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是女性乳房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乳房胀痛。触之有大小不等的肿块,有压痛。本病是乳腺增生性病变中的1种或增生过程中的1个临床阶段,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是乳腺小叶增生迁延不愈加重的结果。由于医学卫生知识的不断普及,不少妇女罹患本病后要求诊治和排除乳腺癌,已成为医务工作者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30~50岁育龄妇女。病程较长,2~5 年居多。多伴双侧乳房周期性胀痛,压痛,肿块胀痛多与情绪及月经周期有关,一般月经来潮前1周症状加重,行经后减轻,肿块可位于乳房的任何象限,常为多发性,扁平形,或呈串珠状结节,结节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活动,生长速度缓慢,压痛明显。腋窝淋巴结不肿大。部分患者乳头可伴有少量棕褐色或浆液性分泌物溢出。
2临床诊断
前述的各种症状、病史和体征可作为诊断依据,但须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并结合辅助检查。如彩超对囊肿的诊断有独到价值,可清楚显示回声的囊肿影像和大小。乳房钼靶X线摄片检查可见密度增高的模糊阴影,数目不定。如病变范围小,可见边缘不规则的小梁,病变广泛则乳腺密度均匀增高,失去正常结构。囊性增生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弧形的边缘整齐的阴影,周有一透亮区。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有助于判断溢液中有形成分的性质。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良性上皮细胞和吸到囊内液体时,诊断的符合率可达80%以上。上述方法不能确诊时可考虑做病理活检。
3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腺瘤。本病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肿块多为单个,形如丸卵,生长缓慢,质韧,表而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大,与皮肤及周围组织小粘连,无压痛;乳头无溢液;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乳腺癌。本病好发于40~60岁绝经前后妇女,大多是偶然发现。早期患侧乳房体积可增大。肿块处皮肤明显凹陷,为无痛性的圆形小肿块,多发于外上象限,质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可。肿块生长迅速。与周围组织及皮肤极易粘连,不能用手推动继则皮肤出现水肿或“橘皮样”改变。进一步皮肤溃破形成溃疡。乳头内陷并有血性分泌物溢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4病因病机
女子以血为本,在生理上有经孕产乳的特点,使机体处于“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非平衡状态。肝体阴而用阳,体阴者主藏血,用阳者主疏泄。肝气的疏泄又与情志有关。若肝失疏泄,则肝气淤滞,易出现乳胀、乳痛、胸闷、多愁善感或烦躁易怒等症。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肝气淤滞最易克乘脾土,引起脾的功能失调。因为肝脾同居中焦,共司气化。肝气一动即乘脾土。肝郁脾虚则气血淤滞,水湿留聚。唐宗海在《血证论·一卷·脏腑病机论》中云:“本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本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漏中满之证,在所不免。”湿蕴于内无处不到,停聚体内则形成有形之水,滞涩乳络则易形成乳房包块。从经络循行上,乳房是肝经、脾胃之大络循行处。若肝失疏泄,肝血不足,脾失健运必然导致气血淤滞,水湿留聚乳络,使乳房增生与复旧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发生过度增生与复旧不全,从而出现乳胀疼痛、肿块等病理改变。现代医学证实,妇女在黄体期除乳腺肿胀外,还可表现为全身不同程度的沉重水肿,是由于体内代谢水平紊乱导致的水钠潴留所致。综上所述,本病的病因病机是肝郁脾虚,水湿瘀血互结乳络。
5 治疗原则
对本病的治疗,如症状不明显,触诊无明显腺体增厚或肿块形成,其他检查也未见有恶性发展趋向者,可定期复查(3~6个月复查1次)。如胀痛较重影响到工作或生活时,国外多采用抗雌激素药物治疗。但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大,疗效也不肯定,易加重内分泌失衡。国内多推崇中药治疗。长期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局限性腺体增厚,或中年以上有乳腺癌高危因素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笔者认为疏肝、健脾、利湿、活血是中医治疗本病的四大要素。①治肝有二法,一是疏肝,二是养肝。疏肝即理肝气也。余听鸿在《外证医案汇编》中深入阐述了治肝应从“气”入手,无论虑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疏通,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郁金、枳壳、香附、橘叶等。而疏肝理气之品,每多辛香温燥,易伤阴血。阴血不足,反使肝气更加横逆,所以疏肝时应重视滋养肝之阴血,加用当归、白芍等养肝柔肝之品,使肝体得养,肝用得调,肝气自然舒展柔顺。②健脾壮后天之本,生气血之源,以起培上抑本之效。脾虑,脾失健运,水湿易生,故健脾宜选用有渗湿之功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使脾气复健,津液分布正常,消除湿滞。③久病多瘀,瘀血与水湿互结乳络可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故在疏肝理气、健脾渗湿的同时勿忘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全身和乳腺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乳腺的充血水肿,抑制纤维细胞分泌胶质,减轻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丹参、赤芍、红花、三棱、莪术。④月经期前后用药各有侧重,月经前应侧重于行气、活血、利湿;经后期应侧重于健脾益气、滋养肝血,这样方可有助于乳腺的修复还原。
6 治疗方药
以自拟消癖方为主,每日1剂,分3次口服,月经期停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1~3个疗程。药物组成:香附、白芍、柴胡、枳壳、益母草、当归、白术、茯苓、三棱、莪术、薏苡仁、延胡索、甘草。加减:病程长、肿块难散者可加软坚散结的穿山甲、鳖甲、橘核,瘀久化热者加夏枯草、蒲公英、栀子、玄参,阳虑者加鹿角霜,气虑者加党参,乳头溢液者加麦芽、山楂,痰湿重者加浙贝母、白芥子。
7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2001年3月5日初诊,自诉双侧乳房胀痛伴包块4 d,胀痛于经前加重,经后减轻,常向胸胁部及肩背部放射,肿块随月经及情志波动而增大或缩小,伴月经不调,心烦善怒,胸闷,痰多,头昏,双乳沉重,纳呆,四肢倦怠乏力。舌质淡胖,苔白略腻,脉细弦滑。双侧乳房可扪及串珠状肿块,大小不一,质韧,边界不清,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可活动,触摸、按压时疼痛加重。乳头正常无溢液,腋窝淋巴结不肿大,乳房彩超可见双侧乳腺有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囊肿影。钼靶X线摄片检查可见双侧乳腺囊性增生病。辨证为肝郁脾虑、水湿瘀血互结乳络。治以疏肝健脾,利湿活血为主,以消癖方加减,处方:制香附18 g、白芍20 g、柴胡10 g、枳壳10 g、益母草12 g、当归10 g、白术10 g、茯苓l0 g、三棱10 g、莪术10 g、薏苡仁30 g、延胡索12 g、牡蛎30 g(先煎)、党参30 g、白芥子10 g、甘草6 g。水煎内服,每日1剂,分3次服,月经期停服,经上述治疗2个疗程后乳房胀痛缓解,肿块缩小。继续守方,随证交替应用穿山甲、丹参、郁金、橘核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药。再服1个疗程后肿块消失,诸证缓解。经多次乳房彩超复查均提示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