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印度之旅
作者:【巴西】罗大诚
前言
1942年春,我参加远征军入缅抗日,缅北同古战场一役,我与敌血战十二昼夜,由于右翼英军防线被日军突破,我中路正面战线显然已被包围,因而全线崩溃败走印度,一头闯入蛮荒绝境,遮天敝日原始森林设有人烟的野人山,穷山恶水,山烟瘴气,荒草没膝,风吹雨打,蚂蝗吸血,虫咬蚊叮,饥寒交迫,几经六十多天的跋涉折磨艰险危急,在九死一生中我终于有幸脱困,翻过野人山到印度的兰木加向驻印远征军参谋本部报到,那时远征军司令官史迪威、萨尔登、惠勒三位美国司令长官均已先后回国。由中国的罗卓英上将接任驻印军司令长官的职位,我就是奉罗长官的手论以少校参谋军职派往加尔各答兼任华侨自卫团副团长的职务,在黄埔出身的钟山团长的领导下,我门精诚合作,感情融洽,于今忆起伊人何处无限怀念。华侨自卫团是由当地华人华侨鉴于日军攻陷缅甸后,有侵入印度的企图,为了自保而成立的,并以外交手段商得印度政府的全力支持,由市政府发放粮食,英军提供武器弹药,重庆派来两位政工人员。约百人的自卫团成员,都是自动自发参加的华侨青年子弟。这个团的任务很特殊,既接受驻加尔各答保君健总领事的领导又遵命于驻印军长官部的指挥监督,与接受加尔各答市府消防总局的命令。
我们每天除操练外要派出自卫团团员往市区的唐人街与二十多里外塔垻区华侨的皮革工厂担任保卫华侨治安的任务。兼之又要接纳市府送来的大小六辆消防车,并派来一位俄籍消防教官,每天给团员讲授消防课程和操练救火技能。除此外以我团成立一个临时拘留所,接受印度移民局派到无居留证的逃兵送到本团收押问话后立即送交兰本回驻印军总部的军法处审理。这三项任务我们都做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消防工作,撲滅过几次大火后受到市府的称颂表扬是为我华人之光。
我生性爱好旅游探幽访胜,我在本团服务期间,我利用公余假期时间,我都约二、三知已结伴出游,四年来我的足迹几乎走遍印度各大都会和名胜古迹。惟近半个世纪以来,笔者都因戎马倥偬,事业繁忙无闲执笔,直到今天我已年迈退休,始有闲情逸致抚今迫昔,兴之所致,将我在印度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几处著名景点记叙为文,但它不能反映出印度的全貌,它只能是作者在游览中走马看花捕捉到比较特色的一小部分,献给读者作为参政。惟岁月推移,世事沧桑,许多事物可能有所变化,故文中对不大可能变迁的名胜古迹,与光怪陆离的印度奇风异俗礼仪习惯方面着墨较多,其他的写景抒情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记叙就少了。笔者才疏学浅,舛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方家多多的指教。
印度的第二大城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是印度的第二大城市,是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建城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地处恒河三角洲频临孟加拉湾。从前这里只有三间茅屋的小村庄,那时村庄周围绿荫茂密的丛林里,是野生动物的自然棲宿地,人迹罕到。于169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买下这幅土地,进而成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征服整个印度的起点。英国在胡格利河入海处建立了一个贸易站和一个大城堡。加尔各答从此才有人烟,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贸易中心。据说当时英国建立在印度的首都。直到1931年英国殖民者把首都迁往新德里,但是加尔各答仍是英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因此人称加尔各答为英国第二个伦敦。
现在的加尔各答包括胡格利河左岸的豪拉市及邻近的郊区,总面积为1040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为印度的文化贸易中心,市区林立着许多殖民地欧式的建筑。贯通南北的乔林基大街是市中心最热闹的购物中心,这里富丽堂皇的宾馆酒店,高级餐厅银行写字楼都集中于此,林赛街和公园街的新市场,里面约有几百家店铺,珠宝店、布店、手工艺品店、时装店等等的商品琳琅满目,在这地区内不仅有一条行驶地面的有轨电车,同时也有一条唯一的地下铁,在此繁华热闹的地区不远处和那些狭窄暗黑的街道,数不清的贫民窟交织在一起,反映出昔日大英帝国殖民者和东印度公司对印度人民的压迫剥削所造成如此的贫富悬殊的现象,令人慨叹。
