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狂跌:新华社16年后再发救市檄文

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股市连续下跌,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股市自6124点以来暴跌至7月1日的2651点,A股下跌55%之时,新华社发表《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的重磅檄文,立即引起上证报、中证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媒体关注,纷纷转载刊发,如此一致的步调应该引起投资者高度关注。
中新社报导,新华社7月1日晚上以《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为题,针对近期股市的焦点问题发表了一篇“新华视点”的救市文章。这篇标题看上去多少有点“无厘头”的文章在网上刚一挂出,各财经网络媒体便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标题改为“新华社:股市完全可实现稳定健康发展”,这样一来,新华社的这篇文章,多了一些“看多市场”的意味,更能鼓舞时下挣扎在股市“废墟”中的股民的心。
有趣的是,《每日经济新闻》发现,就在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华社同样以《关于股市的通信》为题,发表了一篇关于股市的文章,对当时的中国股市进行了全面点评,对当时市场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其后一个多月,中国证监会筹备成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更加有意思的是,16年前的《关于股市的通信》,发表于股市连续暴跌的背景下,主笔操刀的记者是3个人,其中的主力记者吴锦才,今天已经是新华社的副总编辑,而今天发表的《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也是由3位关于资本市场的主力记者写就。如此多的巧合,让人们不得不联想,新华社这篇发表于中国股市连续暴跌关键时刻的“通信”,究竟有何深意?
有经济学家表示,两次文章同题操作,显示出新华社对当前股市的态度与当年相仿。“1992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在法律框架较不完善的环境下,风云变幻的一年。当年5月21号,上交所放开价格限制导致市场出现暴涨,有的股票价格一下子翻了30倍;那年的8月10日,著名的‘8·10’事件爆发,深交所门前150万人抢购认股权证引发市场骚动,随后股市又出现了深度暴跌,短时间内下跌了45%。还有就是当年的10月份证监会成立了。”
该经济学家表示,2006年及2007年入市的第三代股民用一年时间经历的暴涨和暴跌,在1992年市场上几个月就完成了,“92年的第一代股民比照当下的新股民显然更疯狂。”“不排除此次管理层进一步在制度上出台变革内容,比如稳定股市的供求关系。”该经济学家表示,鉴于新华社的特殊地位,其对市场种种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显然已反映给了管理层甚至决策层。
另有专家则表示:“不要过分悲观是新华社此次文章的主核心,从选择的内容角度和说法例证上看,新华社应该接收到了上层稳定舆论的要求。”该专家表示,此前一天新华社对于宏观经济“下半年要谨慎对待”的意思显然对股市造成了较大影响,如今又出现“股市仍可稳定发展”的言论,从中可以看出管理层对舆论导向的重视。“这种不许唱空的做法此前也有过,比如去年‘2·27’的时候,官方媒体采访时均要求分析人士不能过度看空。”
记者观察到,昨天晚间,新华社发表的《应把下半年设想得更严峻》的文章已经被《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所替代,后者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天相投顾首席策略分析师仇彦英也表示,不要过度看空应该是当下舆论的主旋律。仇彦英表示,纵观新华社昨晚文章的核心,其意义十分明确:“让大家都知道股市就像一个‘过山车’游戏,虽然惊险,但它只是个游戏,并不会真的摔伤人。”仇彦英认为,股市一时的涨跌都是很正常的,这也是股市运行规律的一部分,从长期看来股市也是能够带来比较好的投资回报。
不过,仇彦英认为,目前市场还没有完全企稳,距离大的利好转折仍有一段距离,“新华社的文章给市场送来了温暖,下一步是等待决策层形成最后的统一意见,像‘5·30’时统一认为市场有泡沫便调整印花税那样,出台实质性的救市政策。”

附:《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谢登科、赵晓(博客)辉、潘清
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股市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在沪深股市的震荡下行中,对股市的议论渐渐多了起来,其中不乏担心和指责的声音。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中国证券市场,给人们带来信心和惊喜,也给人们留下惆怅与反思。当前,在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复杂局势下,如何客观、真实地认识和理解股市,显得尤为必要。
在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看好的情况下,股市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股市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现代经济领域乃至社会生活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现象。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面对当前股市的表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们的宏观经济运行是不是出了问题?对股市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方方面面的情况,摆在每个人的面前: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国际油价飞涨、世界经济放缓、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风险加大……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周期出现的变化、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2008年,即将迎来北京奥运会和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上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给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国内一系列困难和不确定因素的冲击,给经济的平稳较快运行带来严峻挑战。
每天,亿万人关注股市,更关注着关于经济发展的一举一动。面对复杂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毫不松懈,一手抓经济发展坚定不移。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人们留意着反映经济发展的一组组数据:
