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

77、78级是中国现代化征途中一种精神的代名,中国史上的特殊群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78级兴趣备注]这文章是我在读大学时读过一遍好文章,28年过去我在此再次给同学们共享

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

作者: 王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往今来,出现过多少杰出的人才!人们常常幻想,要是自己生在那样的时代或那样的环境,一定也能有声有色地干一番事业。 不过人们常常忘记想一想,难道那些大有作为的人是在一帆风顺的条件下成功的吗?事业的成功,除了对社会提出要求以外,还应对自己提出什么要求呢?这是 才学必须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然,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但是,他们可以在既定的外在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争取成功。这就像江河泛舟,水流的力量使船顺流而下,大风的 力量使船随风而行,然而摆渡者却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与水流和风力等外在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推动航船沿着一条奋斗之路驶向预期的彼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激励着千千万万个有志者。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立志改革,举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之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来所无法比拟的。从现在起,50 内外是中国各个领域需要新的巨人并能够产生新的巨人的时代。思想解放正在与各个有志者的职业、专业、事业结合在一起,酝酿着新的创造和突破。人才的成功可 以改造社会,社会的改造又促进人才的发展。面对着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的形势,每一个不甘心虚度此生的中国人,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经常思虑着一个共同的问 题:我能做点什么?

被耽误了的中国只能靠被耽误了的中国人来改造

在那浩茫的宇宙之中,有一个地球在运转。在那地球的东方,有一个中华民族在发展。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的长辈开创了祖国解放的伟业。历史发 展到了我们这一代,面对今天,我们应当怎么办?中国,总是要由现在活着的中国人来改造,神圣的使命已经压上了我们的双肩。

们被耽误了!这既是申讨,又是惋叹,可也有点无所作为。其实,细想一下,现在活着的中国人,有哪一个没被耽误过?被耽误了的中国,只能靠被耽误了的中国 人来改造。因为我们最了解这个中国。我们不能从火星上去借人才,不能从春秋战国去借人才。即使借来了,他们也不行,因为他们不了解现代的中国。30年代,日本入侵中华,耽误了多少人的学业!然而恰恰是伟大的抗战造就成功了整整一代风流,成为至今中国各界的栋梁人物。他们就是被耽误了的中国人成功地改造中国的一个有力佐证。

国经济面貌之落后已经激起不少有志之士下决心尽快改变。但是,问题之艰难,主要不在于没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在于没有高效率的组织结构来把已经有的科学 技术变成现实生产力。因而,中国不仅要考虑造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那样的科学巨匠,而且更为急迫的是,发掘现有的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各个领域的效率。 美国获诺贝尔奖的有112人,而日本却只有3人。然而战后日本在短短的30多年中,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可见从实际国情出发是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现在25~50岁的人才中,既有组织活动能力又有科技应用与改进能力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他们的巨大能量正有待于体制改革来释放。

习科学技术的中、青年,虽然学业被耽误了一些,但他们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习惯于用严格的科学思维方式来思考社会问题,把理论和制度作为科学来研究, 形成了自己的头脑。学习社会科学的不少人已从本本主义中解放出来,开始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理论,建立理论。同时,波澜壮阔的向着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进军,也 为热爱工业、农业、艺术、体育、园艺、社会服务等战线的中、青年开拓了奋斗的前景。人们欣喜地看到,被耽误了的中国将为自己造就一代改造自己的人才,而且 某些领域已略有打开局面之势。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一切有志者都会不甘于只让别人来作贡献的。在堂堂中华的进步史上,留下自己贡献血汗的 痕迹,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啊!

志是事业的大门,信心是事业的立脚点。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来的。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 是?开创性的工作只有通过积极的精神姿态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你就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个积极的自我形 象,是为祖国做出贡献的第一步!