到加尔各答的人一定要到被誉为加尔各答之肺的麦丹广场看看,它是由一块块巨大的草坪组成长达三公里的巨大广场,总面积三万平方米,可容纳百多万人的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广场上碧草如茵,绿树成行,各种雕塑星罗棋面。是市民常来乘凉散步吃野餐的地方。广场四周有圣彼德教堂,议会大楼,比尔拉天文台,伊登公园以及高165米的萨希拉柱,柱底是埃及的建筑风格,柱身是叙利亚式,而顶部则是土耳其式的建筑风格。
在麦丹广场东南方,有一座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的正方形建筑物,那就是维多利亚纪念馆,馆长111米,宽68·6米,高61·5米,是融合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回教风格的建筑物,始建于1905年到1935年始完成,耗资1000万卢比,高高的园顶上矗立着胜利女神像,十分引入注目。馆内分博物和美术两大部分,展出多达3500件文物,分别于25间展览室展出。这些展品是从印度各地搜集来的各种绘画,雕像、历史文献、古代兵器等等的稀世珍宝。如表现维多利亚时代的绘画和女皇的诏谕,纪念品等,馆内有很多雕像,除了维多利亚女皇外,则有不少英国开拓统治印度殖民地的功臣人物也在这里立有塑像。馆内从装饰到展品都极尽奢华的能事。整个纪念馆弥漫着维多利亚时代统治印度的气氛,生动地反映出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史,然而在今天看来,则是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罪恶见证。在美术馆中我特别注目一幅描绘中国老人的图像。一个满脸皱纹,胡鬚杂乱骨瘦嶙峋,留着稀疏花白头发编成一条长长的辫子老人,在街头修理皮鞋,令我怀疑那个时代是否有中国人来到加尔各答,经过遍查资料据记载:第一位到加尔各答定居的华人,于十七世纪来自广东的一位年青的天主教徒,在二次大战时期,印度有华侨十多万,大多集中于加尔各答的唐人街与另一处塔垻的华人区,唐人街在市区的一条横街上,离我华侨自卫团所住地不远,是一条约二百米长的小街上,街道两旁全是中国人开的店铺,其中以杂货店布店手工艺品店茶楼酒馆居多。塔垻华人区离市区约有二十多公里,当年是一片沼译地,由几户华人开发出来的,如今这里已成为加尔各答最大的皮革加工区,区内有华人开的皮革工厂约有三百多间,皮革的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强,此间住有三万多的华人,除了年纪比较老的一代外,中青年这一代基本上都融入了当地社会,但他们都还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也都会说客家和广东语的方言。
离加城约三、四十公里处,有一座玄奘寺。今天我们去寻找唐僧的足迹和他当年去印度取经时的情景,并非如西游记所说。作者吴承恩把取经的故事写得神乎其神玄妙绝伦,这都是作者自己的想像虚构出来的。然而唐僧玄奘确有其人。他的原名姓陈名匆,出生于今天的河南洛阳偃师县。贞观年间他上书朝廷请求西行取经,未获批准,但他决心已定,不顾一切的趁长安闹饥荒之乱逃出,他单身一人踏上西行茫茫的路,出玉门渡葱岑越雪山,横穿帕米尔进入阿富汗,跨越兴都库石山穿过克什米尔山区,踏入巴基斯坦。他克服了无数意想不到的困苦与险恶,终于老天不负有心人,他到达了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他在那里苦修苦读钻研十年,终于学成正果成为大师,在这期间他曾顺着恒河一直走到孟加拉湾即现在的加尔各答为当地的僧人讲解佛经,因而此间的华侨集资修建了这座寺庙。来纪念玄奘对佛教的贡献和他那段至为感人心灵的经历。玄奘寺在一处四周都是农田村庄,绿阴深处非常清静的地方,是华侨在印度和印度佛教徒的交流活动的中心。寺庙占地12亩,是完全依照中国传统寺院式的建筑风格,寺的大门上悬有一块匾额,上书玄奘寺字样,近因在印度的华人逐年减少,估计现在留在印度的华人只有二、三万了,我猜想究其原因可能自印度独立后,生活环境欠佳谋生不易而纷纷离去。可想而知今天的玄奘寺一定是香火冷落寂寞幽静,寺内的主持僧侣如何打出一条生存的路,我真为他们担扰。
