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二战影片77部
声明:版权不值钱,转载请随便,想转就转,无需经过在下同意。但在转载时,请尽量不要修改文中的内容(除非是错别字),谢谢! 再声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意不在鼓吹西方电影的优越性,而在借西方的优秀影片,来反思我国现代军事片的待提高之处。我们不必迷信西方思想,但借鉴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再声明:部分影片很沉闷,如果你喜欢好“菜”坞的那种华丽的特效商业片、而不计较剧情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思考的话,那么本文提到的大多数片子并不适合你。 再再再声明:本文提到的影片基本上能在迅雷、快车、电驴、P8、BT网等下载到,或者百度视频上有提供在线观看的地址,注意某些影片有多个译名。(对于电驴上没有提供字幕的影片,可试着去“射手网”等网站找字幕) 再再再再声明:本文的评论仅供参考,对于各影片排名的高低不用太在意,况且总不能要求那些喜剧片有多么“写实”吧~(实际上有些排名比较靠后的影片是笔者百看不厌的,观看的次数甚至要超过部分排名靠前的作品,如《血战台儿庄》、《我爱夜来香》等等)。 作者:北欧海盗Eric (网上有篇叫《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观影指南》的文章介绍了20部二战影片,应该说那位作者推荐的基本上都挺不错,笔者在那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扩充一下内容,推荐一下更多的二战精品影片,为了纪念7·7事件,就选77部吧。笔者认为,虽然“永远的和平”只是用来骗3岁小孩的,但不代表着人就不需要对战争作出反思,尤其是在当今比较和平的环境下,反思也是战争影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在评分中除去了原来的“纪念意义”,改成“反思指数”,基于这一点,本文尽量不选一些意识形态过于严重的影片,如苏联1949年出品的《攻克柏林》,虽然制作精良但纯粹是为政治家服务的“政策片”;也少选一些商业化色彩浓厚的“大话片”,如《珍珠港》。更无论日本右翼拍的那些“招魂片”了;但同时也不选择那些很有思考性,但剧情过于泛味的作品,如《上级命令》等。《黑太阳731》虽然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情绪,但内容过于恶心恐怖,不适宜少儿观看。至于意大利影片《午夜守门人》和德国影片《铁皮鼓》虽然倍受好评,但因为内容太18X了一些,所以也不选入,这些作品太狠了,简直在挑战人类的性观念……反正就尽可能地追求艺术、场面、剧情三者兼备,内容基本适合18岁以上、喜欢思考战争的观众观看。笔者学识有限,不敢把本文呼之为“指南”,但作为“推荐”还是可以的,希望大家会喜欢在下推荐的这些作品吧~) 注:本来笔者还想把小林正树的反战片《做人的条件》选进来(该片长达10个小时,是日本最杰出的二战反思巨作,日文为《人间之条件》),但因为在网上很难找到这部片子的下载或观看地址,所以就只好暂时搁一边了,请大家记住这个片名吧,没准会在哪里买到碟片。此外笔者还强烈推荐黑白影片《西线无战事》,虽然是一战的故事,但任何一个喜欢二战片的朋友都不能错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军事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反战片,希特勒曾下令禁播这部作品,它的影响力非常大,后来的反战片都没能完全脱离它的思维模式。 01.《从海底出击》(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又名《潜艇风暴》。改编自真人真事;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公映版(2个半小时)、加长版(3个半小时)、完整版(5个小时),建议首次观看的朋友先看删节版的 (影片的完整版长达293分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狭隘的潜艇内渡过的,枯燥、乏味、沉闷、压抑、无聊、平淡……这些电影往往唯恐避之不及的“不良”元素,到了本片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这部影片对人性的刻画,达到了其他影片难以超越的高度,什么叫“叶公好龙”、“听天由命”?“存在”与“活着”的差别在哪里?本片会叫你领教这些。有网友说自己看了这部作品后,就差点对战争片失去了兴趣,因为大多数战争片都意识形态很浓,有美化和鼓动战争的成分,而本片却告诉观众们,战争是残酷的,并不像书本上那般美丽,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面前,人都不过是一群可怜虫而已,任何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统统变得毫无意义。本片的剧情基本上是按照故事顺序来拍摄——观众们可以留意一下演员的胡须生长程度,许多影片先出现的镜头未必是先拍的。本片上映后,就连犹太人也为之鼓掌……) 02.《兄弟连》(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10集电视电影,平均每集1小时,中文版剪辑为14集;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讲述的是101空降师506团E连从诺曼底登陆至纳粹投降的战火生涯。本片并非一个吹嘘美军如何英勇去拯救世界的故事,它具有很深刻的反思色彩,通过着重描绘E连战士们之间的兄弟情谊,来展现人性的光辉,同时也对高高在上的政客作出了批评,可谓涉及政治,但不服务于政治。这种以人为本、对小人物进行深层刻画的作品,绝不是我们国内某些连武器和军服都搞错的导演自吹只要用2000万就能够拍得出来的,这不是投资上的问题,是意识上的问题!有网友从本片总结出了我们国产军事影片难以逾越的“十大障碍”,分别是:枪杀战俘、抢财劫物、露水爱情、厌战情绪、恐怖感受、独立思想、欣赏敌人、尊重生命、赞扬活着、题材禁区。) 03.《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庭审 备注:黑白片;本片拍摄于1961年,但在剧情上则是续着2000年彩色版的《纽伦堡大审判》;现实中该案的法官是詹姆斯·布兰德 (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在审判罪犯,不如说是在审视人性。影片沉闷的气氛,还原了一个严肃、真实的法庭。故事并非是在鼓吹“邪不胜正”,而是给了各方说“心底话”的空间,被告的辩护律师还抗辩道:苏联在二战前期与纳粹签定盟约并联合纳粹瓜分了波兰、梵帝冈依靠攀附希特勒获得了政治利益、邱吉尔在1938年歌颂希特勒是个伟人、美国则出售武器给纳粹和日本用来杀害他国人民……可是这些国家却在战后恬不知耻地以正义使者自居。美国军方为了争取德国民众一起反共,对海伍德法官施加政治压力要求对德国官员从轻发落,但海伍德顶住了压力使得判决得以公正,而被告简宁当年正因没有顶住纳粹的压力使一个无罪的人被判了死刑……) 04.《帝国的毁灭(加长版)》(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多视角战争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加长版为170分钟 (真实的希特勒是更可怕的,因为,希特勒是人!他并非地狱魔王派到人间来捣乱的使者,而是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演化而来,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希特勒……现实中的恶魔往往并非面目狰狞、形象猥琐的,相反他们常常是外表漂亮,穿着得体,举止很有教养,周围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好人,但他们正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亲切的希特勒用拉家常的口吻说“平民的性命无关紧要”、温柔的母亲把毒药塞进孩子们的口中、和蔼的父亲拉开手榴弹炸死自己的家人……扭曲的心理,会使一个人变成罪犯,而罪犯一旦掌握权力和武力,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这种例子太多了。禽兽固然可怕,可衣冠禽兽更可怕。希特勒离我们真的很遥远吗?) 05.《细细的红线》(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墓志铭 备注:又名《红色警戒线》。目前只能看到删节版(约3小时),原始版长达6小时 (千万别被沉闷的开头吓退了,否则你会错过一部顶级佳作。这是一部绝对异类的作品,与政治、商业彻底地绝缘。影片对人性作出了深层的拷问:为何要战争?对于这个问题,剧情并没有给出正面或者批判的回答,这不是一部影片所能解答的。本片名为战争片,但导演却时不时地将镜头对准美丽的大自然,当官兵们在讨论军事战术的时候,画面上播放的却是生态环境,仿佛在大自然的世界里,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人类的战争是多么的无足轻重,多么的可笑,与狗咬狗没有任何区别。威特是一名逃兵,然而在最后时刻,他却为保护战友挺身而出,并且被日军包围后拒绝投降,这是为什么?导演让观众自己去想。) 06.《拯救大兵瑞恩》(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开头的十几分钟是向《最长的一天》致敬的“诺曼底登陆” (8个人拯救一个领导很“值得”,那么如果拯救的对象只是一个士兵呢?