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迪瓦里提琴的奥秘

采集家坛的学习种果树和他在车坛的Steelers的一些随笔及胡说八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趁着老豁牙整饭的时候,偷偷上一个。

意大利老头儿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大提琴好像名气很大。几百年来经久不衰。致使很多仿造品,伪造品层出不穷。




为什么呢?俺老黄牛听琴就只有一种结果,听不懂。琴声跟雷声没啥区别。听那个斯老头儿的琴,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觉得音质响亮,声音有穿透力,传的远,音域广。这就跟老农民看美女一样。除了二个字,漂亮,再也说不出啥道道了。

看看这几只用过名琴的大猩猩。

大小奥伊斯特拉赫


郑京和




柯冈和战友吉利尔斯,罗斯特洛波维奇同志


言归正传。为啥斯老头儿的琴声,后人几百年来穷追不舍地就是不能完全仿造或者超越呢?这个众说纷纭。专家多如牛毛。老黄牛我既听不明白也看不懂。但是有一种说法有些道理。这琴声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就是造琴的用的木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手艺再高,把俺家的苹果树砍了,斯特拉迪瓦里老头儿复生也整不出一把好琴来。就跟俺的歌声一样。要想达到声妹,赌爷,秃子的水平,是做梦都撞墙—没门儿!

可是斯老头儿用了什么特殊的原材料,特殊的木料?为啥后来人也到同样地方取的树木材料就整不出同样的东西来呢?

有人认为这个跟“蒙德极小期”有关。所谓的“蒙德极小期”是指太阳表面的黑子数量急剧减少。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在汉代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



太阳的一举一动对地球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上面的黑黑黑黑子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地球的磁场,温度和生态植物生长变化。黑子的数量和变化对地球的影响是人们吵了几百年的话题,也是近来Global Warming的一个热门话题。

“蒙德极小期”是公元17世纪(1645-1715),太阳黑子数量剧减达到极小(几乎没有)。地球表面温度急降。在中国,那是明末清初的年代。中原地带湖泊河流提早冻结,庄稼欠收。连年的灾荒导致瘟疫等盛行。造成民不聊生,内外交困的大动乱局面。那时候的天灾人祸,烧杀掠夺,致使中坛小学所在的大省,四川的人口就剩下几十万。因而才有了后来的“湖广填四川”。

在欧洲的意大利。寒冷的环境下,树木的生长速度也跟着变得非常的缓慢。树木成长缓慢,农民遭殃了。可是树木的密度更加均匀,更加结实,质量却更高了。

黑子极小期在历史的长河中还出现过多次。就不提了。

生于1644年,活了93岁的斯老头儿就正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期。独一无二的良木对他来说是天赐良机。提琴的木头本身振动频率还有提琴的构造决定了琴的音质。他的琴,越用越好。越老越值钱。到了现在,一把小提琴比一个大房子外加二辆车还贵!

今天, 一个荷兰人(Berend C. Stoel)和一个老美(Terry M. Borman)在Plos One上面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他们用CT扫描仪来烟酒比较斯老头儿的提琴和现代名家制造的高级提琴。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证明斯老头儿的提琴的奥秘就是在他所用的木头上!



此图上排的8个琴是现代名师制造的(其中一个是中提琴,人为地把图形变小)。下面一排的5个琴是古代意大利名琴(2架安东•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3架另外一个意大利名匠瓜耐里(Guarneri del Gesù)的提琴)。

扫描出这些提琴的木头的密度数据来分析。



发觉,从一个提琴总体木料的密度的中间值来看,意大利古琴和现代名琴的数据差不多(见上图横轴)。可是从提琴木料总体的密度变化值来看,古代名琴的密度显然更均匀,密度变化小(见上图的竖轴)。

因为300年前的寒冷生长期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再次出现过。虽然目前这些数据可能还太少。但是人们一直不解的意大利名匠的提琴秘密,有可能,有可能,终于有了解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