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色和艺术 人性与忠诚

情色和艺术 人性与忠诚
---色戒杂谈

01/04/2008

狐狸葫芦

"色戒中的李安:一个心灵孤独有同性恋/虐待/被虐待"
"大陆同胞应该抵制《色戒》的N个理由!"
"《色戒》给汉奸"整容""
"色戒:腐朽的张爱玲,猥琐的李安"
"色戒的悲哀:三级片艺术"
。。。

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题目,恍惚回到了曾经那个让所有人恐惧的大批斗年代。李安,这位曾经所有华人的骄傲、奥斯卡首位华人最佳导演,到底犯了什么弥天大罪?

即使是那部屡获非议以同性恋牛仔为题材的奥斯卡最佳提名影片"断背山",也没有到现在这种被人如此口诛笔罚的地步。李安,难道真如很多功成名就的人一样,走火入魔,堕落了?而色戒,这部威尼斯金狮最佳影片、横扫七座金马奖,但饱受公众(尤其网络)恶评的焦点影片,到底是怎样的不堪入目的一部影片呢?

圣诞元旦放大假,终于有空一睹庐山真面目。157分钟的影片,从麻将桌上太太们洗牌的闪闪钻戒开始,采用倒叙方式缓缓展开。。。香港,上海,学校,租界,舞台,珠宝店,刑场。。娓娓道来。李安再次充分展示自己拿手的叙事风格,演绎了一个非常精采又无限伤感的故事。

情色还是艺术?
-------
色情?腐朽?三级呢?赞美汉奸?在哪里呢???看完影片,回头再读那些个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所谓‘电影评论’,不禁纳闷。估计其中一半是压根儿没看懂,欣赏水平还停留在跟儿子欣赏SHREK动画片或者看成龙搞笑片的阶段吧,另一半或许根本就没看,道听途说的YY如同这位,一大堆评论后:“我没看过色戒也没兴趣看。。”,那还罗嗦这么一堆,发网络垃圾比电影票便宜? :D

色戒,跟据张爱玲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女特工色诱暗杀汪伪汉奸,但惨遭失败的故事。整部影片制作相当精湛,绝非国内粗辞烂造、附庸风雅的电影可比。在人物、对话、场景、音乐上都颇具匠心,非常细腻:王佳芝蘸着唇印的酒杯、易先生一再打出的麻将7饼、日本酒馆中王佳芝的小曲、放跑汉奸后三轮车上飞扬的风车、悬崖上等待处决的眼神。。。让人回味无穷。

最受争议的无非是那些床戏。李安绝对不是个哗众取宠随便浪费胶卷的人,相比同期电影“苹果”不必要的裸戏,色戒每一场床戏都是对剧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有的床戏,看不到任何三级片的色情,所看到的只有“压抑”、“发泄”、“抑郁”的沉重:每场床戏的场景、对白各有区别,完全根据剧情需要加入。可惜大陆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上映是删洁版本,严重影响了电影的完整性,并大大愚弄了大陆观众的智商。如果你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也确实认真看了影片,看懂了电影,仍然觉得非常“黄色”,非常“下流”,非常“变态”,甚至居然看出了三级片的快感,你真得给心理医生打个电话了。

性是男女关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两性关系中没有这个部分,只能是一个残缺的关系。但如果说王佳芝放跑易先生完全是应为性,甚至被某些人一再传颂无聊话“打通女人心的通道是。。。”, 你根本就没看懂电影。王的心情转换在电影中多处表达:第一次行动中被同学的鄙弃、失散后在姨妈家寄人篱下的酸楚、在上海无所事事的空虚(王自述,“现在自己觉得什么有没有,很空。。。”)、再次行动中内心的煎熬、无人关心的失落、易先生的趁虚而入。。。

