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12月3日 - 庚子赔款与清华


1907年12月3日 - 庚子赔款与清华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授权减免和取消对中目超出此数的赔偿要求”,并谓:“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寻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材,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记述此事前因后果较详细的,有胡适的文章:

胡适:《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记》

辛丑和约,美国以海陆军费及商人损失不赀,遂索赔款约数二十五兆美金,合中国银三十四兆两有奇。是年四月,各国摊派赔款总数四百五十兆两,美国分得三十二兆九十三万两有奇,合美金二十四兆四十四万元有奇,议定分四十年付清,年息四厘。

事定,美国政府下令,凡美国教会教士商人等,于庚子拳匪之乱,受有损失者,或死者之家属,皆得于此项赔款内,领取赔偿抚恤之费。令下,计来领偿金者,共得二百三十余人,共发给美金一兆九十九元有奇。加入陆军用费七兆十八万零,及海军用费二兆四十八万零,共计美国于庚子一役,所受损失之确数,为美金十一兆六十五万有奇。而于所得赔款二十四兆四十四万之内,减去此数,盖尚余十二兆七十余万金为浮数云。

西历千九百零七年十二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君咨文议院,中有一节论赔款善后事宜,其言曰:当日政府之初意,本欲俟各种损失清偿之后,即以盈余之数交还中国,以为友谊之证,云云。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议之肇端。罗氏又云:此邦(美国)宜竭力助中国之教育发达,使此地大人众之帝国,能振拔以适于今日之竞争世界,即如招致中国学生来此邦留学高等教育,亦达此目的之一法也。据此则赔款遣学生,其议实创自罗氏也。

明年正月,议会通过议案如下:大总统得有全权,斟酌减损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与中国所订拳乱赔款二十四兆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九角一分之债券,须使此项赔款之总数,不得过一十一兆六十五万五千四百九十二元六角九分(此即美国损失实数),期所余之数,大总统斟酌行之。

是时十二月二十八日,以国务卿鲁特(Elihu Root)之进言,总统罗期福下令曰:(上略)准此则美国政府除确实费用及一切损失赔偿一十一兆六十五万元零之外,所余十二兆余美金,实为浮数,受之有惭德,应以之退还中国,以全友谊。惟中国自一九零一年七月一日至一九零九年正月一日,共已付若千金,于此一十一兆六十五万元之数,尚不足九兆六十四万元有奇,其自一九零九年正月一日以后,于中国每年分付之赔款内,留其若干份以凑足此九兆余元之数,而分其若干份,以归还中国。其每年退还之数,须照下列之表施行:

附预算分年退还赔款表

年份               退还中国之数

一九零九至一九一零        每年四八三,零九四元美金

一九一一至一九一四        每年五四一,一九八元美金

一九一五             七二四,九九三元美金

一九一六至一九三一        每年七九零,一九六元美金

一九三二至一九四零        每年一,三八零,三七八元美金

一九零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驻北京公使照会中国政府,告以退还赔款之议。九月十四日,吾国政府答书曰:“本国政府久感贵国邦交之笃,而无由申达谢悃,今大国如是盛举,何可不谢。蔽国闻贵国大伯里玺天德曾有愿中国学子留学贵邦之言,且蔽国亦仰贵国教育之发达,是以蔽国政府现已决意用此退还之赔款,每年派遣学生若干人至贵国留学,已另咨贵国外务部与贵国使臣会商一切办理之法,敬布腹心,伏惟照察。”

另附一书致美公使,宣告遣送学生办法大概,谓第一年至第四年,岁派学生百人,至第五年以后则每年派五十人。

一九零八年作月三日,美国务卿鲁特邮致美国驻京公使,所议办法大略如下:一、学生全数十之八须习实业工程诸科,其十之二可习政治法律。一、学生程度,(甲)中文能作数百字论说以上;(乙)能通晓本国经史文学;(丙)英文能直入美国大学;(丁)能略晓普通科学。(余略)

是年之冬,清廷派唐绍仪为专使,赴美国答谢退还赔款之盛意。

千九百九年,在北京举行第一次考试,派出学生四十七人,明年又派出七十人,同时取入清华学堂肄业百四十人。千九百十一年,由清华学堂考送七十人。现留美之赔款学生共百八十余人,后来者尚不可胜数,十年之后,赔款学生当遍于新大陆矣。

(据胡寄尘编《清季野史》,岳麓书社,1985年,183-185页)



关于此事的大事记,在《教育与学术》上有一篇文章:

