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管家吴连登:毛泽东自备:外出-油盐酱醋,居家-炸酱面
吴连登:毛泽东自备:油盐酱醋,炸酱面,打卤面
他首先从自己做起,盖的铺的穿的包括牙膏牙刷肥皂,吃的喝的包括油盐酱醋,统统带上。
在的记忆中,毛泽东很少请客,偶尔为之时,几乎是清一色的民主人士及同窗好友,没有请过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在丰泽园开会到深夜,他会说:“今天会开晚了,我请大家吃饭——面条一碗。”只要听到他发话,吴连登等顿时忙里忙外,将一碗碗炸酱面或打卤面端上来。“你们吃你们的,不影响开会。”毛泽东望着众战友吃着面条,接着说话,不用说,这顿面条毛泽东会坚持在他的伙食费里支出。
|
毛泽东的管家
晚年毛泽东有位鲜为人知的管家,这位管家姓吴名连登,江苏盐城人士,陪伴毛泽东度过了整整 12个春秋,直到 1976 年 9 月将领袖的遗体护送到人民大会堂供人们瞻仰为止。 毛家整风 刻骨铭心 吴连登初进毛家,虽说国家已渡过困难时期,但日用品依然严格按计划供应。别的都好凑合,就是这肥皂——吴连登每月只有可怜巴巴的半块,洗脸洗澡洗衣服都得用,实在不够。当然,若以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身份去搞点,别说半块,就是 10 条也不费吹灰之力。可是,这是被毛泽东严格禁止的。 机会来了,吴连登将要跟随毛泽东去外地巡视,他心想,主席禁止吃喝早有所闻,用点肥皂牙膏总可以吧。但毛泽东早有指示:“我们每到一地,要尊重地方的领导和同志,不要搞特殊,不要给地方同志找麻烦。”他首先从自己做起,盖的铺的穿的包括牙膏牙刷肥皂,吃的喝的包括油盐酱醋,统统带上。吴连登凝视着一只只收拾停当的帆布包,心想,主席都这样,我们还有什么说的?于是彻底打消了念头。 他很快地清楚这铁的纪律源于 60 年代初的一次“毛家整风”,而这刻骨铭心的第一课,给他打下了至今都难以磨灭的烙印。 1959 年的庐山会议期间 毛泽东耳闻: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收了一些诸如水果、茶叶、丝绸等土特产。这天,他将跟随他长征、时任江西省副省长的汪东兴召上庐山,批示道:“你回来吧,主管第一办公室,你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风!汪东兴回到中南海后,对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认真进行整风。经过调查研究、批评和自我批评,摸清收受土特产问题,形成一份材料呈报毛泽东处理。“我的话你们就是不听,遇到暂时困难都过不去,脱离了群众,你们统统都给我滚蛋,还是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毛泽东大发雷霆,说到做到。不久,在汪东兴的主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人员调整。事情到此并没有打住,毛泽东根据那份材料统计的情况作出决定,凡是他身边工作人员收受的土特产一律作价,从他的稿费中向有关省市退赔,共计3 万多元。工作人员虽然没有掏腰包,但毛泽东这一有理有节有情有义的举措,对他们乃至吴连登这些后来者的教育都是终身难忘的。 入不敷出 难煞管家 吴连登介绍道:主席自60年代初将工资降为 3 级,每 月404.8元,一直至 1976 年他老人家去世,一直没有调过,主席每月工资常常入不敷出。平心而论,毛泽东的工资是挺可观的,可几下里一分就不见了。党费 10 元,房租水电、地毯家具 80多元,这是每月必须交的。每月伙食费百元左右;还要负责李敏、李讷、毛远新及江青的姐姐李云露的生活费,开始每人15元,慢慢加到25元,最后是30元。孩子们因事派公车,他要付车费;再加上有时招待民主人士,故旧老友及家乡亲戚的饭费、车费、住宿费、医药费等,就已经超过了300元。 毛泽东每年还有两项花费:吸烟和喝茶。 他吸烟比较厉害,有时一天要吸两三包熊猫牌香烟,每月烟钱至少得几十元。这在当时是一项不小的开支。70年代初,毛泽东改抽雪茄。生产雪茄的烟叶由北京烟厂选配料,用白纸和糨糊糊成一盒盒,毛泽东抽得津津有味。有时候一边看书一边就一根接一根地抽,一天下来要两三包。过量的吸烟,使得晚年的毛泽东咳嗽、气管发炎。医生建议少抽或不抽,谈何容易!这位老人毕竟抽了好几十年啊,开始身体很不适应,就时不时地从茶几上拿起雪茄,闻一闻,放下;又闻一闻,又放下,终于狠狠心,将烟灰缸、火柴盒统统收起来,以惊人的毅力于 1975 年戒了烟。 毛泽东喝茶同样吓人。每个月他要喝一斤多甚至两斤多茶叶,又得从他的工资中支出 30 多元。 