汤唯扮演的王佳芝可谓整部电影的亮点。脸上还有babyfat(婴儿脂肪)的汤唯不算艳丽,非常学生气,腼腆羞涩,将王佳芝从最初的激情、幼稚到陷入其中的无奈、落漠演绎的相当出色。王佳芝是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装成富太太,自然举止小心,言语生涩,但是这也正是吸引易先生的不同于其他油滑世故太太们的最大特点。汤唯的演绎可谓相当成功。汤的王佳芝形象和章子怡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青涩很有一比,同属非常精采的处女作品。

有人说汤唯为艺术献身,这说法有些娇情,但能在色戒这部挑战观众欣赏力的艺术经典中精采出演,也算汤唯的造化。


人性与忠诚
------
国家重要还是个人重要?王佳芝放易先生似乎确实是为了她个人的情感而牺牲了国家的利益。影片中,当王佳芝向领导表示自己实在经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领导说:“时刻要记得忠诚!忠诚于领袖,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多么熟悉的语调。

东方国家向来讲究个人服从集体,而西方国家重于先有个人再有集体。几千年的沉重历史,让国人的人性压制扭曲到了极致。个人永远是渺小的,永远只是集体国家的一个小零件,任何只顾忌个人的行为都是自私的,被鄙视的。可是,国难当头,一群男人无力抗击的时候,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弱女人身上的时候,用“忠诚”来说教是多么的可悲凄惨!

王佳芝不是什么专业女间谍,也就是个草草受训的学生;她也不是什么女超人,就是个普通人。大家记住,任何被神话了的英雄,首先都是人,不是机器,人有情感就可能犯错,顶住了成功了就成了英雄,顶不住失败了也就被人遗忘了。电影就是电影,不是记录片,为了一个电影上岗上线,只能说明内心自卑不敢正视失败存在的现实(当然也包括一些借批评恶抄自己的如左权女儿之流。。。之前谁知道Y是谁啊?)

李连杰演个杀手,华人都是杀手?周润发演个海盗,中国人都是海盗?国人就不能别这么敏感,拿出一点点自信心?不就是看个电影吗,累不累啊?

汉奸和其他
------
梁朝伟凭借易先生一角摘得金马奖影帝,俺到以为他比起“无间道”没有太多突破,但依靠多年从影的经验将阴险、压抑、狠毒的汉奸易先生演得入木三分,尤其普通话大大进步(比藏龙卧虎的发哥强)。梁的汉奸角色惹得不少人大怒,认为过于美化了。估计这些人还都处于好人坏人脸谱化阶段,千万别忘了最大汉奸汪精卫可是个美男子哦,哈哈。

客观的说,李安的易先生处理和原作张爱玲确实不同,张是女人,对易这种招蜂引碟、占有欲极强的男人非常痛恨,买戒指也是为了讨好情人,杀了情人也无惋惜,倒是满足得意于“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让人恐怖。而李安作为一个男性导演,对易的刻划比较柔和,他仍然相信易对王佳芝确实动了感情,所以在买钻戒和影片结局处理不同于原著,虽然本人更倾向张原著人物刻划,但李安的改动也算自圆其说,可以接受。

说李安美化汉奸,实在不敢苟同。所谓的人物原形真汉奸丁默村终究下不了狠心杀了情人,可易先生确是毫不留情的大笔一挥,干掉所有人!李安甚至有易先生严刑残酷审讯犯人的一出戏,但因为过于血腥在影片终审时删掉了。。。

。。。

尽管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色戒在西方上映的平庸,但2008年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仍然对李安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作出了极大的肯定。

千万别信GP评论(俺的要信,哈),打破思想的枷锁,放开自己的眼界,跳出传统的框框,挑战一下自己的欣赏能力,看色戒吧!

shanghailijinhai 发表评论于
人性的困惑---- 电影《色戒》引起的思辨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 徐浩渊


李安的电影《色戒》,引起华人世界强烈的对抗性反应。

叫好的说“《色戒》这部片子艺术上不错。一个抗日志士爱上了一个,是人性的表达”;“李安做电影的目的就是追求对自己、自己关心的人性的感触。”

叫骂的说:“家属张爱玲出于阴暗心理写作小说《色戒》…… 李安将《色戒》搬上银幕,在张氏小说基础上变本加厉,前所未有地践踏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和民族尊严。”

