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军学院专家分析如何封锁中国海上石油线 zt

美海军学院专家分析如何封锁中国海上石油线
发表于 2008-12-17 23:48:55 类别:海外来风




此文作者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者,本文摘自其学术报告。

《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8 年刊载

中国从1993年开始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中国每天进口330万桶石油,其中有80%经过马六甲海峡运抵回国。有关人士开始担心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性可能会被潜在的敌人利用,在危机时掐断中国石油生命线。美国、印度和日本都有可能实施封锁,阻止中国进口石油。

中国分析人士认为,保护石油供给和其它重要原材料运输是推动空军和海军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但是,虽然中国海军战斗力有明显的提高,但还不足以保护石油运输的海上交通线。海军存在的不足还包括缺少必要的加油、修理和补给港口,缺乏足够数量的海上补给舰只支持远距离海上作战行动。另外,海军很少开展远航,而恰恰是这些远航能为执行海上交通线保护任务提供重要的训练和经验。

中国的一些潜在敌手拥有数十年的蓝水作战经验,有着一流的后勤保障能力,他们可以在全球的港口进行补给,其作战思想和装备都有利于在公海上作战。中国分析人士认识到中外海军之间的差距,并正制定计划以应对潜在敌手切断中国石油供给线的各种努力。

 

远距离封锁谈何容易

中国军队面临的问题 敌封锁国家对中国石油运输的封锁可从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咽喉要道开始,这两处地点都远离中国海岸线。中国分析人士的担心是有理由的,因为用少量的战舰就可有效切断中国的石油生命线。毕竟,远距离实施海上石油运输封锁对与中国发生冲突的外国政治决策者和军事计划者来说,是一项非常吸引人的措施。如果敌手封锁成功,就会以很小规模的代价实现其政治目标。另外,至少从目前看,中国的常规军事力量对这种封锁是无能为力的。

在敌手远距离封锁情形下,中国面对的最大困难是海军基地远离这些咽喉要道。中国海军舰只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次远洋航行外,基本上很少长时间远离本国海域,也缺少执行长时间、远距离任务的经验。中国海军后勤补给舰的数量不多,而且远距离作战补给经验不足,这更突显出中国远距离作战行动的不足。另外,中国海军在远距离航行过程中很容易被敌手发现,因此在航行过程中,海军水面作战部队将在敌封锁部队所选择地点受到来自水下、水面和空中的攻击。

中国军队可能采取的另外一种方案是采用空射巡航导弹对敌封锁舰只实施打击。由于飞行距离实在太远,敌封锁舰只可能很早就发现中国空军的来袭战机。而且中国空军缺少足够数量的空中加油机,这会对攻击行动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和攻击机在远离大陆作战时容易受到敌地空导弹、陆基和航母舰载战斗机的攻击。中国空军拥有约90架高性能苏-30战斗机,这些战机可以飞抵马六甲海峡,对敌水面舰只实施攻击后返回基地,但是开展这样的攻击行动需要中国空军具有熟练的空中加油和远距离攻击作战能力。因而,中国空军目前不可能对敌封锁部队实施成功的空中攻击。但是中国军队在不断发展新的作战思想、提升装备作战力、积累丰富作战经验后,是可以改变目前被动局面的。

中国也可以派出潜艇对敌手的封锁舰只构成威胁,但是中国的潜艇也存在不足。中国海军潜艇从大陆基地航行至马六甲海峡必须突破敌反潜部队的围追堵截,而且部分敌对国家的潜艇作战力量非常强。中国海军的柴油潜艇不得不经常使用通气管,这使得中国潜艇被发现和打击的机会增加。数量不多、噪音较大的核动力攻击潜艇也可从北海舰队部署,但其在航行过程中也易受攻击。中国海军潜艇也很少执行长时间的巡航任务,经验也不多。如果敌手的封锁是在马六甲海峡进行,中国潜艇也难派上用场。因为该海域水太浅,潜艇很难潜航和长时间执行任务。如果敌人的封锁是从西边的航线开始,那么中国海军的潜艇或是从海面航行通过马六甲海峡,做好被发现和被攻击的准备,或是围绕印度尼西亚群岛潜航,但是航程会更远,困难也会更大。由于众多原因,浅水极大限制了鱼雷的使用,至少在海峡的一部分水域中是不能使用的,这样潜艇就相当于丧失了杀伤力最大的一种武器。空射反舰巡航导弹的效力也有限,因为在繁忙的海峡中很难分清目标,不太可能对敌手舰只进行成功的攻击,在霍尔木兹海峡也是如此。中国海军的潜艇并不是执行反封锁行动的万能药,但是他们所构成的威胁也不可小觑。中国海军“商”级或后续服役的不依赖空气推进柴油机潜艇比较安静,并且作战力较强,他们对敌手的水面舰只构成的威胁将会极大提升。

