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与耶稣复活节 (Lenten and Easter)

高兴在这里与人分享我对生活的看法, 及对信仰的追求. 我的博客将致力于介绍天主教的有关信息. 欢迎不同信仰的朋友来与我共同探讨问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经常碰到有人问我关于天主教的Lent, Ash Wednesday, Easter等节期的问题, 现集中介绍如下:

四旬期(封齋期, Lenten) 復活節前四十日的準備期


四旬期的意義 

「四旬期」指逾越節(復活節)前的四十天準備期,在此時期內,基督徒特別祈禱、刻 苦作補贖,尤其守齋,故此舊名稱又叫「封齋期」。

四旬期是逾越節(復活節)前的隆重準備期,每一位基督徒也應該為其自己的逾越節作 準備,亦即為自己的復活生活的革新作準備。望教友要藉入門聖事使自己出死人生,作新 生的人:已領過洗的教友要藉著追念自己的洗禮,更深一層的進入基督的奧跡,使自己更進 一步地基督化;尤其由於我們的罪,每個人要藉守齋.祈禱.作補贖.行善工,淨化自己, 以獲得逾越節的恩寵。總之,四旬期是為使基督徒生活革新而訂立的,此時期守齋的法律. 各種禮儀等都有助於我們生活的革新,應該了解其意義並熱心遵行,才能達到目的。

四旬期的起源 

第二世紀時,基督徒為準備逾越節已有實行兩天齋戒的習慣:第三世紀時,則有不少地 區教會將此齋期延長為一週。第三世紀末或第四世紀初在埃及已出現四十天的齋戒期,但 此四十天齋期的主要目的起初似乎只是為了紀念主受洗後在曠野裏的四十天齋戒。不過,很 快此齋期就取得一種新形式,作為慶祝主死亡與復活奧跡的一種準備。從教會初期始,教會 就有全年中於星期三、五守齋的習慣,在 四旬期中又將齎戒日延伸到星期一、二及四,羅馬以後又將星期六也定為守齋日。

四旬期四十天的概念源自基督徒師法主基督的意願,因為祂在約旦河受洗後曾做過四十天的齋 戒(瑪:四,二:路:四,1—2)。教父們把這種習慣視為對梅瑟在西奈山四十天守齋( 出:三四,28),以及厄里亞在到曷勒布山途中四十天守齋(列上;一九,8)的一種摹倣 。以色列在曠野裡四十年的行程也與四十天守齋習慣的形成有關。 此四十天的齋戒期在起初並非為準備逾越節而設立,而是倣效耶穌,在其受洗後開始, 即正月六日(耶穌受洗節)後,就開始守齋。

四十天的齋戒期是在公 元三五四及三八四年間於羅馬開始。此時期由復活主日前第六主日開始直到聖週四「三日慶 典前。然而此四十天在古代也並非每天守齋,因為主日並非守齋日。由於四旬期中共有六個 主日,實際上只有三十四天守齋,如果把聖週五、六兩守齋日加上,則共有三十六天守齋。 自從第七世紀以來,特別強調應有完全四十天的守齋,因而必須由前一週中再取過四天 ,以補足四十個守齋日的數目,這樣「聖灰禮儀星期三」就成了四旬期的第一天:齋戒期的開 始。

東方教會有同樣的發展過程,早從第四世紀就有四十天守齋的習慣,但由於此地區教友 在主日及星期六均不守齋,因而四旬期必須延長到八週,才能有四十個守齋日。

四旬期齋戒的意義 

守齋(大齋)是指個人每天只用一餐,依照古代習慣,此餐是在晚間進用。以後又加上 了小齋,即禁用肉與酒:直到中世紀末期有許多地區也禁食牛奶製品與蛋。但從中世紀始, 守齋的規定逐漸有放鬆的趨勢。一般講來,古代教會守齋的規定要比近代嚴厲得多。

所謂守齋不僅是指依照教會規定實行禁食,而是指在教會的補贖時期所做的一切刻苦行為 ,教父稱之為「全面的齋戒」,因為它包括基督徒的全部行 為,並且是團體性與公開性的。它與祈禱.朝聖、濟貧有密切而不可分的關係。 四旬齋期之目的是為準備逾越節,即基督奧跡在此慶節中將實現的各層面;

