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说
说到中国皇后,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她是指是中国皇帝的发妻,她们是中国古代妇女中的一批特殊人物。她们既和一般妇女有着共同的遭遇和命运,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因为她们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封建帝王嫡妻,这样的特殊地位,就决定她们在历史上具有一般女子,当然也包括皇帝以外的所有人所无法比拟的作用。这些皇后,或佐夫开创帝王,或辅君治国安邦,或大举改革中兴,或妖媚惑主乱政,或残暴祸国殃民。她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传奇。
从历史上看,那些步入皇后行列的女子,有的是其家族有深厚的政治根基、有的是本人有着非凡的政治手段,还有的就是其自身有令人垂涎的容貌,并有着能取悦皇帝的本领。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分工,她们的地位和荣耀也是不言自明的。
但是在封建社会,后妃作为女人,也只不过是帝王制度的附属品、皇家的生育工具和皇帝一人的玩物而已。在宫廷制度和帝王的淫威左右下,她们的命运时而高贵显赫,时而低下卑贱,时而权势炙手,时而身陷苦海,她们中有的人没有独立的人格,还有的人甚至没有起码的人身安全保证。
那令人目眩的金碧辉煌的宫殿,有时简直就是一座可怕的人间地狱,在那里没有光明。也没有自由,特别是争宠夺爱所引发的争斗更是层出不穷,那些诱人封号往往顷刻间便会丧失殆尽。
很多生活在皇帝身边的皇后,伴君如同伴虎,她们不知何时就会大难临头。在中国历史上幸运的皇后真是凤毛麟角啊!
其实,中国皇后的悲惨命运也是不是中国独有的。
英国享利八世在婚姻上堪称丑恶加残忍,据说他对自己的夫人玩腻了就杀头,一连杀了8个。可见,东西方皇帝在婚姻问题上的表现出的无耻和残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宫女的产生
说到古代的皇后是怎么来,就不得不先看看宫女是怎么产生的。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里,曾经拥有成千上万的宫女,我估计这个数量在世界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中国宫廷中的宫女的数量是没有具体规定的,历代性喜渔色的帝王竞相打破宫女数量的记录,让美女充栋,不知是为了显示自己是新一代的猛男,还是为了满足那颗多情纵欲的雄心。难怪历代有那么多人要抢着当皇帝呢!
不妨,让我们来看看以下这组数据:
汉武帝时宫女数量突破一千。
东汉桓帝时宫女达六千人。
晋武帝司马炎时宫女突破一万。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后宫佳丽三千人。
唐大诗人杜甫称:先帝侍女八千人。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宫嫔美人达四万人。
这些女子入宫的途径通常是这样的:礼聘、采选和进献。
先说礼聘,一般礼聘的女子入宫是最有希望成为皇后的。
唐代豪门大族的女子和士宦人家美名远播的女子朝廷按例要进行挑选,然后礼聘入宫。这些礼聘入宫的女子大多出身高贵,气质风雅。她们有的来自皇亲国戚,有的来自权门贵族,其他以德、才、美色闻名而礼聘入宫的则是士宦人家的女子。
这些礼聘入宫的女子,受到皇帝的特别优待,往往一入深宫就予以册封,成为有名位、身份的妃嫔和女官。
其次是采选,从唐代开始,宫廷定期向民间采选良家女入宫。
从此以后,各代皇帝都选良家女充实后宫和太子东宫以及诸王王府,再从入选的良家女中选取更好的册为嫔妃、太子妃、王妃。
从唐代皇帝的敕令上看,选采良家女似乎是为了太子和诸王选妃,以保持皇家良好的血统,而事实上,只要美色、才艺超众,不论出身是贵是贱的女子都有可能脱颖而出,登上后妃宝座。
再就是进献,这样的女子通常是被当作礼物送进宫中的。
一些醉心于仕途的官吏往往将色、艺俱佳的女儿和治下才、色双绝的女子进献给皇上,送入后宫。
唐代著名诗人和大臣崔氵是出于个人前程的考虑,甘心将美艳的妻子、女儿献给太子,送入太子东宫,从而获得高官。最可恨的就是这种人,为了高官厚禄把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也出卖了。