生我才必有用。这是古人的豪情壮志。改造中国,谈何容易。然而,难能正可图大功!这是不是太狂妄了?毛泽东同志说过,古今真确的学理、伟大的事业,都系一 些被人加着狂妄名号的狂人所发明创造来的。所谓狂妄者,无非就是解放了思想、敢想、敢说、敢破、敢立、敢创造。这也顾虑,那也担心的人是决不会有什么 创造的。

自己设计自己

现代化做出贡献,总是要与具体的事业目标联系在一起。干点什么呢?选择具体目标,常常是最困难的事之一。路多歧而树多枝,有所弃才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大 有作为。必须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水滴石穿,这是以柔克刚的名谚。其成功之要旨,无非两点:目标始终如一,长期坚持不懈。我们不能把自己设想成包打天 下的英雄,也不必要求所有立志改革的人都去当政治活动家。如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事业目标,形成的合力正是时代前进的拉纤。我们每个人都要以自己独有的特 色,来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花园。

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目标是否选得合适,就看你有无自知之明了。以往,有些人习惯于把自知之明理解为我不行,这是片面的。要自知其短,还要自 知其长。陆上斗法,张顺乃李逵手下败将;可水中逞能,浪里百条却能把黑旋风淹他个白眼直翻!了解自己,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并非易事。要反复进行自我试验 和自我观察。

择目标,实际上是自己设计自己的过程。必须知己知彼。知自己之长短,知环境之利弊。历史上很多人失败湮没的教训,不在于他们没有知识和才能,而在于他们没 有远见卓识;不在于他们没有献身的热情,而在于没有找到为之献身的具体事业目标。于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到处都撒了一点胡椒面,最终还是一事无成。这不能不 算人生一大悲剧。

椒和冬瓜都有根、茎、叶。它们很善于自己设计自己。它们的根都伸入土中吸收养分,然而吸收的种类和比例却大不相同。它们身上的主要元素虽然都是碳、氢、 氧、氮,然而组成的结构及其它成份却不一样。于是,辣椒、冬瓜各结其果。辣椒苗很有自知之明,从来就没想到自己要结个冬瓜。它的目标很明确,很坚定,一切 与辣椒无关的东西它一概不要。我们的人才要想成功,难道不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吗?

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学医学、数学、神学都应算慢班学生,可对打猎、旅行、搜集标本却有特殊的喜好。人们没有想到,不务正业的爱 好,却成为他登上科学高峰的一条蹊径。原子核物理学家卢瑟福热爱放射性,他要求自己的研究生阿波莱顿也研究放射性。但阿波莱顿说:不,我要逆你而行 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无线电。后来在卢瑟福指导下,他终于发现了电离层,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这都是自己设计自己而获成功的有力证明。翻遍所有的科学史,哪一个 成功的课题不是研究者自己选定的?翻遍所有的文学史,有哪一本名著是别人给他规定的主题?选择自己的具体目标,必须是自己热爱的,情不自禁想去从事的。你 迷住谁就选谁,君既爱之须纵情。

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爱好,往往并不是单一的。爱好可以培养,可以转换。爱好并不等于擅长,而擅长必定爱好。如果客观环境使某一爱好得不到发展,你还可 以换一样,发展成擅长。有些专业离开实验设备便休想成功。李政道上西南联大时,学校仪器极少,他还弄坏了一台,由此,他看清了在旧中国要做实验科学家是不 行的。于是趁早,决定搞理论物理学。叶永烈是学化学的,但毕业后的电影制片工作很难搞化学科研,而他又爱好文学,于是在从事科教电影工作的同时,他不停笔 地写作,发展成为一个科普作家。京剧演员周信芳嗓子不好,有些沙哑,他自知不能唱小生,便自我设计,创立了自己的派唱腔,演老生,使人拍手叫绝。北 京崇文门烤鸭店有位青年厨师名叫程明生,最初做这工作时,一肚子委屈。他的师傅有四十多年烹调经验,会做两千四百多种菜。在师傅的教育、影响下,他对厨师 工作逐渐产生了兴趣,技术学得很好,还自学了美学、色彩学和造型艺术方面的知识,编写了《烹调技术资料》一书。

