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星期五 08年11月21日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历史,人生天天新开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员,导演还是观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星期五 08年11月21日

在浏览了资料员汇集的《11月21日资料汇编一》之后,我们现在开始今天的《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在之前的点评中,针对华盛顿金融峰会,我们曾经给出这样几个结论:
第一 欧盟为此次华盛顿金融峰会准备了一份包括“五大关键点”的“金融改革日程表”,通过该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盟准备“重归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第一步,就是准备重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国际联合监管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凭借欧盟 27国在IMF大约拥有31.6%投票权的“绝对领导资格”,将IMF变为一个“由欧美共同管理、但由欧盟主导”的全球金融活动实质监管机构,扩大IMF对全球金融活动的“多边监督权”,并通过这个所谓的“多边监督权”实现三个意图:
首先,就是要以“增加美元透明度”为名义,修改国际金融规则,以限制美国的金融活动,拿掉美元本位制;
其次,就是要以“对陷入麻烦的国家给予援助”为名义,要求南方经济体掏出“支票薄”,为仅有2500亿美元贷款额度的IMF注入资本,最少将其扩充至一万亿美元。之后,再以各种名义用这笔钱为“欧美”金融危机“买单”。
最后,由于“第一”是“非美大国”的长远利益之所在,而“第二”则是“欧美”的“既期利益”之所在,因此,欧盟的策略就是:利用“首先”--这是与南方国家之间共同的长远利益,并以此为“胡萝卜”去诱惑中国等南方经济大国提供配合、压美国让步,实现拿掉“美元本位制”的意图;
同时,再利用“其次”--这是与美国之间共同的既期利益,以此为“胡萝卜”去诱惑处于风暴中心的美国进行配合、顺便拿“大家同坐一条破船”去恐吓“南方经济体”、迫使后者让步,直至实现用南方经济体的“财富”为欧美经济体“买单”的意图。
对欧盟的这套精妙算盘,东方评论员们曾经将其形容为“互为犄角、相互支援”,意在拿两根味道“截然相反”的胡萝卜,同时、双向地消遣“中美”。
第二,对欧盟的精妙算盘,美国的应对策略可以归结为“以静制动、以守为攻,并以拖待变”,具体做法就是“绝对反对、但又绝不公开反对”,想达到的目的仍然是尽可能地激化“南北撕裂”、让激化之后的“南北矛盾”将急于抢班夺权的欧盟“挡回”美国这一侧,从而弱化“三边撕裂”,并以此作为巩固北约的最大利器、从而为“西方世界(实际上是美国)”战略上全面翻盘的“最后一搏”做准备:以北约的名义、或“军事解决”伊朗、或以“军事解决”伊朗问题相威胁、凭借北约的海上优势,迫使中东国家(包括伊朗)“必须站队”,直至实现将整个中东纳入“北约(实际上也是美国)”的控制、之后,再依靠能源、金融优势,彻底解决中亚、南亚国家的“倾向性”问题,最终将“中俄”的战略防线压缩至各自的国境线。为最终以民主、或者经济手段,全面解体“中俄”这两个极具战略潜力的大国做战略准备。
第三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对中国等南方国家而言,面对欧盟的精妙算盘、及美国“欲做渔翁”的心思,理智的做法应该注意两点:
首先,在欧盟愿意放弃“必须由西方主导国际金融”的想法之前,将打消“保留美元本位制”的“最后一丝可能性”之实际工作、“全部”交给急于抢班夺权的“欧元”、或者“日元”去做,但要提供“政策层面”的声援。比如中国国家主席亲自参与此次峰会,并在动身之前明确发出“必须改革国际金融体制、并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声音;
其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做好一件事件--要切实搞好“南南合作”,并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制定好各种金融、贸易、以及南南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计划;在安全层面进行战略合作,并通过种种努力让“南方国家”看到既可以在金融危机中继续生存、还可以继续发展的“信心”。
对此,首席评论员就特别强调,搞好“南南合作”才是“被迫”与“北方国家”同坐一条破船的“南方国家”,最终能否较好抵抗这次金融危机、不仅能较好地生存、还要继续发展的根本战略;