--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6%,依然与近5年来的平均高增长率相当。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头号动力,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年前5个月完成40264亿元,同比增长25.6%。
--来自夏粮生产一线的最新消息,连续5年的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单产将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保持20%以上的较高增速。消费实际增长速度与往年相比总体平稳,略有上升。
当前经济运行依然总体向好,但问题犹存;经济增速虽可能会有所放缓,但渐趋稳定。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佐证着上述判断:“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处于一个更加可持续的速度,依然保持强劲势头。”“在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的形势下,支撑股市信心的基本面就不会改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如同商品的价格总是要围绕其自身价值和供求关系波动一样,从长远看,股市的运行不可能背离它所依赖的大环境,不可能脱离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
缓减速,软着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形势比预料的要好”。在这一情况下,股市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风雨十八载,中国股市在改革中经受洗礼,在发展中得到锤炼
6月22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公开通报中捷股份、九发股份两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违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案的情况,并就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打击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作出部署。两天之后,证监会再次发布消息,决定把上市公司的专项治理活动继续推向深入。
上述以“给投资者真实的、高回报的、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上市公司”为目标的治理行动,被海外媒体视为中国股市的又一轮“治市风暴”。其背后,是中国为建设一个强大而健康的资本市场,为国民经济运行提供有力保障的努力。实际上,尽管今年以来市场剧烈动荡,质疑声音不断,但基础制度建设和规范市场行为的步伐并没有停下。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坚决实施,显示出国家为股市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坚定决心。
一个强大而健康的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有力保障。新中国股市诞生18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过破茧而出的稚嫩,也创造出引人注目的辉煌。截至2008年6月24日,中国A股、B股市场共拥有上市公司1661家,总市值21.92万亿元。按照2007年的GDP核算,证券化比率已达88.89%。投资者的数量与结构和前些年相比,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作为社会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和百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机制,中国证券市场正在国民经济的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程文卫认为。
中国资本市场前行的脚步,始终伴随着法制环境的改善和市场机制的改革。近年来,一系列旨在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改善市场质量和结构,以及提高市场效率的重要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其中,始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因为直指“一股独大”的顽疾,而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次“再造”。“股权分置改革是一场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次变革,使资本市场多年累积的核心障碍得以清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银河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长朱利指出。
在股改实施以来的3年中,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一大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量级”上市公司,迎来了众多优秀企业的“海归”。一大批蓝筹优质公司的登陆,大大改善了上市公司的结构,成为A股市场的中流砥柱。股改改变了中国证券市场自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股权流通制度,使得中国证券市场具备了新的发展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股改意味着对证券市场功能的重新定位。不断壮大的资本市场大大拓宽了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融资功能得到大幅提升。2007年境内股市IPO筹资4595亿元,居全球市场第一位。
随资本市场成长而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可能因股市的一时涨跌而消失,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去解决。已经18岁的中国股市正奋力向成熟迈进,但是,18岁对于一个资本市场来说仍然年轻,很多成长中的烦恼依然困扰着它。回顾中国股市近年来的表现,不乏“牛气冲天”的狂热,更承受过“一泻千里”的煎熬。
从2005年6月6日的998点,到本轮行情启动以来的最高点6124点,上证综指完成这5100多点的历史性跨越仅用时两年;而从这一历史高位跌落至目前的2700点以下,则只有8个月左右。其间,动辄数百点的上蹿下跳更是家常便饭。进入今年6月,从3日至17日的10个交易日内,上证综指更是史无前例地接连报收于阴线。“频繁的暴涨暴跌,远高于成熟市场的震荡幅度,都暴露出A股市场非理性和不成熟的一面。”上海天相投资咨询公司资深策略分析师仇彦英说,年轻的中国股市在应对市场出现的问题时,还常有些措手不及。