我把这些争论贴到我们网上的心理论坛中,一位中年女性的意见,很是反映了当下白领阶层的感受:“在我看来,颓废奢华和纠缠的情感以及模糊的道德界限,是这个影片触动我的地方;对我老公来说,他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删,删了些什么,这个女主角是否性感。”

最终,我的朋友崔卫平——专修电影理论、电影评论的教授,发来自己的文章《人性的,太过人性的》,让我不禁拍手叫绝。她最后写到:“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李安的这部影片,而在于接受当下这部影片的语境。它在威尼斯获奖时遭遇记者及影评家的嘘声继而被奥斯卡拒之门外,在大陆却获得一片赞美之声,许多人将之奉为极品。在很大程度上,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种现实生存的精神状态:当人们开口闭口将‘人性’放在嘴边,如同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表明他们已经失去了如何对待这个世界的正当眼光和尺度,放弃了自己在外部世界应该承担的角色和客观评价;一个人故意萎缩他的外部世界,可以看作是其内心坠落与空虚的表现。不妨去想,今天还有什么理由将‘性’看作是至高无上、凌驾一切的?

如果说是人性,郑苹如那样一种为国捐躯的态度,不也是一种人性的体现?人的正义感、忠诚、正直不也是人性的体现?怎么就将这些排除在人性词典之外呢?再比如,老易的人性及其复杂性,正可以体现在他作为挣扎、如何经受内心的煎熬,而不是另外寻找一个出口,弄得真像那么回事似的。”

近年来,大凡出现津津乐道丑恶人物、事务的文艺作品,便有人出来用“人性”一言以毕之,给屎壳郎披上件光鲜时尚的“人性”外套,碰不得了。然而,问起什么是“人性”,为何只要是反映“人性”的作品就是好的,却无人知晓无人过问了。为此,我想探究一下到底什么是人性,文艺作品反映人性的方式,如何影响社会风尚,以至于影响个体人性发展的倾向。

翻开辞海,发现上面有两条解释:

人性

(1) 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2) 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这两条定义本身和互相之间都存有不少疑点和冲突。首先,在同样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的品性是各不相同的。林妹妹、鲁大、贾政的品性差异就很大。至于什么样的感情和理智是正常的,人们的看法更有天壤之别。同在日伪统治的中国,郑苹如以为铲除是中国人正常的情感和理智,并以性命为代价实践之;张爱玲则宣称比爱国学生的阳具更具魅力“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甚至被枪杀都不要紧,“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是张氏的正常情感。

再看牛津大辞典对于人性的定义:

Humanity

1, the human race, human beings collectively, the fact of condition of being humane, human nature. (人类,集体即非个体的人,有条件人道的事实,人类天性)

2, humaneness; benevolence.(人道,仁慈)

还是没有说清楚事情。倒是“仁慈”比较“正常”有了一点衡量方向,至少暗示了残忍、屠杀、虐待等等是非人性的。然而,把人类负面的特性排除在人的特性之外,又不符合全部事实和集体特性的说法了。

上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候,上了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动物行为,其中包括了人类行为。使我第一次认识到,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与其它动物共享很多秉性。例如,除了食与性等生理特性,我们与其它动物还共享对于幼仔的哺育行为、情感联系,甚至群体规则等等。同时,我第一次认识到,在我们人类独特具有的品性中,不仅具有因为我们智力发展创造的哲学、艺术、科学等文明产物,人类还具有比其它动物更加残忍、超乎自然生存逻辑的行为,例如战争。

其它动物的杀戮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维护自身和幼仔的安全,一句话,是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而被迫对不同种类的动物实行杀戮。豺狼、恶虎、大白鲨等猛兽的杀戮,均无例外。在同类之间,除了交配时期争夺交配权力,或者为了维护居住领地,同类动物并不互相争斗,更不会彼此屠杀。人类,则是因为信仰和利益,残忍地屠杀、折磨同类的唯一物种。易先生不是刚刚被情人王佳芝救了性命,立即将她枪决了吗?其它动物没有这样的特性,更没有类似纳粹迫害犹太人和南京大屠杀那样的血腥行为。这也是人性的特有部分,残忍、破坏性的另一个侧面。