●在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关键时刻,大家对“南南合作”的重要性都了然如胸

显然,就如我们一再强调的那样:通过对“胡锦涛主席开完峰会、就按计划展开的一系列外访行程、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与许多“南方国家”一道,在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关键时刻,大家对“南南合作”的重要性都了然如胸。
值得强调的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欧美”或者“北方国家”干扰、破坏“南南合作”手段的表面化。
下面,在两则重要新闻之后,东方时事评论员将与经济评论员一道,开始今天的《焦点点评》。



胡锦涛在秘鲁国会的演讲(内容节选)


【综合消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大变革大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拉美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地区,双方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开展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合作,既是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各自发展的需要。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郑重表示,中国愿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一道,努力构筑双方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构筑这一伙伴关系,要牢牢把握共同发展的主题。发展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发展是中拉最为紧迫的任务,中国和拉美的发展都处于关键时期,也都是对方发展的机遇。中国愿同拉美国家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在合作中促进各自发展,又以各自发展促进对方共同发展。
构筑这一伙伴关系,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持把维护和发展中拉共同利益作为双方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拉美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同拉美各国平等相待,在合作中照顾拉美国家正当关切,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构筑这一伙伴关系,要不断开拓创新,开展广泛全面的合作。我们愿同拉美各国一道,不断扩大双方利益汇合点,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努力推动双方合作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使合作更好惠及双方人民。
为此,中方愿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拉美国家作出共同努力。
第一,继续密切政治关系。保持高层往来和接触,完善多层次的双边和多边政治磋商和对话机制,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坚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各领域合作,为双方不断扩大合作提供政策保障、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深化经贸互利合作。着力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扩大贸易规模和贸易关系均衡发展;努力增加相互投资,重点加强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产、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等领域投资合作,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双方企业就贸易和投资加强战略性合作,并为此搭建平台,提供更多便利;坚持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合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中国愿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继续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援助。
第三,加强国际事务中协调配合。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多边贸易体系、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全球性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立场,维护共同利益。在当前复杂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下,就防范风险加强经验交流,维护本国和地区金融经济稳定。共同参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规则制定,积极施加影响,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四,重视社会领域互鉴共进。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加强施政理念和实践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积极探索在扶贫、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保、减灾救灾等具体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鼓励本国企业在对方投资兴业过程中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第五,丰富人文对话交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深化和扩大双方文化、体育、新闻、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地方和民间友好交往机制作用,推动双方青年和妇女组织、民间团体、新闻媒体、学术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交往,增进相互了解,使中拉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和拉美同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责任、共同的目标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和拉美人民心心相印,中拉友好合作大有可为。我衷心希望,中拉携起手来,牢牢把握时代前进脉搏,全面深化互利合作,共同开创双方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谢谢大家。


【时事点评】这是胡锦涛主席利用参加22-23日APEC峰会之机、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在秘鲁国会演讲的部分内容。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对这篇讲话,有这么几点值得强调: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角力、很可能将以一个“全新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

首先,本质上讲,这是胡锦涛主席借助秘鲁国会这个讲台、面向包括秘鲁在内的所有拉美国家,“亲自宣传”不久前(11月5日)公布的《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
至于那份《文件》的标志性意义、及中国外交部选择在亚欧峰会之后、欧盟金融峰会之前出台该《文件》的意图,在之前的点评中已经给出了相关讨论纪要,在这里不再过多重复,只重复一个重要结论,即:它似乎预示了金融危机下的全球角力、很可能将以一个“全新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
值得强调的是,这个所谓的“全新面目”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焦点”,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展开。
其次, 尽管没有点明,但这篇讲话的主题其实就是四个字--南南合作。至于“南南合作”的具体内容,在胡锦涛主席所列举的“五点”中,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总体上讲,“纲”与“目”已经一应俱全,“实”的“虚”的则在相互支撑。


我们先来关注“纲”的层面,也就是第一条,即:

第一,继续密切政治关系。保持高层往来和接触,完善多层次的双边和多边政治磋商和对话机制,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坚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各领域合作,为双方不断扩大合作提供政策保障、创造良好条件。

事实上,准备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指导协调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各领域合作,正是北京制定并公示《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的宗旨。

