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2009年01月16日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历史,人生天天新开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员,导演还是观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2009年01月16日

巴以已经达成停火协议 将于72小时之内生效

【综合消息】据以色列《新消息报》当地时间15日晚间报道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已达成停火协议,协议将在15日之后的72小时之内生效。
另据以色列新闻网站Ynet报道,巴勒斯坦方面消息源称,停火将至少持续两周。
俄《纽带》网1月16日援引以色列《新消息报》的消息称,巴勒斯坦当局内部消息人士说,以色列和哈马斯已达成双边停火协议,协议自15日晚后的72小时内生效。另据以色列新闻网站Ynet报道,停火将持续两周时间。
据报道,协议中的停火条件之一是双方同意在加沙冲突区有国际观察员。与此同时,巴以也对加沙地区武器非法流通、取消加沙封锁、打开边境检查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对于以色列从加沙撤军日期也有所讨论。
更多停火协议细节还不得而知,但《新消息报》从侧面了解到,以色列要求哈马斯完全停止对以色列的行为。除此以外,以色列还制定了一个5000人的名单,规定这些人不允许通过加沙与埃及交界的拉法边境口岸。
《新消息报》说,如果在预定的停火期间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以色列会恢复军事行动。
早在1月15日就有消息传出,以色列同意了埃及方面提出的停火协定,但随后以色列否认了该消息。1月15日晚,受命以色列总理委托,以色列外长利维尼飞往华盛顿签署停止在加沙地区非法武器流通国际协议。该协议也是以色列停火协议的一个条件。

【时事点评】我们知道,14日,也就是中国中东特使“依次”访问埃及、以色列,并提出“五点主张”之后,哈马斯做了两件事:

第一,哈马斯组织正式宣布:该组织已经接受埃及方面提出的一项停火倡议;

第二,前往埃及进行相关谈判的哈马斯代表团在开罗宣布:已经向埃及提交了关于停火倡议的详细方案。

●在公开层面,在“停火条件”的问题上,哈马斯方面并没有做出任何让步

值得注意的是,该“详细方案”中明确包括了这么几条:以色列必须停止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并撤出加沙地带;开放加沙口岸;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以及停战后的重建工作。

对比哈马斯先前提出的三个停火条件(一:无条件停火;二:以军从加沙地带完全撤军;三:撤销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和开放包括拉法在内的所有口岸),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就内容而言,哈马斯提出的所谓“详细方案”并无新意、其实就是将早前口头表达的“三大停火条件”“详细”成了“白纸黑字”而已,也就是说,仅就“三大停火条件”而言,哈马斯方面并没有做出任何让步。起码在公开层面是这样的。

●尽管哈马斯没有做出任何让步,以色列仍然做了一个决定

然而,东方评论员注意到,就在中国中东特使访问埃及、以色列,并提出“五点主张”之后,以色列一面称赞“中方的五点主张很重要”,一面宣布“以将派高级谈判代表前往埃及,就停火协议与哈马斯进行‘决定性’对话”。

这就是说,尽管哈马斯在“三大停火条件”方面“没有做出任何让步”,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轮番斡旋”下,以色列仍然做出了“将派高级谈判代表前往埃及与哈马斯进行决定性对话”的决定。


●证明了我们之前的一个观点


在这里,我们提请大家注意这个重要细节,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是这么个细节,足以证明我们之前的一个观点,那就是:

首先,我们认为,不论是哈马斯以火箭炮袭击以色列境内的民用目标,还是以色列大规模进行武力报复,如果撇除“大国的战略意图”、仅局限在哈马斯或者以色列的层面上去看问题,那么,对哈马斯或者以色列而言,其本质都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为已经到期的“停火协议”做“展期”;

第二个目的,也是最为关键的是,那就是为“展期”后的“停火协议”附加有利于自己的“附加条款”。

其次,在“首先”的基础上,我们也认为,哈马斯之所以一俟“停火协议”到期就迫不及待地向以色列开火,是因为“停火协议”名义下的“经济围困”、“外交孤立”的确给哈马斯带来了重大困难,而随着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4年任期届满日子(元月9日)的临近,哈马斯必须一切手段为“必将再来一份”的“停火协议”附加某些前提条件,值得强调的是,这些“附加条件”即是哈马斯尽快摆脱持续了半年之久的经济、外交困境的需要,更是哈马斯继续寻求巴勒斯坦民众、特别是加沙居民民意支持的需要。