《庚子赔款与清华大学》

1900年

农历庚子年,北京爆发了“庚子之乱”。当时,几十万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他们盲目排外,在各地尤其是北京,大肆打杀外国人,入京围攻各国使馆、教会大学和外国人住所,烧杀抢掠,众多教会大学均遭受惨重损失,不少外国人被杀死或受伤。义和团运动给美国在华的基督教传教事业包括教育事业以严重的冲击,许多教会学校被义和团捣毁,不得不停办。义和团的举动令国际震惊,纷纷提出交涉,但清政府应对无策。 不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火烧圆明园,慈禧太后弃都而逃。

1901年

农历辛丑年,清政府被迫同1900年(庚子年)侵华的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这就是著名的“庚子赔款”。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 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 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

1906年

美国国内教育界人士中力主向中国退还庚款并用于中国教育的代表人物是伊利诺大学 校长詹姆斯(Edmund J.James)。年初,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一份著名的《关于派遣教育考察团去中国的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鼓吹政府应将退还之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该备忘录中说:“中国正面临一次革命……哪里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里一个国家就能够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知识及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 收获……这就是说要使用那种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 他断言: “商业追随道德和精神上的优势,这比它追随于军旗之后更加难以避开。”

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H.Smith)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 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他认为,退还庚款的实际目的就是要“避免将来中国再次发生类似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并大谈教育的重要性,称:“随着每年大批的中国学生从美国各大学毕业,美国将最终赢得一批既熟悉美国又与美国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伙伴。没有任何其 他方式能如此有效地把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联系在一起。”

1907年

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 美国留学。

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

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

7 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偿付美国庚子赔款所得的半数,共计1160余万美元,退还给中国,作为遣送留学生赴美之用,每年派100名学生赴美留学,直到赔款退清为止。为了培训赴美留学人员,清政府于1909年6月专设了游美学务处负责考选学生出国留学,并于1911年在北京建立了清华留美预备校,这所学 校从开办到1929年结束,共计派遣留美生1279人。

早期的清华,人们称它为“赔款学校”(Indemnity College),因为清华最初是用美国 退还的庚子赔款办起来的。清华学校的教育宗旨为“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学校。”




『庚子赔款』--翻翻清华大学的『陈年旧账』

  作者:唐纪明、姜慧

你知道清华大学是用“庚子赔款”建成的吗?你知道美国银行还存有清华大学几千万美金却取不出来吗?翻开历史,我们不妨算一算陈年旧账。

庚款退还知多少

公元1900年,是庚子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山河,打开了国门,也打开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抹不去的屈辱。

翌年6月,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十二款。其第六款议定,清朝政府赔偿俄、德、法、英、日、美、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挪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等款项计算共合982238150两白银。由1902年起至1940年止,按照条约所列办法及汇率,折合各国货币偿付,是为“庚子赔款””

在这笔退款中,美国分得32939055两,合美金24440778.81元。

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是45000万多人,所以此项赔款,大约每人被摊派一两银子。当初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和约中并未明确规定。而在1904年以前,中国每年对八国的赔款,都是用银;可是到了1904年,发生异议了。有些国家提出要用黄金赔款。因为金贵银*。中国用银赔款,便宜合算,美国原来同情中国,独倡用银支付。但后来变卦了。为了此事,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在1904年12月上旬去问美国国务卿海约翰(HayJohn)。据理力争:“用金用银出入虽属不多,唯美国假定答应用银,将来别国尚有转机;如果一律用金,以后就更难翻案了。敝政府所争者即此,并非歧视贵国。现今为赔款而作的筹款,罗掘俱穷,一概还金,势须加增租税,民间难于负担,仇洋之念将日益高涨,大局很可能受到动摇,祸患何堪设想。”海约翰听了这番话。颇为动容,沉默良久,才慢慢地说:“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

原来美国只有参与密笏的高级官员才知道。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机收帆,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为祖国减少了1186112112元赔款。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1905年4月,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与梁诚就退款的问题,曾经有一次重要谈话。柔克义转达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意思:“总统认为,此项赔款摊付之法,中国早已筹定,若果交还,不知是否摊还民间,抑或移作别用。”这话有干预中国内政之嫌,但“弱国无外交”。早已洞悉美国退款要办学的梁诚事后立刻致函外务部,马上声告美国政府,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遣派游学之用,在美既喜得归款之义声,又乐观育才之盛举。

为什么美国人想用庚款办学呢?义和团运动以后,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武装的镇压并不能消除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加以19世纪末期美国的排华浪潮,曾在中国人民当中引起强烈反响。1905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反美爱国运动,上海等许多通商城市各阶层人民纷纷抵制美货,使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锐减,它在中国的市场受到沉重打击。