下面,我们再来关注“实”的内容,也就是“第二”及“第三”,原文分别是:

第二,深化经贸互利合作。着力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扩大贸易规模和贸易关系均衡发展;努力增加相互投资,重点加强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产、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等领域投资合作,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双方企业就贸易和投资加强战略性合作,并为此搭建平台,提供更多便利;坚持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合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中国愿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继续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援助。

第三,加强国际事务中协调配合。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多边贸易体系、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全球性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立场,维护共同利益。在当前复杂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下,就防范风险加强经验交流,维护本国和地区金融经济稳定。共同参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规则制定,积极施加影响,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显然,“.......努力增加相互投资,重点加强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产、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等领域投资合作,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双方企业就贸易和投资加强战略性合作,并为此搭建平台,提供更多便利......”,都是些从“目”的层面落实“纲”的具体方法。

●最值得重视的一段文字


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这段文字,即“.....努力增加相互投资,重点加强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产、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等领域投资合作.....”,在东方评论员的眼里,它恰恰与前面所谓“全球角力的全新面目”密切相关。

非常清楚,在胡锦涛主席强调“......努力增加相互投资,重点加强制造业......能源矿产.....投资合作”的潜台词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中国与拉美国家要进行“产业的优势互补”,即拿中国众多成熟的、已经极具竞争力的某些制造业(比如中国家电制造业,电子通讯类制造业)、到拉美等南方国家去合作,即帮助当地经济发展、又拓展自己产品的市场。


●让“南方国家”看到在金融危机中即可以继续生存、还可以继续发展之“信心”的“南下”

值得强调的是,由于这是中国立足于自身优势,积极向某些“南方经济体”进行投资,是与南方国家共谋发展的路线,我们不妨暂时称之为“南下”。

显然,在我们看来,这是中国准备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南方国家”看到在金融危机中即可以继续生存、还可以继续发展之“信心”的重要一步。


●和“南下”相比,“北上”同样重要

其二,在“其一”的基础上,在中国“向外定向转移”某些制造业的同时,中国更要借这个“时间窗口(欧美金融危机对“欧美日三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随着时间的拖延而日益加深)”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重点推进高新技术、重工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有必要补充的是,要做好这一点,就即要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好外来投资与外来技术,只有从“内外兼修”的层面着手,才能调整好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并最终完成“金融扩张”这最具标志性的一步。

显然,许多中国尚缺的技术、人才都集中在“北方国家”,我们不妨将这种“立足于自己”、但也要尽可能利用“北方”技术、资金、人才的产业升级路线为“北上”。我们认为,对中国而言,与前面所说的“南下”相比,“北上”也同样重要。前者是基础,是中国与南方国家能否成功抵抗这次金融危机、并生存下来的基础,后者是目标,也是中国最终能否成为世界科技、制造强国、并实现金融扩张的保障。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相当程度上,中国能否做好“南下”,且在此基础上,中国将如何去实现“北上”,将决定“金融危机下的全球角力”最终将以“何种面目”演化。

在进一步展开之前,我们再来阅读一则新闻。



俄罗斯:计划向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一万亿美元

【莫斯科消息】据俄新网21日报道,俄罗斯联邦驻美国商务代表安德烈·多尔戈鲁科夫在俄罗斯进行商业投资的会议上表示,俄罗斯政府计划向基础设施领域投资1万亿美元。
多尔戈鲁科夫说:“俄罗斯很快将成为欧洲基础设施领域最大的市场,政府将向该领域投资1万亿美元。”
多尔戈鲁科夫没有透露具体的投资期限。他说,该项目投资还来自本国私人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
多尔戈鲁科夫指出,预计,将改造26座核反应堆,“到2030年前,向铁路投资4000亿美元,还向机场投资300亿美元”。
他表示:“这为投资者提供了非常惊人的机会,以前几乎没有可能进入这些领域。”