由此可见,在古代,大多数的宫女都是幽禁深苑而葬送青春的,她们的痛苦遭遇是很多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只需随手翻看一下唐诗,就可以看到那些的“宫词”、“宫怨”,或“春宫曲”等等,就让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的“后宫词”吧: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
(三):地位和职责
在封建社会,中国皇后的角色相当于现在的第一夫人。
因为一个帝国里,既有神圣威赫的君主,也有仪态万方的皇后。正如月亮依从太阳一样,皇后依从皇帝。她在君主临天下的前提下,取级母仪天下的资格。
在正常的状态下,君主控制着社会,皇后不过顶戴着虚名,但是在她身上多少也体现着一种象征,象征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及权利。
皇帝被称为君父,皇后相应成了国母。在形式上,她是全体女性的领导者,接受上流社会的贵妇对她定期的教解。皇后及其权力,有一定母权的象征意义。每当君权势微时,她们常常出来恢复女人对男人的统治。皇后篡权和垂帘听政便是这种形态最明显的表现。
皇后的实权主要体现在内宫中,总管所有的嫔妃宫女。君主每次按规定征选宫女时,人选最后都要由皇后过目决定。
皇后有母仪天下的责任。皇后在形式上和夫君形式日月相映的气象,在实质上则起着政治辅助作用。这种政治辅助,并非要求她们参加具体政治事务的处理,而是以贤内助的身份对国家政治伯不失分寸的帮助。
皇后的德操不仅仅关系到后妃的形象,而且是她们的责任之一。其作用除了引导其他妇女的精神面貌外,还显示着宫廷的圣洁,由此可以加强臣民人对君主的向心力。
调解各方面的关系是皇后的责任。君主作为万民之首,他们理政的态度及方式影响到各方面关系是否和谐,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皇后往往以特殊使官的角色,对君主进言,指出他们的得失,以调节君臣关系,君民关系。
另外,作为皇后的职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应当常能对君主进忠言,进直言,进善言,进真言。进这些大臣难进、旁人难进之言,后妃有个有利条件,宠后爱妃更有条件,即吹枕头风,借助夫妻感情使君主听进一些在政治场合中不能听进的话。后妃向夫君进言,也不容易,一要勇气,二需得体的方式,三是不可逾越不干政的度。
人们常以贬义来看待吹枕头风,殊不知,于国于民有利的枕头风要比大臣的奏章、宰相的建议有效得多,对改善君主的性情,影响君主的行为,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人治社会中,爱妻一句话,可能要超过任何一条法规对君主的束缚。即使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还是少不了这样的枕头风。
还是那句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会有一个伟大的女性。
历史上我们所熟悉的贤惠的皇后中,最有名的就是明朝的马皇后,还有唐太宗的长孙皇后。
(四):宫廷生活
作为君主的妻子或母亲,后妃得天独厚地处于最高权力的边缘。
在政治生活按着传统的惯性运转时,她们只能养尊处优地消遣时光。当政治风云、健康原因、智力问题造成君主理政困难时,她们可以凭藉国母的身份,参与对最高政权的管理,或充当国家领导人。
她们从后台来到前台,有主动走出的,也有被动推出的;有完成历史使命功成身退的,也有操执权柄直至命归黄泉的;有诚心实意辅弼君主的,也有窥视宝座占为已有的。形式多样,不一而足。
在历史上,皇宫内许多后妃不甘心无味的生活,一些具有强烈权力欲的后妃,当遇到性格孱弱、多病多灾的君主时,会创造条件,把实权攫取到自己的手中。
更甚的是,她们拾级而上,将君主的人格践踏手脚下,对他们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诸如此类的现象,人们讥之为阴盛阳衰。
在这种人当中,唐肃宗的张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为张氏是一个灵巧慧秀、能言善辩的女人,加上和丈夫在安史之乱中曾相濡以沫,故一直宠冠中宫。然而她并不满足在爱情圈里旋转,巧妙地把丈夫的爱变成为政治资本,靠此踏入了政界。起初她只是干预一般的政事,没有显露出多大的政治野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权阉李辅国的帮助下,开始向最高权力渗透。
