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分析:“共同价值”的发掘助中日关系再出发 zt

分析:“共同价值”的发掘助中日关系再出发
2008年01月04日 10:06 源自: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何亮亮

   如果说战略互信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础,那么中日共同价值观则有助于战略互信的建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中国人的词典中,“价值观外交”一词往往因持有一方带着意识形态的优越感而被纳入贬意词汇。但如今,重新重视中日之间的共同价值观却为两国外交带来无限生机,也由此赋予“价值观外交”一词新的内涵。

  “共同价值”再发掘

  还记得去年4月春暖花开之迹,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用“一对灯笼的故事”作为演讲的结尾。说在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有一座石灯笼,是日本唐招提寺(唐代高僧鉴真修建)森本孝顺长老亲自送来、亲自点燃的。这盏灯与日本唐招提寺的另一盏是一对。温总理说,“这对灯火至今仍在燃烧,长明不灭,遥相辉映,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光明前景。”而在演讲之初,温总理就已开宗明义:“为了友谊与合作,需要继承和发扬中日友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8个月之后,似乎是一种善意的回应,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山东曲阜孔庙,自称“回到了2500年前文化的原点”,强调日中交流的悠久历史。在参观过程中不断以日语念出“礼之用,和为贵”等《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的同时,这位日本首相还语重心长地表示:“孔子的儒家思想如果成为常识在大家心里扎根的话,世界一定会变得很和平。”

  中日战略增互信

  不难看出,福田以这样的行程,向中国也向日本的舆论和民众,展示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建立在《论语》基础上的共同价值观。不难看出的还有福田的“潜台词”:这一价值观完全应该而且有可能成为今后中日关系的基础。

  从温家宝总理讲“灯笼的故事”,到福田首相的孔庙之行,中日高层近来的互动,突显了中日“共同价值”对发展中日关系的意义。毕竟把中日两国联系在一起的不单是利益和利害关系,两国是具有悠久交流历史的邻邦,不仅有相同的文化及传统,而且也有在交流过程当中形成相互依靠的基础。

  长期以来,对于共同价值,中日两国人民虽了解却未能深刻认识,然当下强调这种共同价值观,却有十足的紧迫感和必要性。因为目前中日关系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之中,就是高层在保持友好关系上达成共识,但具体问题依然存在。或许,当两个国家有意识地通过强化文化共性而在两国人民间赢得更多共识时,横亘在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理隔阂,才会逐渐消解,两国解决彼此间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基础。这也许正是目前强调中日“共同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对东亚有示范意义

  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德国总理默克尔夫人去年刻意显示自己的西方价值观,不惜刺激中国,破坏中德关系。一个西方国家,一个东方国家,没有共同价值观是非常正常的,但双方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而不应趾高气扬地认为自己的价值观高人一等,特别是对中国这样拥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国家,傲慢地摆出自以为是的姿态是无济于事的。

  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出,中日强调共同价值观,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共同的东亚儒家价值观,是东亚不同于欧洲的地方。人们往往认为在东亚没有类似的共同价值观,因为东亚没有欧洲那种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以及公民社会的传统。然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重视礼义廉耻和诚信、重视教育、家族联系与家庭观念、重视社会和谐,这种东亚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展现了他的生命力。当然中日两国都在对儒家文化推陈出新,有新的超越,但是这一价值观的核心生命力仍然鲜活。

  福田首相的曲阜之行,使人们重新思考这一问题,所谓“温故创新”,其意义正在于此。甚至可以说,这一观念完全可以运用到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因为东亚地区各国大都属于儒家文化圈,中日作为当代东亚两强,如果能够率先以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础,不仅对中日关系,对中韩、中越,对东亚各国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对于未来包括中日韩与东盟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肯定有利。(作者系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