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情

      泸溪蜿蜒而流,丹崖夹江高矗、沿路护佑。光溜的鹅卵石铺满河床,碧水清澈见底,这就是入选中国最美丹霞地貌之一的龙虎山。

  为何叫“龙虎山”?

  一谓“两峰对峙,状若龙虎”。时间流逝,龙山虎山模糊在岁月的斧琢刀削下,沿江矗立起新的石雕,象鼻、猩猩、仙女、石鼓、玉梳,挑战着人的想象力。

  二谓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龙虎在道家炼丹术语中分别代表汞和铅,汞铅长期吸收日月之精华灵气,有助于炼成长生不老之仙丹。想来神龙潜水、猛虎踞山,这碧水丹山之地,藏龙卧虎之必然也。

  巧的是,在江西境内另一处道家的洞天福地——庐山,李四光曾在一仄山崖下意外地发现了龙虎天然石壁画,黑色背底的玉龙翘尾与颌首的白虎上下对峙。它原本被定名“龙虎斗”,后想到这龙虎共石,自然造化,遂定名为“龙虎情”。

  初秋的一天,我登上这神仙之庐。这里层峦叠嶂、飞瀑如虹、奇秀幽美的景观,却受损于游人如织和商业过度开发,我不禁甚感遗憾。

  按照行程安排,我趟上了去龙虎山寻觅龙虎情之路。“景德镇瓷器美名扬,婺源乡村真漂亮”、“龙虎山道教最神奇,三清山仙境不寻常”,导游一路上在尽情地唱着民歌,煽情地介绍着“江西是个好地方,山青水秀好风光”。

  虽说是初秋,但沿路田地绿意盎然,树木葱茏葳蕤,几头水牛泛着黑铜的光泽,悠闲地摇着尾啃着草。每一处风景裁剪下来,加个相框就是一幅精美的印象派油画。

  远远地,你就能看到一座座孤立的石笋石柱石崖石墙,垂直断裂面为朱红色,圆而平的顶部、石山的褶皱处被长草和矮树占领着。

  大石寨的脚下簇拥着一排排低矮的民居。青黛的人字顶、朱红色的墙体,仿佛大岩石繁衍神佑的子孙后代。民居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大方砖直接从山体的砂砾岩火山岩切割而成,用这种石材建的房子冬暖夏凉,但承重能力差,房高不超过两层。开山掘石惊动了地灵神脉,当地人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采石匠们肺部患上重病,解剖死者后人们发现罪魁祸首是红艳的石屑。

  虎居被动了神脉,龙宫也劫数难逃,据说几年前上游的造纸厂、化工厂肆意排污,臭气熏天,泸溪水由清龙潭变成“黑龙潭”,泸溪鱼不见了踪影。

  靠水吃水,泸溪鱼是龙虎山的美味,将一指多长的小泸溪鱼洗净,扔进油锅里炸得金黄酥脆,再用碎辣椒爆炒,那叫个香。龙虎山另一绝是上清豆腐,又叫天师豆腐,取自这清澈甘甜的泸溪水,采用千年工艺,原始石磨,那真是鲜嫩爽滑清香。为了留住这世间美味、人间仙境,鹰潭政府下大力气整治污染源,水又清了,山又艳了,天师又笑了。

  走过不长的商业街,我们进入仙水岩景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里景点都沾着仙气,多冠着“仙”字。泸溪河如碧带横在眼前,两排狭长的小木舟挤在岸边,船娘们一前一后站立,藏青色对襟衫裹身,淡绿色布巾包发,一张或清秀或沧桑的脸藏在竹斗笠下。

  江面上也有绿顶红柱黄舷的画舫,带着贵族气息优雅地驶过。还有从上游竞相漂流的大竹排,艄公是黝黑强壮的男人。身着救生衣的游客们,欣赏两岸画卷、感受百舸争流,同时脚下要小心躲过浸入竹排的溪水。有的人干脆脱掉鞋袜,将脚连同心一起沉浸在大自然中,感受其中的野趣。

  江面偶而轻轻划过一叶轻巧的小竹筏。五六根长竹绑扎在一起,两头高翘着,一竹篓一竹椅一煤炉一木桨是主要家当,这是“水上超市”,板栗粽、小黄瓜、茶叶蛋在水上交易着。顽皮的孩童索来竹筒水枪,从泸溪中吸饱一腔水,冲着远处发射,水弹如一道道飞虹坠入溪中,像泸溪鱼,尾巴一摆,你就找不到踪迹了。

  导游与船娘讨价还价后,我们起航了。两人多高的竹篙,一前一后,仿佛小木舟的两条细腿,在水底和空中有节奏地切换着。船停泊在泸溪河的中央,直面崭削的大石壁,如沈从文所描述的“箱子岩”、“石壁半腰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间悬撑起无数横梁,暗红色大木柜尚依然好好地搁在木梁上”。

  现代考古发现,这是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棺木由整根大木挖空而造,棺木入洞后,洞口用木板封好,悬棺分单洞单葬、单洞群葬、联洞群葬,偌大的石壁成为举世闻名的山冢。