在控制实际权力上却逐步得手,为彻底挟制丈夫,伙同李辅国逼迫已退居太上皇的玄宗迁入偏僻的宫室,以此断绝他们父子间的联系。肃宗多次欲前去拜谒父亲,终因惧怕张氏的雌威而不敢造次。看到此情此景,人们大概不难意识到谁才是真正的唐宫主人。
当然,还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在一个家庭中,当男主人无力主持家政时,主妇总会出来维持门楣的。
那么对国家而言,当君主因身体欠佳难以主持国政时,皇后也会义不容辞地出来为夫代劳的。最具政治色彩的夫妻关系,培养了皇后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她把国家看成是一个大家庭,如若丈夫有所不足的话,那么对管理好这个大家庭,她是责无旁贷的。
在政治上具有这种贤惠素质的皇后,元朝的卜鲁罕后可算一个典型。她的丈夫成宗体质赢弱,疾病缠身,长期无法正常工作。她挺身而出,代替丈夫料理天下事务。
考虑到自己是个女人,在某些事情和场合上不太方便,她特许相臣哈刺哈孙以便宜行事之权,从而不仅有了个得力的助手,而且摆脱了琐事务杂务的纠缠。
如说这位第一夫人有什么高超的政治手腕,那是过誉之辞,但她也绝非是意气用事、气量狭隘之辈。她待人接物的全部诀窍只是“平允”两字,这看来非常简单却行之不易的公平原则,始终被运用得恰到好处,由此除了将政务安排得井然有序外,还出色地调和了各种政治势力的的关系。
她出来理政,不是出于权欲薰心,而且出于对丈夫的爱心,使他能够在闲适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调养。在行使大权上,她也很有分寸,什么事情该自己负责,什么事情该听从圣裁,都做得泾渭分明。
哈,我这里所说的宫廷生活,和你所想的宫廷生活是一回事吗?
(五):临时执政
人总是要死的,即使天子也不例外。
当君主离开人世后,接班人要进行天衣无缝的权力衔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时间上最起码要完成这样一些事,如法律承认手续、嗣位仪式、熟悉政务过程等,考虑及此,必需有个和皇家利益休戚与共并能深孚众望的人物出来临时掌舵,以帮助接班人完成权接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这种使命的人选之中,太后和皇后当然是最合适的了。
谈到这个问题,大家自然就会想到说到垂帘听政,因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成了太后摄政的代名词。
按照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法,当她们到殿上理事时,要用纱帷或帘子将自己和大臣遮隔开来,以使内能窥外,外不能窥内。
对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大家太熟悉了,我就不再多说,在这里要说到的是两个恪守传统政治原则的太后,她们暂掌最高权力,是为了焊接君主交替间的缝隙,以求保持政局稳定和国家安宁,而未把权力作为实现自己意志的工具,在政治形象上,她俩和武则天、慈禧太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们就是褚蒜子和柳敬言。
首先说到出身名家的褚蒜子,了解她的人一定会认为她是“克”天子的命,因为在她当皇后和太后期间,先后有几个皇帝升天。但她的临时执政是结果最好的。
开始嫁给晋康帝后被立为皇后,不料康帝登位两年就告别了人世,她成了人个年轻的寡妇。爱情的消逝,换来了政治地位的升格,随着儿子穆帝继位,她相应地被尊为皇太后。
新君是个尚在襁褓的小孩,大臣们援引东汉皇后临朝称制故事,请她出来主持朝政。褚太皇后在太极殿上设置了白纱帷,抱着才满两岁的穆帝开始治理政事。
在儿子成年举行冠礼后,毫不犹豫地撤消了临朝听政,使他成了名符其实的君主。遗憾的是,穆帝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个短寿之人,一病不起,撇下母后独自而去了。
褚蒜子怀着中年丧子的悲痛,与大臣另选了哀帝继承大宝,出于同样因素,她再度设起了白纱帷。大概是命运的捉弄,哀帝示长大成人就命归黄泉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他的兄弟海西公接过了玉玺,褚蒜子继续履行着政治使命。然而因权臣桓温全面控制了朝纲,而海西公年少无知,得罪桓温,遭到了废黜。
新主简文帝上台后,褚蒜子退入内宫。不到三年,简文帝也去世了,他年轻尚小的儿子孝武帝披上皇袍。时桓温已离开人世,朝中各派势力相持不下,褚太后再一次被政治浪潮推了出来。
