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成长之路 作者:东方清

转眼间,大学四年已经过去,踩在大学的尾巴上,匆匆忙忙做个总结,大一时激情澎湃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意志消沉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忙忙碌碌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平稳自信知道自己知道。我的大学走过了前人们同样的成长历程,也体会了许多人不曾体会的理想与充实。

大一,廊坊,东方大学城,就像一个初生的牛犊,一切都不顾忌,满怀期待与激情的去面对工作,学习,生活。

曾记得,班委竞选、文艺晚会、新生班级答辩这第一波挑战,尽管成绩不甚美好,至少我在尽力;

曾记得 35 期学生党校韩德强老师和左大培老师的讲课使我第一次听到与主流媒体不同的声音,他们在用深沉的责任关注着民族的未来;

曾记得,那个别具风格的图书馆和至今保留着的那张旧图书卡,那些晴朗的下午,我坐在图书馆里看书,与智者们对话;

曾记得,篮球比赛,虽然作为一个观众,可是当院里的同学们用他们矫健的身躯为大家争得荣誉的那份喜悦,令人回味良久;

曾记得,楼道里满是周星驰那个性的笑声,辅导员不知何时已悄悄经过我们的门前;

曾记得,凯旋门, E 时代,华联超市,文化宫,二期体育场 …… ;

曾记得,军训时的炎炎烈日,还有那壮丽的吼声,教官们的英姿, …… 当回忆的闸门打开时,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晰,彷佛那时候的激情再次汹涌。

汹涌过后,方才想起其实那时候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只知道往前冲杀,甚至不顾及后果。一年结束了,突然发现自己的心很疲惫,因为挂科,因为工作不甚如意,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为种种的心境,总之,发现自己突然彻底没了信心,好像是一个不断奔跑奔跑猛然回头的时候发现自己迷失了方向的孩子。

于是那个暑假,拖着黑瘦的脸和疲惫的心回到家乡,下了矿井,也上了山顶,劳动,爬山,串朋友,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已是大学的第二年了。

我们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本部,这 1800 亩的土地上将承载我们三年的光荣与梦想。那时候一心想把所有的工作都放下,专心搞好学习,好让自己疲惫的心得到休息,也不再去争什么成绩,做好本份就是现实。辞去了班长,辞去了大班生活委员,什么都没有参加竞选,也不打算加入任何社团,迷茫的走着,倒也清静了几天。

然而,一个意外的选择改变了我的大学,那就是我遇到了一群关心社会胸怀理想的青年们。大家的讨论使我记起高三时代朋友们的誓言, “ 送走了白发人(指安顿好父母)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开手脚为这个民族尽些力了 ” 。在那里,我发现了一群热血青年,他们用赤诚的心关心着这个社会,思考着生命的意义。高中时代的记忆被激活,曾经的梦想找到了归属,很快我融入到那个环境中去。

我也开始了对大学、社会、人生的批判与反思,朦胧之中,人生的轨迹向着那些光荣的劳动者 —— 工人和农民们倾斜,那些和我的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我常常为他们的处境而担忧流泪,也常常怀念那些为了劳动者的解放而牺牲的英雄先烈们,我唱他们唱过的歌,看他们看过的书,想他们想过的问题,我虔诚的将自己的理想举起,将它与这个民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与我对父母和向父母一样辛苦的人们那深沉的爱融为一体。

我终于明白,以前的自己只是一个个体,只是一个懵懂的孩子,不知道天多高,不知道海多远,只知道向着天空飘摇。于是,我走入工厂,走入农村,感受那些普通劳动者朴实的外表和善良的内心;同时,我开始读书,思考,听那些学者们的分析,穿过时光的隔离去窥探历史,试图发现一些光荣与梦想的年华,试图为这个民族找到一些值得自豪的辉煌。

渐渐的,我发现,我们伟大的民族,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屈辱的时代,而今,辉煌与屈辱并存,危机与繁华同在,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唯有勇敢的承担起振兴中华,扶助同胞的重任,才对得起华夏先祖们。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从眼前从脚下做起,迈出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于是,我再次走入农村,走入先烈们战斗过的地方,寻访他们的足迹,也将我的理想展现,与更多的同志们去探讨。

回到学校的时候,大学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忙碌,出报纸,办讲座,读书,讨论,生活就像一团火,同志们在坦诚的氛围之中,为着我们的理想而努力着,我们渴望更多的同志们加入进来,与我们一起分担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常常记得我们开会到半夜,争论得拍桌子,为了真理谁也不肯退让;也曾记得我们顶着别人异样的眼光发报纸,在教室的黑板上写讲座通知;更记得还有那酣畅淋漓的气魄,坦荡无私的胸怀带给我们的青春激情。

那一年,好像一阵风,很快就过去了,说不出来做了什么成绩,没有人给我颁发奖状,也没有人给我记奖励学分,可是我却感到说不出来的充实。

2006 年的那个暑假,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一起参加下乡交流活动,在北京通州富平学校那个破落的院子里,我们用赤热的心鼓励着你我他,我们在坚定着一种信念 —— 向农民工人普通劳动者学习是没有错的!

在那里通过同学们的口,发现我变得年轻而有亲和力,因为从大一到研究生包括毕业的同志都觉得我和他们是同一个年级,真是个既有趣又令人惊讶的故事,于是我发现自己的确成长了不少,大学的三年真的收获很大。

时光丝毫不会等待我们,尽管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去做。马克思用辩证法证明的道理同样在这里适用,我们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大学的尽头。大四,我们成了校园里骨灰级的人物。也意味着一个散漫的年代要到来了。

四年级是随着我的一场重病开始的,这个折磨我隔一天发一次高烧在学校里花了 650 多块钱没有治好的病居然是疟疾,更有意思的是,家乡的乡村医生用五块钱就治好了,而且告诉我在毛泽东时代这病已经灭绝。这真是扇了医疗产业化改革的一个响亮的耳光。

十一从家里回来,我就投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的工作之中。夜不归宿成了常事,离开了学校这个四角的天空,我发现外面的世界令我更加充实,也发现其实自己不仅仅是能够讨论和思考一下民族的未来,更可以一点一滴的行动,从农村开始,是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我们开始出版杂志,和其他高校的同学们一起搞讲座,和身边的朋友们进行更多的探讨,也更多的走入乡村,和农民朋友们一起办农民自己的文艺晚会。

这样的未来,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世界竟像海洋与天空一样开阔。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思考,犹豫,动摇和坚定的循环之后,我把自己毕业之后的选择放在了农村,让学校内的理想走到校外去,付诸实践。

《人生哲学》课的郁树廷老师说,把自己的人生定位于社会的沃土是大智。

我相信未来的和谐社会将有我们一份功劳,也相信中华民族的先人们也会认可我们是这个民族的好儿孙,因为我们在践行着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的遗训!

大一的时候,辅导员告诉我们,北航的校训是 “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 ,现在深刻的明白了,那将是未来的人生准则。不知不觉间,北航的四年生活将彻底结束,但是所有的成长与理想都与北航分不开,到最后,北航更是将五十年光荣凝聚而成的精华 ——“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 真正的告诉了我。我也将以实际行动,感谢北航,去做一点能够让母校光荣的工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