【时事点评】显然,如果不看时间,仅就数字而言,俄罗斯抛出的一万亿美元是个比中国已经抛出的4万亿人民币(5800亿美元)还要庞大的投资计划。

●俄罗斯政府似乎已经感觉到什么了

然而,如果加上时间因素(俄罗斯计划到2030年之前,中国是2010年之前),那么,俄罗斯这份投资计划的“时效性”就远不如中国了。

不过,尽管有个“时效问题”,但俄罗斯的这份计划仍然引起了我们的高度注意:在我们看来,俄罗斯政府似乎已经感觉到什么了。


●绝大部分都将“撤进”联贯中国与西欧“这两个战略端点”的铁路图与飞航线中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多尔戈鲁科夫指出,预计,将改造26座核反应堆,“到2030年前,向铁路投资4000亿美元,还向机场投资300亿美元”。

显然,如果该计划未来不变的话,那么、俄罗斯这一万亿美元中的几乎一半(4300亿美元)将直接投入到交通项目。

尽管详细的情况并没有公布,但如果我们猜测不错的话,如果俄罗斯未来20年果真能投入一万亿美元的话,那么,这4300亿美元的绝大部分都将“撤进”联贯中国与西欧“这两个战略端点”的铁路图与飞航线中。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俄罗斯的这份计划恐怕也是着眼于“金融危机下全球角力的全新面目”。


●随着“欧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战略主动权也就到了兑现阶段

我们知道,随着“欧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时就已经拿到的、针对“是选择支持欧元或者美元”的战略主动权也就到了兑现阶段,这种主动性在刚刚结束的华盛顿金融峰会上更是一目了然。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战略主动权,如果仅从经济角度考虑,是建立这样三个基础上的:

第一,中国正以庞大市场和强大工业生产能力整合东亚经济。


●实际都在通过“嵌入中国产品”的方式、向欧美“转出口”

众所周知,就在不久之前,东亚国家与地区大多还对美国、欧盟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然而,自2000年以来,这些国家、地区的“对美顺差”就开始迅速降低,“对华顺差”却在迅速攀升,而中国对美、对欧顺差则增长强劲。

也就是说,在最近10年,东亚国家(包括日本)、地区(包括中国台湾)已经把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变成了对中国的顺差,从而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东亚各个经济体(国家或地区)许多“出口产品”(原料、半成品、零部件;或者资金、技术、装备),实际都在通过“嵌入中国产品”的方式、向欧美“转出口”。因此,东亚除中国之外的各经济体,或是对欧美贸易顺差额绝对减少,或者顺差增长率显著减缓,偏偏只有中国的对欧美顺差持续增长。

●中国担负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作用:将东亚分散的“对欧美贸易”集成为“中国对欧美贸易”

由于东亚国家或地区,在利用中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的基础设施、廉价的生产要素,实现“通过中国向欧美转出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产业分工模式,即:东亚国家和地区或者向中国提供原料与零配件(东盟各国),或者向中国提供资金、技术、装备(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香港等),而中国则将“这些生产要素”加工制造成“对欧美出口产品”,这样一来,中国就担负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作用:将东亚各个经济体原先分散的“对欧美贸易”、集中成“中国对欧美贸易”, 并表现为巨额顺差,这也就必然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不论是美元资产还是欧元资产。

这样一来,中国经济相对日本等东亚经济体而言,对欧美经济也就拥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而随着中国对东亚经济整合的深入,中国对欧美经济的话语权也必将有增无减。


●尽管不如美国资本“虚拟得那么厉害“,但欧盟资本也在加速步入虚拟时代

第二,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最早在美国爆发,是因为美国经济已经步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而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强烈冲击欧盟经济,是因为尽管不如美国资本“虚拟得那么厉害“,但欧盟资本也在加速步入虚拟时代。

在这个问题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近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一直在迅速攀升,并直追美国:在短短的10年间,就由仅占美对华逆差的三成多,激升至占美对华逆差的近7成。


●欧元与美元争夺“南方国家”的“实物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内贸”份量很大,各个成员国国家之间的产品互补也还不错,但就整体而言,欧盟还是出现了高额外贸顺差,这说明欧盟已经步美国后尘,进入了虚拟经济。这也就意味着欧盟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日益需要像已经无法生产足够“实物产品”的美国经济那样,得用“虚拟产品(欧元)”与“南方国家”交换“实物产品”,从而与美国争夺全球的“净储蓄”。


