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点儿关于工作的东西。原因是,经常被别人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回答:做供应链分析的。别人:那是做什么的?我:就是确保生产,控制库存,提高客户服务……于是解释不清了,无语了,郁闷了。
话说供应链这个链,链坠子是销售。在买房市场的行当里,根据产成品的销售预测,一步步推算到上游,就有了成品生产计划-半成品生产计划-原料供应计划-原料采购计划……这诸多环节里,就数销售是老大,最NB。根据俺在澳洲这个大村子做薯片、做牛奶的经历,但凡管Woolworths超市的销售经理通常是公司最牛的人。Coles的客户经理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好的销售经理会代表自己公司在关系和睦的前提下跟客户据理力争,不好的销售经理就把压力转嫁给俺们计划部门,代表客户向俺们发威,逼俺们发挥极限,挖掘潜能,小宇宙爆发。俺们实在被逼上绝路的时候,就不得不请出老总来调停,纵观全局最后拍板,做,还是不做。不做,俺们就轻松了,苦的是他们销售怎么跟客户去交代;要是做,俺们就拿着这道“谕旨”,把压力分散给采购、生产……这“谕旨”的作用可大了,要没有它,别的部门可不管你计划部的死活。
话说回来,不管最后决定是做还是不做,为了给老总解释清楚面临的问题,就要花上N多的时间准备。老总们要的是简单直观的选择,要把问题合理地简化到2到3个选项,列出各项的优缺点和影响,越数量化越好。俺们还要偏执狂般地一遍遍检查数据是否正确,要是当场被人找出错误那就糗大啦。
销售上更能气死活人的,就是销量预测有人为错误。哪天如果接到电话:对不起呀,下个月初有一个促销我之前忘记放进系统了,我这就放进去哈,你要保证供应哦!得,本来和产能很匹配的计划又要推倒重来。那感觉,就好像打80分的时候我方已经拿到160分,出最后一张牌时发现自己对家相公了。。。冤,恨,又不能甩手说老子不干了。末了,老老实实坐下,重新排计划吧。最好是老天保佑产能原料都没问题,要是不幸中招,那就挨个部门装可怜去博取同情吧。人家万一善心大发,没准儿就能委屈自己帮你一把。要是觉得你不够可怜或者不够卡哇依,那就把门一关懒得理你喽。
另一个能让俺吐血又无可奈何的变数,就是实际销量与预测的差异。本来,这世上不可能有完美的预测模型,总有偏差的。可是气人的是,有时候这偏差也太大发了吧。一个星期里卖了三个星期的量,又或者整整一个星期啥都没卖掉。去问负责销售的,他们要不就是“哎呀搞错了,上周应该有个促销怎么没做到预测里去”,要不就是“哇我忘了减预测了,没什么道理就是忘了”,再有就是“我也不知道为啥,这客户就不按牌理出牌,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你打我呀?”额滴神呀,没话说了啊!要是发现的时候还能调整生产计划那还行,可大多数时候计划已经定死,或者东西已经做出来了,那就头大啦。
销售搞定,接下来,就是生产了。还是老话说的好,计划没有变化快。啥都安排得好好的,到了生产线上机器说故障就故障了,大好生产时间就白白损失了。还会有各种各样奇怪的事发生,什么把草莓香精当做芒果香精放酸奶里了,什么土豆里混进一个羊蹄子把机器搞坏了……这时候只能感叹,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啊!于是生产部门告诉你:这就是原因,反正就是发生了我没办法。计划是完不成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得,又要跟销售部门汇报去。之前要准备好数据哦,要告诉销售部门:多少计划没完成,可能会造成多少天缺货,几时能恢复生产,几时能恢复库存……这时候销售部门就开始发动“大家来找茬”的大型游戏啦,这个说不行啊我不能缺货啊,那个说我这儿还要促销怎么办,又有人说我这个新产品一定要这时候上架啊……轮番攻势下来,俺们计划员就只能再跟生产部门去扯扯了。申明大义也好,私人关系也好,总之就一个字:赶进度!耶?是三个字哈。
如果计划部和采购部八字不合,那就喝凉水都塞牙了。产品原料千千万,包装材料万万千。每天每时每刻,保不齐就有哪个拖后腿的。单影响一个产品的就好办些,就怕是重要原料之一,一影响就一大串产品受牵连。最惨的是订货周期长的,比如要两三个月才能有新材料送到。最让人抓狂的是实际库存与系统不符,系统里明明还够用两周的怎么就突然一干二净。再有就是天灾级别的,比如连日大雨农民没法下地刨土豆、天气不好奶牛不产奶了,等等等等。真要发生这些没天理的事,得,还是咱计划员出面吧。问清楚情况,再结合成品、原料库存和生产情况分析分析,转告销售。如果不接受,就再回采购那里看看有什么别的办法。空运,调拨,临时换供应商……采购能做到哪一步,就看俺们个人魅力啦。要是俺们够玩得转,就把销售拉过来让他们自己给采购施加压力。嘿嘿,有时候这招也挺管用。
关键时候,产品质量控制又要来插一脚。这批成品有问题要进一步检验,那个机器最近不正常要定个时间大修……呜呼,再怎么说都是产品质量第一,人家一句话你就是拿他没辙。这个时候,俺们就直接把质量控制的话放给销售和生产,有什么压力你们自己去打仗吧,懒得管喽!
