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且慢为“掷鞋”记者叫好
来源:荆楚网(武汉) 时间:2008-12-18 19:56:55
伊拉克记者扎伊迪,在记者招待会上突然站起身来,投掷皮鞋袭击讲台上的美国总统布什。这个突发新闻事件,这几天被我们的媒体炒得很热。报道本身的选择性很强,电视(包括我“翻”过的澳门的澳亚卫视)差不多只有扔鞋与躲鞋的镜头,报纸只有少数语焉不详地提到在场记者阻止他扔第二只,众记者向布什表达歉意等;这且不说了,后续报道和评论的倾向非常明显,即为扎伊迪欢呼!
你看本埠的报纸:“扔鞋记者收获全球‘粉丝’无数”;“沙特商人开价1000万美元购鞋”;“网络游戏:‘布什之臭鞋子训练营’”;“伊拉克人街头声援”;“卡扎菲女儿颁发‘勇气勋章’”;“查韦斯赞记者勇敢”,等等等等。说的都是事实,是事实的一面,合自己味口的一面。可是,这些事实有什么新鲜的呢?要是全世界一致谴责扎伊迪,要是布什的“死对头”查韦斯不赞扬这个记者,那倒是怪事,是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新鲜事了。
且看台湾的阿扁被法官判决无保开释候审,民调显示过半数的人表示不理解、不赞成“放虎归山”。“立委”邱毅也反对开释阿扁,他到“监察院”去控告法官执法不公,出门时被阿扁的支持者围堵,有人冲上去一把扯下了他的假发,让他觉得像被当众扒光衣服一样受羞辱。难道我们也赏识这个扯发者,说“扯发”表明了支持阿扁是台湾的主流民意吗?——在一个多元的社会,舆论不一律,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当然可以分析,离卸任只有30多天了,国内经济问题成堆,布什为何会兴冲冲地突访伊拉克,他要向世人表明什么;我们也可以分析记者扎伊迪飞鞋怒砸布什的心理基础是怎样的,他代表着一些什么样的人的情感态度;我们的论者也可以认为这是对布什说的“今天的巴格达远比开战前更自由、更安全”的绝妙讽刺……但是,我们不应该恣意渲染扎伊迪“掷鞋”行为的“正义性”,我觉得我们的媒体取这种立场很不妥,这种捧“掷鞋英雄”的态度也很肤浅很短视。
因为人的行为模式是可以潜移默化的。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小时候经常遭受暴力,虽然他当时厌恶暴力,但他长大后也极可能爱对别人包括其子女使用暴力。又如,一个女人做媳妇时憎恨婆婆的虐待,等她做了婆婆却如法炮制虐待她的媳妇。因此,少儿影视节目要限制暴力镜头,除了不让孩子受惊吓,也是怕他们学坏。如果我们今天只顾借题痛快地发泄对小布什或美国的不满,而“忘记”了扎伊迪这种暴力行为的不可取,把他打扮成“英雄”,我们的年轻人会不会学他的样,也用暴力来发泄不满呢?如果我们对单位的领导不满,在单位会议上不是发言表达抗议,而是拿起一本书或一只茶杯砸向他,可以吗?就算他真是个贪官或色狼,还是止于言语揭露、控告更好吧!
我们知道,中国的国情与美国是很不同的。记得十几年前,湖南青年喻东岳、鲁德成等三人跑到北京发泄自己的不满,他们用鸡蛋壳装了油漆投向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都被判了重刑。中国更不可能容忍有人用硬物袭击领导者本人及来访国宾。美国人可以把国旗缝在短裤头上表示爱国,也可以焚烧国旗表达抗议——说是言论自由。我们现在不可能认同这种“表达”,我们有《国旗法》禁止这种行为;所以,最近重庆有人污染国旗、党旗、军旗已被逮捕。伊拉克虽然不同于萨达姆的威权时代,但也不可能像布什自我解嘲地说这是“自由社会的现象”,不介意扎伊迪的掷鞋行为。
总之,对于“鞋袭”事件,我们要保持理性,说话不能顾头不顾腚。对外,不能犯张忠召式的一厢情愿的错误;对内,不要赞赏已经够多的暴戾态度。再说,我们常谴责别人搞“双重标准”,我们自己也不要搞“双重标准”,那是人格分裂、国格分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