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罗丹
斯坦福大学的康特艺术中心外,有一个罗丹雕塑园(Rodin Sculpture Garden),里面陈列的,都是仿制的罗丹作品,每个雕塑都相隔一定距离,风格类似,彼此呼应。但以形态论,则各异其趣。园旁矗立参天大树,周围一排小松树。树和雕塑,前者碧绿,后者漆黑,却十分调和,大自然和视觉艺术的奇妙融合,给人无比舒畅的艺术享受。园内最吸引人的作品,要数"地狱之门",屏风似的巨制之前,是一个舞台,作品成为"布景"更显庄重而富于灵性。它虽以"地狱"为名,面对它,却有凌越苦难,超升天堂的思考之力。离园不远处,有一座café。阳光常年丰盈,白色帆布伞下,闲坐着观罢雕塑的人们。咖啡香飘逸于棕榈树间,你不能不感叹:真是一个激发艺术灵感的好地方。
手拿咖啡杯,越过地上闪烁细碎阳光的石子和沙土,可见纯黑雕塑的光滑外表下,那质感和阳光,和泛出灰白色的地面,形成妙不可言的对照,更能体会雕塑浑厚无比的内在力量。
说起康特艺术中心,建筑并不豪华,却以现代感著称,结构简练,设色淡雅,以灵动烘托罗丹沉重的青铜雕塑,相得益彰。这时古典与现代,写实主义,表现主义和简约主义的携手,建筑艺术和视觉艺术的跨时空融合。
走进Rodin展厅,走进去,便是罗丹在不同时代的代表作。许多头像和人体造型,大多数体积很小,却栩栩如生,每一肢体,每一姿态,乃至每一皱褶,都具自己的个性.
我绕厅走了一圈,慢慢地仔细观赏。罗丹的作品绝不是现实的简单描摹,这些雕塑能引导你进入他所生存的时代,进入永恒的人性。在进门的右边,看到很小的老妇人雕塑,对比其他雕塑,这一个造型岂止不漂亮,简直是丑陋不堪,但是它却紧紧攫住我的视线。我凝视它,心跳加剧,啊,这是经历何等痛苦、刻满沧桑的肉体!经过岁月的重重削夺,这个肉体已完全失去了女性魅力。后背是弯曲的,太沉重的人生早已把它压垮,干瘪松垮的乳房,松弛欲流的腹部,塌下的肩,皮肤干枯,有如过分宽松的皱巴巴的衣服,蒙在骨架上。从扭曲的姿态,能感觉到她锥心的痛苦。我曾经是演员,也曾当过模特儿,知道美丽对一个女人是多么的重要。艺术家多么热衷于塑造美丽的事物,然而,罗丹为什么要刻意制造丑陋?
我读到题目:She Who Was The Helmat Marker's Once Beautiful Wife,1887
原来,这就是罗丹著名的《老娼妇》!衰老妓女的造像。我重新端详它,终于发现,它曾经美丽,曾经是贤惠的妻子,在特定的时光,她有过光泽滋润的皮肤,圆润的肩膀,和饱满的乳房,纤细的腰肢,有丰沛的月经和青春焕发的容颜,生活是多么的无情,将她折磨成可怕的老妇人。然而,雕塑不是伤逝与凭吊,而是将美丽化入内在的张力,不是吗?你依旧能从枯萎双手顽强支撑石块的姿态,察知她的坚毅,繁华消尽后,不仅是凄凉无奈,而是以麻木呈现的冷峻,以恨折射的透彻的智慧。
她究竟是谁?为什么要当妓女?她是萧条时代的失业者,失意者吗?是为了孩子们的生存而不得不从事这种职业?她的丈夫在哪里?工厂解散?生病?还是遭到不幸?她的躯体里面有苍老的灵魂,它隐藏着许多许多的故事,每一道皱纹就是一个叹息,一个心事。 我认为,以肉体换取面包,并不是全然的耻辱。它浓缩的也不单是女性的苦难,这是辗转于欲望与生存压力下的全人类的悲哀。对这样的女人,我只有深深的敬佩和同情,而没有鄙视。
罗丹在作品下写着:There is nothing ugly in art expect that which is without character, that is to say, that which offers no outer or inner truth。是啊,进入艺术,形体的美丑不复计较,计较的仅仅是内在的个性,真实的人性。
越是浏览,越会强烈地感觉,对人体的构造,动作的极端熟悉,使罗丹一如庖丁解牛,到了不讲求技巧,随意挥洒,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赋予石头以性格,他塑造的人体,在似与不似之间,既有十足的现实依据,又不拘绳墨,巧作夸张。比如,老妇人的乳房,刻意弄得十分干瘪塌陷,以强调"无可奈何花落去",还能隐隐约约看到血管,触摸时仿佛能感觉皮肤的温度。超验的生命感,蕴藏在青铜的坚硬内,冷冷的黑色,把活生生人体的柔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展厅柔和的光线下,从各种角度欣赏,尤能体会大师构思达精妙与寓意的深邃。
罗丹,是形體的思想家,通過人體雕塑表現感情,情绪,詩與哲學。罗丹能挖掘常人无法看到的美,那是一种艺术内涵的美,亦是个性真情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