  • 克服邪惡的勢力:基督徒藉守齋與基督聯合克服人間魔鬼的勢力,正如耶穌曾說的, 有些魔鬼「藉祈禱與守齋」才能驅逐(瑪:十七,20)。

  • 效法基督的苦難;克己苦身是復活的先聲,是分擔基督的救世工程:死於自己才能獲 得新生。

  • 準備領逾越節聖事:古代不僅領聖體前要守齋,領洗前,付洗者與受洗者也要守齋。

  • 為自己和別人的罪作補贖:四旬期原也是作補贖的時期:古代公開罪人先作補贖,到 聖週四才能與教會和好,參與逾越節慶典。

  • 基督徒從前把齋戒視為領受聖神的一種準備方式,是抵抗惡神的有力武器。也是為領 洗及領聖體的一種準備。

  • 守齋節省下來的金錢可用以濟貧。

聖灰禮儀日(Ash Wednesday):四旬期第一天(星期三)

聖灰禮儀日是四旬期的開始。

在身上或在頭上灑灰,根據聖經及教會的訓導,象徵懺悔 者作補贖與憂愁,也象徵人生命的脆弱與 短暫(參閱約:三十,19;四二,6;友:九,1;耶:二五,34;達:九,3;瑪:十一 21:路:十,13 。教會早期公開舉行懺悔聖事,並有使懺悔者接受苦衣及灰土的儀式。 此懺悔聖事及儀式,為公開的罪人是在四旬期的開始舉行,因此這一天就稱為聖灰禮儀日。 自第十世紀始,此灑在身上的灰要經過祝福,因而稱之為聖灰,成為教會的一種聖儀。

聖灰的祝福及施放禮於彌撒聖道禮儀後,此禮與聖道禮儀形成一種懺悔儀式,在不舉行彌撒的堂區或 在彌撒外也可單獨舉行。

所用的聖灰取自前一年聖枝主日所用的聖枝。祝福聖灰的導言提示, 在頭上撒灰表示懺悔認罪。祝福經文在舊彌撒經中原有的四端,新禮彌撒經書取用了第二端 及第三端,但改編了最後的一段經文詞句,以指出四旬期的主要意義,即藉著遵守四旬期而 準備慶祝並參與耶穌的逾越奧跡。

主禮在頭上施放聖灰時,可唸傳統的一段經句:「人哪,你要記住,你原來是灰土,將 來仍要歸於灰土」,這經句源自出:三,19,使人憶及被逐出樂園的情景。新禮又編入了另 一任選經句:「你們要悔改、信從福音」(谷:一,15),指出耶穌在四旬期中對我們罪人 的召喚。 

復活節(復活主日)

復活節的起源

在古代教父的著作中,以及禮儀書中,復活主日有不同的名稱,以表示此主日的重要與 特色,如:「偉大的日子」,「光明的日子,奧秘的逾越節」, 「慶節中的慶節」,「逾越救恩之日」,「永生之誕辰」,「主的復活」。

古代的時候,逾越節慶典在復活前夕守夜禮中舉行,在天明前 以彌撒做結束。此彌撒即為復活主日的彌撒。但很早就有人想把此逾越慶典延伸到復活主日 整天之中,因為依聖經記載,這一天有很多值得紀念的事件:首先有天使向掃墓的婦女報告 耶穌復活的消息,以後在這一天內前後顯現給瑪麗.德蓬、西滿伯鐸、厄瑪塢二徒,最後那 天晚上又顯現給十位門徒。因此,復活主日這一天的慶典先在耶路撒冷教會開始,並不為奇 

艾特麗亞(第四世紀時)曾敘述當時在耶路撒冷慶祝主復活的情形:天明前,教友與新領 洗者到復活堂舉行彌撤,然後回家吃早點。之後,大家偕同主教及聖職人員遊行到各聖地, 唱詩祈禱,最後到「熙雍」、即復活主日晚上,耶穌顯現的地方,在那裏,門徒們曾把門窗 緊閉,耶穌突然站在他們中間。

復活節的意義

復活主日,如以上所述,原無專用彌撤、因為前夕守夜禮通常延伸到主日清晨。現在禮 參加此主日日間的彌撤。這可視為對耶穌復活的延續慶祝。

為考慮來參與彌撒的教友中,有不少未曾參加復活前夕的禮儀,因此,講道時要提及前夕 守夜禮的重要性,尤其對置於祭台旁的復活蠟燭加以解釋,使教友了解 逾越奧跡的各個幅度,以及其統一性。

