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振先:当年我不逊于刘翔 希望我的纪录早被破
一个已经沉睡了20多年的纪录,一位田径界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25年前,邹振先在罗马世界杯田径赛上一跳惊人,创造了17.34米的亚洲和全国纪录,然而20多年来,他保持的这项全国纪录居然在中国田径界无人能够撼动。第八届邹振先三级跳远纪录挑战赛将于2007年6月在济南举行,“希望这个纪录能在济南打破,我已经等得太久了。”邹振先这样告诉记者。
秋天的济南已经有了些凉意,51岁的邹振先依然一身短打扮。
方正的国字脸,须发浓重,言谈之间,当年赛场上睥睨群雄的豪气,竟丝毫不减。
当年也是“红人”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邹振先的名字可能有些陌生。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邹振先可谓誉满神州,其声势甚至不逊于今天的刘翔。“当年咱也是‘红人’。”邹振先笑着说。
“我酷爱三级跳远,第一次接触,我就陷入其中的乐趣之中。”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邹振先记忆犹新。还在自己18岁的时候,邹振先代表学校参加大连市的比赛,因为出众的身体素质被招入省田径队。由于没有专业训练基础,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他。
然而,这个健壮的小伙子很快让大家吃了一惊。1975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他获得了跳远亚军和三级跳远季军;1976年他入选国家田径集训队,当年10月便以16.60米刷新了男子三级跳远全国纪录;1978年在中、日田径对抗赛中,以16.90米获金牌并创亚洲三级跳远纪录;1979年亚运会上以17.02米获冠军并创亚洲纪录,成为亚洲第一个突破“17米大关”的选手;1981年是邹振先运动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年。他先是在亚洲田径锦标赛以17.05米的成绩夺得冠军,接着在第12届大学生运动会上以17.32米获金牌,并打破大会纪录和亚洲纪录。9月份在世界杯田径赛上,又以17.34米的成绩再破当时的亚洲纪录,被国外新闻界誉为“亚洲飞人”。1982年他以16.80米的成绩获第9届亚运会男子三级跳远金牌。1984年他代表中国参加第23届奥运会,以16.85米获得第4名。
除了这些炫目的成绩,邹振先独树一帜的跳远姿势也为人津津乐道。跳跃中充分保持跳跃的速度,同时采用高跳型技术的双臂摆动,当时的国际田联主席保伦称之为“邹式跳法”。如今瑞典名将奥尔森的技术就是脱胎于此。
埋头追求事业
“在日本比赛后,有人请我去做电影演员,我一口回绝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永远不能忘。”说着说着,老邹突然严肃起来:“当时我们体育界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信条,到现在我都记在心里。”
邹振先说,他们这一代运动员,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他自己便是一个将国家荣誉看得无比重要的人。“说句实话,我当时根本不把国内比赛当回事,一心想着打败外国选手”。正因为如此,邹振先越到国际大赛,状态就越好。
这分自信来自于他的细心。邹振先说,当年训练的条件非常艰苦,使用的大部分是前苏联的训练方法。越是艰难,越激发了邹振先的求知欲。“我们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音像资料可以研究,很多时候只能听教练讲讲,自己回来悟。”邹振先说,记得有一次教练给了他一张外国运动员起跳的照片,令他如获至宝。回宿舍后才发现,这位运动员是右脚起跳的,与自己恰恰相反。眼看这个来之不易的资料成了废纸,邹振先非常沮丧。到了晚上,他在灯下看照片,突然间灵机一动,把照片反过来看,虽然模糊了一些,却从中找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正是凭着这种过人的钻劲,邹振先在国家队恩师田兆钟的指导下,成绩节节攀升,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邹振先说,自己做队员的时候,从来没有什么兴奋剂之类的概念,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如何钻研训练上,创造的成绩个个货真价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老邹的训练量不小,伤病却很少。对此他说:“一方面我非常注意柔韧性的练习,另一方面,我非常自律。”邹振先年轻时,对于自己竞技状态的保养,到了极为苛刻的地步,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茶叶也不喝。受得最重的伤,竟然是“不务正业”,在训练之余玩足球扭伤了脚。
“我永远坚持我的观点,唯有如此,田径的前途才是光明的。”(李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