非常清楚,哈马斯想要的主要“附加条件”,除了那份已经到期、正等待“展期”之“停火协议”的大部分内容之外,就是“撤销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和开放包括拉法在内的所有口岸”;


而以色列之所以立刻展开猛烈报复,在于“停火协议”名义下的“经济围困”、“外交孤立”尽管给哈马斯带来了重大困难、但在“协议有效期内”,该“停火协议”并没能从根本上实现其“核心目的”,即:通过经济封锁让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哈马斯彻底失去民心,最终从经济层面彻底瓦解哈马斯政权的民意基础,同时削弱哈马斯武装的军事能力。

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上述“核心目的”,以色列也得用一切手段为“必将再来一份的停火协议”附加上自己想要的“附加条件”,非常清楚,针对那份有效期只有半年、已经到期、正等待“展期”之“停火协议”,它想要的主要“附加条件”大概要包括这么几点:

其一,“展期”后的停火协议最好是“长期”的,有效期起码要比原来的“半年”要长;当然,期限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埃及与加沙的边境线”上一直留有一个巨大的漏洞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众所周知,“停火协议”期间,长达半年多的政治、军事、特别是经济封锁虽然给哈马斯及加沙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哈马斯不仅没有彻底跨掉,加沙地区的“生活”也在继续运转,特别是,经过半年的封锁,哈马斯武装组织不仅仍然控制着加沙局势,还史无前例地获取了射程达40公里、可袭击以色列纵深的火箭,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在“埃及与加沙的边境线”上一直留有一个巨大的漏洞。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既然以色列愿意将这个“巨大漏洞”形容为“300条走私地道”,那我们姑且也这样认为。

但我们想指出的是,在“停火协议”有效期内,自哈马斯在埃及政府“装模作样”的不满中用炸药炸开了埃及与加沙之间的拉法口岸之后,旨在瓦解哈马斯执政基础、军事能力的“停火协议”也就被炸开了一个“巨大漏洞”,且一直就没有“真正地”堵上。期间尽管以色列数次对埃及政府表示强烈不满。

非常清楚,在以色列的严密封锁下,如果不是埃及政府出于“某种原因”睁一眼闭一眼,别说只挖了“300条走私地道”、即便是挖有“3000条走私地道”,也不足以让哈马斯政权、特别是加沙百万民众支撑到今天。


●令“原始动机”本就不纯的“停火协议”最终失效的“巨大漏洞”,并不在地下、而是在地上


显然,时至今日,地球人恐怕都知道,那个令“原始动机”本就不纯的“停火协议”最终失效的“巨大漏洞”,并不在地下、而是在地上;其性质也不是什么“走私”、而是“其它”;

值得强调的是,就是凭借这个“巨大漏洞”,不论是在哈马斯、还是以色列的面前;更或者是在哈马斯“背后势力”、还是以色列“背后势力”的面前,埃及不仅成功地为自己挣到了一份“举足轻重”的“角色”,并打算凭借这份“举足轻重”、在“填补”那个“巨大漏洞”的过程中,在西奈半岛恢复行使“全面主权”。

●中东政治地图的“重新绘制”


事实上,在连续数日的“焦点评论”中,我们已经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东政治地图的“重新绘制”。下面,在几则相关消息之后,我们将继续相关讨论,并形成本期的“焦点评论”。


印度称可接受巴方审判孟买袭击疑犯


  【新德里消息】据《印度快报》16日报道,在巴基斯坦15日对境内非法武装组织采取打击行动后,印度外长穆克吉表示可以不要求巴移交孟买恐怖袭击嫌疑犯,并接受巴方对嫌疑犯进行审判。
  报道说,穆克吉15日在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说,印度希望巴方将嫌犯移交印方,如果这很难实现,印度能够接受巴方自己对嫌犯进行公开和透明的审判。
  巴基斯坦15日逮捕了非法组织“达瓦慈善会”的124名成员,并关闭了该组织的5处营地。
  印度孟买遭遇恐怖袭击后,印方指控巴激进的伊斯兰组织“虔诚军”是袭击制造者,但“虔诚军”对此予以否认。“虔诚军”于2002年被巴政府取缔,该组织现改称“达瓦慈善会”继续活动。


