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持久性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呈现全身多系统症状的一个临床综合征,是肾脏及与肾脏有关疾病的最终归宿,预后严重,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据美国卫生经费管理署资料显示,20世纪末美国已有近30万例慢性肾衰患者,我国每年约有13万人发生慢性肾衰。虽然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术的开展为慢性肾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由于存在费用高、肾源不足及各种并发症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尚无法普及。因此,积极寻找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非透析疗法(包括中医药)仍然是当前一项重要课题。根据其临床表现,慢性肾衰属于中医学的“关格”、“肾劳”、“溺毒”等病证的范畴,其病位在肾,由于慢性肾衰时肾之升降开阖失常,精微不摄而漏出,水浊不泄而潴留,浊阴郁滞,病理产物遂成致病因素,脏腑受害与浊阴弥漫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祛湿化痰以清泄浊邪
饮食入胃,如脾胃运化失健,肾司开阖无能,升降出入失常,则饮食不化精微,转为水湿,凝聚成痰,郁滞成浊,故治疗应祛湿化痰泄浊,常选用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等。其中,半夏燥湿化痰和中,配合陈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化;茯苓化湿健脾,湿去则痰消;竹茹清热化痰和胃。若痰浊上扰心神,蒙蔽清窍,患者出现嗜睡、朦胧等症时,则配合菖蒲、远志、郁金之类化痰浊而宣清窍。在实践体会,祛湿化痰泄浊方药,配理气之品每有相得益彰之妙,因理气之品能使气机宣畅,三焦通调,从而协同他药起泄浊之功。惟本病患者正气已亏,理气药不宜过于香燥猛烈,除陈皮外,可酌情选用枳壳、佛手、香橼皮之类。
2 清热解毒以专治标实
湿浊不得正常排泄,郁滞体内,久则易从热化,酿成邪毒,湿热与邪毒胶着,迁延难解,且久病体虚,常易重感外邪,邪气入里化热,也急当清解,故清热解毒也是泄浊之常法。否则,邪气越来越盛,致病势急转直下,造成危候。对这种证候常选用黄连、槐花、六月雪、土茯苓、金银花等。其中黄连清热解毒又能化湿止呕,若兼恶心呕吐,口气臭秽之时用之甚为合拍。六月雪、土茯苓有清热解毒、化湿降浊之功。
3 活血化瘀以通畅经络
慢性肾衰病情缠绵,久病入络,久虚必瘀,气虚运血无力致瘀;阴虚灼血为瘀,总使肾络瘀阻而络伤,络伤血溢故尿血,故多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在发展到慢性肾衰之前即有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既出血必有凝止,离经之血便是瘀,此亦络伤血瘀之谓。既有瘀血,必用活血化瘀。现代医学所指肾脏疾病中肾小球弥漫性增生、纤维化改变、肾盂肾盏的炎性增生、斑痕狭窄、肾实质纤维增生也需活血化瘀以治之,在治疗慢性肾衰时,常可加入丹参、赤芍、川芎、川牛膝、当归等活血化瘀药。
4 通腑导浊以给邪出路
慢性肾衰因肾气日衰,胃气趋败,脾失升清降浊,肾失化气布津,水液无主,泛滥无治,蕴藏于脏腑、肌肤而浊为。因肾失开阖,不能藏精泄浊,失于泄浊则肌酐、尿素氮等浊邪难除而堆积,浊邪犯中则恶心、吐逆;浊邪泛滥肌肤则见水肿。因此,泄浊当为急务,泄浊当以通腑为法。通州都(膀胱)之腑利湿泄浊,使浊邪从小便而去,多用淡渗利湿、清热解毒药如薏苡仁、茯苓、泽泻、益母草等。通大肠清泄肠腑,使浊邪从大便而出,首选大黄,因其性味苦寒,为“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之品,据现代药理研究,大黄的清热解毒、泻下作用能使血中氮质潴留得以改善,但慢性肾衰胃气趋败,存得一分胃气便得一分生机,而泄浊非一日之功,生大黄之苦寒清热解毒、泻下作用久用易损脾伐胃,且生大黄多使患者腹痛不适,故降泄肾浊,多用制大黄,其用量以不伤胃气为度,使大便稀而不水泻,每日解大便以两次为宜,多用制大黄5~20 g取效,偶有无效者,方用生大黄。在泄浊的同时,多加入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鸡内金、炒二芽等益气健脾消食药以时时顾护胃气,以防泄浊而损伤脾胃。
5 益肾健脾以扶助正气
治疗肾衰务必注重改善脾肾功能。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为人体元阴元阳之所在;肾为水脏,具有主持水液的功能,肾阳的气化是全肾水液代谢的原动力,也是人体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必经之道,无疑是最重要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升清、统摄,为水液代谢的枢纽。因此,如果肾阳的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影响水液代谢和分清泌浊的正常进行,导致湿浊内留,清浊相混,乃至化热生毒,生风动血,痰热内生,浊瘀互结,蒙神闭窍,伤害五脏,出现慢性肾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另外,脾肾功能的好坏关系全身各脏腑对水液代谢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肾脏受损部分的功能可由健存部分代偿,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根据中医脏腑相关学说可以分析推理,肾脏自身的功能可影响其他脏腑的水液代谢功能,如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肝脏调畅气机使气行血行。因此,慢性肾衰的治疗要强化脾肾功能,常用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之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黄连温胆汤加减,药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等平补之品以健脾益气,无温燥伤阴或滋腻伤阳之弊。常配合鸡内金、广木香、砂仁、陈皮等以助脾胃运化。在临床上应遵循“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原则,在滋肾阴的同时兼顾肾阳,药选菟丝子、巴戟天等,且菟丝子、巴戟天能双补脾肾之阳气,温而不燥,有温养脾肾以生“少火”之功,应慎用肉桂、附子等温燥之品,以免伤阴助热。
从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来看,慢性肾衰的各种感染、蛋白尿、氮质血症等均属于中医湿热浊毒的临床证候。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清热利湿解毒中药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还可以通过激发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组织的炎症损伤。又如湿热内蕴、热伤血络、瘀血内足的慢性肾衰患者,现代医学检测发现有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血小板凝集功能增高等。活血化瘀中药具有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的作用,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微循环,消除水肿,有利于变性肾细胞的逆转和残存细胞的修复,这些药理作用正好与中医学“血不利则为水”的理论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