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30年:从精英到平民

八阕 http://www.popyard.org 科学界的“海归”们

“我深切体会到自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我一直期望能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特别是当自己在国外什么都有了的情况下,灵魂深处更在不断反思,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主任顾行发表示。

顾行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联。1978年,他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幸运儿。1986年,他入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预备班赴法国留学。“那时,我国的经济状况不是非常富裕,但国家还是拿出专项经费,资助青年学子出国深造。这更加深了我要学成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最终,在2004年,顾行发彻底放弃了法国农科院终身研究员的职位和法国国籍,回到祖国,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到遥感应用研究所工作。

“尤其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新的学成归来或者在国外曾经生活过的归侨侨眷越来越多了。”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组织与统战工作部副部长李浩然介绍,“很多人就像顾行发这样,20世纪80年代到海外留学,在国外学成之后,一直想找机会报效祖国。”

但对新的海外归国人员也不乏争议。一些人认为,他们从国外回来,要么是在外面呆不下去了,要么是想回来抢夺科研资源。

“并不完全是这样。”顾行发表示,“世界是多元的,人的情况更是多元的,不排除有些人是出于种种个人利益的考虑,但有的人的自我是大我,他的目标是把为祖国、为社会作出切实的贡献当成自己的一种幸福和追求,这种利己是高尚的利己。”

顾行发说:“人还是有精神追求的,否则,很多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而据记者了解,不少新侨在国外已经事业有成,对他们来说,回国意味着“抛家舍业”,有些人回国后的年薪不如在国外的月薪多,有些人甚至长时间与家人分隔两地,其生活状态有些令人难以想象。

“统战工作的内容之一是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做好他们的工作。从侨联的工作角度,怎么样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李浩然说。

中国科学院侨联以前的工作主要是针对老科学家的,比如解放前出国,或是上世纪50年代出国又回来的那批华侨,关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

“但对我国侨务工作来说,新侨是一个新事物,如何对待也是一个新问题。从中国侨联以至整个国家,目前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思路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从生活上的帮助可能要更大,工作上主要是希望给他们创造更好的交流平台。”李浩然表示。中国侨联现在每两年举办一次归侨侨眷创业成果交流会,以对他们的工作成果作一个展示。

“回来的海外归国人员,基本上都是研究所的科技骨干。”李浩然说。

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目前,承担“863”、“973”等重大国家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有一半以上是海外归国人员;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海外归国人员分别占66.67%、40%和30%以上。

顾行发表示,正是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科研领域的创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配套保障;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海外学子报效祖国、发展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和广阔的天地。

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看,从1847年容闳迈出国门留学海外算起,中国留学的历史经过了160年。这160年也是中国人对留学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并不断推动留学事业向前发展的一个过程。

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是中国近代赴海外留学第一人,也是中国人留学事业的拓荒者。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经过努力,他推动中国于1872年~1875年期间先后组织了4批共120名幼童留学美国。

容闳发起的幼童留学计划,被认为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开创了百年留学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批批富国强兵的栋梁之才,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1894年的甲午战争被誉为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其后出现第一次留学潮,直接为辛亥革命作了人才和思想舆论的保证。


八阕 http://www.popyard.org

“以强敌为师”,求救国救民的良方,成为一批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共识。在1896年清政府派出13名留日学生后,赴日留学渐成风尚。

1909年,清政府正式决定接受美国所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派遣学生赴美的经费后,出现了留学美国的热潮。

五四运动前后,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政府实行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人员的政策,为出国留学的管理与活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遣出国留学人员。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规模有所扩大。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了新的、更大规模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政策。当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中国派出首批52名赴美访问学者。随后,赴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陆续踏上求学旅程。

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中国留学工作的方针是“广开渠道,力争多派”。留学生大多是经过严格挑选后公费派出。这些留学生的回国,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文革”后人才断层的危机。

