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ercer溶洞 第四天的上午,俺们打起包裹,退了房间,开车前往50英里之外的Mercer溶洞。这是一个为加州政府所认可的历史遗迹,一个小型的熔岩洞穴。 俺们沿着108西行,转49,再转4,最后抵达小城Murphys,Mercer溶洞就在商业街后面的一条小路上。可能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一定要在商业街上绕行半周,才能开上通往溶洞的小路。 驶进入口,感觉上就像一个大型的私家庭院。实际上,Mercer溶洞也确实是由发现者的家族经营的。庭院的停车场大约可以容纳20部车,我们抵达的时候,只有4、5辆车停靠。院子里有几间亭舍,大多是陈列室,如矿石和图片资料等等。院子的后部是一个模拟洗矿水槽,带有一个水箱,水槽绵延开来,有10几米长。院子的左侧是礼品店,兼作售票室。俺们买了下午一点半的参观票,大人12元,小童7元,参观团队每半小时一组,有导游带队。店里陈列的大都是矿石,如水晶一类的稀罕石头,价格一般在几十元左右,大一些的上百。有一些非常漂亮的小彩石,买的很便宜,一小袋才几块钱,仔细一看,是从中国进口的,可见中国产品已经丰富到在世界上已经达到了无所不在的程度。 乘着入洞前的间隙,花12元,给两位少爷各买了一小袋原装矿石,带上店里提供的小筛子,领着少爷去淘金。说淘金不对,其实是矿石的水选。沙子和小石粒随水冲走,留下拇指大小的各类石头,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少爷们兴高采烈地收藏了。 俺们的导游,是一个20出头的美国姑娘,说句不敬的话,大概是俺遇到过的不多的几位其貌不扬的白人女孩,呵呵,好在洞里面光线不佳,即使是美女也欣赏不到:)导游带我们进入溶洞之前,讲解了几个注意事项:下楼梯要保持距离;不要在楼梯中间停留照相;不要伸手抚摸石壁(这个俺懂,手上的油迹和汗迹会对石灰岩构成伤害)。 洞口很小,而且极其不起眼,看上去就跟地道战里面的地道人口差不多,一次只能容一人进入。铁质的楼梯非常陡峭,超过60度的倾角,如果没有两侧的扶手帮忙,上下是很困难的。此刻,俺明白为什么导游让俺们在楼梯上保持距离和不要停留的原因了:避免因为拥挤而导致任何的意外发生。 俺们这一组,只有俺们一家人,于是老爷紧跟导游在前面领队,太座在队尾压阵,一行5人逶迤而下。在每一个平台上,导游都要停留讲解:景观的说明,地理的成因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背景。 Mercer溶洞的最初的发现和使用者是印第安人,被用来作为墓葬场所:尸体被从洞口抛落洞中安眠。因为北美的印第安人大多是游猎民族,因此,在使用此洞一段时间之后,印第安部族迁徙他乡,于是,这个洞就被人遗忘了。随着日月的流逝,洞口渐渐被崩落的沙石所覆盖,从地表已经看不出来了。 1885年,一个叫Walter J. Mercer的淘金客,中午坐在一块石头边休息的时候,无意之间感觉到身边有微风飘过,伸手一试,风涼且劲,从石头旁边的缝隙中穿透出来,Mercer扔进一个小石头,半晌才听到石头落地的声音,他明白,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Mercer找来工具,将洞口挖掘开,顺着一根绳索,慢慢地爬入洞中,一个奇异的地下世界,于是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发现洞穴的Mercer,随后买下洞穴周围的40英亩的土地,并向州政府申报了其采矿权,购买土地的花费是一块市价5美元的金块。不幸的是,Mercer在随后的探洞活动中,摔落洞底,瘫痪了,缠绵在床12年后,与世长辞,享年46。其后,他的妻子继续了Mercer的洞穴事业。 简单地说,Mercer溶洞就是因为石灰岩融水和再凝结所形成的。世界上此类洞穴很多,好像有一个名词叫科斯特地貌。俺在十几年前,观赏过京西南的石花洞,这是第二次光临溶洞。石花洞无论规模还是熔岩的发育程度,都远在Mercer溶洞之上,所以视觉上的冲击不是很大。所不同的是,石花洞基本上一个平面结构,而Mercer溶洞是竖面结构,基本上是直上直下的。而且洞穴内部的空间不大,很多地方仅容一人侧身或者矮身而过。走在陡峭的楼梯上,时有两腿发颤的恐惧感觉。 Mercer溶洞有两个出口,一进一出,回程的洞穴非常的陡,俺家少爷的头经常顶到俺的脚底:)洞内基本是恒温,56华氏度,空气有些潮湿。整个游程约历时40分钟。 整个溶洞经营尚算井井有条,姑娘小伙也还彬彬有礼。但是洞穴过于狭小,不大适合大规模组团的参观游览。试想在狭窄陡峭的楼梯上,如果发生拥挤坠落的意外,营救工作极难开展。 有一点值得赞许的是,洞穴的出入口维护的很生态,碼砌的石块布满青苔,将人工的痕迹降至最低。
下面这组洞穴照片,拍的很不理想。具体什么原因不大清楚,要么是傻瓜相机对于光线的要求高一些,要么是洞中的灯光设置的不好。大家凑合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