中国人“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是偏颇的。大抵因为婴幼儿对他人没有伤害与威胁所形成的概念,却不知那是因为幼儿还不具备伤害他人的能力。而且,所谓“善”应该有与人为善、给予的意思。幼儿只会往自己嘴里抓吃食,绝不会天生把食物让给他人。谦让的良善举动,也是后天学来的。其实,人的基因里携带了两类不同行为的潜质:友善、利他、建设性等正向品性发展的潜质;同时也具有发展负面品性的潜质,那便是侵略、自私、破坏性的一面。对于每一个个体,他(她)生长发育的环境促使、允许哪个方面的潜质发展,那些品质便成为该个体的成人后的品性。希特勒的残酷,是被他极其残暴的父亲对童年的他鞭笞而培养出来的;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的音乐比起贝多芬的更加优雅、平和,是因为他们没有贝多芬那样艰难、贫困的童年环境所致。

既然人性有正、负两面,文艺作品必然会反映两个侧面,关键问题是如何反映、站在什么立场上反映。经历“文革”岁月,我曾经厌恶听到人谈论文艺作品的立场。总觉得带有政治宣传和宗教裁判的色彩。然而影片《色戒》,让我第一次感到“立场”很重要,立场是不能不被关注的。

我说的不是阶级立场,而是人类对于真善美VS假丑恶的立场,对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立场。一个国家对另一国家的侵略,对那里的人民的统治、屠杀,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是丑恶和非正义的。为了个人利益,讨好侵略者,成为屠杀自己同胞的帮凶,永远是罪恶行径。歌颂、抑或粉饰这种罪恶的文艺作品,无论它如何高明,对于社会,特别是对于天真烂漫的孩童,都是一种污染、一种伤害。因为它肯定了罪恶,教人学恶,促使人性残忍、自私、卑鄙的潜质生长。宣扬丑恶的作品,越高明,就越容易使得受众不由自主地与作者共享同一立场,小说与电影《色戒》便是这样的作品。

仔细查看《色戒》的小说与电影是有相当差距的。因为张爱玲与李安的生长背景和创作潜意识动机有着巨大的差异。

张爱玲,出生1920年,没落清朝官吏的后代,朝思暮想回到社会上层,重享荣华富贵,却不得。日伪时期,张氏拼命攀上了权贵胡兰成,不久被胡抛弃。抗战胜利后,她在社会上自然抬不起头来。有人说她恬不知耻,我不同意。恰恰因为张爱玲知道傍是耻辱,知道郑苹如是英雄,所以才写了《色戒》,硬是把自己那点见不得人的事情,和抗日女英雄混为一个人型写出来。短短的两页纸,修来改去27年才敢发表。文章中的时间转换、人物与事件交代变得含混、隐讳,也反映了她嘴上不肯招认,心底却无法摆脱的羞耻感。她的羞耻心还在于胡兰成不把她当回事,另有新欢。所以她把这股恨意,用书中的被人追杀来发泄。张爱玲真的想杀胡兰成一刀吗?舍不得。因为他送她大钻戒,让她觉得他爱她。“爱”这个字在张氏笔下变得肮脏且沾满铜臭,因为它是和克拉数成正比的。

李安拍《色戒》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李安1954年在台湾出生,大学之后留学美国,很少有中华民族曾经被欺辱、被宰割的感受与概念。通过他的多部影片,李安表达出自身两种主要的心理冲突:一,作为长子,他选择的职业不被父亲认可;二,婚姻生活中,性爱的极大不满足。

李安的父亲是一位传统意识浓厚的中学校长,一直为自己的长子李安学业成绩欠佳,不能成为一名教授而感到失望。上世纪7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留学的年轻人学工程、医学、法律、商科是正业。可以落脚美国,回台湾也不乏受人尊敬、待遇优厚的职位。学电影?在老人看来是胡闹、是玩票。甚之,李安毕业后长年没有工作,结婚生子后,还靠妻子养活,老人致死都难以了却这桩伤心事。这是为何在父亲去世后不久,李安领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手握小金人,难过地说希望父亲能看到这一天。李安希望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从而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可啊。事实上,岂止李安,我们国内的第5、6代导演,不是也依靠西方影界的承认,在欧美电影节上得了金狮、金熊奖项,才在国内站住脚的吗?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要靠外国人说好坏来评价自身了呢?