神秘的恒河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嘉诺里冰川脚下的一个叶哥姆克的水洞里,它流经印度六个邦。据传说恒河是女神化身,她为了冲洗人间的罪恶而下凡。恒河全长为2700公里,在虔诚的印度教徒心目中,它是一条圣河,他们一生中有三个夙愿,到瓦拉纳西朝拜湿婆大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火葬恒河将骨灰撒入恒河视为荣幸。因此每年都有百万人以上的印度教徒来到恒河沐浴净身举行盛大的宗教集会,洗去一切罪孽,尽管恒河的水很髒他们都一口一口的往肚里吞。
印度传统带有宗教色彩的恒河沐浴场只有两处,一处是恒河中游离德里800公里的瓦拉纳西,此地据说公元前佛袒释伽牟尼第一次讲道就在此地,瓦拉纳西城里庙宇林立星罗棋布,漫步街头只见数不清栩栩如生的神灵偶像,目不暇接。另一处的恒河缓缓流经加尔各答,最后在孟加拉湾120公里处出海,设在离加城市中心只有12公里的恒河浴场,就在我们团部的所在地不远处,非常方便随时都可以去恒河浴场观光沐浴。
某日星期天我约了二、三知已结伴一早乘车前往恒河浴场,车到河岸但见卖花的、卖蜡烛的、卖水的、卖吃的还有向我们兜揽游船的,几百公尺宽的河面上挤满了人,从河岸直到河水中的几十级阶梯都坐满了人,在河里沐浴的人群中,男女老幼都有,我看最多的还是中年男子,他们只穿一条宽松的短裤,袒胸露背,全身黧黑,也有不脱衣服或全裸上阵的,有人在河里吐痰,有人在岸上做瑜珈,他们都是那么的自然,用两手在身上东擦西摩,接着蹲下起来,如此数次。浴毕便用手撩起一些水往头上淋,并轻拍几下,有些人带了瓶子离去时装一瓶圣水回家,供奉在家中的祭台上祈求平安吉祥,河边的浅滩上全家大小坐在一起,一边沐浴一边细语并不时向小孩头上撒水。
在沐浴的人群中,有一些穿着华美纱丽漂亮的妇女,捏着鼻子潜入水中反复数次,她们把头发飘散在河水中,任其起落地活动,那股浪漫自然的娇媚,真叫人看得神魂颠倒,她们出浴更衣的动作,快速无比,在六尺长的沙丽遮掩下,你休想窥看她那美丽的玉体,那些站在齐腰深河水中沐浴者,有的在刷牙,他们刷牙不用牙刷,只用树枝或是手指擦牙,把擦牙的水一口一口地往肚里吞,真使我看后呕心反胃惊悸不已。
我们为了观看奇异火葬场的光景,特雇了一条小船在河中东游西荡,我从船上远望河岸上的情景实在叫人吃惊不已,河岸上的骯髒杂乱破旧的房子,全用草和铁皮木板盖成的小房子,或是一些几十年老旧的劣质水泥砖瓦房子,但都有台阶通到水边。房子大多是廉价的小客栈,房客是来自远方到此洗圣水暂住一、二天的客人,也有在此等死的客人,然而更多的人连小客栈也住不起,特别是那些衣衫褴褛来此等死的老人,他们只能横七竖八的蜷缩睡在河岸边等死,因为这里的习惯,死在恒河岸边的人,由地方政府收敛火化,把骨灰撒入河中,如果死在离河岸较远的地方,就得不到如此的待遇了,我们可以想像,这么多的人在河边等死,每天有多少的排泄物,因此整个河岸臭气冲天。
在这条约有二公里长的恒河浴场,到处都可以看到一船船的木柴,停泊在河岸边。一具具用白布或彩色花布包裹的尸体,一排一排的摆在火葬场或是焚尸坑等待火化。在恒河焚尸,一般平民家庭的死者,不进政府的火葬场,一定要去河边的烧尸坑,用普通的木柴浇上油焚尸,而富用的家庭的死者,则用带有香味的木柴浇上酥油焚尸,越富用的家庭,买的木柴越粗,塔的焚尸木柴堆越高越大,这样尸体就焚烧得快而且彻底。穷人家买不起木柴只能用树枝和纸片的杂物焚尸,烧剩的残余骨渣也只好与骨灰一起撒入河中。在按照印度教的教规,在焚尸点火之前,由长子和家属从右至左绕尸体三周,然后由长子用木棍敲碎,因为印度人迷信,认为头颅被打碎后灵魂才能升天。在焚尸的火焰堆里,不时有人拿着木棍挑拔尸体的手脚以便彻底燃烧,浓烈的黑烟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焚尸气味,呛得我一时难以呼吸。
更令我惊异的是听到哭嚎声由远而近,知道又有一具尸体送来火葬了,同时又听到阵阵的鼓乐声,来到火葬场,把我的视线带到一群人其中有一位身穿鲜艳红得似火纱丽的新娘,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心情,这是印度教徒在恒河举行婚礼的仪式。新人的手和脚都有一种植物颜料画上曼陀林的图案,祭司口中念念有词,媒人忙着把大米、树叶、燕麦、玫瑰花瓣等象征财富、健康、幸福繁荣的物品摆出来,祭司对着物品向新人表示祝福,然后把新郎新娘俩人的手握在一起,为新娘点上朱砂,据说面对恒河见证的婚礼,可使夫妻恩爱到白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