●欧美对南方国家“实物产品”、或者全球“净储蓄”进行争夺的利益在于

值得强调的是,欧美对南方国家“实物产品”、或者全球“净储蓄”的争夺的利益在于:

第一,即是为了“低成本”维持自身经济正常运转的需要(比如满足民众、或者企业日常消费的低端产品)。

第二,在“第一”的基础上,就可以“相对低成本”地尽力维系各自的、利润丰厚的,目前仍未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且只要有一丝可能性,就不会向中国等南方国家转移的高技术电子、重工制造业(比如大飞机制造,美国有波音、欧盟有空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第一”与“第二”的基础上,全面支撑自己的金融服务业,也就是谋取(对欧盟而言)、或者维持(对美国而言)金融霸权。

然而,由于全球净储蓄额的相对有限,而美国又凭借其金融霸权吸纳了全球净储蓄额的70%,因此,已经步入虚拟经济的美国与正在加速步入虚拟经济的欧盟,相互间必然会爆发围绕用各自的“金融产品(欧元与美元)”争夺全球净储蓄额、也就是“实物产品”的冲突,而这种冲突的本质就是欧美对货币霸权的争夺,其“最新发展”就是欧盟不顾一切对“美元本位制”进行公开挑战。


●东亚经济是全球“实物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东亚经济是全球“实物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因此,也是世界净储蓄额的主要拥有者(另一个是中东石油国家,提供的是石油产品),特别是,东亚经济的核心--中国还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雄厚的政治力量与经济实力,并已在“相当程度”上对东亚经济进行了整合(包括日本经济在内),这是拥有大量“石油美元”资产的中东石油国家所没有的。因此,对东亚的“实物产品”及对应的净储蓄额,就目前而言,欧美只能“诈”取、不能“硬”取。


因此,东亚“净储蓄额”是选择向欧洲方向流动、还是向美国方向流动的问题,不仅决定着欧美到底谁能获得弥补贸易赤字的资金,决定着欧美货币的强弱变化,还决定着欧美金融话语权的强弱变化。

而欧元与美元之间强弱变化、又反过去会影响东亚“净储蓄额”的流动方向(资金流向也会考虑保值因素),从而关乎到“实物产品”的流动意愿(产品只能卖给有支付能力,也就是拥有货币主要话语权的一方),最后,也就关乎到已经高度竞争的欧美经济,谁将拥有“低成本”的运行优势、谁将获得“净储蓄”的资金支持。



●谁能拿到这个“关键点”?


值得强调的是,能否借机打倒“美元本位制”,或者能否继续延续“美元本位制”,本质上已经成为欧盟与美国“谁能最终挺过”这场席卷大西洋两岸的“欧美金融危机”、且率先复苏的“关键点”。

因此,谁能获得南方经济、准确地讲是东亚经济、更准确地讲是中国的支持,谁就能拿到这个“关键点”。


●“南下”路线的“内核”


正因如此,就如我们在之前的点评中所说的那样,在目前这个阶段,中国等南方国家最理智的态度,就是:

第一,在策略上,要在“搞好自己的事情”的基础上,将打倒“美元本位制”的“一切实务”都交给欧元、或者日元;对中国等南方国家而言,只有“搞好了自己的事情”才能走过这场仍局限在欧美、但很可能扩散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并为今后的发展积蓄力量。所谓的“搞好自己的事情”,对“南方国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好“南南合作”,也只有这样,“南方国家”才能将损失减到最低,才会有坐山观“三边”恶斗的机会,“三边撕裂”才会更加激化,“欧元”或者“日元”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将打倒美元本位制的革命进行到底”。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应该就是“南下”路线的“内核”。


●“北上”路线的“内核”

第二,在态度上,对中国而言,要带领南方国家对欧盟提供“政策层面”的声援,坚决支持“必须尽快地进行国际金融改革”的主张,并借机为中国及南方国家争夺合理的金融话语权。