尽管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有限,不能与进行远距离石油运输封锁的敌人进行直接对抗,但也可在其它地方采取报复性措施,其中包括使用潜艇在敌封锁国家的港口和海军基地布雷,还可使用短程或中程弹道导弹打击地区目标或使用潜艇攻击敌封锁国家的补给舰只。有迹象表明,中国已研发了类似“战斧”导弹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在不远的将来,远程轰炸机或潜艇发射的武器,可以打击一系列重要地区目标,这将使中国具备强大的不对称作战能力。中国海军也可出动潜艇或伪装商船在通往敌人港口的航道上布雷。防御这些威胁将使敌封锁国家海军不堪重负,不得不使各舰只在战区内处于战术防御状态,因而削弱了战区部队的整体作战力,因为他们还须努力保护易受攻击的设施。中国也可采取其它措施应对敌人的封锁,甚至包括使用核武器,尽管中国目前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封锁方也难如愿以偿 
如果敌封锁国家认为远距离封锁措施相对可行,那么实施这种策略也需要应对几个重大挑战。被抓捕的石油运输船只必须送往集结区,如果被捕船只的船员不愿意合作,那么敌封锁舰只除了派遣舰只护航外,还必须派遣其他人员将被捕船只开往集结区。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在很短时间里抓捕了多艘船只的情况下。许多军舰的船员不会操纵油轮,而且集结地的选择也是一个问题,因为东南亚国家可能公开回避支持与中国相敌对的国家。许多港口太浅,也不能停靠超级油轮。

除了被扣押的油轮外,敌封锁国家的部队还要面对如何处理被捕船员和被扣货物的问题。油轮上的船员很多是国际船员,被俘船只和货主会向本国政府提出抗议,要求封锁国家释放被扣船只,这有可能出现封锁行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同一艘船只会被扣押多次。

石油贸易的灵活性使远距离封锁也难以实施。每天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油轮有52 艘,运载约1170万桶石油。封锁国家海军必须确定哪艘油轮是驶往中国的。一般来说,悬挂中国国旗或为中国所有的舰只很容易辨认。但是中国进口石油中只有 10%由国内船只运输,事实上敌封锁部队必须识别和拦截其它90%的船只。在海湾至远东航线上,大型油轮一般每艘运载200万桶石油,这样只要两艘油轮就能运载中国日常进口的石油。但是,每天驶往中国的油轮可能为2~10艘,而敌封锁舰只都必须对每艘通过海峡的油轮登船检查其提货单。拥有驶往日本、韩国、菲律宾或其它地区的合法提货单的油轮都会得到放行,而驶往中国的油轮会被扣留。

常规商业手段也很容易使敌远距离封锁行动成为一种摆设。例如货轮上的石油经常在装货港和目的港之间就被卖掉,油轮还在海上航行时,油轮上的石油在现货市场可能被卖掉30 次以上;或者拥有韩国提货单的油轮经过封锁检查,允许通行后很可能被卖往中国。现代石油贸易的一大特征是单凭提货单是不能决定油轮的最终目的地的。此外,油轮运输的石油往往分配给几个客户,如,一艘运输200万桶石油的超大型油轮中,50万桶属于新加坡,50万桶属于韩国,100万桶属于中国。如果中国知道将针对其实施石油禁运,那么就可能采取石油分配措施。即使货主诚实说出有四分之一的货物是中国的,那么封锁国家扣留同时运输韩国和新加坡石油的船只又会引发外交和经济争议。