俄外长:希望履行所有以前与伊拉克签订的合同

【莫斯科消息】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称,俄罗斯希望履行所有以前与伊拉克签订的合同,包括开发西库尔纳2号油气田。
拉夫罗夫在回答有关伊拉克项目命运的问题时说:毫无疑问,我们希望所有俄罗斯公司前几年签订的合同都能够得到尊重,我们正在就这个问题与伊拉克同行进行谈判。我们希望,这一切很快就能商定。
拉夫罗夫说:我们与伊拉克领导层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我经常会见我们的同行,我们的商业界、外交部和其它各部代表团经常前往伊拉克,我们感到伊拉克伙伴们也对发展经贸及其它领域的合作感兴趣。

欧盟警告:将因供气危机而重审与俄乌的关系

【布鲁塞尔消息】据媒体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约翰内斯·莱滕贝格尔星期五称,如果俄罗斯和乌克兰不能在最近找到过境向欧供气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的话,欧盟可能重新审视与两国的关系。
他在布鲁塞尔对记者说:“如果这个休息日或者下周还不能达成正面协议的话,我们将重审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关系,并且做出评估,我们是否能够像往常一样进行生意往来。”
俄罗斯和乌克兰从2008年12月底开始就无法就向乌克兰供气以及过境乌克兰对欧洲供气的条件达成协议。欧洲使用的天然气中超过四分之一是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购买的。


【时事点评】在之前的讨论中,针对这一轮中东冲突,我们曾经提出几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

第一:欧美早前“放风”准备用于交换的中东、中亚、南亚、南欧等战略利益,由于欧美关系被金融危机“突然置于金融对峙”的状态,在“停火协议”到期后突然面临无法“按时交割”的窘境。
第二:早已在中东、中亚、南亚、南欧(科索沃)方向达成“一揽子交易意向”的欧美,由于中亚、南亚方向(对美国而言)的相关利益与中东方向、科索沃方向(对欧盟而言)的相关利益,一方面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进行“利益交割”、另一方面、又因为“交割时间”上已经到期,因此,引发此轮中东冲突的一个“战略因素”,在于巴以之间的“停火协议”必须以“再来一份”的方式进行“展期”。

第三,表面上看,对欧美而言,“展期”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第一”再争取点儿时间;

●华盛顿,仍然在“苦等”欧盟的阿富汗配合、巴基斯坦配合

东方评论员注意到,就在刚才,美国国防部的官员还在声称“正在制定撤军计划”,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显然,仍然在着手自伊拉克撤军的华盛顿,仍然在“苦等”欧盟的阿富汗配合、巴基斯坦配合。


●英国外交大臣14日展开了“印度一游”,并在15日于英国媒体上发表文章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个时候,英国外交大臣14日展开了“印度一游”,并在15日于英国媒体上发表文章,“公开质疑”质疑“反恐战争”概念,称此概念遭“误导和误解”。至于这位外交大臣在文章中给出的“正解”,由于事关重大,我们不妨将他的主要观点罗列如下:

米利班德15日在英国《卫报》发表评论文章说:

一:米利班德文章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提出“反恐战争”概念。这一概念起初收到团结民众的积极效果,最终却被“误导和误解”。

二:他分析,“反恐战争”理念予人存在一体化跨国敌对集团的印象。这个集团由乌萨马·本·拉丹及其领导的恐怖组织“基地”为代表。实际情况是,各恐怖组织在动机和特性方面不尽相同,并不存在想象中的联合体。尽管不同恐怖组织均采用恐怖手段以求达成目的,但它们目的并非一致,合作也体现“机会主义”特性。

三:他认为,越是把恐怖组织划为统一阵营,越是在温和宗教团体与极端主义组织之间、正义与邪恶之间划定简单界线,就越是陷入企图整合恐怖势力人物的圈套。

四:米利班德还说,提出“反恐战争”概念,旨在团结民众反对共同敌人,但团结不应建立在共同敌人基础上,而应以共同价值观和理念为基础。

五:米利班德表示:以“战争”为修辞,意味回应恐怖须以军事手段为主;宣扬“反恐战争”即为宣扬使用武力。

六:米利班德以孟买恐怖袭击为例说明,摧毁恐怖组织、审判恐怖分子固然重要,但印度、巴基斯坦两国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领土争端,才是消除地区恐怖阴影的根本。

七:他还说,以色列进攻加沙所引发争议也与“反恐战争”概念有关。

●就“时间顺序”来看,这篇文章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针对南亚局势的一个总结性文章”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英国外交大臣的这篇文章,是在15日见报的,也就是说,在动身访问印度之前,即便他还没来得及将稿件投送出去、最起码也已经完稿了。显然,“鞍马劳顿”中是写不出这份“费尽心机”与“用心良苦”的(这一点,稍后再做展开)。

