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从“脾胃”论治

人生随缘 看不惯别人是自寻烦恼 .可以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对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和治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运用“健脾益气”等法治疗皮肤病,取得良好的效果。兹举例介绍如下:
  
  1 大疱性药疹
  
  患者,男,52岁,主诉:周身大小不等的水疱及糜烂面近1周余。患者于1周前因咳嗽自行口服肺宝三效片两片后,出现周身瘙痒,第二日间断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于附近诊所静点液体治疗1周(所用药物不详),效果不显著,且逐日加重。入住院后查颜面、躯干、四肢,有大小不等的小疱,疱液清亮或混浊,间插有大小不等的糜烂面,糜烂面渗液。双眼分泌物多,口腔多处溃疡面,生殖器水肿,患者无体温升高,纳差、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片,未显示异常。尿常规化验出现蛋白尿,尿中白细胞增多。治疗中每日病室内紫外线消毒1次,治疗药物以中草药为主,证属脾虚湿盛,治拟“清热解毒,健脾除湿”。处方:茯苓12 g、白术12 g、枳壳15 g、扁豆12 g、生薏仁30 g、丹皮15 g、赤芍12 g、赤小豆20 g、泽泻12 g、元参25 g、连翘15 g、莱菔子15 g、紫草20 g、生地15 g、双花15 g、生草10 g。日1剂。将疱壁剪破与糜烂面一起给予马齿苋50 g、菊花20 g煎汁湿敷,待渗出减少时,将黄连3 两、黄芩8 两、黄柏4 两、槟榔3 两研末外用。治疗1周余,糜烂面基本干燥,未再有新起皮损。治疗半月余后,患者要求出院,于上方去赤小豆20 g、泽泻12 g、加麦冬12 g、花粉15 g,带药14 剂及外用药回家。二月后,患者来门诊见皮肤均已新生,个别新旧皮肤交接部皮色呈淡褐色。
  按:本例为所见的较特别且较重的药物性皮炎。患者素日嗜肥甘厚腻饮食,日久损伤脾胃,易生湿热,加之为敏感体质。药毒诱发体内湿热而发病。故以健脾除湿为主治疗,取得疗效。2 光敏性皮炎
  患者,男,50岁,主因颜面相继出现水肿性红斑,糜烂,结痂伴瘙痒近半月余。患者每于夏季发病,已连续4年。每次都用激素等药物方能控制。常因此而出现腹痛、黑便。本次发病想寻求中医治疗。因患者发病在夏季,并根据皮损特点,考虑为日光性皮炎。治疗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处方:生石膏(先煎)30 g、双花15 g、连翘15 g、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黄芩12 g、紫草15 g、车前子(另包)12 g、泽泻10 g、生草6 g、生地12 g、丹皮15 g、赤芍12 g。服上方3剂见效,继服4剂皮损好转,但出现腹痛、腹泻、便血,遂停服上方。1周后病情反复,问胃病史后,给予参苓白术散加车前子(另包)12 g、双花15 g、连翘15 g、紫草20 g、生草6 g。服15剂后,病情得到控制。继服8剂后,改服参苓白术散散剂,连服2个月,未再复发。建议每年刚入夏,提前服参苓白术散散剂,服药2个月。追访两夏季,未发病。
  按:患者胃病史10余年。年轻时,因工作需要,饮酒次数多,量大,日久体内产生湿热,也损伤了脾胃。即有虚实夹杂病根存在。故过用寒凉药使脾胃愈虚,脾胃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致使皮肤失养,机体免疫力下降。故健脾益气等法治疗,去除了患者的病根,病乃愈。
  
  3 讨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脏腑、器官、肌肉、皮肤均赖以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充养。《太平圣惠方》记载:“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滋养身形,荣以肌肉也。”脾主升,胃主降,脾胃的运化动能正常,才能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物质的输布。脾胃处于病理状态,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以濡养肌肤。加之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泛肌肤,皮损表现有水疱、糜烂、渗液。故本文病例1根据患者饮食习惯辨证以“健脾除湿”而获效。方中茯苓、白术、扁豆、生薏仁均为健脾渗湿药,脾健则水湿正常运行。枳壳、白术加强益气补中之力。赤小豆、泽泻助水湿由小便而起。丹皮、赤芍、人参、连翘、紫草、生地、双花以清湿热,解毒。莱菔子健脾消食导滞,生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健脾清湿热、达到了药到病除的目的。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本文病例2的起始治疗,笔者循规蹈矩,投以大量苦寒药物,使脾胃受损,治疗失败。通过辨证,审病求因,病机寻到脾胃,方取得疗效。正如明周子干《慎斋遗书·辨证施治》指出:“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肢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赤从土而归……后调以参苓白术散。”选方参苓白术散,其在《医方集解》中注:“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薏仁、扁豆、莲肉皆补脾之药也,然茯苓、山药、薏仁理脾而兼能渗湿;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之品也,然合参术、苓草暖胃而又能补中;桔梗苦甘入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药上僭也。”《皇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故病例2患者在后期治疗中,仍以调理脾胃、培补后天之本为主,目的在于提前预防,提高人体的正气,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从人体脾胃入手,做到了未病先防,防重于治。如《景岳全书·脾胃》云:“土气为万物之源,胃为养生为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
  不仅在皮肤病的治疗中脾胃的辨证施治较关键,而且在其他疾病治疗中注意调理脾胃,亦不失为明智之举。清王之尊《医权初编》记载:“凡饮食先入于胃,矣脾胃运化……若脾胃有病,或虚或实,一切饮食药饵,皆不运化,安望精微输肺而布各脏耶?是知治病当以脾胃为先。若脾胃它脏兼而有病,舍脾胃而治它脏,无益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