业目标是主观爱好和客观条件可能的统一物。二者任缺其一,必不成功。能否善于根据自己的长短和客观条件,综合拟订设计自己的方案,选择自己的目标,并不断 根据试验情况进行调整,顽强地从现实环境中踩出一条路来,这实在是一个人才能否成功的一大要素。有的人想入非非,志大才疏;有的人脱离群众,狂妄无知。这 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前者应学点真本领,后者该幡然而醒悟。

 选择自己的具体目标时,是允有一段左右盼、东张西望的。要从几方案中选择。古人理事,常有上策、中策、下策,以衡其优选把几方案都试试 看看试验效果,再做抉。一般来,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有奇。前人没解决的问题或没完全解决的问题现实中新提出的问题,都是大有作的。在一些 识领域的交界系,常常大有文章可做。有道是识庐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时须到局外去跑一趟,开开眼界,再回来看,就能象旁者一般 清醒地发现应当干点什。凡有一个事象,用已有理不了,就要抓住不放,得科学热爱之献身的大好机会。

任何一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一点长处。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一得之功,一技之长,或许正是别人之短。别人难能者,我能之,岂非得天独厚也哉!?我是冬瓜秧,决不打算结辣椒。冬瓜虽不红,却比辣椒大。各自有长短,各自显神通。偌大一个祖国,哪种人才不需要?

从眼前踩出远行的路

过系统训练的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一般说来都能对本专业发生浓厚兴趣。遗憾的是,历史和现状使大批人失去了在本专业发展的连续性。不少人原来的知识结构被破 坏了,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据去年普查,全国用非所学的有八十四万人,用非所长的(包括用非所学)共一百二十多万人。调整工作虎头蛇尾,使很多人才大失所 望。有些同志喜欢以本单位需要为名,卡住人才不放,阻挠调整。呼吁和劝告没有多少用,关键在于改革具体规定。为什么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的人,一下子 成了某单位所有制的人了呢?为什么给本单位那么大的卡人权利呢?现在伯乐也苦恼,说是发现了千里马也调不来,人家不,比古代还差劲。为 什么不可以破一破老框框做个新规定呢?

对于用非所长的人才来说,却不能坐等别人把社会环境改造好了,才开始选择自己的目标。要是社会环境改造好 了, 或许那批改造社会环境的人已经成才,而你自己却韶华流逝无处寻了。所以,要利用业余时间,先干出一定成绩来。这既有利于社会进步,也有利于研究的继续深 入。爱因斯坦做小职员时偷偷演算、研究自己的题目。爱迪生做报童时为搞实验而挨了耳光。华罗庚被熊庆来选到清华之前是在杂货店写的数学论文。段元星还不是 在劳动之余用自制望远镜发现了新星才成为专业研究者的吗?

对于社会科学人才来说,则更需要先在业余搞出些成绩。请问有哪一个作家,是先被请入了作家协会,而后才开始创作的呢?李准不也是靠先拿出《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等,而后才获得专业写作条件的吗?

 有受过专门训练的青年同志,在你的专长没有以成果形式表现出来以前,社会是不便任你选择职业的。但你却可以自己选择目标。有的同志痛感青春已逝,一无着 落。其实,没被耽误的人,有没有被耽误人的设计法;被耽误了的人,有被耽误了的人的设计法。就象直木适作梁,弯木适作犁一样。梁可盖房子,犁却能生产粮 食。彼此彼此,谁说犁不如梁呢?关键要善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计。比如缝纫师、饲养师、演员、作家、画家、烹调师、化妆师、革新能手、修理专家、种植专 家等等。总之,精通一小门,在这一小门中出类拔萃。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换来换去,一生的光阴就差不多了。