毛泽东每年还有一笔不菲的支出。早在共产党创建初期,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借给他几百块银元,资助革命事业。毛泽东谨记心间,进城后每年春节前的两三天,他都要亲派秘书前往章府送上从个人稿费中取出的 2000 元,年年如此,一直坚持到章老在香港逝世。 在吴连登的记忆中,毛泽东很少请客,偶尔为之时,几乎是清一色的民主人士及同窗好友,没有请过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在丰泽园开会到深夜,他会说:“今天会开晚了,我请大家吃饭——面条一碗。”只要听到他发话,吴连登等顿时忙里忙外,将一碗碗炸酱面或打卤面端上来。“你们吃你们的,不影响开会。”毛泽东望着众战友吃着面条,接着说话,不用说,这顿面条毛泽东会坚持在他的伙食费里支出。 稿费八千 补贴李讷 1972 年,李讷生下了儿子效芝。她的工资仅有几十元,要买油盐酱醋、要请保姆、要买奶粉,再怎么省都不够。其父早有规定,孩子们参加工作,拿到工资,他就不再补贴了。他的理由是:“人民给了你待遇,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来没向父亲伸过手要钱的李讷束手无策了,只好找张耀祠求助。张耀祠觉得,李讷的要求合情合理,就写了张条子请主席批准。毛泽东阅后,不觉动了情,说:不要批了,你说该给多少钱?张耀祠哪好说个准数,就说:这回李讷开销小不了,给个几千块吧。毛泽东同意从稿费中给8000块。 吴连登没有将这8000 元全部给李讷,担心她万一用过头,再开口要就难了。他以李讷的名义存进银行5000块,交给她3000块。李讷感激地连声谢谢叔叔的安排。 很明显,毛泽东几乎每月都要拉饥荒。吴连登不得不过一段时间就给他写个报告,并当面汇报收支情况。毛泽东总是挥挥手,意思是不用说,然后画圈批准从其稿费里提 1 万元来补贴家用。 贵重礼品 一律归公 “主席,这些礼品都是送给你的,吃了用了都是应该的。”吴连登劝道。 毛泽东耐心解释:“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党有纪律,这些礼物不是送给我个人的,是送给中国人民的。如果说,你在我这个位置上,人家也会送给你的。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 说起世界上一些国家元首送给他的贵重礼物,那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金银器皿、象牙制品、民族工艺品、土特产品……应有尽有。不仅有地球上的珍宝,连月亮上的石头都有。 金日成对毛泽东怀有特殊的感情,几乎每年都给他送几十箱乃至上百箱的苹果、梨和无籽西瓜,大的西瓜重达五六十斤。退回去肯定不合适。他就让秘书开列一个名单,将水果分送中央各位领导人。 每当这时,吴连登总是想到毛泽东的几个就靠那干巴巴的二三十元穿衣吃饭的孩子,她们太清苦了。他还不敢向毛泽东请示,只能向汪东兴建议留点水果给李讷和李敏,她俩方可饱尝一顿瓜果的香甜美味。 侨胞感恩 致送燕窝 大约在 1964 年,印度尼西亚掀起了迫害我侨胞的浪潮,我国政府义不容辞地出面保护了他们。有侨胞出于感激之情,送给毛泽东的燕窝重达 31.5 公斤。燕窝之珍贵人所共知 ? 且不说今日每 500 克需 1 万元以上 ? 就是在当时也得四五百元一斤 ? 相当于毛泽东一个月的工资。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指示:“把它们全部送到人民大会堂招待外国人”。秘书徐业夫试探地说:“主席,是不是家里留……。”毛泽东摆摆手,打断道:“不用留,一点都不用留,全部送走。”于是,这 31.5 公斤的燕窝一克不少地送到了人民大会堂。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十年后的 1975 年,年迈的毛泽东已经行动不便,咳嗽哮喘,外加心力渐渐衰竭,身体日渐衰弱。吴连登就向张耀祠提出要给毛泽东增加营养,最好弄点燕窝炖汤。张找到人民大会堂党委书记刘剑 ? 这才发现当年的燕窝尚有 7 两。经汪东兴批准,由吴连登打了收条取回中南海。每次瞒着毛泽东在碗里加一点。直到这位伟人离世,也不知道那 31.5 公斤燕窝被他吃掉了7 两。 不过,延安人民送来的一点小米、红枣、花生等杂粮,是毛泽东从不拒绝、照收不误的礼物。吴连登常让厨师给主席煮点尝一尝。他喝着延安的小米粥,脸上往往流露出欣慰的笑容。有时候他又一言不发,专注地看着老区送来的杂粮一动不动……。 (摘自银湖/文 / 陈贻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