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羌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解读《羌村》

解读《羌村》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买好了《唐诗》,《宋词》,放在家中门后的一个木头箱里,想让我长大以后读。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里要搞一个朗诵比赛,而且每个同学都要参加。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一直口吃很厉害,最怕老师叫起来读课文。母亲理解我,打开木箱子,翻出《唐诗》,选了一首《咏鹅》,说这首诗短,是个诗人七岁时写的。那时我在争取加入少先队,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每天放学后,我在家里读起来:鹅  鹅,     歌。    绿 水,     波。


  
   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朗诵会是在一个下午,小同学一个一个走上讲台,大部分是背课文,不少人还很有感情,有声有色。唯有我是背一首短诗,而且短得不能再短了。就那么几个字,我脸憋得红红的,半天才挤出来,还好没有半途而废。也许就是母亲那一点点点拨和启蒙,我从小就有了一点押韵的概念。再大一点,母亲开始给我讲解唐诗宋词,当她再次打开那个木箱子的时候,发现里面的书全都不翼而飞,我装着不知道。当时公主坟商场附近有个旧书收购站,我把箱子里的书一本一本拿到那卖掉了。


  
   两年后的文革改变了中国所有人的人生发展轨道,我想起学文化写诗已经是上世纪七零年以后的事了。我所在的空军四十五师,有一批一九六八年和六九年入伍的兵,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不少人有很高的文化底蕴,我没事儿就跟着他们学习,他们看什么书,我也要过来看。中队里有一个黑板报,当时由武汉兵白乐祥负责,我试着写了首诗,他还真给我凳到板报上去了,结尾我还记得:新年钟声耳边响,紧跟主席进新年。万事开头难,有一才有二,以后中队换板报,我都要出一首诗,不过那时候的诗没个样子,在农村来的战士面前虎虎还是可以的,我给报社杂志社也投过一些稿,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文革后期的中国诗坛还是比较活跃的,可能是毛泽东爱写诗的原因,除了上海地区一些文人研究古代政治诗以借古讽今外,那时还出版了不少人的诗集,像贺敬之的,张永枚的,我都喜欢买来看,有一次在安庆一下花了三块多钱买了五六本,还叫指导员叶国贵点名批了一顿:一个战士拿出一半的薪水买书,太不像话,这是人民的钱啊。当时活跃在南空地区的诗人有两个,一个叫宫玺,一个叫王沪鹰,经常在《空军报》上发表诗作。宫玺在南空是专业创作员,有一次下部队还给我讲过一次诗歌创作,我急于拜他为师,他虽满嘴答应,可能也没往心里去。我大学毕业后,觉得功成名就,还专门去南空找了他一次,不过他因男女作风问题转业了。


  
   最终让我美梦成真在省一级的文学杂志上发表诗作的是安徽大学英语教授陈华,至今我还非常感谢他。陈华个子不高,戴个眼镜,强项英国文学,我爱好诗文,特别喜欢听他的课,他能把作者句子后面的深刻含义给提示性地讲解出来,这是他的功力之处。课余时间我喜欢向他请教英语诗的写作,他耐心地给我讲解过英诗的押韵。在他一步一步的引导下,我不仅可以自己在英美文学的海洋里游弋,而且还试着翻译了十几首美国黑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写的要人权的诗歌。我带着译作找他,问他能不能修改一下在《安徽文学》杂志上共同发表,他粗看了一会,说没问题。两个月后他送来了两本《安徽文学》杂志和十二块钱稿费,我的心高兴得快跳出心房了。可十几年后到美国创业,真正见到了黑人,他们的整体状况,又让我的心凉了半截。


  
   我这里不是说黑人心不好不努力不勤奋,而是美国政府就愿意给吃给喝给穿给住养着他们,要不然那么多的工业化的农产品肥鸡土豆给谁吃,福建人近十几年在黑人区开了数万个外卖店,一般生意都是炸鸡炸薯条。黑人钱不多,福建人为了竞争和生存,大多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与此同时,他们的第二代多也在乒乒乓乓的炒锅声中长大,虎子就是其中一个。
  
   虎子九岁随父亲老姜从福建乡下千辛万苦来到美国,转眼今年十四岁了,一直住在餐馆后面,那个餐馆是我常去玩的地方。虎子的学校一半都是黑人的孩子,虎子放学后要不就是在餐馆接外卖,要不就是在屋里玩游戏,从来没有学习过,每次考试成绩都靠前,老师说他是个Genius(天才)。今年康州举行中国孩子朗诵比赛,朗诵一首中国古诗,每个学校出一名代表,虎子的学校挑中了虎子。虎子的美老师选了一首叫《羌村》的诗,专门花了一堂课的时间对虎子做了英文讲解,我也奇怪,美老师不懂中文,还能讲解唐诗,可能这事儿只会发生在美国。


  
   虎子没听懂,又想拿奖杯,回来问父亲老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虎子在老家读过两年小学。老姜不识几个字,翻了半天字典还是搞不懂大概意思,说这事只有问老潘了。虎子拿给我看:叔叔给我讲讲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我接过来一看,是一首杜甫的五言诗: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我更加奇怪,美老师怎么选这首诗,这么大点儿的孩子能读得懂吗?至少应该选琅琅上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才对。


  
   我有二十多年没有读唐诗了,而且这首诗对我也特别陌生,不管怎样还是耐着性子一行行看了下去,一句一句给虎子讲了起来。那天是个星期天,许多工友都休息,没有去赌场,可能钱已经赌光了,这时我身边围的人越来越多。当我讲到最后一句“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突然眼睛一亮,连说好诗好诗。我问身旁伸着耳朵听的老姜:你同妻子分开几年了?老姜说快六年了,我又问旁边的发明家。发明家姓林叫林发明,他几乎目不识丁,在日记本上记着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发明家####,我们就随口叫起了发明家,发明家说有十年没见了。我说,对啊!你们离开妻子一个五年,一个十年,大伟也快十年了,如果这时回国见到妻子,会马上关门吹灯拔腊脱衣解裤干那事儿吗?可不就要“夜深了蜡烛还一支支点着,面对面静静坐着,像做梦一样”。认生拉。看看虎子我又接着说,不来美国,不接触这些工友是读不懂这首诗的。


  
   接着的两个星期,没见虎子再玩电脑,屋里传出虎子怪怪的朗诵声: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虎子是用心在背诵呢。没多久,虎子还真抱了个银奖杯回来。


  
   后来我查资料,结尾这两句还真让我言对了,读懂的人是不多。初中教育网上解释为:夜深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就连大诗人陆游也看成: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


  
  
   05/09/07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