 般说来,任何一个人所处的现实环境,都有对于事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有的人往往不善于发掘和利用身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而只是一味地埋怨 那些不利因素。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果不坐牢,根本写不成《怎么办?》,因为他社会活动太忙了。坐牢本来是坏事,但他善于在最坏的环境中找出了有利于事业的因 素充分加以利用。不是有这样的人吗?他把他工作一无成绩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图书资料,可是,真让他到了图书馆,他利用图书资料的时候也很少。反倒是那些自己 又借、又抄、又买书报杂志的人,学到了不少知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韩 非子·喻老》说: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刚刚走上 事业之路的时候,不能忘记哥德对初学写诗的青年诗人的忠告:你得当心,不要写大部头作品。”“如果你目前只写一些小题目,抓住日常生活提供给你的材料, 趁热打铁,你总会写出一点好作品来。”“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都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须用心研究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你发现国家有个什么当务之急,你就应当自己首先奋起呐喊,奔走呼吁,用心研究,极力促进,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目标。祖国民 族的迫切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事业的发展。如果有个学经济的,把外国经济学背得烂熟,但就是不能研究提出解决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的办法,那又有什么用 呢?如果有个学心理的,把外国心理学的书背得烂熟,可就不会研究中国现代人才的心理规律,以利于造就改革中国的大批人才,那也只不过是沙龙心理学 了,与屠龙妙术有什么两样?搞理论的如果只在已有的书中转来转去,那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在《离骚》的自励。中国现代的人才,也应从自己的眼前顽强地踩出一条路来。

拿出你的气魄和胆略

乎所有成功的人才,都有一些共同的品质,首要的一条是:只要是科学真理,我可以不顾一切。只有庸人才会把成功看成是荣华富贵的同义语。成功只意味着作 出较大的贡献。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成功者,个人遭遇和结局都很惨。布鲁诺、塞尔维特被烧死了。李大钊被绞杀了。张志新被枪杀了。曹雪芹穷愁潦倒而死。王安 石改革失败饮恨而殁于半山堂。发现大陆漂移的魏格纳在探险中落水淹死。发现第一支三极管的德福列斯特被告到法庭问罪。群论的创始人伽罗华死后十多年论文才 得到发表。马寅初提出了科学的人口理论而被革职批判20多年,但仍坚定不移。

持真理有时比发现真理更难。没有献身精神,就做不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伽俐略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马克思曾把科学的入口处比做 地狱的大门,他指出: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惟一需要考虑的是,自己发现和坚持的东西是否真正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拿出你的 气魄和胆略,看准了,不要命。只要科学,哪怕它洪水滔天。不论是在变革自然还是在变革社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付出代价者尝不到自己换来的果实,看不到人 们的公认。但只要它是科学的,是符合规律的,那么,后人一定会在某一天重新把它高高举起。

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国家迫切需要各个领域千千万万的专门家;另一方面谁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这种专门家时,则被一些人说成是个人奋斗。一切 决心为人民献身的人才,对这些指责,首先可诚恳地作说服解释工作;如果不行,则不予理睬。不理是最大的轻蔑,只要你的成功为社会为人民带来好处,人民心里 是有一杆秤的。

创见不同于凡响。任何一个成功,都意味着他是最先的独到者。独到者总是有风险的。你敢不敢为坚持科学真理而担风险?如果有人把个人得失看得比坚持真理更为重要,那么,他即便发现了真理,也没有勇气公开它,宣传它,坚持它。

有余悸,这固然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弊病,但也反映了缺乏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赫尔岑说:尊重真理吧,这才是大智的起点。爱因斯坦说:人只有 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由于环境改善之艰难,常常使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在自己的处境稍微过得去以后便明哲保身起来, 终身做不出较大的贡献。

必须敢于修正错误。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错误,在人才们的心目中都同样是魔鬼。修正错误,也需要特殊的勇气。早日修正,可以早日找到真理。

莫教名缰套颈,休让利锁缠身。除了保证工作的条件外,过份的地位、舒适和财富欲望往往成为削弱创造力的鸦片。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简朴的生活,这是几乎所有人世伟才的共同品质。居里夫人说:镭是属于全人类的,她放弃了成为富者的机会。发现了怎样使啤酒不变酸秘诀的巴斯德,坚持地公开了自己的发现,他认为前途不是为了图钱。沉湎于追求物质享受,就等于给飞鸟的双翅系上黄金。