如何改善在中国的形象呢?他们认为只有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才能改变这点。一位叫斯密士的在华美国传教士1906年曾回国鼓动“退款办学”,并受到罗斯福的接见。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鉴于当时中国留学生去欧洲和日本的比去美国的多得多(仅1905年和1906年两年,中国留学日本的学生就达8000多人)。詹姆士认为这对欧洲和日本来说,将会带来更多更大的利益,而不利于美国在中国的长远利益。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为什么美国不省力节事由自己出面直接办学,而要交由中国人来办,绕一个弯子呢?彀中有其难言之隐。原来自1877年至1900年间,美国曾在中国办了许多教会学校。但是,当时清政府各省咨议局规定,官立学堂的毕业生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教会学校毕业生则没有这个资格。因此美国官员感到“教会学校……从未得到官僚阶级的多少支持。而它的毕业生极少可能找到官方任用的机会。难得有一个人会获得重要的位置。”因此,美国为给庚款学生开辟仕途,欲借此在中国社会各界施加美国的影响,采取了背后操纵由中国官方自办学校的形式。美国的如意算盘是从精神上、文化上控制中国的发展,但最终也没能如愿。

1908年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朝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须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朝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

于是,1909年6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

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

1910年送出学生70名,同时还录取了143人备取生,入肆业馆短期训练,随时送往美国。

1911年考选了63人赴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美、法、比、葡等协约国对德奥宣战,由于中国的参战,协约国便将庚款展缓5年,并免于加算利息。而关于美国续还赔款之办法,经两国议定,自1917年10月1日起,分23年又3个月退还。总数为12545438.67元美金,(每月计还44965.73元,每年计还539588.67元)。

退款怎样使用呢?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于民国14年6月第一次会议决定:一、发展科学知识;二、促进永久性的文化事业,如图书馆之类。

根据上述用款原则,基金董事会举办了多种事业。自1926年至1930年间,在南京的东南大学、成都大学、东北大学、武昌大学学校,设立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教习。设置了科学研究教授席,科学研究补助金、社会调查所、华美协进社、静生生物调查所、国立北平图书馆。

美国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纷起退款,这一部分款项不在清华基金内。

清华大学对庚款的使用,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为清华本校的经费,每年约60万元;另一部分为留美学生经费,每年约100多万元。两项合计,约200万元。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国际战争爆发,各国在美国的存款,包括庚款基金在内,一律被美国政府冻结。

1942后,我国政府还清了美国庚赔。

从1942年至1945后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这3年多的庚款基金利息都自动滚为基金。由于战乱,直至1947年,清华大学才领到基金利息。

蒋梦麟在1947年1月9日曾致信校长梅贻琦:关于清华基金,经函转中华文教基金董事会,根据1945年12月31日该会纽约财务委员会报告:基金为美金432.3万元,利息全年净收15万元。

寻踪问迹庚款基金

半个世纪过去了,庚款基金几乎被历史淹没了。当年的庚款在美国银行滚动到了多少?怎么样才能将其用到清华大学?

物是人非,当年基金会的重要成员都已作古。据传闻,梅校长临终前,一个小箱子放在床前,他去逝后,人们发现是庚款支出的一笔笔细账。

1912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成立了北京政府。其外交部将游美学务处撤销,将其所有职权划归清华学堂,任命唐国安为监督,周诒春为教育长。

同年5月1日,辍教停学半年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按照北京政府教育部的规定,11月将学堂改为学校,将监督改成校长。这样唐国安便就任了第一任清华学校的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唐校长就任一年后,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乃辞职而推荐周诒春替代。11月周校长由美归国就职。

1917年,周诒春校长被诬告“妄糜巨款,营私害公”而去职。实际上是周诒春想将清华学校改办为清华大学而修建了“四大建筑”花了不少钱,而他本人是清白的。北洋政府外交部的官员们,都觊觎清华庚款的这个肥缺而互相明争暗斗,周诒春却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北洋政府外交部秉承美国公使的旨意,为加强清华经费和校长职权的控制,在1917年8月颁令成立“清华学校基本金委员会”,由外交部总长、次长和美国公使3人组成。9日,又在这个基本金委员会之下,设立了清华学校董事会,派外交部官员10人为董事。

这两个会的基本任务都在于控制清华的经费。叫做:“稽核用途,限定经费,务期积存基金。”他们每年都要审查清华的预算决算,学样的临时开支,每次在200元以上者,都要得到董事会的批准。所谓基金,就是将每年每月美国的退款,减去实际的使用开支,剩余的部分就积存起来,成为基金。