彌撒經文所表達的是教會對耶穌之復活所洋溢出的驚嘆與喜悅之情。進堂詠首先宣報耶穌復活 的喜訊:「主真的復活了,阿肋路亞」

今天主祭誦唸的集禱經、獻禮經、領聖體後經、頌謝詞等均強調逾越奧跡與我們生活的 關係。我們過節不僅是紀念耶穌的復活,而是與耶穌一同經過死亡的過程而後進入復活的光 榮。

復活節彌撒的經文中把十一世紀初Conrad 王宮廷司鐸魏玻神父(Wipo)於所作歌曲納入,在 復活八日慶期中歌 詠或朗誦。中世紀所發展的宗教戲劇是由此首聖詩 得到初步的啟發。
魏玻的詩句很自然地提示給復活劇這極生動的一景: 

 瑪利亞,請告訴我們,你在路上看見了什麼?

 我看見永生基督的墳墓,

 和祂復活後無比的光榮,

 還看見天使作證,又有汗巾和殮布。

 基督「我的期望已經復活,

 祂要先你們而去加里肋亞。

 我們知道,基督確實從死者中復活了。

 

 Tell us, Maria, what didst thou see on thy way? 

 I saw the tomb of the living Christ

 And the glory of the Risen Lord, 

 The angels who gave witness,

 The winding-sheet and the linen cloths. 

 Christ, my Hope, is risen!

  He precedes you into Galilee.

 Now we truly know that Christ is risen from the dead.

復活節的一些習俗

在中世紀,所有的基督徒在復活節日出之時慶祝,因為依據古老的傳說,太陽在復活節清晨 歡喜跳躍三次,以光榮耶穌的復活,穿雲而出的光芒有如天使般歡舞。歐洲的民眾在復活節清晨 聚集在曠野或山頂觀看日出的光輝,在破曉之時鳴砲與鐘聲,樂隊與聖詠團以阿肋路亞及讚美歌聲 來慶祝像徵耶穌昇起的上昇太陽。至今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區仍保有這種清晨致敬習慣。

斯拉夫民族國家的古老習俗,教堂從早到晚要以短暫間隔來持續的敲鐘,提醒信友這是一年最 偉大的日子。

由於四旬期守齋的緣故,到了復活節,在用食物之前,先予以祝聖。第七世 紀時,已有祝聖羔羊的記載,以後又補加了油脂及火腿的祝聖。第十二世紀時,又開始了雞 蛋的祝聖,此蛋多塗以紅色,還有其他食品,如奶油、乳酩、麵包等的祝聖。十三世紀的禮 儀學者杜朗主教(Durand)曾寫說:「在這聖日,我們該吃的無一不是經司鐸祝聖的。」 在禮儀改革前的聖教禮典中仍保留了羔羊、蛋、麵包的祝聖經文。祝聖羔羊的經文使人想到 梅瑟領導以色列人逃離埃及時,是藉著羔羊的血,這羔羊(後來稱為逾越節羔羊)是耶穌的 預像:祂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藉祂在十字架上所灑的血,使人類擺脫罪惡與魔鬼的奴役 。在歐洲許多國家,此復活主日的主餐均食羔羊肉。

蛋很早就有其象徵意義;象徵春天新生命的開始。到了基督徒的時代,更賦予一層宗 教意義:象徵耶穌復活走出石墓。

復活節用蛋來表示喜樂,另有一實際原因:在很早的時期 四旬期守齋時也禁上吃蛋類。在復活節,教友習慣把蛋塗成灰色,請神父祝聖,自己 也用作禮物送給朋友。祝聖蛋的經文祈求天主使之成為健康的食品,要為慶祝耶穌的 復活、懷著感激之情去食用。

祝聖麵包(食糧)的經文使我們想到耶穌是天使之糧,是永生的活糧。在歐洲許多國家 中,復活節時通常烤製特別的復活節麵包,麵包上劃有耶穌基督的字樣、或十字架、或羔羊 的圖樣。因此,麵包的祝聖禮也使人憶及基督的逾越奧跡。

新訂祝福禮典中,有新的食品祝聖儀式,也包括羔羊(肉)、食品(麵包)、飲料 等的祝聖經文。主要目的是要聖化教友的日常生活,使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結合。 

(以上内容来源于http://www.cathlinks.org/相关网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