必须严格,不要粗枝大叶。无论科学艺术,还是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就象双手往上捧水银一样,在一个环节上马虎大意,常常是失误之因。

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突破和重大成就,往往需要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科研中心和科研集体来承担。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改革,更是需要无数思想解放的先驱者和全国人 民共同奋斗。个人的杰出作用是离不开集体的,必须有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一个集体中,总是有人要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否则整个集体的工作也无法前进。因 此,对甘于做默默无闻而又缺之不可的工作的同志,更应给予尊敬和荣誉。

功者还必须具备许多其他重要品质。例如,要虚心,虚怀若谷,方可容纳百川;要百折不挠,有顽强的韧劲;要专注,不要见异思迁,蜻蜓点水;要冷静,在胜利和 挫折面前头脑不膨胀也不收缩;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没有充足的理由,不要固执地坚持;一旦坚持了,没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要随便放弃。

创业是艰苦的。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勇气,需要毅力,还需要艺术。当你觉得创业还是艰苦的时候,那你还难以做出什么;只有当你觉得克服困难的过程本身已是一种崇高的享受之时,你才拥有希望。

学竹笋破土而出

 土掩石压难,埋没悲休?千百年来,哪一代人不磋人才被埋没呢?毛泽东同志同旧社会比起来,在社会主社会中,新生事物的成条件,和 去根本不同了,好得多了。但是抑新生力量,抑合理的意,仍然是常有的事。旧的习惯势力和体制、政策方面的社会弊病,中国代人才仍有 作用。党中央正在努力解决问题。看来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人才成的阻力,而在于如何这种阻力。翻一翻史,我就会发现:自古雄才多磨,从来纨绔 男。制、苦、欺辱、乃至生理缺陷,常常成了砥砺人才芒的硎石。司刑而作《史》;屈原放逐而《离》;列宁被流放西伯利而写《俄国 本主展》;曹雪芹家食粥而作《楼梦》;信受胯下之辱而后百万大;盲人的二胡常能拉出人的妙曲;口吃的人反而成了世界著名演……

们常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是指开花结果之后。在种子发芽之时,幼芽却是弯腰拱背,用尽全身力气方得破土而出的。人才出土又何尝不是如此?美国杰出的 工人作家杰克·伦敦,在他的自传性小说里,描写了一个海员作家叫马丁·伊登,他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百投不中,被退回的手稿塞满床下,连再寄出的邮票也买 不起了。但他百折不挠。后来有篇短文《太阳的哲学》发表了,读者争相购买。从此他床下的手稿才一个个交上了由发霉发表的好运。很多处女作是作家 一生最优秀的代表作,正是因为太难发表,屡经磨难,反而磨出奇异的光彩。有百发一中,此后方有百发百中

尔好不容易发明了电话,但没有人理睬他。他自费到许多城市表演,顽强地宣传自己的成果,人家还认为他是马戏团,只觉得好玩,并不想到应用。他虽然登记 了专利,却无人买。后来资财耗尽,幸得一人解囊相助。最后,靠自己办了个贝尔电话公司,才把电话推广开来。后来知道,在贝尔之前,有一个人也发明了类 似的装置,而且也是成功了的,但由于他没有宣传自己的成果,终于被埋没掉了,这实在令人可惜。

代诗人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可是俞伯牙如不凡是所到之处都弹弹琴,把信息输出来,那就可能错过钟子期这个知音。压在盐车下的千里 马,如不引颈长鸣,发出金玉之声,伯乐又何从下决心认定它是千里马?卞和献璞,因无识者,被砍去两只脚,若他不嚎啕大哭,楚文王也就发现不了他。可见,毛 遂自荐有利于人才发现。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说的是唐朝有个原不出名的诗人名叫项斯,他拿着自己的诗集送给诗人杨敬之看,杨一看到,就认 为项斯是个大有才学的人,于是便到处夸奖项斯诗歌写得好。鲍叔牙荐管仲,宗泽荐岳飞,徐庶走马荐诸葛,萧何月下追韩信,都是慧眼识真才的千古佳话。