因此,就“时间顺序”来看,这篇文章的意义首先在于:这是英国外长为“对其印度之行”提前撰写的“总结性文章”,也是针对南亚局势的一个总结性文章。


●针对南亚局势,我们也曾提交了一份“总结

巧合的是,在之前的点评中,结合印度向中美“同时提交”所谓的证据,针对南亚局势,我们也提交了一份“总结”,其要点如下:

第一:我们认为:印度只提供给“中美”两家、而不提供给欧盟、或者俄罗斯第三家,这分明是让“中美”两国“共同裁决”,共同为孟买恐怖袭击案做“结案”报告,“共同”为“印巴关系”、特别是“孟买恐怖袭击后续发展”做出“宣判”。

第二:我们还认为:由于中美每个人手上都只有50%的投票权,“国际社会”是很难指望“中美”共同做出一份或让印度有根据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进行反恐打击、或让巴基斯坦立刻洗脱嫌疑的“结案报告”来的。


●印度将在“继续等待”中保持战略灵活性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特别重要的是,仅就外交层面而言,印度向“中美”两国同时提交“巴基斯坦政府机构与恐怖袭击孟买之间关联证据”的“狡猾”是明显的:这即是将决定南亚局势走向的决定权抛给角力于巴基斯坦的“中美”,同时又可以对“美元”及“欧元”有个交待,最后,还可以在印度与南方阵营的中游砥柱“中俄”之间留下战略合作空间。

也就是说,由于那份证据的内容已经被印度“明确定性”为“巴基斯坦政府机构与恐怖袭击孟买之间的关联”,那么,只要华盛顿无法让北京做出“印度所期望的”、也就是“美国所期望的”、当然也是”欧盟所期望的”结论的话,那么,印度就只能在“继续等待”中,在“中欧俄美”之间,或者在北约与上合之间、在北方与南方之间“保持战略灵活性了”。


●米利班德对印度的访问,即是“上述战略构想”的终结,也是“一个全新战略”的开始

在上述回顾的基础上,我们再去拜读米利班德的“总结性文章”,也就不难看出这么两点:

首先,米利班德以孟买恐怖袭击为例、给出的“摧毁恐怖组织、审判恐怖分子固然重要,但印度、巴基斯坦两国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领土争端,才是消除地区恐怖阴影的根本”之观点,表面上是他对“中美”共同为“印巴关系”、特别是“孟买恐怖袭击后续发展”做出“有利于欧美之宣判”的“裁决结果”不抱希望,但“实质”上却是他对“欧美”拟定的、借“印度911”的契机、以反恐战争为手段、通过引发克什米尔战争的方式切入南亚、在“克什米尔战争的后续发展中”将克什米尔打造成欧盟、美国、或者北约的,用于遏制、封锁中国的“南亚触点”之战略构想“不抱希望”。

显然,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就非常理解米利班德的“投稿习惯”了:他之所以选择“在访印旅途期间”投稿,并质疑布什的“反恐战争概念”,或许是想表明这么一点,那就是:他对印度的访问,即是“上述战略构想”的终结,也是“一个全新战略”的开始。


●这个所谓“新战略”的“原理”并不新鲜

其实,通过米利班德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所谓“新战略”的“原理”并不新鲜。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米利班德还说,提出“反恐战争”概念,旨在团结民众反对共同敌人,但团结不应建立在共同敌人基础上,而应以共同价值观和理念为基础。


非常清楚,说了半天,所谓“新战略”的“基础”就是“西方民主价值观”,我们也就不难明白,米利班德对“反恐战争概念”的“质疑”,其“性质”并非是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反思。


●米利班德对“反恐战争概念”的“质疑”,只能解读为一种英国“为了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而主张欧美必须进行战略调整”而已


请大家再注意这一句话,原文是:米利班德文章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提出“反恐战争”概念。这一概念起初收到团结民众的积极效果,最终却被“误导和误解”。

显然,米利班德、或者英国人,是非常讲究“外交技巧”的,上面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这么两点:

首先,他对美国提出“反恐战争”概念的“质疑”,仅局限在“反恐战争”的“提法”上,原因是这种“最初起到了积极效果”的“提法”,最终却被“误导和误解”,因此,他的质疑不仅不能解释为反对“反恐战争”,更不能解释为“反对美国”、或者与美国拉开距离,而只能解读为一种英国“为了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而主张欧美必须进行战略调整”而已。



●由于南亚局势无法破局,中东局势终于走到了“嬗变的前夜”