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她依然那么朴素实在,既无怨言,也不变态,在理政的同时,费心教导着孝武帝,在他成人后,把权力像以前归还给儿子那样归还给了这位皇帝。
再说说陈朝皇太后柳氏,懂相的人说她一派富贵之相,但令人钦佩的是,她没有靠色相来取胜,而是凭着知礼数,有主见,在朝中树立了德望。
儿子后主成为半壁江山的主人,她自然而然地当上皇太后,时正值多事之秋,在北方,隋军长驱直入,攻克淮南,饮马长江;在国内,宗室始兴王陈叔陵乘宣帝刚死之机,发动叛乱,阴谋夺取皇位。
偏偏在这紧要关头,后主病疮发作无法理事,假若没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代替后主收拾局面,后果将不堪设想。大臣们经反复磋商,将柳太后抬了出来。
出于对儿子的尊重,及表明自己的心迹,她没有采用垂帘听政的方式,而是以儿子的名义来处理国机。在她摄政期间,虽然无力挽救陈朝江河日下的颓势,但颇有成效地解救了燃眉之急。
她出手不凡,首先弭平了陈叔陵的叛乱,在凯歌声中为亡夫举行了国葬,以告慰他在天之灵,由此缓和了国内形势及稳定了人心。尔后加强长江防务,阻抑了隋军的兵锋。
当她看到后主病疮已经痊愈,毫不留恋地将大权完璧归赵,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权力过渡工作。
虽然中国古代这样的皇后和太后不多见,但她们所做的一切也是功不可没的。
明代皇后服饰
明代皇后龙凤珠翠冠
明代皇后服饰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本图为龙凤珠翠冠。
明代皇后大袖衣
明代皇后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皇后常服为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本图为其中的大袖衣展示图。
明朝皇后常服
明代皇后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本图为戴凤冠、穿霞帔的明朝皇后,服制为常服(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清代皇后服饰
清代皇后百蝶袍
清代皇后服饰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菊花及蝴蝶。整件服装为湖蓝色缎地,衣身绣各种姿态的蝴蝶,蝴蝶中间,穿插数朵菊花。袖口及衣襟也以菊花及蝴蝶为缘饰。此服为后妃所穿着。本图为皇后所穿的百蝶袍展示图。
清代皇后缂丝龙袍
清代宫廷服饰清代女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气、袖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的明黄色的长袍。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为石青色。纹样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饰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纹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条,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条。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皇贵妃龙袍与此相同为黄色,贵妃及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第二类为织绣五爪金拢八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条。襟饰行龙四条。下幅饰八宝立水,其它与第一类龙袍相同。第三类为下幅无纹样,其它与第二类龙袍相同。本图为清代皇后龙袍。
(六)、妃嫔:皇帝的妾室
宫廷中有那么多妃嫔等待着皇帝去宠幸,多得连皇帝也记不清;有那么多宦官,其中不乏旷男怨女,所以不在性问题上加强管理是不行的。这种管理,到了明代达到了一个相当严密与制度化的程度。可是,其中充满了荒唐、压迫和无耻。