第三,在方法上,对中国而言,一方面要继续少量地买进美国国债,这即是中美贸易结构所决定的,也可以尽可能地缓冲金融危机引起的中国出口下降;另一方面,要继续“高调地要求”美国开放高技术出口,及“放开行业进入条件”,如果美国不同意,就“高调关注”欧盟的高技术行业,趁着金融危机对欧盟日益严重的冲击,看准之后,入股、收购欧盟的高技术企业,金融企业,并尽可能地“帮忙促成”美国资金、高技术人才向欧盟流动,这都是可以考虑的手段,从而从“实质”的层面“推进”欧元结算,并维持“欧元的野心”,通过“无间道”的手法,对同处于“欧美金融危机”中的美国进行反向“逼迫”。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所谓“高调关注”欧盟的高技术行业、以及“尽可能地帮忙促成美国资金、高技术人才向欧盟流动”,这些都是手段,其真实的目的都应该围绕促成美国、或者欧盟出于“远期”经济成本考虑(争夺东亚“实物产品”、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对欧美的金融话语权至关重要)、或者出于获取“近期”中国对欧元、美元支持的考虑、或者出于其它因素的考虑,被迫向中国转移高技术、及重工制造业,加速中国的产业升级、及经济结构调整。我们认为,这应该就是“北上”路线的“内核”。


●值得注意的“空客组装”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在天津已经开始组装“空客大飞机”。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个项目,即可视为中国立足于“独立自主、自主制造大飞机”之政策的“某种补充”,也可视为欧盟出于种种考虑,在向中国“部分转移重工制造”的投石问路。

值得强调的是,空客之所以会这样做,除了中国决心自主发展大飞机这个“决定性因素”之外,还因为它有波音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而来自中国的庞大市场、零部件、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成本,却是有效降低“空客成本”、增强对波音竞争力的“现实路径”。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三大汽车生产商正在金融危机下苦苦挣扎,美国某些对中国设限、却面对欧盟同样产品激烈竞争的所谓高技术产品也遭遇生存危机,在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上,欧洲空客的思路应该有指导意义。


●中国一旦搞好了“南下”,就可以对欧美经济进行逼迫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国一旦搞好了“南下”,就一方面可以输出已经成熟、国内已经饱和的某些低端制造业,以牵动“南南合作”进程,与广大南方国家一起度过“严冬”;另一方面也可在全国一盘棋的计划下,腾出资源、集中资金,发挥中国人的智慧,来全力推动中国自已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重工制造业的发展;

最后,在“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上,就可以对已经陷入金融危机,却又激烈竞争中的欧美,或者“三边”进行逼迫,迫使欧美经济、或者“三边”经济中的许多高技术、或者重工制造业,也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得不学习“空客思路”,在比较优势下,象当初转移家电制造、或者某些电子制造业那样,开始对中国转移,从而加速中国“北上”路线的进程。


●空客的例子再次证明,在任何时候,“自立更生”都是根本,对战略行业尤其如此


再次强调,空客的例子再次证明,不立足于“自立更生”的“北上”路线,不仅招不来“空客”,只能陷入“空想”,在任何时候,“自立更生”都是根本,对战略行业尤其如此。但“有效引进”也是一只良好的加速器。

真实的情况就是,在中国本轮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装备水平通过自主创新、及有效引进这两条线,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制造业的核心数控机床为例,在从2000至2007年的数年中,产量已经从不到1万台提升到了10万台,长期被“北方国家”封锁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也取得了技术突破,并形成量产。

●轻工业与重工业的一个不同

另外,从资源需求上去看,所谓轻工业,是以“地表以上”的农业资源为主要原材料,而重工业则是以“地表以下”的能源、矿产为主要原材料。因此,如果中国立足于“自主发展”的“北上”路线得以顺利展开,那么,也就意味着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尽头,是中国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化阶段,中国经济对资源的需求,就会从地表之上为主转为地表之下为主。

有必要补充的是,是否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工业,是中国能否制造出世界水平高科技的基础。否则,只有设计能力、没有相应的工艺、制造能力,将继续成为横在中国高科技进程上的一道深沟。


