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两千五百来年前中国的一位奇才。提起老子大家就会想到道家和道教,其实老子本人与道家和道教毫无关系。对于社会实践和文化,老子主张“万物作而弗始”且“不敢为天下先”,因此老子本人不会去开创什么家什么教,与喜欢被学生弟子们跟随左右的孔子不同,有关老子的传说中,没有提到老子收过一个学生,而他自己则说“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可见老子不是一个喜欢出风头扬名立万的人。所谓的道教是老子隐遁之后过了几百年才由后人借着老子的名头建立起来的,而老子的道家老大的席位更是后世学子们给封立的,可以说都与老子本人无关。
尽管很多后人把根据老子的《道德经》建立起来的道学看成具有特别玄妙的功效,老子本人的基本思想却是强调人的能力的局限性,这一点在哲学上比当时的时代先进了两千多年,暗合了两千多年后西方的后现代思想,尤其是老子的“失道而后德”,“广德若不足”的说法是西方人士在经历了现代派文化带来的惨痛教训后体会到了但却至今仍然未必理解的很深的道理。今天一提起老子,多数人都会想到“无为”二字,一些人甚至煞费苦心地试图去悟出那个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或到底如何能通过什么都不作而使人成仙。其实无为并非老子思想的根本,老子之所以强调无为是因为他看到人的作为的局限性,因此认为人们的作为通常是自以为是,其实不但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反而越搞越糟。因此,他所说的无为是要人们承认自己的无能,顺从自然之道,而不是字面意思上的什么都不作,这一点在《道德经》的结束篇第81章其实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因此,在顺从自然无为不争的思想的基础上,老子对待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对世界进行客观的考察而不是象一些想要修炼成仙的道学人士那样去凭空遐想。老子对客观观察的一个结果是,老百姓一般都非常愚昧。其实,考虑到智慧是相对的,老子的这一观察就是在今天多少也有点道理,只不过今天说出来就显得不那么“politically correct”,会让几乎所有的人感到气愤,好在我这只是介绍老子的思想,而不是我自己的新发现,否则就会触犯众怒了J。而根据无为不争的思想,既然老百姓都很愚昧,那么就不要试图去改变这种愚昧,而是要利用这种愚昧,因此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愚民哲学。应该说,包括老子在内的中国先哲们的愚民的思想是中国人民的一大不辛,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不辛。
虽说老子的愚民思想过于消极而且不好,但是老子对老百姓的一点观察却很有意思,而且对那些在自己一生中想在政治或文化上有所作为的人会有一些启发,这就是《道德经》第十七章所说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你做什么,等做成了,老百姓都会说“我早就知道是这样的了。。。本来就是这么回事嘛。。。这有什么难的。。。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说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这是对老百姓的大众社会心理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描述,应该在现代的社会心理学上记上一笔。而针对这种大众心理,老子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你就去干,而不要告诉老百姓你为什么要这么干,也就是要“悠兮其贵言”,这样一来,别人就是夸口时,也就少点底气了。显然,这种思想又是不利于文明的发展的,不过今天的政客们常采取的却是与“悠兮其贵言”的一种变异,他们会毫不吝啬把自己的理论通篇地不厌其烦地告诉你,但是他们告诉你的目的是要对你的思想进行导向,而不一定是会告诉你他们自己内心的真正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