众所周知,在南亚这个地方,大部分国家都是按照“西方民主政治”模式运行的,印度是的,巴基斯坦也是的、孟加拉国也是的;在中亚,大部分国家也是的,甚至那个在北约多国部队占领下的阿富汗,其政体也是按照“西方民主政治”模式运行的。尽管这个民主中央政府的政令出不了喀布尔城。

值得强调的是,在中东那块地方,按照“西方民主政治”模式运行的国家也不在少数,以色列是的,埃及是的,黎巴嫩是的,即便是仍然没有正式建国的巴勒斯坦、仍在美军占领之下的伊拉克也是的;不仅如此,占据欧亚大陆桥的土耳其也是一个“西方式民主国家”。

在摆出这些“事实”之后,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尽管米利班德的文章更多是在针对南亚局势,但是,在看清楚了米利班德(英国)的“真正意图”后,我们不能不感叹一句,由于南亚局势无法破局,中东局势终于走到了“嬗变的前夜”。


●几个重要观点
大家知道,在之前的点评中,首席评论员曾经给出另外几个重要观点,即:

第一:在这场中东冲突的后续发展中,土耳其是否会领衔维和、及土耳其最后是选择欧盟还是美国、这都是后话,最关键的是,从中东官员放出“方方面面至少应该接受一只来自中东国家的军队维和”之意图来看,从土耳其“已在等待请谏”的架式、及埃及有意在西奈半岛恢复全面主权的意图来看,中东核心国家的“利益观”、在欧美的“金融对峙”中、在欧美一系列“中东、南亚、中亚、南欧战略合同”面临着“到期无法交割”的尴尬中,已被全面激活。

第二:我们认为,一旦“停火协议”果真向“中东国家”自己维和的方向演变,那么,欧美之间,或者大中东计划与地中海计划之间的竞争,更或者“中欧俄美”的大国角力,也就会在“中东国家”的最后选择中趋于白热化。

第三,我们还认为,在“第一”与“第二”的基础,大家应该不难看出,如果有“外力”的大力策应,中东国家就有可能在“大国”的角力中,依靠自身优势,慢慢形成一个、或者几个“核心集团”,站在“欧美”之外、中东之上的角度,去关注、并追求中东自己的核心利益。


●米利班德的这篇“自南亚做起的”文章做得“非常之大”


第四,在米利班德用一篇文章,外加一次访问终结了“以反恐战争方式切入克什米尔问题的战略构想”、并启动“以民主价值观构建一个反恐战线的新战略”的“最新发展”下,我们再去审视“第一、第二、第三”,也就不难看出,米利班德的这篇“自南亚做起的”文章做得“非常之大”。

●米利班德的“新战略”,其意图在于找到一个“好办法”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从根本上讲,在欧美处于金融对峙的情况下,在欧美的一连串、旨在缓解欧美金融对峙的战略交换随着“停火协议”到期却“无法按时交割”的情况下,在“三边撕裂”仍然以远高于“南北撕裂”的烈度“继续撕裂”着的情况下,米利班德的“新战略”,其意图在于找到一个、即可以“最大限度缓解‘三边撕裂’”、又可以“最大限度拆解‘南方阵营’”的“好办法”,显然,这个“好办法”最终目的仍然是一个,那就是在全面拆解“南南合作”的过程中,全面激化“南北撕裂”的烈度、为欧美最终化解“源生于欧美金融体系内部的金融危机”、并继续掌控国际金融主导权、世界事务话语权找到一条出路。


●从最高层面“直接瓦解”南南合作的“战略构想”已处于”玩不下去了”的状态


我们知道,在“印度911事件”的后续发展中,“欧美”之所以上蹿下跳,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挑起印巴冲突、点燃克什米尔战争,最终将中国拖进战争,直至令“中印”这两个“南方大国”全面对立,从而“自根子上”彻底瓦解“南南合作”。在这个基础上,之后再伺机行事,其中,利用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以各种救市名义”产生并大量囤积的欧元、美元流动性,借机兼并印度经济,最后以西方资本掌控下的印度经济为“战略工具”,或替代中国而提供产品、或替代中国而提供市场,从而全面冲击、至少是严重干扰中国、或者南方经济体,就是一个战略选择项。