●更能发现“南下”路线的重要性与前瞻性

在这种预期下,我们更能发现“南下”路线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客观上讲,与中国的人口、及中国的经济规模相比,中国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显然,通过“南下”与有丰富“地表之下资源”的南方国家进行优势互补,将为将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并进入重工业化的中国经济打好“坚实的基础”。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东北有着良好的重工基础,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国基于朝核六方会谈框架设计的“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就有着浓厚的“重工业味道”。在这个视角下,再去观察美国“朝核政策”的峰回路转、“美日”在“将朝鲜从黑名单中去除”的“不同选择”,我们也不难看出,尽管华盛顿仍然在拿“是否默认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当牌打,但是,对比美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巨大麻烦,东方评论员看来,北京又何尝不在“提醒”美国:默认东亚经济一体化、并向东北经济圈转移某些对欧盟、日本缺乏竞争力的重工制造,即是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有限支持美国经济的条件,也是美国重工制造走出困境的一条生路!更或者是美国经济的一条生路?


●“金融扩张”这个名词不好听,但很贴切

当然了,让中国继续支持美元霸权的事儿那就不要想了(在不同阶段,策略性地减小美元的压力倒可以考虑),不然的话,“三边撕裂”如何激化?如果欧美经济没有“断尾求生”的压力,中国又怎么可能“多快好省地”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加速产业的升级换代?并在这个过程中默默地进行金融扩张。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尽管“金融扩张”这个名词不好听,但是,它很好地描述了中国金融的向外拓展、最终实现人民币结算的目标,在目前只是个“只能做、不能说”长远目标,也是个“动态”目标。因此,我们实在想不出比它更贴切的“形容”了。

就眼下而言,中国应该将欧美关系死死地顶在科索沃独立的核心问题上,也就欧元与美元的争斗上,并由此充分享受“战略主动权”。

因此,一方面,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方案还在争论不休的情况下,相对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要保持低调、再低调。至少在官方层面是这样的;

而另一方面,在推进“南南合作”的过程中,人民币要保持一种“扩张”的姿态,否则,与人民币同属东亚货币的日元,就不会有针对美元的“革命动力”、以抢在人民币没有在东亚独大之前,通过与欧元联手、在“新的国际金融体制”中固化一份权利。再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仍然大幅动荡的情况下,许多南方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地区)的经济利益也会得不到相应保障,也就很难形成合力;

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不能不充分发挥中国“战略主动权”的威力,继而打倒美元本位制也好、打倒“西方主导国际金融体制”也罢,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显然,受到欧盟的挑战之后,既然许多美国智瓤都在恶狠狠地大叫“让G7、G8见鬼去!”、并在高弹什么“中美应该召开G2峰会”,那么,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美国人果真愿意搞什么“G2”,而不是意在拨弄“中国与欧俄日印”之间的是非,那就不妨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做点儿实事,比如向中国开放某些高科技技术出口、向中国东北转移某些中国尚缺的重工制造,更深程度地充许中国资本、特别是金融资本参与美国经济生活,这些比“满嘴巴里跑什么G2”要强得多!也可信得多!


●俄罗斯是不甘心只成为欧亚大陆的“石油桶”与“燃气罐”的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有个感觉,那就是:俄罗斯“4300亿美元”的“交通投资”,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可视为中国“北上”路线的配套工程,意在将俄罗斯打造成“欧亚经济全面整合”的交通枢纽。看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全球角力中,只要美国、或者北约(假如欧盟对美妥协之后)最终不敢在伊朗、叙利亚进行军事冒险,那么,就有可能形成上述“全新面目”,在这个“全新面目”的角力中,俄罗斯的举动表明,它是不甘心只成为欧亚大陆的“石油桶”与“燃气罐”的。另外,它与制造强国--日本近来有所互动表明,潜力很大的俄罗斯,也在尝试类似中国的“北上”路线。

不难看出,俄罗斯的动作已为这个“全新面目”投入了一个巨大变量,还有,近来爆光率陡升的“索马里海盗”,也是“多方”投入的一个变量。

对“索马里海盗”,我们曾经说过,今后,围绕“谁谁谁”在哪个区域进行海上护航、“谁谁谁”为“谁”护航,“谁谁谁”的军舰开出国门,自己为自己护航,或加入哪一方进行护航,谁谁谁在一起搞“区域联防”,等等,这些相关的“后续消息”,很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幅“全球角力”之“全新面目”的参考图。

今天的《焦点点评》就到这里,围绕这个话题,下周一我们将结合后续新闻,继续进行展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