提货单和运输文件也可以伪造,敌封锁部队很可能会发现没有一艘船申报的最终目的地是中国。中国政府和国有石油公司可能向私人货主和石油生产国予以足够的补偿,帮助实现文件的伪造。

敌封锁国家还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要求拒绝停船和接受检查的舰只配合封锁国家舰只的行动。在非全面战争中,击沉一艘不合作的油轮是不可取的,主要考虑是石油的价值和石油对海洋造成的污染。在高风险的条件下,封锁部队会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确保油轮合作,但是会引发严重的外交抗议。敌封锁国家可以在不使用火力和杀伤武器的情况下使不合作的舰只暂停接受检查。但是,如果多艘舰只反对封锁国家登船,这意味着封锁部队会负担过重。中国可能会组织这种对抗行为,敌封锁国家的舰队可能一天会遇到10艘不愿停船的船只。

战争期间,海上保险及其对石油运输的影响也值得考虑。在正常作战条件下,价值为1.3 亿美元的油轮每天需要支付8900~13300美元的船体保险。伦敦的劳埃德等保险商坚持,在中国与英国、法国、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爆发战争时会撤回保险,这意味着冲突过程中所有来往于中国的船只都会停下来。实际上,货主如果在宣称的战争风险以外地带活动时,是可以获得船体战争风险和攻击赔偿的。在特定的水域,保险率可能上升至每艘船造价的7.5~10%,这意味着同一艘超级油轮在危险地带时不得不支付890万~1330万美元保险。中国如果想要求私人船只运送石油的工作继续进行,将会直接或间接支付这些费用。

中国则可对本国油轮予以保险,因此本国油轮不用支付巨额保险费用就可以不断向国内运输石油,这也是中国建造大排水量油船的原因。此外,中国直接向货主或船主支付高额费用,高回报率可能使货主不用参加保险就派油轮进入战区,愿意冒险航行的船员也能获得高额的报酬。

其它躲避敌手封锁的方式还包括绕开马六甲海峡,让油轮经过龙目海峡和巽他海峡,或环绕澳大利亚,从开阔的太平洋上取道东亚。在这种情形下,敌手的远距离封锁难度将会加大,需要派遣更多的增援部队。油轮改变航线将会导致石油供应中断4至6天,中断时间主要取决于油轮是经过龙目海峡还是环绕澳大利亚。采取这种方式会提升石油的价格。

另外,远距离封锁不能阻止中国从邻国转运石油,敌手可对东亚国家施压禁止石油转运行为,但是经济利益刺激无疑很大。此外,中国必须使用大量小型运载船只转运石油。


对封锁部队数量的估计 进行远距离封锁需要大量的水面舰只部队,但是这个数目可以大致作出估计。但首先需要确定经过马六甲海峡为中国运输石油的油轮数量。如果必须对每艘油轮进行登船检查,一艘水面战舰24小时内可对4艘油轮进行登船检查。如果每天有52艘油轮经过海峡,那么需要13艘水面舰只。如果事先对经过海峡的油轮进行筛选后再检查,那么所需的水面舰只的数量就少些,也许6艘就可完成必要的登船检查任务,但还需要额外配备一艘专门补给舰只。

执行封锁任务的舰只也需要轮换,以进行必要的维修和休整,同时还需要一些后备舰只执行护航或追捕任务,这样至少10艘水面舰只和2艘补给舰就可以在马六甲海峡建立有效的远距离封锁。如果封锁部队还要在龙目海峡、巽他海峡和澳大利亚四周的航线上执行巡逻任务,那么每处海域都需要3艘水面战舰和1艘补给舰,这样就可保证所有经过的油轮都会被检查,总共至少需要6艘水面舰只和4艘补给舰只,其中不包括拦截和攻击中国反封锁部队所需的部队。很明显,只有大规模海军才能实施封锁。

可供中国选择的应对方案 敌手的远距离海上石油运输封锁不能阻止中国从陆地进行石油运输。经济刺激将会推动管道、火车和卡车等方式对中国持续供应石油。俄罗斯目前每天通过铁路运输的石油达30万桶,预计到2008年底通过北部的管道运送的石油可到28万桶。切断陆地石油供给需要攻击纵深地带的重要基础设施,并且攻击行动将会使冲突升级。