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拍得实在很煽情,诺要论对“上级命令”的思考,《细红线》表现得更加尖锐一些。其实观众们往往只会在乎几个主人公的命运,而不理会千千万万个路人甲的生死,因为,主人公们的故事太精彩了,观众“舍不得”他们的幸福遭到破坏,而陌生的路人甲哪怕死了也无关痛痒。至于要让观众同情影片中的坏人,那么只要赐予他一个“可怜”的身世就差不多了。因此,这部影片所质问的并不只只是高官领导们,还有普通的电影观众,试问你是不是鲁迅所说的听了他人的悲惨故事后,“满足”地挥泪离座的人?) 07.安杰依·瓦依达《战争三部曲》(波兰)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历险 备注:黑白片;由《一代人》、《下水道》、《灰烬与钻石》三个故事组成 (50年代,就在世界各国利用电影来吹嘘自己在战争中并不存在的“神勇”时,波兰导演瓦依达已经抛弃了片面的意识形态,开始了反思的第一步。《一代人》向那些歌功颂德的“政策片”提出挑战,形象并不高大全的主人公们对是否要反抗进行着艰难的决择;《下水道》则对“上级命令”和“炮灰”作出反思。在绝境之中,主人公们不是团结一致,而是互相猜忌,他们慷慨激昂而始却狼狈不堪而终,让人感到可怜又可笑,不过是政治家们豪赌的工具罢;《灰烬与钻石》是导演本人最喜欢同时也是最受好评的一部。法西斯战败了,接着就轮到“正义一方”内部的各政治势力之间开始了明争暗斗,为获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暗杀的手段……) 08.《巴顿将军》(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男主演乔治·斯科特凭此片获奥斯卡影帝,但他拒绝上台领奖 (美国拍摄的“政策片”,为政治服务的作品,虽说如此,本片并没有像许多红色经典那样让主人公沦为完美到缺乏人性的神魔,相反,故事中的巴顿将军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他擅长指挥,但同时也很好战,他有军人的气魄,但专横霸道,他在军事上颇有成就,但在私生活上被人们指指点点……总之,他是个很真实的人物,有优点也有缺点。在追求高度还原史实的同时,故事也适当地加入一些幽默,如那段描写巴顿身边那条狗的剧情很令人喷饭。本片的制作水平高于《麦克阿瑟传》,尼克松很喜欢这部作品。) 09.《莫斯科保卫战》(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影片长达6小时 (本片动用了约5000名士兵、10000名群众、250名演员、202名摄影师参加拍摄,其场面之壮观可谓已成绝唱,即使今天让俄国再来拍这样的一部影片也很难办到了。不过要注意的是,《莫斯科保卫战》是一部“政策片”,其政治色彩非常严重,虽然当中绝大多数情节都有史依据,但也有不少地方有刻意安排的成分,显得娇柔做作。还有对于苏联一方的失利、以及领导人的错误甚至低级失误等等,本片谈起来也是扭扭捏捏,刻意回避,基本上是报喜不报忧。观看本片时,应该保持一股“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精神,否则容易被误导。) 10.《最长的一天》(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黑白片,后染成彩色 (好莱坞的经典巨作,内容可谓全面、丰富,场面真实、宏伟、壮观。长达3小时的影片,并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对战争作出反思,而意在讲述“D日”——诺曼底登陆这一天的故事,和《大兵》大量虚构不同的是,本片不少支线剧情确有其事。在战斗场面和军人动作规范的程度上,本片则更胜一筹,当中对历史事件考证得非常的严格。美、英、法等国为协助本片拍摄共动用了11000部飞机、4000艘船舰、23000名军人,这个拍摄规模可谓是空前的,当时法国虽然正在致力于阿尔及利亚战争,但还是派出了1000名突击队员。要说本片有什么缺陷的话,大概就是人物有些脸谱化,其中隆美尔的外貌与史实不符,不如《沙漠之狐》来得神似。) 11.《遥远的桥》(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讲述1944年盟军“市场花园”作战的故事 (情节很好看,场面也壮观,不亚于“解放”三部曲和《最长的一天》。“市场花园”作战是以盟军失利而告终,其惨烈之状不言而喻。全景式战争的影片容易票房失利,但本片却是一个例外,该片为70年代的作品,投资耗资2600万美元,却获得了2.3亿美元的巨额收入。IMDB网对本片的评分并不高,但不少二战老兵则对这部作品相当推崇。实际上IMDB的评分我们参考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太在意,不少优秀的影片的分数都不高,相反某些公认的烂片却获得高分。顺便说一下,中文版配音很棒,由“上译”负责,明显比“八一”和“长影”出色了不少。) 12.《卡萨布兰卡》(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北非谍影》。黑白片,后染成彩色 (与《乱世佳人》、《魂断蓝桥》齐名的爱情片。其实我个人不大喜欢当中的爱情戏,感觉刻意修饰的场面太多了,片尾的告别显得拖沓,当然这只是针对个人口味而言,本片不愧是公认的经典巨作,片中那段法国人高唱马赛曲压过德军士兵歌声的剧情同样很经典,后来被无数影片所模仿,例如《我爱夜来香》等。这类三角爱情戏我觉得拍得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德国影片《黑色星期天》了,许多片子为了让女主角在三角恋情中不致引人非议,常赋予她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不幸的身世,本片亦不例外,但《黑色星期天》干脆就把这一点给免了,使之变得滑稽无比。) 13.《钢琴家》(波兰、德国、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又名《钢琴战曲》。改编自真人真事 (波兰斯基执导的作品,讲述犹太钢琴家斯普尔曼遭受纳粹迫害的事迹,然而这个故事却很讽刺,与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斯普尔曼在友人的帮助下多次死里逃生,最终重获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当中,并非全是好心人和难友,也有勾结纳粹迫害同胞的犹太败类,还有卷款逃跑的卑鄙小人,而最后一个救援者竟是德国军人韦恩。历史上斯普尔曼并不是韦恩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韦恩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但在战后他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德国军人的身份入了狱,斯普尔曼等人曾和苏联方交涉想要营救他,但苏联出于政治考虑予以了拒绝,韦恩最终于1953年死于狱中。) 14.《辛德勒名单》(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真正地诠释了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因为人命总是被无数所谓的“史学家”当作“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的“数字游戏”,然而《辛德勒名单》却不是这样,生命一条就是一条,并非犹太人被杀害得多了,纳粹就可恶,被杀害得少了,纳粹就不太可恶。辛德勒用自己全部的财产救下了1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那些生存下来的犹太人铸造了一枚戒指送给他,戒指上刻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的字样,辛德勒看后痛苦地说:“我太挥霍了,我本来可以再救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辛德勒并非二战中救助犹太人最多的人士,但他的名字却代表着一种引人思考的精神,一种尽自己所能的精神,就像四川地震中救灾抢险的人们。) 15.《黑色星期天》(德国、匈牙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忧郁的星期天》、《狂琴难了》、《布达佩斯之恋》、《爱与死之歌》;歌曲《黑色星期天》原版是40多分钟的钢琴曲,由于引发多人自杀身亡被各国禁播(网络上的都是删改过的翻版)。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Rezso Seress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所谓的“正面形象”,几乎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Ilona与几个男人发生了不正常的多角恋情,后来还被仇恨笼罩一生,直至白发苍苍;Rezso Seress在影片中被分成laszio和Andras两个角色,分别象征着他的不同面。同为钢琴声,斯普尔曼带来希望与反抗,Rezso却带来绝望和消沉;最富有特点的莫过于Hans了,他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似乎反映了德军在前线的局势。Hans救过不少犹太人,但他不是舍财取义的辛德勒,他只是唯利是图的商人;Hans也不是雪中送碳的韦恩,他只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不过毕竟有无数人因他而获得新生,在他的葬礼上有上千名犹太人前来参加,可与此同时,也有两个人在开庆祝会……) 16.