然界有一种惯性。静止的东西,你要推动它,必须费大力,克服最大的静摩擦。一经推动,反而用力还小一些。运动着的东西,你要它停下来,也必须费大力,而且 不能马上停止,还要有一个减速运动的过程。这种惯性,在社会生活中,在科学活动中,在人才发现中,也常常表现出来。一种新理论刚刚问世,总要受到社会多方 面长久的挑剔;而对于已经流行的看法,即使发现有毛病,也很难将它纠正。席勒认为这种惰性可被列为大自然的一项基本法则’”。《科学研究的艺术》的作 者贝弗里奇也说:虽然对新发现的抗拒往往令人恼怒,甚至十分有害,但是,它却起到了缓冲的作用,防止社会为时过早地接受尚未充分证明和充分试验的设 想。他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不同意新设想发表出来,恰恰相反,他是主张把各种不同的新设想都发表出来,让社会来挑剔,来比较,来检验的。一个新起的科学 家、发明家之所以遭到嘲讽以至迫害,部分是由于这种对新设想的抗拒心理;部分是由于冒犯了权威,侵犯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既得利益者。对新发现的抵制,势必 将许多发现扼杀在襁褓之中,这在今后也不能保证避免。因而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嘲讽与压抑,并把研究继续下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不都是这样向前发展的吗?

《西 游记》第十回里,烂柯经关于围棋术有一段话。内曰: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这对人才成功有深刻的启发。善于从失败中看到自己研究的进展,看到自己在向真理逐步逼近,进而更信心百倍地走下去,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刻卜勒就是把一次 又一交的失败收拾起来,建成一座高塔而抓着了行星运行的真理的。谈迁五十四岁时丢失了《国榷》手稿,但大哭一场之后,他又开始了工作。十年之后,《国榷》 重新写成,他高兴地说现在就是死了也可瞑目了,这是多么感人肺腑啊!任何一种人才,如不善于在困难、失败和挫折面前,自己激励自己,坚持下去,是不可能最 后成功的,历史上功亏一篑者也大有人在。

的人常常慨叹自己怀才不遇,但埋没和淘汰,并不是一回事。埋没主要是社会弊病造成的,淘汰主要是内在素质不过关造成的。不具备成功的内在因素的人,或因缺 乏见识目标不清,或因不踏实地好高骛远,或因私心太重没有勇气,或因意志不坚半途而废,或因没有独创拾人牙慧,或因方法不当劳而无功等等原因,被时代无情 地淘汰了,这是很难怨天尤人。切莫怨东风,东风正怨侬。

创造点自己的东西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我们继承老一辈的遗产,同时又必须解决老一辈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否则人类就不能进步。再过三五十年,我们也就成了那时的老一辈。如果我们留给后人的没有我们自己创造的财富,我们有脸见子孙吗?

 人不要怕,名人不要怕,权威也不要怕。毛泽东同志说过:要少一点奴隶性,多一点主人翁的自尊心,鼓励工人、农民、老干部、小知识分子的自信心,自己起来 创造。熟练掌握并不等于创造。把别人的饭炒上一千遍仍然不是自己的东西。前人的成就好比一个圆圈,有一定界限。我们继承下来,从这圆圈出发,打破原有的 框框,向外发展,又形成一个半径更大的圆圈。后人继承我们的,再打破,再发展。一代又一代,又继承,又创造,形成一环套一环的同心圆。一个民族,后人如不 打破前的人框框,这个民族就会退化。

于被实践证明是错了的东西,我们要破除它。要善于破旧,更重要的在于立新。人们早就发现了盖仑血液学说的错误,但在哈维证实血液是循环流动的以前,不可能 排除盖仑的错误学说。我们不能总是埋怨这种体制不好,那种办法不行,最可贵的还是自己来寻找办法,提出现实可行的新体制提案。