在遭到敌手封锁时,中国也会诉诸外交手段。除非中国作出让国际社会都反对的事宜,否则封锁方只能单独对中国采取封锁。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意味着封锁国会受到国际社会极大压力,要求其迅速终止封锁行动。随着封锁对经济的破坏程度越深,这种压力将会变得越大。即使敌手进行无缝封锁,封锁也需要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才能产生全面的效果。而最终封锁国家会遭到盟国的疏远,甚至遭到国际社会的唾弃。中国将毫无疑问利用外交手段与其它国家共享能源和经济利益,从而给封锁国家带来外交、经济甚至是军事上损失。

除外交手段外,中国也可能在油轮上挂上第三国国旗,使封锁国家的登船检查变得复杂化。中国认为封锁国虽然可能劝说或迫使某些国家同意登船、搜索和拦截,但是在油轮上挂起封锁国家不愿对抗的国家的国旗,就可能直接通过封锁而不受任何损害,除非封锁国家准备冒扩大冲突范围的风险。

中国还可能试图破坏对手的能源体系,“卡特里娜”飓风显示了海湾沿岸石油生产、提炼和分发系统的脆弱性。中国对这些关键的节点展开硬杀伤或电子攻击,限制封锁国家进口石油的数量,以及攻击金融、电力和食物分配网络将会对封锁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简言之,尽管中国不能通过传统的军事力量有效对抗敌手的远距离石油封锁,但它有可能通过商业、外交和非传统手段削弱封锁效力。即使中国不能维持和平时期石油进口的水平,国内生产、陆上进口和消耗限制也将会维持国内对石油的需求,只要国民认为打破封锁的目标值得花费如此高的代价就行。同时,全球商业和外交利益毫无疑问会促使一些国家恢复与中国的贸易,这种情形有利于中国而不利于封锁国家。

对供应方的封锁出力不讨好

企图对中国进行石油运输封锁的国家可能开始考虑采取供应封锁的方式,由主要石油生产国禁止向中国售油。封锁国会诱使石油生产国减少对中国的出口,或针对向中国运输石油的行为采取惩罚性措施,迫使石油生产国停止向中国出口石油。供应方的封锁需要使用武力迫使伊朗和委内瑞拉等不愿与美国合作的国家对中国停止石油输出,这样会扩大危机的范围。此外,实行供应方的禁运,将减少世界石油产量,会引发中国和其它主要石油消费国的石油涨价,导致包括封锁国家在内的其它石油消费国的费用高涨。此外,正如1973阿拉伯石油禁运显示的那样,被禁国家最终会以高价通过第三方获得石油。对供应方的封锁措施显然是出力不讨好。

近距离封锁风险更大

如果远距离封锁是切断大型油轮向中国运送石油,那么运送石油的小型船只就会增多,以应对需求的增长。敌封锁国将被迫考虑近距离封锁措施。

近距离封锁需要在靠近广州/香港、上海/宁波和天津/大连三大主要石油输送集结港口区部署水面舰只。每个集结区可能需要6艘水面舰只开展登船、检查和抓捕企图逃脱封锁的船只。封锁部队必须终止或至少大幅度减少小型船只在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之间的运输活动。总之,执行近距离封锁任务需要在中国沿海派遣数十艘水面舰只。在冲突环境中,这些舰只具有较大的危险,因为双方的海空军都容易发生摩擦。另外,封锁国家为了占据上风,会攻击中国海军的指挥和控制节点、舰队司令部和石油仓库等支援设施。这些行动是对冲突行为非常危险的升级,这也是远距离封锁与近距离封锁最大的不同。

护航封锁更需倾巢出动

封锁国家还可能采取的一种方式就是护航封锁,该方式不是出于防御,而是确保针对中国的石油禁运。敌封锁国可以规定开往中立国和亚洲友好国家的油轮由一艘水面舰只护航,其它油轮都不允许驶向东太平洋水域。这看似简单,实则要求封锁国家大多数甚至全部海军舰只出动。例如由5艘油轮组成的护航大队从新加坡到日本或韩国航行返往时间需要20天,另需加上两天的周转时间。以22个护航大队为一周期,每天离开一个大队,每个大队需要一艘护航舰只和相应的补给舰只。还需要其它舰只进行维护和巡逻,以确保没有其它船只从东面或其它路线进入中国。护航封锁需要大量部队提供支援,同时需要邻国的积极帮助才能完成。

打击石油设施就能一劳永逸吗? 

