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全面对比!德国车何时向日本车缴械投降?

网上关于德、日车的纷争愈演愈烈,笔者在这里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来阐述德、日车的区别。可能德国车的粉丝会

有些伤心,不要紧,下次我会用相反的观点写一篇文章。其实我觉得,今后国际汽车产业的趋势是技术联合,现在通用、PSA都在与丰田合作,德国人就是放不下面子,他们肯定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下面是提问时间——

问题:追求驾驶舒适性的人多,还是追求速度快感的人多?

答案:前者。消费者可不会把汽车当赛车开,德国车硬朗的悬架为高速运动所必须,但是。。。请不要虐待消费者了。德国车的发动机没有日本车安静,就是因为德国人喜欢听到路噪声?这个借口很牵强吧!为了追求风驰电掣的驾驶乐趣,德国人故意把隔音效果做的很差,还是他们根本做不好?

问题:德国车是“性能过剩”,还是“技术过剩”?

答案:前者。德国车最大的优点是发动机性能好,但是买车就为飚车吗?一万个消费者里面,也找不出一个“二环13郎”来。再看德国车的技术,已经远远落后日本车和美国车了。以科技攻关为例,混合动力车丰田领先,燃料电池车通用领先,大众——柴油车领先。。。。有没有搞错?现在是21世纪吧!!说德国车“技术过剩”,真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问题:日本企业和德国企业,谁会为当地消费者做改变?

答案:前者。丰田会为美国专门设计车型,大众却不能,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车是顶尖的,岂有改变之理?丰田不断收集美国消费者的意见,制造出他们喜闻乐见的车,但大众永远都是捷达和高尔夫。。。。。他们以为,这样的车德国人喜欢,美国人就必须喜欢,美国人不喜欢,是因为他们不懂车。特别提醒:大众对中国消费者也是这种态度。

问题:什么样的车身才对安全起决定作用?

答案:和钢板厚薄无关(请不要用肉眼观察),但和车架结构及钢板吸能程度有关。如果车体刚度太硬,车内人员反而容易受伤。插句话,沃尔沃的车现在都是类似丰田的吸能式车身,而且逐渐在向轻量化的路子上走。我的一个朋友在选购豪华车的时候,指着一辆S80向我抱怨,沃尔沃的铁皮不像以前那么厚了,心里还有点犯嘀咕。

要点:高强度钢板的使用,在保证同样牢固程度的情况下降低了车重,但所谓高强度是同等强度下更薄,因此在感觉上,日本车较德国车更单薄一些。(请把这句话多读几遍,直到理解为止。)

问题:空腔注腊和激光焊接技术是德国车独有吗?

答案:目前绝大多数车都是激光焊接和点焊交叉使用,大众车的激光焊接长度是否为“全国第一长”,还有待商榷。目前以空腔注腊和激光焊接为宣传卖点的“非德国车”有:华晨骏捷、奇瑞A5、海马3、标致307、福特福克斯等,不胜枚举。

问题:钢板双面镀锌防锈工艺、多层喷漆工艺是德国车的专长吗?

答案:以目前的汽车制造条件,10年以上的防锈是任何车都应该具备的,大众自称车身12年不生锈,就跟方便面上注明保证不含防腐剂一样。

问题:德国车和日本车,哪个碰撞“门”最多?

答案:不分伯仲。德国车:最出名的有贵州“捷达门”事件、帕萨特纵向断裂事件。日本车:雅阁“婚礼门”事件,地球人都知道。

以下是德国《时代报》记者对奥迪前董事长文德恩的采访:

记者:从可靠性来讲,所有欧洲车都远远不及丰田,奥迪也是一样?

文德恩:我们在感官和设计质量上领先。而且我们大家都在努力改善质量。至于可靠性,我们针对每款在大街上行驶的车型,不断地完善着奥迪。通过我们的奋斗,我们又有了进步。

记者:在可靠性上您什么时候赶上丰田?

文德恩:我们有一个小小的目标,那就是每年将故障率降低一半。在美国进行的最重要的客户满意度调研中,我们已经从第15位上升到第8位。今年我们将跻身前5位。

以下是英国顶尖汽车杂志《Whatcar》的2006年汽车质量排名,本田第1名,大众第17名



以下是德国“2005年车辆年检报告”,按故障率由低到高向下排列,自己看吧







问题:我不想看海外的评测数据,我就想知道德国车和日本车,到底谁在中国偷工减料?

答案:请潜入德国车和日本车在中国的合资工厂,用至少半年时间观察他们是怎么造车的。

补充:偷工减料的现象在中国应该普遍存在,但未必就是德国人或日本人的授意,关键还在于合资公司,它要想节约成本多挣钱,消费者也没辙。谈到这里,恐怕已不是车系之争的问题了,任何一个跨国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车因为质量原因受到排挤,冒这个险实在太不值了。但是绝大部分国外的产品,到了中国品质都会缩水。

问题:C-NCAP和J.D.Power都被日系合资企业收买了吗?怎么他们成绩那么好?

答案:我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有一篇文章你可以看看——《J.D.Power为何如此迷信日本车?》

讨论德国车和日本车孰优孰劣不是重点,它卖不动,自然就会到对手那里去取经,不需要我们去操心。只不过,大众来中国市场早,占有率高,十几年的口碑啊,不是日本车能轻易攻克的。至于德国车和日本车口口声声宣扬的卖点,还是要一分为二去看,那种大家都在使用的技术,拿来做卖点的确有些猥琐。就像当初捷达王安了个ABS,大家都以为是神物一样,时间长了,就知道这玩意没什么稀奇的。汽车技术在发展,消费者的认知也在发展,为过时的技术做花哨的包装,只能瞒住一时,当真相暴露,损失的就是你常年积攒的口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