创造,需要才能。人们的才能是很不相同的。有的长于观察,慧眼非凡;有的长于实验,心灵手巧;有的长于分析,剖析入微;有的长于综合,包罗万象;有的长于 运筹,环环入扣;有的长于应用,化虚为实。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全智全能,但人才要想成功,也得锤炼自己的一些基本能力。

强化自己的观察力,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不少科学家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都具有少见的好奇 心;而居里夫的女儿则把它誉为学者的第一美德。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共同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出现的新奇现象都可以有所创 造。而漫不经心的人,真理常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过。

要束缚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儿童时期就已具有的。但是,随着年龄的长大,尤其是接受一套刻板式教育后,它往往会日渐衰弱。这是应当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 题。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思想应当自由驰骋,要敢于想前人所未想,要从思想拘谨的状况中解放出来。尤其是青少年,心思不活泼者是 不会有什么创造力的。

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推理能力,都是一种思维能力。要有在适应中求变革的能力,要有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措施的能力。试验能力、应用能力、改进能力、组织活动能力,等等,也都是提高创造力的基本功。

创造的渴望,是青年的基本心理。在积累中创造,在创造中积累。积累是为了应用和创造。单纯的积累只能象个原料堆积场,只有经过创造才能建成大厦。创造又反 过来促进积累。迟迟不进入创造过程的人,积累带有盲目性,必然效率不高。在学问不多时,直接进入创造,直接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详略有 方,就能尽快把积累的东西最有成效地用于创造。开头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但小的成功却非常需要,不断地积累小成功,它们就象长跑途中的啦啦队,会激励你 向更大的目标奋进。

得法者事半功倍

才发展有共同的一般规律,各个领域人才的发展又有自己特殊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功方法。这些方法,因人而异,各有特色。然而, 也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我们在这里不能面面俱到,也很难适用于一切人才。方法之妙用,不可小看。成功者自有妙法,各类人才当自留意之。

大的军事家只能出在战争年代。社会政治危机恰恰成了产生伟大政治家的土壤。考察所有的文学家,至少有以下共同点:其一,广泛的阅历,否则对社会和人物没有 深刻的了解;其二,自己阅读了大量别人的作品,而不是听别人讲课;其三,亲自动笔写,写了要发表给人看,从读者反应中再提高。现在大学中文系的教学方法, 是否能满足这些呢?如果不满足,那么凡是愿意自己设计自己的人,应该怎么自己来创造条件呢?

中外历史上所有成功的教育学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自己可以办个学校,自己决定教育学大纲,自己聘用教师,不断进行试验调整,理论研究与教学管理密切配合。所有的发明家都需要试验的条件。编纂者必须占有大量的资料。学医要靠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学手艺必须跟着老师傅等等。

日进入创造,直接对准目标。在知识不多时直接进入创造,按创造目标的需要选修知识,华罗庚把它称为直接法。也就是说,不要搞没有目标的庞杂、烦琐的知识准 备。人们称赞李政道讲课用的是短程线,直接把听众引到现代物理科学的最前沿。这种方法对于各行各业说都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过河需要桥或船。可是如果已经 发现了桥,何必还要去造船呢?为了准备攀登,必要的基本知识是需要的,但是如果生怕东西不够用,样样东西都去学,这好比登山也背上一条船,结果反而成 了包袱——丢下船可以轻装,然而却有点舍不得,因为船是费力弄来的。搞文学的要直接对准生活,搞社会学的要直接对准现状,搞科学技术的要直接对准没有解决 的某个课题。早日进入创造,早日亲自取得教训,也就可望早日取得成绩。

然界追获动态目标的方法,对任何人才的成功都大有启发。例如老鹰抓地上奔跑的兔子比我们用高射炮打飞机要灵光千百倍。当鹰发现兔子并决定捕获它以后,便向 兔子的大致方向直接追去,兔子改变方向的光信息传入鹰的眼睛再传入大脑,大脑立即指挥翅膀和尾巴调节方向。不管兔子怎么变化,鹰不断进行自我调节,最终一 定稳稳地捕获目标。这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方法,叫做反馈调节。馈,是送的意思。反馈,就是一去一回的意思。反馈调节就是指根据目标变化信息的来回传递而 做出相应的调节。有个寓言说某个人过河,水涨了,他仍从原处过,结果被淹死了。这就是不懂调节。调节必须贯彻全过程,不善调节者是抓不住目标的。