《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又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解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从时间发展顺序来看则是第2部。49年时已拍过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片子,本版可谓是翻拍,不过49版的成了吹嘘斯大林个人英明的政治片。本片相比《解放》和《莫斯科保卫战》,少了几分意识形态,多了几分对战争的思考,就这点而言,它远胜前两作。片子对对上层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对战争判断的失误也不再避讳,影片揭示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朱可夫等人的矛盾,剧组这次采用的是述而不评的方式来作表达,没有一味地强调谁是谁非,具体的就让观众自己去评论。对德军也不再一味地丑化,而是更为平衡地去看待,相对比以前,更为认真地去思考德国军人残忍的背后,他们性格上的扭曲。) 17.《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又名《斯大林格勒战役》 (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诸多战争中的敏感话题,如虐待战俘、枪杀平民、抢掠民宅、误杀战友、视士兵为草芥、让士兵充当炮灰、士兵的伤病和生活情感,而最为尖锐的,莫过于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尤其是支撑着人类活下去的必须品——食物。在士兵们最饥饿的时候,空运机送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勋章和奖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高官们却躲在温暖的地方,喊着漂亮的爱国口号,享受着美食,听着高雅的音乐……) 18.《望乡》(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19.《桂河大桥》(英国、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现实中的桂河大桥位于泰国西部地区;影片中那首轻松的乐调是1914年创作的《波基上校进行曲》 (本片开头是讲述英军战俘如何与日军展开坚贞不屈斗争的故事,然而到了后边,各角色性质似乎发生了转换,人物形象变得复杂化,到头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只有阿Q精神和疯狂举止。这可以说是英国人的一次自我反思,对军人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层的探索。几个剧组人员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最终没有领到奖。1976年英国和德国拍了一部《卡桑德拉大桥》,该片对政治和人性的反思上升到了更加尖锐的高度。) 20.《伪钞制造者》(德国、奥地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堪称德国版的《鬼子来了》,这两部片子也许在能够向人们说明一下:为什么一只狼可以追着一群羊到处跑?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太多太多,正如导演所说的,“本片不是一堂历史课,它反映的只是纳粹体系的一小部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营,试图把重点放在世界性主题上”。主人公萨利,为了使自己和同伴们能够活下去,他帮助纳粹印刷伪造的英镑,以打乱欧洲的经济体系。而面对纳粹军官赫尔佐格的求饶,萨利选择放下了武器,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赫尔佐格用来逃跑的假护照正是萨利制造的……影片最后,萨利故意在赌场里输掉了自己制造的伪钞,然后默默地走向大海,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21.《烈日灼人》(俄罗斯)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烈日灼身》、《毒太阳》、《太阳灼人》。改编自真人真事 (苏联解体后,俄国人开始认真总结过去的功过得失,《惩戒营》、《小偷》、《战地童子》、《特兰济特集中营》、还有这部《烈日灼人》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反思片。本片的故事发生斯大林清党时期,以含蓄的方式,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从侧面看待这段血腥恐怖的历史。本片就像《地下》那样充斥着戏谑,又像《美丽人生》那样充满了亲情,也如同《地下》、《鬼子来了》、《铁皮鼓》等同类黑色喜剧一样,故事的开头貌似搞笑,结局却异常苍凉。太阳并非照到哪里哪里亮,而是照到哪里就灼伤哪里的人们。科托夫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虎落平阳被犬欺!俄罗斯已经在组织拍摄本片的续作,估计2010年度上映。) 22.《光荣岁月》(法国、阿尔及利亚)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罕见的以非洲人为主角的二战影片 (2005年,法国境内暴发了严重的种族冲突,对种族主义进行思考已成了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光荣岁月》应需而生,该影片由法国人组织拍摄,而主人公们则是一群来自北非的演员,导演拉契得·波查拉亦有阿尔及利亚血统。片中的主要敌人不再是纳粹德军,而是盟军中的那些种族主义者。北非战士们单纯、可爱,他们前往欧洲“解放”法国,然而在他们小时候,法国人无情地侵略了他们的故乡,并屠杀了他们的同胞,正义与邪恶,就这样在岁月中不断地翻转着……) 23.《命运无常》(匈牙利、德国、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又名《非关命运》。改编自真人真事(剧中的人名与史实不同) (历来凡是涉及到犹太集中营的影片,总免不了去大事渲染纳粹份子对犹太人的毒打和杀害,但本片却最大限度地绕开了这两大主题,根据原作者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集中营里日常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进入和转移集中营时需要办理哪些手续,在集中营里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难友们之间应如何相处等等。经过几年既艰辛又平淡的集中营生活,尤卡终于被解放了,可迎接他的却不是童话中的那种人间温暖的关怀,而是冷漠和自私,尤卡不由地感叹,在集中营里有同伴们真诚的帮助,到了自由的社会上这些反而没有了……本片的镜头完全没有任何煽情的成分,甚至要比《钢琴家》更为冷静,作者不过是在告诉人们曾经发生过这些事,仅此而已。) 24.《解放》(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影片长达8小时 (“解放”三部曲的第一部,时间顺序则为最后一部,分5集播出,分别反映了库尔斯克战役-第1集、基辅战役-第2集、巴格拉齐昂战役和波兰战役-第3集、攻克柏林-第4~5集。该影片拍摄曾得到苏联政府的鼎力支持,动用海陆空军士兵30000名、坦克10000辆、飞机1000架参与拍摄,场面之巨大是任何一部战争片都难以相比的。作为70年代的作品,它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味是非常深厚的,对战争是鼓动有余反思不足,当然比起49版的《攻克柏林》还是有所进步,反正保持独立自主的思维、以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就行了。苏联解体后,导演把《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解放》剪辑成24集电视电影《世纪的悲剧》。) 25.《卡廷惨案》(波兰)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影片没有固定的主角,而是以事件为中心 (德军的暴行不乏有影片进行批判,那么苏军的暴行呢?过去苏联一口咬定卡廷惨案是纳粹法西斯的行为,还在纽伦堡审判上演了一场“义正词严”地“控诉”法西斯的闹剧,要求盟军就该案对纳粹进行“公正”的审判,只是“证据不足”并没有获得众人的认可。直到苏联解体后,卡廷惨案才真相大白,叶利钦观看相关档案时后说卡廷森林屠杀超出了他的想象,现实永远比虚构的小说和电影更加过分、更加没有边际。本片开头的那一段颇具有讽刺意味,在同一条桥上的波兰人们,有的喊着“德国人来了!”,有的喊着“俄国佬来了!”……) 26.《沙漠之狐》(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黑白片 (又名《隆美尔传》。这不是1971年的那部彩色片《Raid on Rommel》,而是1951年的黑白片《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本片并没有正面表现隆美尔的骄人战绩,而是把重点放在隆美尔后期与希特勒的矛盾身上,再现了隆美尔参与刺杀希特勒的过程,以及他最后悲壮的结局。应该说片子对隆美尔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在人物塑造上也可圈可点,故事剧情简洁、毫不拖沓,总体上不亚于《巴顿将军》,可惜只有1个半小时,似乎有些余味不足。隆美尔的争议性、以及他的军事思维,总是让人们津津乐道。