1992年,邓小平视察珠海留学人员高科技企业时说,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希望他们都回来。不管他们过去政治态度如何,回来就妥善安排工作。告诉他们“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1993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被写进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每年自费出国的人员,占当年出国留学人数的90%以上。

据教育部统计,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32万人。30年来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168倍。

在评价中国留学教育30年的走向时,北京吉利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蒋国华给出了自己的视角。他认为,留学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考量不仅重要而且是永远不可离开须臾的。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治挂帅”和“左”的思想干扰,在派遣留学生的问题上,尽管口头上说是出国学科技学经济学语言文化,但骨子里主要是政治考虑,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数上放不开。

“正因为这一点,才有小平同志关于‘要成千上万地派,不只是派十个八个’这句睿智的名言!”蒋国华说。

在蒋国华看来,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自费留学生的大规模增长,意味着我国留学政策的日臻完善。同时表明,我国留学政策已完成了从单一政治考量向留学教育本位的回归。

“这30年留学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与影响,早已足具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出国留学本质上是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但反过来又为30年改革开放注入了其他社会领域或许不可比拟的生命活力。”蒋国华表示。

从精英留学到全民留学

在不少学者看来,出国留学这30年,是中国由精英留学过渡到全民留学的30年。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走出国门享受国外的教育资源,也使曾经的“引来洋博士气走土博士”的现象渐成历史。同时,2003年,“海归”中开始出现大量“海待”,出国镀金已经不似从前那般风光。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海待”成因在于:每年都有相当数量在国内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加入出国留学人员队伍,其基础相对薄弱;出国留学一年获得硕士学位即回国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就业目标和地区选择相对偏小偏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为的“拥堵”现象;出国留学所选专业,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从众性、低成本、结业快、非稀缺和非重点急需等特点;混水摸鱼的“方鸿渐式”的留学生搅乱市场,从国外“野鸡”大学甚至短期培训班拿到一个身份暧昧的“洋文凭”等现象,使整个“海归”队伍口碑大跌;归来之后水土不服等等。

在顾行发看来,从精英留学到出现“海待”,这本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巨大成就。同时“海待”现象的出现,也在于中国的飞速发展,在于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甚至高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在一些中国人心目中,国外不再作为仰视的高地。有不少人出国只是以留学为名义的人员交往,他们出去更多只是游玩,在国内本来就是“国待”,出去回来,又被当做“海待”。

“‘海待’的出现,一方面是出国人员多了,各个层次的都有;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所要求的人才结构和水平更高了。总之,是个进步。”顾行发说。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到中国留学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一些人希望因此在中国能建立起各种关系,寻找与中国相关的发展机会。不仅是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更多人员到中国留学,包括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到中国留学的人数也在迅猛增长。

蒋国华援引教育部网站数据说,2007年来华留学人数突破19万人次,来华留学生数量、生源国家和地区数量、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的数量、我国政府奖学金数量4项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按国别统计,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和泰国。

但鲜有人知的是,在来华留学教育问题上,据蒋国华透露,直到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前夕,包括相当一部分高校的领导和专家都还认为,招收来华留学生不能收费。直到第三次全教会提出教育产业的思想,才冲破上述“招收来华留学生不能收费”的传统观念。

而正是在第三次全教会后不久,在教育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组织下,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才首先走出国门,办教育展览和招生。之后,来华留学规模逐年扩大。

“这使我们的人才选拔有更多余地,当然,也增加了我们选拔人才的困难。无论如何,要有平常心态,对人才选用,要看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简单去分‘土’和‘洋’。任何时候都不能走极端。既不盲目认为‘海归’、‘洋’的就好,也要认识一些回国人才的长处并理解他们的难处和所下决心。”顾行发表示。

顾行发认为,人才的流动和人才引进,有助于发现优秀人才,避免人才的使用死水一潭,或者近亲繁殖。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导致就业形势紧张,很多大学生、白领人士希望趁此通过留学海外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人们对留学的热情还在升温。

“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国的留学教育事业;留学教育,包括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又反过来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留学教育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促进剂。”蒋国华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