上述各种海上封锁方案都存在不足,封锁国可能需要其它辅助方式阻止中国石油进口,可能的方式包括阻止中国提炼和分发石油。与其它主要石油消耗国一样,中国的主要能源设施,如精炼厂和泵油站都易受精确打击。对关键设施部件的摧毁可以完全破坏中国提炼石油或输送精炼石油产品的能力。

强大的敌手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摧毁这些目标,它可首先攻击卸油设备及附近的战略石油储备设施,随后攻击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输送石油的中国境内的管线,最后是石油精练厂。随着精炼厂被摧毁,中国将会失去生产液态石油的能力达6个月以上。

与海上封锁不同的是,炼油设备的摧毁需要半年以上才能恢复,这对中国经济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并可能导致战争升级;同时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也会因损失石油出口,以及与中国交界处的中国边境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发生剧变而做出强烈反应。

中国军队认识到能源设施是易受攻击的目标,因此投入巨资采购俄罗斯SA-10、S-300和国产型红旗-9等地空导弹对抗敌手的精确对地攻击武器。中国也可能采取储存部件的方式快速重建重要的能源节点。保护能源设施和其它重要的潜在目标不被精确的常规力量攻击,同样是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海军能将对手驱赶至第一岛链以外,就能使大陆的目标远离封锁国家的有人战术战机和巡航导弹攻击。如果中国的能源设施受到精确打击而被毁坏,中国也会采取同样的报复措施,但从现有看中国的常规军事对抗不会太有效。

随着石油战争的升级,全球海军正在寻求一种新型海洋安全。 


我们的链接:


“海军如同贸易”

(美)加雷思·埃文斯 博士  知远、水星 编译



尽管古语“海军如同贸易”源于较早时期,但商业风险、国家利益和海军实力在21世纪的联系却日益紧密。

现代海军力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保护国家储备免受威胁。从历史上看,

当前一些热点和争端的起因也很容易被看透。世界很多地区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的联系不可避免地日益密切,尤其在当地资源的使用权划分不明确时。例如,沿印度洋海岸有38个国家边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区域”保留地,有争议的区域加剧了这些地区的长期纠纷。

中国东部海域是石油和天然气重燃旧恨的另一地区。中国沿春晓、平湖等的石油开发接近中日经济领域的划分线。

 

全球经济对石油的依赖也使得石油生产设施成为恐怖主义重点袭击目标之一。恐怖分子的幽灵必然会激发对这一问题的考虑。从印度尼西亚到尼日利亚,对石油和天然气作业的攻击,被恐怖分子视为“扰乱紧张的能源市场、动摇政府和驱赶外国工作者”的一种方式。保护这些设施的任务很艰巨,需要不断提高警惕。如印度海军就单独负责保障30个作业平台、超过125个矿井平台和3000多公里的水下管道。

面对上述新形势,很多国家的海军已开始转变。比如,澳大利亚国防军承担了近海反恐的直接职责,包括保护近海石油和天然气设施以及拦截船只。海军硬件上的投入也开始发生变化。美国海军(主要承担保护相关设施、管道以及遍及全球的航线,确保石油畅通无阻的流通)已开始运用尖端技术应对这类新出现的挑战。使用大面积传感和安全通讯,对轻型近岸作战舰的日益依赖,已使他们获得多种可随时部署的一线反应能力。 

当前全球对石油依赖的程度之高前所未有,随着石油生产中心开始从北半球工业国家转移到南半球的新兴国家,世界已到达了一个转折点。这一历史的转变也意味着,原本因领土引发的冲突和动荡,在石油因素的刺激下,会进一步加剧宗教、种族和经济的鸿沟。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会更加呼唤海军力量,以保障各自的国家利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