本片涉及到了刺杀希特勒,可结合着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刺杀希特勒》一起观看,这样更全面些。) 27.《血战台儿庄》(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国民党正面战场 (无可争议的华语经典,这部片子是我们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一部能够发挥影响力的抗战片,在国外的知名度甚至要超过国内。票房收入2.7亿,这个记录直到张艺谋的《英雄》出现才被打破。《血战》是一部“政策片”,但更是一部民间片,它的成功与老百姓和解放军战士们的努力是分不开。当年为了追求片子的写实感,剧组严谨地考证了史料,影片中的那些军服还是人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尽管当时已经有了批量生产的技术。经常看军事影片的朋友们,会发现不少二流的军事片子中那些军服太新太粗糙了,而且还有折痕。本片是大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以正面战场为主题的抗战片、军事大片,它给后来的《大决战》提供了富贵的经验借鉴。) 28.《鬼子来了》(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黑色幽默 备注: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以及当地老人的回忆;完整版长达162分钟 (中国不乏禁片,哪怕是抗战作品,但很少有一部片子像本作这样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影片里的中国老百姓看到日本军人来临后,不再是义正词严、宁死不屈地站出来抗争,而是笑脸相迎、唯唯诺诺。老百姓既善良、软弱,又麻木、自私,更可怕的是,这并非姜文在吹牛,如果不是懦弱,为什么几十只羊会被仅仅一两匹狼追着到处跑呢?抗战时期,伪军的人数比日军还要多,更无论其他出卖祖国的人种了,而当中大多数是平头百姓,盟军里,中国的这种情况最为严重,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这还不是最震撼的,主人公所在的村庄最后遭到了日军的屠戮,而这场灭绝人性的暴行,发生在日本投降之后……) 29.《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删节版)》(意大利、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美洲版为92分钟,欧洲版为109分钟,建议观看美洲版的 (推荐大家观看美国公映的删节版,加长版增加了一些可有可无的H画面,反而让剧情不太流畅。意大利拍过不少讽刺德国的影片,但这部则是讽刺自已的,整部影片貌似正经却又滑稽可笑,意大利的民众们在墨索里尼发动侵略战争时没有站出来说话,却在盟军到来时与法西斯“分道扬镳”、“划清界线”,大开城门举行欢迎仪式,仿佛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初的那股狂热的好战情绪。女主角饱受民众的流言蜚语,只有暗恋他的男孩知道她的清白的,两位主人公直到影片最后一刻才迎来了唯一的对话。喜欢本片的朋友不要错过同样荒诞戏谑的《铁皮鼓》、《鬼子来了》、《没有天空的都市》等作品。) 30.《欧洲特快(列)车》(德国、丹麦、法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战后余生》。黑白片,部分彩色 (这是一部非常另类的影片,镜头的视角是第二人称:“你”。影片将黑白与彩色两种色调运用得非常巧妙,丝毫不亚于后来的《辛德勒名单》。这个故事真实地反映出了德国战败初期德国人民的心态:80%的德国人依然同情纳粹、铁路公司老板以死捍卫自己对犹太人的蔑视、神父以上帝的教义支持战争、还有“白天是人,晚上是兽”的“人狼”执著地进行着那些注定失败的游击战……丹麦导演深入纳粹者的内心聆听他们的声音,但却不是美化纳粹,镜头非常冷静,对纳粹既非同情亦非愤慨,而是思考。影片并不局限于此,还反映出了当时所谓的和平口号与人道主义的虚妄。相比本片这种广阔的视野,许多日本影片只片面地强调日方遭受的伤害。) 31.《没有天空的都市》(南斯拉夫、法国、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荒诞 备注:又名《地下》。看不懂剧情的人士建议看一下内容介绍或相关影评;反战情歌《莉莉·玛莲》在本片中总是在最不恰当的时机出现 (本片正如德国的《铁皮鼓》、中国的《鬼子来了》、意大利的《西西里美丽传说》,是以荒诞、戏谑的形式来抒写本国的血泪史和文化的阴暗面。马高救了朋友们,但却在战后把他们安置在“没有天空的都市”——地下里,朋友们相信二战还没结束,兴致勃勃地制造军火闹革命,可马高却让军火成了自己的发财资本,他功成名就,甚至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个压迫者走了,又一个压迫者来了,走了虎来了狼,南斯拉夫的历史似乎就这样不断地重演着,被“解放”是家常便饭。转眼间又是一场战争,但这次是内战,敌人不再是纳粹,而是所谓的“同胞”……最后,曾经生活在没有天空的都市里的人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32.《英国病人》(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影片中的“英国病人”不是英国人 (本片比较适合那些喜欢艺术片的观众欣赏,对于热衷于大场面战争的观众也许会觉得剧情很泛味。这部影片大胆地对各种人类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如忠贞、爱国、民族主义、政治思想等等,这些都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并非大自然生来就有,故事剧情对这些意识形态并没有作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而是冷眼旁观,让观众们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为了爱情挺而走险的欧洲贵族,擅离组织的英军护士,内心充满矛盾的锡克工兵,被砍掉手指的双重间谍”,这些无非都是灾难中“人性”的表现。“战争是一出丑剧,国家的血压升高了”,“病人”生病的地方不仅在身体,更在心灵……) 3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黑白片,部分彩色;改编自真人真事 (苏联电影给人的印象一向是很浮夸、政治意味很浓厚,但也有例外的时候,《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并没有沦为政治服务的产品,它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影片中的红军战士们并不显得形象高大、慷慨激昂,而是趋于平民化,个性丰富多彩。德军方面也没有简单地脸谱化,基本上还是述而不评。本片取材于真实事件,历史上那五个战士是男性,而在影片中则是女性,这可以说是对“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概念作出反思吧。由于这部影片表现出了红军战士们也会害怕死亡,在当时引起争议,在中国甚至还组织人员对本片进行批判,其中那个女兵自杀的场景被痛批为“投降主义”、“自绝于人民”。) 34.《铁十字勋章》(德国、英国、南斯拉夫)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本片的主演詹姆斯·柯本等是美国人 (德国的影片,美国的导演和主演,英语的对白,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协助拍摄,多元化的组合使得本片不会以偏概全。故事以德军的视角来看待战争,既不为纳粹“招魂”,也不把主人公们塑造成“反战义士”,而是抛开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从人性角度再现血腥战场。在战争的前线,没有所谓的光荣和伟大,只有生存与毁灭,只有失去战友的悲伤和人性的扭曲。铁十字勋章,在贵族军官心里是最高荣誉,在厌战老兵眼里却是破铜烂铁,两种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顺道说下,中文版配音挺不错~) 35.《血战阿拉曼》(意大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又名《沙漠兄弟连》 (从意大利军视角看待阿拉曼战役的作品,斯皮尔伯格参与制作,影片风格与《决战斯大林格勒》相似。对于这部作品,我们不妨拿片中主人公的一段独白来作概括:“在学校他们经常这样教导我们:‘像英雄一样死去的人是光荣和伟大的’。在战场上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英雄,但那些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光荣和不光荣、伟大与不伟大,他们就只是死了,他们在工事里腐烂,连一句赞美的诗词也没得到。死亡只有在课本上才是美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死亡是悲惨的、可怕的、血腥的……而且还发出阵阵恶臭。”) 36.《莉莉·玛莲》(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莉莉·玛莲》是一首二战各国士兵都很喜欢的歌 (如果你看过动画片《太空堡垒》的话,你一定会记得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女歌手——林明美,她用歌声征服了敌人,也感动了无数影片中和现实中的人士。