握用脑艺术,抓住思想火花。人的大脑活动有自己的规律。见多识广,把观察得来的材料联系起来思考,常常归纳提炼出自己的结论,并进而检验这些结论,是提高 创造力的有效办法。在紧张学习、思考工作之余,在散步、洗澡、交谈、阅读、乘车、起床之际,常常有一个个思想观点,一闪而过,转瞬即逝。你可不要想:等以 后把它记下来。不,必须马上记下来,以后再整理。孔子的论语、歌德谈话录,不少就是思想火花的记录。

本身就是精神富。有两不同的。有的一打瞌睡,一要求自己刻苦持。头悬梁,刺股,精神可嘉,方法蠢。你有什效率?真正的勤者注重 效率。转换兴奋中心,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要善于运筹时间紧张而富有性。要在精力最好的候干最重要的事。要自己段性的任加上一条时间 限制,能我做不少工作。

有两种学习方法:坐班式和游乐式,要交替进行。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也要交替进行。一味地连续写作会感到思想枯竭,一味地拼命练功,会感到疲倦困顿,可以用读书和其它活动来叉开。接触自己周围的群众、读者、听众和朋友,有利于激发新的思想火花。

高自己的记忆力,主要是要记忆得法。记忆就是建立联系。重复是增强记忆的基本手段,使用是最有效的重复。首次强烈印象记忆法、眼耳手脑并用记忆法、发掘特 征记忆法、小结归类记忆法、轮廓骨架梗概记忆法、选择记忆法、自编提纲网络记忆法、分段交替间隔记忆法、列表对比记忆法、争论记忆法、改错记忆法、趣味记 忆法等等,是记忆之常法。中成年之后,更要注重做卡片、札记、笔录题录、火花速记、资料剪辑等。讲课、翻译、写文章,是很有效的使用记忆。愈是给予别人, 自己的知识便愈巩固,并不象不们常说的那样,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从教师中产生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是很多的,而且越来越多。备忘录、案头记事 板是分担记忆日常琐事的好工具。记忆力并不等于创造能力。记忆力好的人不一定有什么创造。而善于创造的人却可以利用卡片、录音之类的东西分担自己的一部分 记忆。

要善于读书,除基本的必读书外,其它的书报杂志,要随便翻翻。翻得要宽,吸取的只是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进入创造期以后,要读的书更多了,翻开很多本讲同一问题的书比较着读,大有好处。学会自学就等于请来一位随叫随到的老师。

要提高写作表达能力,无论搞何种研究都有个互通情报,并对社会施加影响的问题。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对搞社会科学的来说,更要学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师友,也非常重要。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但要善于从别人的成功里吸取营养,还要善于从别人的失败里领取教训。合作往往快出成果,多 出成果。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一位高尚的智者谈话,如沐春风。要珍惜朋友间的友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择偶须谐千秋业,爱有源头情 不竭。如果能找到有着共同事业心的伴侣,那你也能尝到居里夫妇那样的幸福。

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再看分晓

拿破仑在1816年说过一句话: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如果拿他这句话分析当今之中国,多病乃积弊成山,沉睡乃不少人的思想还处在僵化、半僵化状态。令人振奋的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如三峡激流、钱塘怒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弄潮儿当奋然鼓浪而前行。

然而,在百废待兴的丛刺中,有人灰心了;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弊面前,一些人急躁了;还有一些人正在江岸徘徊;然而,纯真的猛士,在准备韧性的持久的战斗。

不要自卑个人力量的渺小,联合起更多的有识之士。不要只埋怨社会有弊病,更可贵的是探讨如何来改造它。同志,锤炼你成功的内在因素,扬起你智慧和勇敢的风帆吧,胜利正在波涛相隔的彼岸向你招手!

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再看分晓!

祝你成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