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刚到美国咱是穷人,现在也不富有,就算比刚来时有钱,可还是爱买便宜东西,特别是吃的。周末一到食品超级市场买菜,拿着广告专捡减价的买,而且一次买很多。广告上写着嘛,“最多可以买**罐(瓶、袋、盒、个等)”。有限制?巴不得卖出去呢。明知是经理们的推销诡计,可还是要买。“买一,送一”,买!“特别降价”,买!“购物超过25、50、75美元者有相应的免费商品赠送”,不得了,更得多多地买啦!买那么多食品往哪儿放呀?家里不是有冰箱嘛,先存着呗。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冰箱里永远塞满了食品。
过去咱在大陆经历过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又在农村“上山下乡”了九年多,那是物质极端匮乏的岁月,吃得肚圆倒在床上哼小曲的时候不多,所以现在看见冰箱里都是吃的,打心眼儿里不由自主地乐;每每在屋子里一通情不自禁地雀跃,吃得越胖就越觉得自己肥美。肥妻、肥女(她们并不胖,可谁让是二肥的妻子、女儿)在一边心里纳闷,这位到底是饿狼托生,还是天篷元帅转世?她俩不爱吃肉,简直是天生的素食主义者,当然体会不出“肉食动物”天天有吃不完的肉的神魂颠倒。
肥妻、肥女总抱怨冰箱里存了太多的肉,其实咱一点也没舍不得吃,绝对不打算亏待自己消化能力超强的肚子,可买得太多你有什么办法?我是告诫自己:买得太多了吃不了。但见到便宜的肉就是要买,挨饿的感觉太可怕了!潜意识里就怕没东西吃。
然而渐渐地,我开始抱怨了,“美国的各种肉都不如中国的香!猪肉、牛肉有很重的腥气味儿;鸡肉、鸭肉是鸡味儿和鸭味儿,但是很浓的,鸡屁股、鸭屁股特有的味道。”我用各种烹调手段去中和、压住这些影响食欲的气味。炖肉时放各种佐料,除了姜和料酒外,还放花椒、八角、桂皮,甚至某种味道很特别的泰国香料(样子像树叶)和桔子皮;有时我也会往正在炖着的肉里放一点绿豆,或酱豆腐;总之,咱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效果不佳。中国朋友们也有同感,大家一致认为,美国的家禽、猪和牛喂了太多的饲料鱼粉,所以肉都有腥味。可为什么肉不体现出鱼的腥味呢?
不过在中国餐馆咱并没有吃出肉的什么腥味,只能自叹烹调手段太差劲了。一位开过餐馆的朋友听到我对他的恭维,笑了一下:“很简单,你买来的肉存放了太长的时间。所以再怎么做也不好吃了。”真的?确实。超级市场买来的肉也是冷藏的,但冷藏的温度比家里电冰箱的温度低得多,所以能较长时间的保鲜。但这些肉买回来放在冰箱里就不同了。冰室里温度虽然在冰点以下,但肉还是会渐渐变质。这种变质不是说肉臭了,而是味道起了变化,就跟食用油放久了会“哈喇”一样。原来如此。
啊哈,这有点像使用电脑。如果你七、八年前花两千美元买个486型的电脑,却放着不用,以为是价值不变的宝贝,那可是天大的傻瓜,因为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现在486型机现在恐怕已经毫无价值了。可为什么古董越存越有价值呢?因为稀有,甚至绝无仅有呀。所以别把冰箱里的冻肉当古董,很快地吃掉,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使用价值。
我做饭还有另外一些体会。牛肉、猪肉炖好了连吃几天后味道不会有太大变化,虽然不如第一顿可口,但也不会变得很难吃;但鸡肉就不同了,吃第二顿味道就差了许多。同样份量的肉,炒肉片会比炖肉多,因为炖肉会从肉里跑出许多水份,而炒肉片是尽量保持肉里的水份。但是炒肉片到了下顿就不好吃了,无论炒的是猪肉片,还是鸡肉片。
又悟出了什么道理?水份大的东西很难保持质量呗。炖肉时牛肉水份跑出来的最多,所以吃上几天味道都还可以;而鸡肉正相反。炒肉片尽量保持肉的水份,现炒现吃没问题,但到了下一顿水份就与肉分离,口感当然就差了。记住,有水份的东西的质量持久不了。
平心而论,美国的猪肉确实有较重的腥气,这是品种问题。如果你不喜欢这种味道,可以往肉里放一点鱼干。在我们浙江老家,这种炖肉的方法叫“腌炖鲜”。肉炖出来后有股浓浓的鱼干的味道,猪的腥气味自然就没有了。这当然是证明,骨干的作用有多大,几块鱼干就可以改变一锅炖肉的味道。
美国的猪骨头炖起来腥气尤其重,因为这味儿就是从骨头里冒出来的。看来骨子里的东西隐藏得最深,也不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