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貌相』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来到海外,学了“人在罗马,就象罗马人一样行事”。

    “罗马人”的行为准则之一是尊重他人的私密,不问别人的年龄和收入。多年来已经养成习惯不对他人年龄收入感兴趣。不过人是好奇的动物。别人的钱包我不管,但年龄有时候还是挺想知道的。不能直接打听,就只好间接猜测啦。可以依靠的线索就是外貌了。

    面容是与年龄有关的,但从面貌来判断年龄往往不会太准确。年龄决定面貌,面貌表达年龄。但让他人准确无误地判断你的年龄,他们还应该要了解你的生活经历,个性,情感,学历,视野,健康,营养,业余爱好,起居习惯,职业,经济状态等等等等。前些时候,关于奥运金牌小姑娘何可欣是否真正有体操项目要求的十六岁,闹得沸反盈天。不但外媒质疑,国内外老中革命群众眼睛擦得雪亮不容揉半粒沙子。其实也不奇怪。谁让何小妹妹看起来显得那么那么小呢。也许,何金牌真的是只有14岁,也许,体操队的头头们真的作了什么手脚瞒天过海欺骗了天下百姓及奥运观众,可是在拿出确凿证据之前,一切疑问只算捕风捉影,只算是guilty by suspicion (意思是因为我怀疑你了,所以你就有罪--这不是很没道理吗)。

    另一方面,如果退一步来看,何小妹妹果真有16岁,只是长年累月艰苦训练,推迟发育,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这在练习芭蕾舞的女孩和练习体操的女孩中间是满常见的情况。其他女孩十二岁半进入青春期,体操队员和芭蕾舞蹈者则要等到十三或十四甚至十五岁才进入青春期。这样的理由,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再说,与其他族群相比,我们老中无论长幼,都好像有一个“出少”的趋向,就是说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一些(嘿,都不用刻意装嫩!在这个崇尚年轻的社会,这样好像也不太坏啊,呵呵),也许是我们的身材不及人家的高大,也许是我们的皮肤不及人家的粗糙,也许是五官线条太过柔和精致,没有人家那样粗犷分明,也许就是因为人家对我们不了解不熟悉。反正,许多朋友聊起来提到常常有被人误会比实际年龄年轻的经历。我本人就没少遭遇过这种“另类优待”,有时不免会偷着乐一把。

    比如刚来美国时需要打工赚学费,在一家意大利餐馆端盘子。一天不知何故生意极好,口袋里小费装的满满的,辛苦劳累自是不用说,一心巴不得早点收工可以回家躺下。老美工友与我们的想法就是不同:手中有了几个子儿就要想法犒劳自己。金发女郎思黛西邀我下工之后去邻街的吧去喝一杯。那时挣几个铜板实属不易,哪里有心情去酒吧消费,何况那么累(再说有什么想喝的去超级市场买回家不行吗,那样不是省钱多了?)自然是婉言谢绝:sorry I can't go. 人家思黛西便好心的理解了:噢,不到法定年龄不能喝酒是吧。那时的英文听力比较有限还不够对付菜单以外太多的词汇,当时就糊里糊涂的认可了,回家查字典才知道:喔,人家以为我不到21,可是那时我已经“而立”了。

    又说那次同事史地伍休了半年的学术假回来了,经过我的办公室,驻足小聊一会,说他的家庭医生的医院里新来了一个同事,是大可特万,(听起来想是“大腕”),是和你一样,来自中国。他是经过文化革命的,有很多故事呢!说着,若有所思的瞅我一眼,告诉我这位“大腕”要比我年龄大一些,他有四十了:“He's older than you, he is 40 now.” 听了我忍不住哈哈笑起来,“If he is 40, he is younger than me!”史地伍眼里带着满腹狐疑,仍然君子风度地不问我的年龄,只是坚持说你们应该认识一下才好。

    后来果然认识了“大腕”,其实是一位汪医生,大概确实比我"older",但顶多只是一两岁而已(聊天得知人家中学毕业比我早两年,在广阔天地里比我多炼两年红心。大概行医还是满辛苦,白头发比我的多一两根)。不知为何在老美眼中,老中们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十多岁。

    人家看不准我们的实际年龄,可我们就能说出他们的准确年龄吗?好像也不见得。那天与教育系的凯萝一起午餐,边吃边聊,东拉西扯,快吃完时,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差点儿跌破眼镜。她说下个月8号她过61岁生日。我还以为她和我一般大!至少她看起来像啊。她是一位黑人女子,身材很不错。想想也是,她来本单位之前,在亚力桑那一所学校里当过十七年高中校长呢。 

    所以说,古人言,人不可貌相。英谚也说:不要从封面判断书本内容,do no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至少从年龄上来说好像真是这么回事。



这个帖子写好后搁置很久,觉得极有自我吹嘘之嫌,不贴。现年关已近,清仓盘底,想想又是一年,又过一坎,不久,岁月将以加速度来催人老去,到时候想吹嘘都吹不了了。于是改变主意,趁旧年未去之际,自我吹嘘一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