这种管理,首先是对皇帝性生活的管理。明朝管理皇帝卧房事务的机构称为敬事房,最高的负责人称为敬事房太监,其任务是安排、记载皇帝和后妃性交。在皇帝和皇后性交时,敬事房太监必须详细记录年、月、日,以作为受胎的证据。皇妃和皇后不同,皇帝所宠爱的妃子都各有一张绿牌,即末端染绿的名牌,在侍候皇帝吃晚饭时,敬事房太监会把十几张或几十张名牌置于大银盘中,和晚餐一起端到皇帝面前,等皇帝餐毕,他就跪在皇帝面前听候指示,如果皇帝无意找哪个妃子过夜,说一句“退下”即可。如果皇帝要找哪个妃子过性生活,就把这个妃子的名牌翻转过来,放回银盘。敬事房太监退下后,把名牌交给别的太监,他则通知这个被选中的妃子香汤沐浴,做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皇帝就寝的时间到了,他就脱去妃子全身衣服,用羽毛制成的毛衣裹住她赤裸的身体,背她入皇帝的寝宫。这是为了防止有人暗藏武器带入皇帝寝宫所采取的安全措施。然后,敬事房太监和另几个太监就守候在皇帝寝宫外面,等候皇帝过性生活结束,如果规定的时间到了,太监就会高呼“时间到了”,皇帝如果没有回声,他就再次呼叫,如此反复三次,就一定要把妃子背回去。同时,敬事房太监要记录年、月、日、以作为日后受胎的证据。生孩子与否,对妃子日后身分的高低有很大影响。
明朝的这种制度,很难考证是从何时开始的,直到清朝,还承袭着这种制度,因为清世宗认为这种制度对查清子女是否确凿地出自皇帝血统,从而对皇位继承问题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可对后代的皇帝纵欲有一些限制。
由此看来,敬事房太监在这个问题上权力很大,虽然从表面上看,皇帝的性生活决定于皇帝的意志,但是在名牌放置、准备工作、运送妃子、掌握时间、档案记录等具体环节上都可以钻空子,做手脚,妃子们如果得罪了敬事房太监就可能倒大霉,所以她们对敬事房太监都很巴结,常给太监们一些好处。此外,在后宫中,皇后具有发言的权利,皇帝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妃子的住处,须事先有皇后的文件通知那妃子,文件上还要盖皇后的印信才算有效。如果没有这个文件,皇帝即使到了妃子门外,也不能进入妃子的房间。在后宫中,皇后对皇帝和妃子的过往拥有否决权。
(七)、宫女:皇宫内的侍女
一般宫女,则是被严格控制,苦楚甚多,完全是受压迫者。
宫中选高年知书内官,教习宫女读《女训》、《女孝经》等书。率教者升女秀才、女史、女官正,司六局掌印。有罪墩锁,或罚提铃。每夜自乾清宫门提至日精门、月华门,仍还乾清宫前方止。
徐行正步,风雨不敢避,高唱天下太平,声援而长,与铃声相应,此旧例也。昌启之际,复设“板著”名色以苦之。板著者,向北 而立,屈腰舒两手,自扳两足。不许体曲,曲则夏楚乱施。立移时许,其人必头晕目眩,僵仆卧地,甚有呕吐成疾,至殒命者。又凡内廷选入宫女,未有名位,则曰某人女,必连其父之名,恐得宠后,防伪充也。
宫女们一经选入宫内,便失去自由,大都是衣食菲薄,住所简陋,终身苦役,不能与父母相见。繁重的礼节,森严的礼节,不时的凌辱,几乎无出头之日。她们即使生病,也得不到有效医治,因为明朝规定:“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以证取药。”宫嫔尚且如此,宫女自不待言。据《明宫史》载:在金鳌玉蝀桥西、棂 星门迤北羊房夹道(今名养蜂夹道),有内安乐堂,“有掌司总其事者二三十人。
凡宫人病老或有罪,先发此处,待年久方再发外之浣衣局也。”这就是说,宫人得了病,或是年老了,要和有罪的人一样,发到这里,靠自己的生命力延续时日,或者等死。如果少数人偶被皇帝看中,地位略有改变,生得子女者尚能晋封,否则也只能幽闭深宫,此一生。
明末陈暃的《天启宫词》云:
六宫深锁万娇娆,多半韶华怨里消。
灯影狮龙娱永夜,君王何暇伴纤腰。
这首诗很深刻地反映出宫女凄清怨恨的心情。在宫廷中还有不少残酷的斗争,宫女如被皇帝幸宠,实际上也许是大祸临头。这种情况史不绝书。
这些宫人一生锁闭深宫,供帝王玩弄、使役,其悲惨命运与前朝的宫女并无二致。宫人死于宫中,如果不是有名的,例不赐墓,而行火葬。明代宫人火葬,一在阜成门外五里许的静乐堂。堂前有砖穗二井屋,其形如塔,塔南辟方尺之门,平时谨闭,井前结洞,四方通风。宫人无资格进墓地的,都以此为火葬之所。到了嘉靖 有贵嫔捐赀买民地几亩,宫人不愿其尸灰入井的,则埋此地中。二在北京西便门外20里的诸葛庄南边的“娆娆坟”。据清人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说:“墙固垒垒,碑亦林立,……每于风雨之夜,或现形,或作声,幽魂不散。”清初的沈椿《宛署杂记》中说,宫女临死时,都遗言不要把棺材埋得太深,她们认为埋得越浅越可以早些转世投胎,重新过个有生命、有意的人生。这种宫女生涯是让人洒一掬同情之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