实际上明美这种战地歌手的形象并非凭空捏造的,现实中真有其原形,如德国女歌手玛琳·迪特里希曾让无数美军将士为之着迷,她的主打歌正是英文版的《莉莉·玛莲》。以这首歌为主题的这部影片始终在战争、爱情、歌曲这三大主题之间来回切换着,三点一线,彼此密不可分。战士们各为其主,然而音乐无国界,一首歌的FANS不分国籍、种族、地域……) 37.《靡菲斯特》(德国、匈牙利、奥地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又名《梅菲斯特升官记》、《恶魔》。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火鸟:凤凰篇》,影片通过演员霍夫根的故事重现了纳粹在民主选票下崛起并排挤共产党、直到独霸整个德国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人物的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纳粹狂热份子起来反抗纳粹的统治,原来的纳粹反对人士后来屈从纳粹的淫威。法西斯国家的民众对法西斯的上台是负有责任的,正如评论所说,本片是“以小见大反映了纳粹为何能得到当时德国人民的支持”。每个德国人、甚至每个人类的心中,都有一个恶魔的化身:靡菲斯特。不管创造了多少所谓的辉煌,霍夫根只有到被纳粹法西斯抛弃的那一刻,才能明白自己不过是个戏子而已。) 38.《欧洲!欧洲!》(德国、法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历险 备注:又名《欧罗巴,欧罗巴》、《希特勒青年队队员所罗门》。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意味,本片的导演出生于波兰,导演以一种非常冷静的态度叙述了这些真实的事件,同时揭示了波兰人在二战时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地位,主人公一再地改变自己的身份,一会儿是受到迫害的犹太人,一会儿是苏联共青团员,一会儿是德军士兵,一会儿是希特勒青年队队员,最后又回归到了犹太人的身份,几年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主人公曾一度想逃到苏军内部,可当他跑到苏军面前时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德军的“进攻先锋”,于是乎为了德军的“英雄”,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现实中就是这么可笑地发生了。这部具有批判性、反思力度很强的影片属于德国人,也属于犹太人和波兰人。) 39.《父辈的旗帜》(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英雄”是什么?英雄是伟大的,但绝不是媒体、御用文人所吹捧的那种伟大,英雄的伟大,是平凡的伟大,他们是充满人性的“伟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神人”。英雄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有对生活的烦恼。有人说,所谓的伟人,不过是一个和你一样尿过床的普通人罢,他们也得“亲自上厕所”。不少英雄的名字在书本上光辉四射,可在现实中却往往为生活所困,甚至死后也没有一个像样点的墓碑,他们都免不了沦为被媒体拿来吹嘘政治家英明的工具。本片的三个主人公被政客和媒体人为地塑造成“英雄”,可是他们的内心却很痛苦,他们认为在战场上牺牲了那些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40.《纽伦堡大审判》(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庭审 备注:又名《新纽伦堡大审判》。本片并非翻拍60年代的同名黑白影片,故事剧情发生在更早之前 (和黑白片“特别版”一样,本片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双方都进行了反思。对角色的刻画很细腻,人物形象丰富,影片大胆地走入战犯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但又不是为纳粹辩护,相比之下《东京审判》则显得单调,战犯形象苍白,审判以被告一次次被检察官驳得灰溜溜而告终,但在本片中我们却看到法庭的辩论是何等的激烈,甚至法官一方也免不了被战犯气得暴跳如雷。要说本片有什么不好,就是爱情线太偶像化。战后德国人能够诚恳地反思自己,而日本人却不会,归根结底,还是日本只受到了审判而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东京审判是失败的,麦克阿瑟放走了数十名主要战犯,其中还包括731部队的。梅汝璈说的对:宽容是美德,但姑息是懦弱。) |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又名《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战役美军大获全胜,战绩呈一边倒的状况,但导演无意把本片拍成吹嘘美军英勇的大话片,相反是加入了一定的思考性,片尾处,尼米兹对同伴说美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还是靠运气,这场胜利是赢得如此的来之不易。是啊,中途岛战役与其说是一场海空大战,不如说是一场情报大战,除了战士们的勇敢和指挥官的沉着,双方拼的还有比对方更晚一步暴露目标、以及多坚持上五分钟,即使打一场胜券在握的战役,也不会是平常人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42.《我的妈妈》(芬兰、瑞典)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战场上的小人球》
(本片以苏芬战争为背景,讲述战争暴发后,一些芬兰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遭受战火的灾难,将孩子送往相对较为安全的邻国瑞典,小主人公伊诺初到瑞典时因为人生地不熟,再加上个性叛逆,常与养母及当地人发生摩擦,不过日久见真情,“母子”之间渐渐成为真正的家庭成员,后来战争结束了,伊诺必须再次与妈妈分离……故事情节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煽情,倍显真实,一般此类题材故事的结局是母子欢聚,可本片却不完全是这样……关于苏芬战争,芬兰曾拍过《家园保卫战》、《激战伏兵湾》、《血战1944》三部电影比较完整地反映出了1939-1944这场战争的过程,此外还有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诺言》、与俄罗斯合拍的《布谷鸟》。)
43.《玫瑰围墙》(德国、荷兰)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罗森斯查塞街》、《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改编自真人真事
(战争是让女人“走开”了,但却没能让妻子和母亲走开,一些坚强的德国女性,她们并没有因为纳粹的种族政策而抛弃自己的犹太丈夫、父母、子女,她们为了救出自己的家人,每天都来到玫瑰大街上与盖世太保抗争到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些德国丈夫为了保全自己,无情地抛弃了自己的犹太妻子。玫瑰大街的女人们没有任何武器,只有自己的血肉之躯;没有高大的“革命情操”,只有最朴实的呐喊:“把我们的丈夫还给我们!”这些女性是伟大的,可在战后她们却没有以英雄自居,没有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是平淡地生活着……)
44.《希望与反抗》(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庭审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索菲·斯库勒:最后的日子》
(台湾译成《帝国大审判》。索菲对“人民法官”的话说得好:“今天你吊死我们,明天就轮到你掉脑袋了。”。本片所传达的理念让我想到了《银河英雄传说》里的一段话:“说到国家,或许它只是人类为了使自身的狂妄正当化所捏造的推托之辞罢了。一旦国家成为主体,不论多么丑恶、多么卑劣、多么残暴的行为都将轻易地为人接受。所有侵略、屠杀、人体实验的罪孽,都可以一句‘这都是为了国家’说明一切,甚至有时还因而大受赞赏。批判这种行径的人反而被扣上‘侮辱祖国’的罪名,挞伐谴责的声浪也四方交逼而至。”注:片尾播放的是历史上三位被害人真实的照片,索菲是德国人心目中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马克思齐名。)
45.《悲情火绒草》(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青春
备注:又名《雪绒花海盗》、《小白花海盗帮》。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它是从刑场开始说起的,不要以为它是电影人编造出来的剧本。二战时期的德国,常有一群个性叛逆的少年不满纳粹的法西斯教育,拉帮结派起来反抗,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希望与反抗》中的“白玫瑰”,和本片中的“雪绒花海盗帮”。但他们的命运都很悲惨,不少年仅16岁的少年被纳粹份子送上了断头台和绞刑架,仅仅因为他们散布了几张反战传单,《希望与反抗》中被斩首的索菲终年也只有22岁而已,由此可见纳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程度。“海盗”成员之一的卡尔被盟军“解放”了,但他一点也不开心,想到弟弟和朋友被绞死的场景,再想想自己,他只有痛苦地喊着:“NEIN!NEIN!NEIN!”)
