馬山位於金門島最北端,退潮後距大陸的角嶼最近處僅二千一百公尺,早年在兩岸對峙時期,馬山觀測所還有天下第一哨之稱(不是天下第一味哦!)。初期此地原為軍事禁區,在台灣解嚴後才開放給民眾參觀。觀測所旁有座馬山播音站(俗稱喊話站),它也曾經是對大陸心戰喊話的前哨站。進入觀測所大門,仍須通過一段全長 174 公尺的戰備坑道,才能抵達馬山觀測所,在這裡可藉由高倍望遠鏡遠眺對岸大陸風光。
馬山戰備坑道
雖然說在馬山為金門島的最北端,天氣好時用肉眼就可以從天下第一哨這看到對岸的風光,但今天的天氣實在是不佳,所以到達觀測所時,只有霧茫茫的一片,啥都看不到!更不用說是對岸的風光了~~~~
馬山觀測所裡的景色 [td]
觀測所內看外面霧茫茫的一片
就這樣在一片煙雨濛濛中,我們就參觀過這個曾經是金門島上「天下第一哨」的馬山觀測站了。回到車上,氣氛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不同於大夥們,第一天初到金門興高彩烈的模樣,一個個或睡或臥般的,累的跟條狗一樣!也許是早上早起爬大山太累?又或著是金門三天兩夜的行程過多?才會造成大夥累成這樣~~~不過對我而言,只是還好啦!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天氣不捧場了點。
接下來我們要前往的景點,即是為了紀念對台澎金門穩定生活有關的重要一戰「古寧頭大捷」而建立的「古寧頭戰史館」。
來到古寧頭戰史館,你會先看到一座反空降堡,雕堡上仍保留著當初的一些機槍陣地。過了雕堡後,即是一段相當美麗的林蔭大道,續前行不久就可以看到仿古城門式的古寧頭戰史館。
古寧頭戰史館前的反空降堡 [td]
古寧頭戰史館前美麗的林蔭大道
古寧頭戰役
話說民國三十八年國軍轉進(好聽的說詞!)台澎金馬,大陸國土瞬間風雲變色,而共軍為了將台澎金門一帶盡收為己有,因此展開了自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至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十年間的國共交戰。而在這十年內為台灣帶來希望的一戰即是「古寧頭戰役」;大陸方面稱作「金門戰役」。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夜,共軍出動約二萬八千餘兵力,分乘 200 餘艘船,透過晚間夜色不明,準備渡海於金門古寧頭一帶海岸線強行登陸。因此國共雙方在金門島西北方的喉口、林厝、古寧頭一帶,展開了經歷三天三夜長達 56 小時之久的激戰。最後國軍火燒敵船、肉搏巷戰,殲滅並俘虜七千餘共軍,史稱「古寧頭大捷」。而這個血戰區域稱之為「古寧頭戰場」,在民國七十三年,軍民在戰場遺址上闢建古寧頭戰史館,陳列戰役文物史料、槍械配備等,紀念此一聖戰。其外型以仿古城門式建築,館內陳列戰利品、戰事文件及有功將領玉照,還有一幅幅巨大的國軍作戰情形的油畫。
古寧頭戰史館
另外在古寧頭戰史館外停放著兩輛 M5A1 坦克,正好以城門為中心分別佇列在門的兩側。可別小看這兩輛不起眼的坦克車耶,聽導遊說起這兩台坦克的故事後,才知道台灣有現在安定的生活,這兩台坦克有功不可沒的功勞,也是因為有它們古寧頭戰役才會因此勝利,所以這兩台坦克就因此有了「金門之熊」的稱號。
金門之熊的故事http://www.gamez.com.tw/showthread.php?t=42160(故事有點長,以下為簡單描述,附上網路的連結給想知道的人看一下。)
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早上(古寧頭戰役前夕),坦克一營第三連連長正帶著第一排三輛美制 M5A1 輕型坦克,由連部出發至金門西部的燠熱海岸參加演習。演習至黃昏時,排長楊展的 66 號坦克,卻因履帶陷入沙溝而拋錨,經一陣維修後仍搶修無效,連長便命令第一排留在原地,由 64、65 號坦克保護 66 號拋錨坦克的夜間安全。時間到了晚上 8、9 點,對岸的解放軍已在陸續登船,並於夜間 11 點 40 分展開夜襲計劃(即古寧頭戰役的開始)。也因這台 66 號坦克在演習時,履帶故障的位置正好處於蜂腰地帶,恰好擋住了解放軍的進攻,使得解放軍在登陸後無法突進至太武山。如果不是因為如此,古寧頭戰役的結果也許將隨之改寫了。 參與古寧頭戰役「金門之熊」坦克(左) [td] 仿古城門式的古寧頭戰史館 [td] 參與古寧頭戰役「金門之熊」坦克(右)
在參觀古寧頭戰史館後,我們又隨車來到了下個景點「雙鯉湖」。
雙鯉湖
雙鯉湖位於南、北山兩村之間,因形似雙鯉,故稱雙鯉湖。湖面波光瀲灩,湖邊水生植物繁茂,金門國家公園在此設立溼地自然中心,供遊客休憩。
金門雙鯉湖畔
不過可能是在金門第二天的行程實在太多了(還不包含導遊的抽佣活動),真的有點給他累了,等吃完晚餐回到飯店已經差不多六點半了,晚上的活動只有待在飯店跟同行團友打屁聊天後,就早早的上床休息去了。明天還有在金門最後一天的行程,那就是搭船前往小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