与父亲的这番情感纠葛始终深深地压抑、刺激着李安,使他拍完“父亲三部曲”后,在《冰风暴》里再现他的痛苦与情感冲突。到了《色戒》,他干脆让扮演丁默邨的梁朝伟学着自己父亲的步伐走路。在李安心里,丁默邨的主要身份不是,而是让他又爱又恨的“那个时代的男人”。

影片《色戒》的另一个争论热点,又是观看热点,即是“性”和“床戏”。在张爱玲的《色戒》中,这部分仅寥寥几笔带过,李安却将此大加发展,借以发泄了自己压抑长久的性能量。一位支持李安的朋友来信说:“李安是一个非常敏感而且情感脆弱的人。但是他勇敢:他一直不懈探究自己,通过电影表达自己,而且不顾别人如何看待他。他说《色戒》是他中年情感危机中的产物。危机的内容是什么我不关心,但我能感触他的脉搏。我觉得,他的性欲一直没有开发,虽然他对性的渴望极其强烈,但他自己为这样那样的道德因素束缚,不敢、不能去追求自己真正想得到满足。他一直没有停止挣扎。《色戒》让他解放了。”

同意朋友的看法。我看李安的《断背山》,已经感受到李安的性压抑,和他的挣扎。《色戒》则让我确认了自己的想法。

李安是个坦诚、单纯的人,他对自己居家男人和夫妻关系的诉说(见《南方周末》专访李安),让人觉得他和妻子的关系像是乖儿子与严厉母亲相处。在这样的夫妻关系中,性爱是难以得到舒展的。常年被压抑的情欲容易变得激烈,甚至变得暴力。我看《色戒》是大陆删节版,不知道被删掉的部分如何发展。但就存留的镜头,丁默邨把王佳芝猛然摔到墙上、打翻在床、骑在背上的镜头,已经很暴力了。健康正常的女性不会喜欢如此被人对待,除非她有被虐待的病态性倾向。而李安却由此宣泄了自己:他拍完两段床戏后抱头痛哭,梁朝伟不得不上前安慰。

我认为表现性关系和裸体的作品可以很美,也可以很丑。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90年代的法国影片《情人》,根据法国女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梁家辉在其中上演全裸的床戏,影片拍得实在凄美动人、品味一流。相反,大多数美国影片的这些部分拍得猥亵、低俗,常常是男演员还打着领带,就把女演员的衣服扒光,两人假模假样地在那里大呼小喊,造作得令人作呕。不少欧洲影片,即便拍摄全裸,还是呈现一种真诚的自然美,让人看得感动、享受。相信16岁以上的青少年观看这样的影片,受到的是美丽的爱情教育,从而对淫秽下流的东西才具有了分辨力。人类的性爱原本是美的、健康的行为。如此的人性部分,假如能够从观念的压抑和利益的驱动下解放出来,是人自我享受与升华的重要内容。

回到《色戒》,我同情大学生要求“禁演”的呼声,却不同意禁演、删节镜头的作法。假如我们也能把影片按照观众年龄分出级别,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各方面的评论声音在各种媒体出现,难道还怕“真善美”斗不过“假丑恶”吗?假如我们的影视和评论环境更有包容性,营造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春天,我相信人性中美好、仁爱、建设性的潜质,便有了良好的生长条件,那将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景象啊。




( 本文为作者徐浩渊博士的个人观点及版权权益,不代表任何机构和组织的立场和知识产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