46.《过客》(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过客的创伤》
(从新的视角去看待曾经令人发指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真正的反思绝不是简单地批判法西斯和反战,而是要更为全面地去看待历史,敢于从多个角度去探讨战争中的各种话题,这才是有意义的反思,只会在口头上一味地谴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剧组并没有把主人公斯文设定为一个“觉悟”的“忏悔者”,相反,斯文年轻气盛,时常与他服务的对象——一个从集中营里生还的老人发生小摩擦,即使到了最后,斯文依然免不了产生厌倦和回避的想法,他卷起铺盖准备回柏林去,可当看到又一群德国青年来到了奥斯维辛时,斯文止步了,并和这群青年一齐留在了波兰的土地上……)
47.《音乐之声》(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真善美》。改编自真人真事;《雪融花》并非奥地利民歌,而是罗杰斯和汉默斯坦的创作
(长盛不衰的音乐剧,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整个故事生动有趣,音乐占据了影片一半左右的内容。虽然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但不少地方被夸张化和戏剧化。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富有教育意义、而且更为接近现实的动画片,“世界名著剧场”系列之一。动画片有个情节让我至今难忘,奥地利被纳粹占领后,全国上下都在高喊“希特勒万岁!”,但崔普家的孩们却在用发音相似的德语喊“鸭子跌倒了!”。注:本片在世界各地的译名不尽相同,常见的有,台湾:《真善美》;香港:《仙乐飘飘处处闻》;葡萄牙:《心灵深处的音乐》;西班牙:《笑与泪》;阿根廷:《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德国:《我的歌,我的梦》。)
48.《虎!虎!虎!》(美国、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又名《偷袭珍珠港》
(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9.《空军大战略》(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又名《不列颤之战》
(二战时期英国本土的战役,主要为空战,所以本片又叫《不列颤之战》。也许这部影片的作战画面在今日看来已经显得很粗糙,但这不足以撼动本片在空战影史上的地位。在这场战役中,英军损失飞机746架,德国损失1733架,其状况不可谓不惨烈。观过本片后,再看看德国电影《德累斯顿的悲剧》,让人深深地感到,英国版“德国人”太滑稽,德国版“英国人”太严肃,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差异吧?注:很多人将本片译成《伦敦上空的鹰》,其实《鹰》是意法合拍的间谍喜剧。)
50.《坦克大决战》(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多视角战争
备注:反映阿登战役
(1944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可谓盟军最艰苦的一年,在中国,正面战场遭受了惨痛的豫湘桂大溃退,在欧洲,盟军的“市场花园”作战失败,又在阿登战役中一溃千里,最终是德军自己拖垮了自己,才止住了盟军后退的脚步。不过这些都未能阻止柏林、雪峰山、硫磺岛等战役的暴发。本片讲述的就是阿登战役,故事中的康纳对自己的长官海斯勒说,自己很高兴能为一个智者服务,但是在故事的最后,康纳却离开了这位智者,因为他将自己的才智用在了战争上面……)
51.《最后的桥》(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黑白片;又名《桥》(与南斯拉夫电影《桥》同名)
(德国战后第一部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的故事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故事发生在德国即将战败前夕,讲述一群年仅十几岁的少年被派上战场“保卫家园”,进行着一场毫无价值、没有任何意义、无须载入史册的战争。片子有一点夸张,几名只受过一天训练的少年竟然能够挨到美军撤退,这很不可思议,不过这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导演只是想借用这些故事来批判战争,故事的重点在于讲述战争中的人性。)
52.《极地重生》(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历险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
(影片揭示了苏军虐待德军战俘的事实,但导演并没有让其沦为反俄片,而是较为中立地去看待这段历史,主人公甚至遭到德国同胞殴打。故事的重点并不在战俘营里,而在主人公逃亡的路上,无数个镜头既反映了西伯利亚的冷酷,同时也呈现了它的美丽。故事涉及的地点广阔、人物也多,登场的有德国人、俄国人、中东人、黄种人、犹太人。这是一部反思片,但它不是从政治上进行反思,而是从人性上,通过主人公的冒险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在大自然强大的力量前,人的身份和信仰显得如此的无足轻重,大自然并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信仰什么主义,来决定你的生与死,它考验的是你的意志力。)
53.《何处是我家》(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无处为家》、《情陷非洲》。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部影片的风格给我的感觉很像《英国病人》,而且故事都是同样避开了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从侧面去表现战争对人的伤害,同样还向观众们展示着美丽的非洲大地。两部影片虽然传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公们被迫逃离故乡德国,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但到了非洲后他们又被英国人赶来赶去,因为他们是德国人。一家三口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可天地虽大,却无处为家……终于到了1945年,纳粹投降了,苦苦盼望多年的回家梦终于得以实现,可是这家人却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非洲这片生活了数年的土地……)
54.《纳粹军校》(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青春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希特勒的男孩》
(“终战”三部曲以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审判二战,《帝国的毁灭》是从政界,《希望与反抗》是从民间,《纳粹军校》则是从军方。这又是一部谢罪片,有一个剧情是讲到校方为了训练学生们的作战本领,竟在树林里安排一群苏联少年供学生们猎杀,学生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上阵,可看到与他们同龄的少年们悲惨地死去们时,大家都沉默了,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反战情节。在扭曲的社会环境下,Albrech的不幸结局似乎是必然的,许多观众看完本片后喜欢上了这个角色。本片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控诉纳粹教育的同时,并不把人物形象给单一化,如Albrech的父亲,他阴险、卑鄙,但虎毒不食子,听到Albrech死去的消息他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55.《丧钟为谁而鸣》(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战地钟声》
(就如海明威以往的作品一样,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拖沓,但同时也很有深度,同样是以炸桥为主题,本片远比南斯拉夫电影《桥》来得真实,也更启人深思。在炸桥的前一夜,战地里没有高大全的董存瑞,没有漂亮的口号,他们有血有肉,会害怕死亡,有的人甚至想过临阵退缩,战友们之间彼此安慰,一起度过了这漫长的一夜……本片要说有什么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空洞的爱情对白过多了。西班牙内战是以法西斯的胜利告终,而且这个政权到了1975年还存在着,历史,真的像平日的政治宣传所说的那般简单吗?)
56.《紫日》(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历险
备注:影片中日军拿活人练刺刀的镜头引来银幕下一群小学生拍掌大笑,对此导演冯小宁认为“家长和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倍受争议的一部作品,有人说影片的内容是“错误的历史观”,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反战片,笔者的看法则不同于这两者,虽然导演的观念不一定恰当,但至少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本片虽然是所谓的国产“主旋律”,但却很特别,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一脸正气的高大英雄,也不是万能的游击队或者地下工作者,主人公们是由一个失去家人的中国农民+一个失去朋友的日本女孩+一个失去战友的俄国女兵所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孤立无援,只有依靠彼此的互助才能走出困境,在残酷的战火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主人公秋叶子的扮演者前田知惠后来积极参与了不少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的演出,如《秋雨》等等。)