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第二次赔款(即退还自1917年10月1日起到1940年1月止所谓美国实应得到的那一部分赔款)。1924年9月13日由中美双方共同组织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由蒋梦麟为董事长,董事14人。他们是:颜惠庆、张伯苓、郭秉文、范源濂、黄炎培、顾维钧、周诒春、施肇基、丁文江(以上华籍)孟禄、杜威、贝克、贝诺德、顾林(以上美籍)。

自1928年国民党建立了全国政权以后,次4月30日就决定将清华庚款基金全部移交给“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去管理。同年7月教育部就同该会签订了《保管清华大学基金办法》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清华拥有基金的所有权;(二)教育部拥有基金的支配权(审查清华每年的预决算等);(三)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拥有基金的保管权,是清华庚款基金的永久保管者;(四)规定清华大学的基金,无论何时都不得动用,基金的利息,也只有到退款终了的一年以后,才能用作学校经费。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经管清华庚款基金以来,效益是很显著的。原来清华的三届董事会,对清
华基金的保管,一届不如一届。由于办事人员的经营不善和贪污中饱,使清华基金遭到了很大的损失。

本想使“死钱”变活钱,无奈战乱时经济动荡,再加上“文人经商”管理不善,反而赔进去不少。1928年,由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接管。基金总数,仅为国币银元755万余元,除掉已损失的85万余元之外,实有670余万元。

中基会的成员是国际国内极有声望的社会名流:蔡元培、司徒雷登、胡适、丁文江、韦罗贝(美籍)、翁文灏、汪兆铭、李煜瀛、位朝枢、任鸿隽、孙科、赵元任等都曾先后替补为董事会成员。

1948届的董事会成员为蒋梦麟、翁文灏、周诒春、李铭、孙科、胡适、施肇基、蒋廷黻、傅斯年、任鸿隽等,蒋梦麟为董事长,翁文灏、硕临(美籍)任副董事长。

日军的长驱直入,很快占领和控制了我国海关,进出口贸易几乎陷于停顿,海关收入告罄。民国政府只好停付1939年的庚款,清华经费告急。中基会便敦请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商洽于财政部(部长孔祥熙),请援100万元。并允于清华庚款之末一年免息扣除。财政部则回答说:“查本部此次核定关税担保债、赔各款摊存办法,实为应付非常情势之暂时措施而支持长期抗战费用,与民国21年(即1932年)情形亦有不同,惟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所需维持费。及清华大学所需各费,关系教育及文化事业,至为重要,自应设法予以维持。兹查该董事会基金项下所存资产,约值国币1200万元,该董事会代管清华大学基金项下所存资产,亦值国币2000万元以上,每年均有相当利息收入,不妨暂用……由本部担保。”

1947年,清华还清了中央、中国、交通、农民10大银行1824万余元贷款。

1942年1月,我国政府还清了美国庚款。从1942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这3年多的庚款基金利息都自动滚动为基金,并入基金,因而无所谓利息了。但中基会又曾经订有章程,就是在庚款付满后,每年的基金利息可以拨给学校使用。从章程上说,自1942年2月起,清华就可以领用基金利息了,但实际上因为那时战争还在继续,存入美国银行的存款在冻结之中,章程上的规定还不能立即实现。一直到1947年1月,清华大学才真正领用到基金利息,每年约14—15万美金。自1942年到1947年5年共可领用75万美金。除留美经费已支用25万美金以外,1947年还可动用50万美金。

当年北洋大臣袁世凯曾经觊觎此款,想将其用来“整顿路矿”,又想拿去兴建海军,以扩充北洋派的实力,山东督抚徐世昌,喜借外债,又想拿出退款以作抵押。据说南京政府逃亡台湾以后,一时财政拮据,很想动用此款,但都由于基金会成员的严于把守,使清华基金得以留存。

解放前,清华基金已为432.3万美元,利息全年净收15万美元。

1948年12月,解放前一二天,校务会的成员进城后没回来,他们去了美国,而后又到了台湾。这样,庚款也随梅贻琦教授来到台湾。在台湾新竹办了一所清华大学。1956年办了原子研究所。

非常有趣的是,两岸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1956年大陆清华大学办了核物理专业。

既然过去章程中有规定,清华基金永不动用,那么过去无论在台湾还是在美国任何人任何机构经管过此事,都不能不受此规定的约束,因此,可以断定此款尚在。

据说当年这笔款项存在上海的花旗银行,战时转到了美国。可基金董事会成员都已作古,谁来签字,领用清华基金呢?本金能用吗?

拂去岁月的烟尘,寻找变通办法,是历史交给今天的任务。

  《大地》杂志  〔1998年 第03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