最后关头,产品也做出来了,也送到仓库里了,这时候仓库和配送又来给俺们下一道儿。一会儿是人手不够来不及收货,一会儿是订不到卡车今天发不了货,一会儿是刚盘点了库存这几个产品少了好多箱……花样百出啊。
除了这些烦心事,就是每天规定得死死的时间表。上午9点之前要做完计划,或者下午3点之前要把计划发给谁谁谁,或者每星期二上午要完成啥啥啥……每天光是常规性的事情就跟打仗一样。再有,疑心病严重,要是连着几天啥问题都没发生,就该疑神疑鬼觉得有大事要来了。恨不能给产品们挨个儿相相面,看看流年运势。对长得命苦的产品一看见就气不打一处来又吓得发抖。神经质啊!
压在头上的N座大山,最重的一座是衡量指标。对俺们计划员来说,最重要的指标就两个:Service和Write-off。咋翻译涅?就是客户服务率和过期产品销毁量,也不知道翻得对不对。这两个倒霉催的衡量指标,相互矛盾啊!薯片保质期三个月,酸奶保质期40天,牛奶才15天。多做些产品出来肯定能提高客服务率,可是卖不掉的话就要过期被销毁,销毁量就上去了。反过来,少做些倒是能减少销毁量,就怕会引起缺货。又要叫额滴神了,天天都在比较,权衡,哪个指标出错都让俺们吃不了兜着走。踩钢丝啊!
最后有两件事儿让俺觉得有些不公平。
其一,计划员的工作,你干好了大家觉得理所当然,没人夸你;要是哪天偶尔一出错,那批评来得是哗哗的。就好像水力电力部门似的,保证正常供应是你职责所在,一招出错就成了众矢之的。
其二,整个供应链上,似乎只有计划员才是“主人翁”。别的部门都各司其职,出了问题也不紧不慢。只有俺们计划员最着急,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要解决问题,担着来自各个部门的压力。到头来这钱还不是赚给自己的。一句话,苦~~~啊~~~
好了,俺现在算是脱离半个苦海了,从计划员变成了分析员。不用每天埋头于制订计划,俺现在的工作任务是通过分析销售和生产数据、制订计划的流程及计划系统运行情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外加与其他部门展开旷日持久的PK。比如,系统的某个错误设置导致计划量总是偏多,从而使销毁量上去,那就把它改一改;比如,这个安全库存量的计算方法不错,试用一下,在不影响服务率的前提下能降低多少天的库存;比如,下个月的产能吃紧,从现在开始每周多做多少能把总量平衡出来;比如,这些产品估计卖不掉了,赶快找找打折店收不收货;比如,开发系统的一个新功能来减少计划员的工作量和提高数据质量;比如,就销售部门的某个错误,具体分析一下对供应链带来的影响,打打小报告……再时不时给生产计划挑挑毛病,或者为了保卫计划部而花更多时间与其他部门据理力争。有时候看看手底下的计划员实在可怜,就替他出头维护维护正当权益,或者开发个什么新工具让他干活轻松一些。总之很满意现在的角色,既脱离了“规定时间完成规定任务”(双规?怕怕!)的条条框框,又能继续享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无限乐趣,还能大大锻炼英文。噻,那天已经被鬼佬说俺说话有澳洲口音了,郁闷!
到此打住,俺要想想明天怎么跟人火拼去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