57.《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4集电视电影,改编自溥杰夫妇的自传;影片投资10亿日元,制作期历时三年,拍摄过程中获得中国政府和溥杰之女的协助
(影片在反映日军对中国人的伤害上,远比所谓的“谢罪大作”《赤月》来得直接。满怀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远嫁到中国后,却发现中国人对待日本人竟是满腔愤恨,到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而日军则形同强盗,抢掠中国百姓的财物,还屠杀抗日民众。影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批判了日军,对国共两党则是述而不评,没有偏袒谁,但有赞扬周总理。本片属于想谢罪但对历史研究不深入的类型,有些观念很肤浅,这大概与日本人并不熟知二战史有很大关系。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视了日军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频出的今天已属难得。而剧组提倡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58.《烽火孤儿》(俄罗斯)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青春
备注:又名《战地童子》、《私生子》、《混小子》
(这部影片也许不是俄国最出色的,但称得上是最特别的,以新的视角来反思斯大林时代的政策。一群少年罪犯被苏联政府拉到军营里加以训练,然后派到前线去当炮灰,几年的时间下来,少年们或者无法忍受苛刻的军营生活,或者因为被因为德军的枪林弹雨,先后一个个毙命,其悲壮的程度不亚于《最后的桥》。可把本片拿来与德国影片《希特勒男孩》比较一下,烽火孤儿对俄德两国都可谓是一大伤痛。除了这部作品,俄罗斯还拍过不少二战反思片,苏联解体后俄国人之所以能够很快重新振作起来,从这些反思片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缩影。)
59.《广岛之恋》(法国、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黑白片
(观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关历史,不然很难理解当中的一些剧情。在日本从来不缺乏关于原子弹题材的作品,但大多会沦为论证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过这部与法国合作拍摄于1959年的影片却是例外,当年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战时期的欧洲,曾与德国军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会被剪掉头发,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个德国人。影片剧情的不少台词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类型恐怕很容易引来两面极端的评价。)
60.《逃离索比堡》(南斯拉夫、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讲述二战时期最成功的一次集中营集体逃亡事件,反映了被俘民众齐心协力抗争到底的团队精神,最后大约有一半的人存活了下来。这部影片唯一不足的地方是人物太脸谱化了,好人近乎高大全,坏人则被简单归类处理,人物形象苍白无力,相比较本片,《辛德勒名单》和《美丽人生》并没有刻意丑化纳粹刽子手,但给人的感觉反而更可恨。)
61.《虎口脱险》(法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法国的多年的票房冠军
(法国的喜剧经典。虽然是“惊险”的逃亡片,但却无一人死于非命,即使在最后时刻德军的一个“斗鸡眼”士兵笨手笨脚地打掉了自家的飞机,导演也手下留情让那个倒霉蛋跳伞了。战争的残酷有时候并不是非得用血腥的画面才能表示不可。本片的中文版由上译配音,同样堪称经典,上译的配音水平不用再多说了,其麾下诞生的《卡桑德拉大桥》、《太空堡垒》等作品丝毫不亚于原声,比今日许多专业的配音机构强多了。)
62.《美丽人生》(意大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第71届奥斯卡最大的黑马
(有人说这是一部喜剧,也有人说它是悲剧,我说这是一部悲喜剧,正因为如此,它更能打动一个观众。本片的前半部讲述的是爱情,后半部则是亲情,这是两个故事,可正因为有了前边的这个故事,我们更加地喜欢上了基多,也越发地感到结局的悲凉。笔者向来不轻易对某部影片产生共鸣,尤其对那些很煽情的所谓“悲情”,一向是冷眼旁观,可我总不会忘了,曾有这么一部影片,看得我几乎泪流满面……)
63.《大独裁者》(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黑白片
(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作为早期影片,内容也许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但其意义重大,毕竟这是一部在希特勒最狂妄的时候拍摄的,据说本片差点没把戈林气晕,希特勒本人也观看过两遍,同时下达了禁播令。本片在拍摄期间,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曾试图阻止其播出,为的是和德国“搞好关系”,因为后来英国对德国宣战了,本片才被解禁,这说明了媒体和电影很多时候,不过是政客用来宣传自己的理念的道具而已,媒体是为政客服务的,而不是替老百姓说话,一旦与政客的利益产生了冲突,等待它的就只有被禁封的命运。)
64.《生死大逃亡》(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又名《是死是活》、《你逃我也逃》
(经典暴笑喜剧,剧情夸张得令人捧腹。不过,喜剧也有品味高低之分,《生死大逃亡》能够成为一部经典绝不是偶然的,首先它的喜剧效果并非建立在对德军的丑化上,虽然是喜剧故事,但却有一定的思考性。相比之下我国的一些抗战喜剧片简直是恶俗到了极点,在丑化日军的同时,其实也丑化了自己,一些影片中的日军堪称弱智,但剧组也不想想为什么这些“低智商”的货色为何侵略了中国八年,有网友称其为“娱乐垃圾”,虽然过火了点,但并非毫无道理。本片其实是翻拍版,在40年代已有一个黑白版本,它被一位德国人评价为“很优秀不可多得的具有现实讽刺意义的影片”。)
65.《六重唱》(德国、奥地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红唇别恋》。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友情片,真诚的友谊着实令人感动。六个志向远大的音乐爱好者相聚在一起,经历了艰辛的创作路程,最终成为了风靡欧洲的传奇乐队。乐队的成员们之间经常会为一些琐碎的事儿吵个脸红耳赤,但彼此之间的友谊从来没有动摇过,反而越加真诚,互相激励着对方前进。可是,就在他们的事业到达顶峰时,纳粹上台了,由于乐队中有三个犹太人,他们面临着灭顶之灾,要否离开自己深爱的德国,队员们产生了不同意见,然而尖锐的时局已不容他们作过多的考虑,在最后一次演出后,三个犹太队员踏上了告别祖国的道路……这部片子的名气不大,可故事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却一点不亚于《美丽人生》等黄金大作。)
66.《第九日》(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讲述纳粹党卫军试图收买一个卢森堡神父,利用他来瓦解当地的教会势力。影片虽然场面不大、没有过多的人物,但对角色内心的刻画可圈可点。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在于他即使动摇过也会坚持下来。神父面对党卫军的软磨硬泡,经过九天内心激烈的斗争后,他选择了重新回到那个令自己恐惧不已的地方——集中营。)
67.《栖霞寺1937》(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中的廖文湘即廖耀湘,马丁即马吉
(本片的名气不大,没有名导,没有巨星,投资只有400多万——而是还是传真法师跑了三年多的路子才筹备完成的,但却拍得可圈可点,胜过国内许多“大制作”。本片的遗憾的地方在于尽管日军角色是由日本演员扮演的,但表现太生硬,不像《南京1937》那么自然,不过总体上来说要比《南京1937》和《黄石的孩子》更值得一看。这部作品从1994年开机,直到2004年才完成,开机时间和公映时间都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68.《德国好人》(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黑白片;又名《柏林迷宫》
(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的关系即刻陷入紧张状态,这种情况在德国本土尤其在东西柏林之间集中体现了出来,反映这一题材的电影总是容易沦为傲慢与偏见的政治产物,如吹嘘美军、丑化苏军的《空中大撤退》,吹嘘苏军、丑化美军的《易北河两岸》,前者是浮夸的大话片,后者肉麻的政策片,相比之下,《德国好人》更为客观一些,美苏为了争夺纳粹科技和纳粹科学家为自己所用,开始了勾心斗角的较量,而且不分黑白地为纳粹科学家们洗刷罪名,使其逃过法律的制裁。实际上日军731部队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逃脱了审判的,中国真该去拍一部《善良的日本人》。)
69.《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间谍
备注:影片画面色调呈紫色
(正如网友所说的,本片的内容可以说是《平原游击队》+《无间道》。瓦尔特是故事的主人公,但他却几乎没有正面登场,他的戏份大多时候还是通过其他人的对话来完成,给人一股神秘感,直到影片最后才正式闪亮现身。影片拍得很大话,基本上就是形象高大全同时又是神枪手的主人公们,大战智商几乎为零又枪法奇烂的敌人,其结果当然“不言自明”了,不过这部影片的确影响了几代人,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至今对其回味无穷。)