在最近一段股市的持续下跌中,“大小非”解禁被认为是重要致因。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市步入全流通时代。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激烈博弈对股市的影响显而易见。“尽管有流通权并不代表全流通,但必须承认,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我们的股市才能逐步成熟。‘大小非’解禁可能是中国证券市场所必须经历的阵痛过程。”有市场人士作出这样的判断。
在股指的暴涨暴跌之间,在承受来自“大小非”解禁压力的同时,证券市场的更多弊端和不成熟也暴露出来。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应过分依赖于短期政策的刺激。近年来,中国股市在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但尚未彻底抹去“政策市”的阴影。虽然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实施使市场化资源配置功能得到很大改善,但资本约束机制并未真正形成,市场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核心的发行体制仍然存在行政控制环节过多、审批程序复杂等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认为。
产品创新相对不足也制约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股指期货(专题论坛)等金融衍生品迟迟未能推出,也显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步伐的迟滞。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回报股东的机制尚待建立。所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投资者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并在股市的一次次非理性暴涨或非理性暴跌中集中爆发出来。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表示,当前,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将深化资本市场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强市场监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我们对股市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但同时应清醒看到,在以“新兴加转轨”为特征的市场运行过程中,伴随着资本市场成长的,还会有不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可能随着股市的一时涨跌而消失,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去解决,逐步去完善。
中国股市走向成熟,不是哪一个要素的单方面成熟,而是包括监管者、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在内的各个要素的共同成熟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面对本轮沪深股指从历史高点的迅速回落,市场人士还从更多角度给予分析和解读: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冲击。
--“热钱”恶意投机。
--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
--“犯规”行为时有发生。
……
种种分析,各有各的道理。但必须看到,中外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如同太阳有升有落、潮水有进有退一样,证券市场也是有抑有扬,有跌有涨。没有只涨不跌、只跌不涨的股市,这是由证券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伴随股指调整的平均市盈率大幅回落,是股市‘泡沫’消亡的过程,更是市场整体估值向合理水平的回归。”程文卫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投资者不必因股指的瞬间上涨而欣喜若狂,更不能因股指的一时下跌而惊慌失措。
虽然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但中国的资本市场依然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既面临由小变大的机遇,又面临由大变强的考验。我们不能只对股市成长的希望盲目乐观,或者,只对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一味指责。唯有客观、理性、真实地认识股市的现状,把握股市的发展规律,才能促使其逐步走向成熟。市场走向成熟,不是哪一个要素的单方面成熟,而是包括监管者、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在内的各个要素的共同成熟。
相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而言,目前中国股市的参与主体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盲从、投机和短期逐利性。一些上市公司急功近利拉升股价,有的甚至透支业绩;不少投资者不是根据对公司绩效的考量来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而是更多地依赖行情的波动而随波逐流。在中国股市中,发行人、投资者和中介服务机构对政府和政策的依赖度还较高,市场的规范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由行政监管力量来维持。
证券市场的逐步成熟,将使它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实际上,经过过去几个月的持续深幅调整,目前A股市场市盈率已经大幅回落。按照6月27日的收盘价计算,沪深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21.88倍和23.58倍,而作为两市跨市场的基准指数,沪深300 (行情股吧)的市盈率水平已经接近美国标普500指数。
“相对于成熟市场15倍左右的动态市盈率来说,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应该有一定的溢价。”有经济专家指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证券市场的估值水平正在向成熟市场逐步靠拢。而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证券市场,才能真正发挥融资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扮演好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角色。
面对新的形势,尤其是进入全流通时代之后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改革正在加快推进,一系列旨在为投资者创造良好、公平市场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体系日益完善,市场效率不断提高。经历风雨考验的中国证券市场,必将昂首走向国际成熟市场。

dongfangshaoer 发表评论于
感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