  崖墓一律坐西朝东,据说古越人认为棺材放得越高,离太阳越近,易于魂魄升天。 

  棺木是如何放入距水面数10米高的峭壁洞穴里的呢?锣鼓声奏起,鞭炮声响起,升棺表演开始了,观众们齐仰着脖子,想解开心中谜团,同时做个升官发财的黄粱美梦。

  几个穿黄衣服的小伙子从坡缓的后山爬上来,利用粗绳索敏捷地进入洞穴。悠扬而悲凄的唢呐声飘扬在两岸丹崖的回廊间,圆桶状的棺材在山顶绞车和绳索的牵引下徐徐上升,接近洞穴时,洞中的等待者拽住系棺的旁绳。缓缓地,棺材进入山体中,千年历史在此刻被打通。 

  崖下依水傍石有座飞云阁,旁边“半天仙迹”、“神仙可栖”等摩崖石刻出自明嘉靖宰相之手,但这道观是上世纪90年代重建的,昔日辉煌气派的七层庙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大火中。

  我从停泊的小船跳上飞云阁的石基,刚入庙就被黑衣黑帽正襟危坐的道姑叫住,说我面带病色,接着要推销疗法,仓惶间我逃上阁边凿洞依石而建的斜廊,猛抬头发现洞中一金碧辉煌的观音卧佛正冲着我笑。紧贴着飞云阁还有一条直上直下陡峭曲折的七层云梯,通向近百米高的天然洞穴,据说那里还藏有一尊笑视四方的弥勒佛。佛道不分家,共居一石崖,这仿佛是历史的回音壁,自南北朝以来中国历朝基本上佛教道教相容不背,相得益彰。

  乘上小舟,转过飞云阁,就能见到传说中的仙女出浴的美丽玉体,与远处平地而起的“金枪峰”遥相呼应。广东丹霞山也有类似的令人惊叹的人阳元石、阴元石,此乃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道家讲究阴阳结合,龙为阳、虎为阴,龙虎相交、阴阳互配,“接天地无涯之真气,摄宇宙虚空之阳精”,万物而生。如此说来,龙虎交欢之情是道教的精髓,不知道张天师于此炼仙丹作法事是否受到了大自然的点悟。

  小舟继续穿梭在两岸青山相对出的画廊里,沿路水绕着山,山护着河,是先有这丹山还是先有这碧水呢?我不禁想到鸡生蛋、蛋生鸡的经典问题。据介绍,龙虎山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红色砂砾岩盆地上升,流水集中于盆地低洼处,流水侵蚀切割和重力崩塌形成了这道景观。

  虽说“锥尖像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但龙虎山属于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多孤立,海拔不高(最高的只有240 米左右),顶部多呈弧形,整体缺少雄伟之势,远看孤山背影,总让我想起弯腰弓背、慈眉善目的老寿星们。

  那山虽说是丹崖,其实只有新鲜的伤口是朱红的,更多的是被历史着色。崖壁上那白色的“云锦”是栖息在石罅间的候鸟留下的粪便;那墨染般的半脱落硬壳是砂砾岩风化氧化后的痕迹;山岩底部的一圈,仿佛裸露的牙龈,则是溪水亲吻的印痕;小草小树则不失时机地在岩顶崖壁上寻找生存空间,完成上色的任务。导游指着前方峭壁石缝里的几丛草,说很像“江”字,据说毛泽东时代,那里多了一丛草,远远看去像个“毛”字,不知道这仙草通人性,还是人们无穷的想像力?

  轻拂船舷的泸溪被沈从文称作洞河,“洞河既水急出高,河身转折极多”,但非汛期,泸溪水妩媚含情。往上游行驶,河面变窄,鹅卵石晒着太阳,船靠着一边的岩壁前行,突然石壁下出现险恶幽深的岩洞,河水打着旋涡,湍急起来,光与影的图案在动荡着,听说这里有条很深的暗河,通往20公里的鹰潭,这大概是龙宫所在地吧。

  过了湍流,木船无法再往上游撑了,取而代步的是当地人抬的轿子、牵的马或者拉的人力车。

  沿路上,当地人在卖炒板栗、栗粉羹、菱角、驱蚊草、奇石什么的。旅游业给当地带来新的发财之道,龙虎山也要与其它省的丹霞地貌捆绑申请世界自然遗产,这自然是好事两桩。

  我们的目的地是正一观,五斗米教的发源地、第一代天师炼九天神丹之处,那里还留有一眼鹅卵石砌成的炼丹井。虽说中国道观、寺院、宫殿建筑风格相似,但这山麓下风水奇特的道观灰瓦白墙,古朴典雅,门前高挑的蓝底八卦旗,墙上挂着的黄底道符,更增添了几分仙骨傲然。观内道士、道姑忙着拉游客算命捐钱,但远比不上寺院里烧香拜佛的热闹。

  1949年,第63任天师去往台湾,20年后病逝,由其堂侄继任,而龙虎山的道务由第63任天师的外孙改为张姓后主持。花开两枝,应有谁袭承天师之职至今在海峡两岸存在着争议。

  时间不早了,我们打道回府。我斜坐在竹筏的长椅上,将这里的山山水水像过电影般迅速回放了一遍。“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的道教,这里的龙虎,使丹山碧水充满了更多的仙气灵性。


发表在侨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