70.《桥》(南斯拉夫)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本片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堪称经典,相信大多数出于在1985年前的人士都听过
(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样,是一部大话片,打不死的主角使用打不完的子弹横扫愚蠢得令人惊讶的敌人,同为炸桥故事,不如《丧钟为谁而鸣》和《桂河大桥》来得启人深思,不过片子拍得很朴素,就像我国的《地道战》一样。《瓦尔特》和《桥》这两部影片可以说是我国所谓的“红色经典”重点“模仿”的对象,这或许就是后来再也没诞生像《地道战》一样出色的作品的原因吧。)
71.《兵临城下》(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动作
备注:又名《决战中的较量》。改编自真人真事,但爱情戏与史不符
(这又是一部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主题的影片,不过商业化色彩过浓,论场面,不如俄版,略显卖弄特效;论反思,不如德版,且有偏见之嫌。故事重点放在两个敌对的狙击手之间的较量上,颇有娱乐性。应该说美国佬的心胸还是比俄国佬宽一点的,即使在冷战时期,老美也拍过一些歌颂俄国的电影,当然俄国也有拍过正面表现西方文化的片子,如《福尔摩斯》等等。)
72.《风语者》(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又名《追风战士》
(吴宇森的作品,故事围绕着太平洋战争期间一封密码电报展开,贯穿着对战争中人性的思考。美国人认为本片缺乏创意,叫它落个了票房大惨败;中国人又觉得它失却了吴宇森以往的风格,结果是两面不讨好,让人倍感四不象。当然故事情节还是具有可观性的,尤其影片表露出对少数民族的同情很值得称道。)
73.《东京审判》(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庭审
备注:导演在新浪博客上明确地表示,本片原版长达4个小时(但目前只能看到2小时的删节版);梅汝璈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最终于1973年去世
(本来我不打算选入这部影片的,但考虑到这是一部导演首次执导、举债高达500万、没有任何官方支持、于北京郊外的菜棚子里拍成的电影,想想也不容易,虽然不如两部《纽伦堡大审判》,但至少要好过那些恶心的国产政策片。本片的不足之处网络上批评的言论多的是,在这里不作赘述,不过说真的,当中的爱情线俗不可耐。虽然影片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反面人物进行简单的“脸谱化”,但却将其“雕塑化”,他们表情生硬、个性苍白,我们没有必要去站在人渣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但却有必要去思考人渣“形成的过程”。日本拍“招魂片”《自尊》时得到了各界强而有力的支援,而《东京审判》却差点因资金缺乏而流产,这很令人深思。)
74.《七七事变》(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国民党正面战场
(这部片子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非常的浓,比起《血战台儿庄》而言退步得很明显,这类题材应该起到让人反思的作用,而不应该如此的简单片面。影片一方面强调了何基沣等人的事迹,却淡化了吉星文在卢沟桥战役中的作用,这并不客观。有些剧情拍得很做作,例如赵登禹牺牲的情节,居然还要搞旋转二圈+慢镜头,显得不伦不类。当然本片还是比较严谨的,主要人物包括在卢沟桥上第一个以身殉国的排长,都有确切可查的事迹,现在中国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认真。)
75.《梅花》(中国台北)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本片的主题曲《梅花》后来成为两岸三地的经典名曲
(台北地区的经典作品,与其他三部台北的抗战大片《八百壮士》、《英烈千秋》、《笕桥英烈传》不同的是,本片把中心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讲述八年抗战期间百姓们的生活,带有些诗情画意,更难得的地方在于片子中对爱国人士的刻画有着更深的层次,就连败家子也有爱国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军没有使用日语,稍显遗憾。)
76.《我爱夜来香》(中国香港)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鬼马智多星》的姐妹篇
(这部影片对我们而言已经是熟悉得不用再作介绍了,片中可谓明星云集,林青霞、林子祥、泰迪罗宾、徐克、秦沛参与演出。影片的意识形态是否恰当并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了一部无数中国人心目中的经典,尤其是那段令人捧腹的暗号:“我是女人!;我也是女人!;女人十八一朵花;男人十八玩泥巴;女人四十好年华;男人四十豆腐渣;阿婆八十顶呱呱;阿公八十软趴趴……”)
77.《U-571》(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影片上映后被批篡改历史,最先破获德军密码的不是美军而是英军
(大话片的“集大成者”,基本上就是看着娱乐,许多情节经不起推敲,一艘潜艇并非光靠几个人就能轻易操作的。本片无论是从历史的真实性、还是对人性的刻画,都远远不如同一题材的《从海底出击》。)
就到这里吧,如果把《战争三部曲》算成三部影片,再加上《做人的条件》的话,本文实际收录的作品已达到了80部。
*细心的朋友大概会发现,我的这份名单少了一部人气很高、原本似乎该列上来的作品,即《父辈的旗帜》的姐妹篇:《硫磺岛家书》。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旗帜》的剧情不如《家书》来得“好看”,但我对此不以为然,《家书》是远远不如《旗帜》来得富有思考性的。正如导演所说,他拍《家书》并非为了讨好日本人,而是尝试着从日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导演始终不是日本人,他看待问题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厢情愿。我个人很反感影片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主人公之一的栗林忠道,曾在粤港地区进行扫荡,还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我是个中国人,同时还是一个广东人,于国于家,我都不可能对栗林忠道产生任何好感。《硫磺岛家书》终究只是一部视野狭隘的商业片而已,要说本片一点反思也没有,倒是有些冤枉,但在对战争的反思力度上,远不如同一类型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和《血战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辈的旗帜》,更不如《细细的红线》。
PS:不算入合拍片和《地道战》等只在国内倍受青睐的作品,中国大陆在国际上,大概只有《血战台儿庄》和《鬼子来了》这两部二战影片拿得出台面,其中《鬼子来了》因为禁播导致票房惨淡,所以影响力最大的还是《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的实际投资其实只有180多万,主要由民间出资,参与演出的解放军战士们不得不睡在很破旧的地方,但他们的认真、执著,使影片最后获得了成功,赢得了国际影界的称道(其中在香港地区打入TOP10排行榜前三位),这股坚韧的精神今天又有多少剧组能够拥有呢?现在拍抗战片的可以说每隔一段时间偶有一部,然而真正有诚意认真地去拍摄的,几乎没有……网上有人居然拿《莫斯科保卫战》来论证中国的二战片如何的落后,这实在很滑稽,这位仁兄也不想想《莫斯科》是什么样的片子,这种全景式战争的影片每次拍起来动用的专业人员数量可谓是“成千上万”,其中《解放》动用的军人甚至达到了三万多人,即使是被这位仁兄说成是场面不如《莫斯科》的《血战台儿庄》也动用了近千人,这类影片耗资极其巨大,可不是说想拍就拍得出来的(这么多兵力还不如去抗震救灾来得好),别说中国了,即使是俄国佬自己也未必能够再拍得出一部《莫斯科》来,因而有人断言《莫斯科》已成“绝唱”。FQ绝不是罪过,尤其是“314”之后,我觉得我们国人还是可以适当愤一愤的,但如果愤得很无知——而且无知过了头,不加分析地指责是非(包括国产货等),那就十分可笑了,这非但不能给我们国人争光,反而只会败坏自家人的形象而已。其实,中国现代军事片不如欧美的地方,绝不是在画面、投资这些表面原因上,而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一点,花再多资金也只能拍出外表华丽、但娇柔做作的烂片而已,这无非就是在一块发臭的面包上涂着一层美丽的奶油,却还恬不知耻地称它为“蛋糕”。1986年,美国著名导演、共产主义者伊文思曾来到中国讲课。有个中国学生向他推荐了自己的一部作品,影片中有个战士在哭的画面,伊文思问这名学生战士哭了多久,学生回答“十几分钟”,伊文思又再问这个情节拍了多久,学生回答“十几秒”,伊文思听后十分生气,批评道:“为什么不能把你看到的、让你感动的东西原原本本地交给观众呢?你们都叫我老师,可我在这里没有一个学生!”
[名词解释]
大话片:关于“大话”的定义,熟悉《大话西游》的朋友应该不难理解,反正大体上指那些夸大自己、歌颂战争的影片,这类影片的性质往往决定了它不够真实,甚至有时候还不尊重历史,如《反攻缅甸》(未删节版)、《U-571》等等,但大话片基本上只是娱乐的,大多时候只是为了讨好观众,并没有多大思想上的危害,所以不必太介意影片中的内容,这种影片在美国好莱坞比较常见;
政策片:即为当权者服务、跟着政治风气走的电影,这类作品无所谓真不真实,但常常会将广大人士的劳动汗水全部归功于某一个人物、或政治组织的“英明”(如苏联49年拍摄的《攻克柏林》),有时则是断章取义,虽然没有编造事实,但刻意突出自己的光明面、隐瞒自己的黑暗面(如《易北河两岸》)。政策片的政治色彩是很浓的,但也不是没有比较客观的时候,如《巴顿将军》等等;
招魂片:吹嘘军国份子、美化侵略者的作品,例如日本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将东条英机塑造成为日本天皇牺牲的“烈士”(影片中还有南京大屠杀的证人被机智的日本律师驳得哑口无言的场景)。由于在德国这种情况很罕见(而且在德国歌颂纳粹的话可能会面临五年的牢狱之灾),所以此类影片似乎成了日本右翼的“御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