显然,由于印度政府在最后关头耍起了“滑头”,旨在从最高层面(中印都是南方大国)“直接瓦解”南南合作的“上述构想”、实际上已经处于”玩不下去了”的状态。


●米利班德的这篇文章不仅没有“放弃南亚这篇文章”的意思,反而有“南亚的文章中东做”的意图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我们之所以说米利班德的这篇“自南亚做起的”文章做得“非常之大”,就在于他不仅没有“放弃南亚这篇文章”的意思,反而有“南亚的文章中东做”的意图。


●再谈金融危机下的“美国应对策略”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对金融危机下的“美国应对策略”加以归结,那就是:尽可能地激化“南北撕裂”、让激化之后的“南北矛盾”将急于抢班夺权的欧盟“挡回”美国这一侧,从而弱化“三边撕裂”,并以此作为巩固北约的最大利器、从而为“西方世界(实际上是美国)”战略上全面翻盘的“最后一搏”做准备,即:以北约的名义、或“军事解决”伊朗、或以“军事解决”伊朗问题相威胁、凭借北约的海上优势,迫使中东国家(包括伊朗)“必须站队”,直至实现将整个中东纳入“北约(实际上也是美国)”的控制、之后,再依靠能源、金融优势,彻底解决中亚、南亚国家的“倾向性”问题,最终将“中俄”的战略防线压缩至各自的国境线。为最终以民主、或者经济手段,全面解体“中俄”这两个极具战略潜力的大国做战略准备。


●米利班德发表这篇文章的“着眼点”,恰恰在于启动该战略的第一步

非常清楚,米利班德发表这篇文章的“着眼点”,恰恰在于“尽快启动”该战略的第一步,即:以北约的名义、或“军事解决”伊朗、或以“军事解决”伊朗问题相威胁、凭借北约的海上优势,迫使中东国家(包括伊朗)“必须站队”,直至实现将整个中东纳入“北约(实际上也是美国)”的控制。


●米利班德发表这篇文章的“玄机”之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看“第一”及“第二”,也就不难看出,在中东核心国家的“利益观”已被全面激活的“不利情况(在中俄伺机介入的背景下,这明显有悖于欧美操纵停火协议、共享中东话语权的初衷)”下,如何“因势利导”,顺势将“北约框架”投进中东,似乎正是米利班德发表这篇文章的“玄机”之一。


●向中东空投“北约”,视局势发展,必对地中海计划与大中东计划产生“不同的影响”

显然,向中东核心地带空投“北约”,对欧盟地中海计划与美国大中东计划的“具体影响”是不同的,假如局势果真发展到“身份独特”的土耳其(即是伊斯兰国家、又是北约成员国、却不是欧盟成员;即地处中东、又濒临地中海)领衔“加沙维和”,那么,就如我们在之前点评中所提及的那样:也就意味着中东将出现更加复杂的局面。

首先,在美国人可以想像着先将“北约”“诳进”中东,之后再强化北约、利用北约这个军事组织为其“大中东民主计划”服务;至于以北约的名义、或“军事解决”伊朗、或以“军事解决”伊朗问题相威胁、凭借北约的海上优势,迫使中东国家(包括伊朗)“必须站队”,直至实现将整个中东纳入“北约(实际上也是美国)”的控制、等一系列战略构想,从此也就有了基础。

其次,在美国梦想着利用北约的同时,欧盟也可以想像这样一种可能性:一旦战略上需要,一旦北约被“俄欧新关系”所部分替代并弱化,就接收土耳其加入欧盟,那也就意味着欧盟、或者“地中海联盟”的军事力量已经进驻了加沙。



●“成份”问题可能成为“外力”顺势打破中东政治地图的一只“锒锤”


最后,在是否接受土耳其领衔“加沙维和”的问题上,中东国家也将面临一系列选择。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中东的另一个核心国家-沙特恰恰不是什么“西方民主国家”,这也就为“中东维和部队”带来了一个“成份”问题,也就是说,在这只维和部队究竟是“只能”由所谓的“民主的中东国家(比如埃及、土耳其、伊拉克等)”组成,还是“可以包括”诸如沙特等这类的“非民主中东国家”,就可能成为“外力”顺势打破中东政治地图的一只“锒锤”。

●对欧美而言,硬性划出一条“敌我识别”的又有何不可?

显然,实际上,在“某些外力(欧美)”的眼里,只要其全球战略需要,那么,在“只能”与“可以”的背后,在“地中海”上、或在“大中东”中,以所谓的“民主”为标准、以所谓的“自由”为准绳,硬性划出一条“敌我识别”的又有何不可?

以土耳其和埃及为例,在开始的时候,这两个国家的利益也许可以自“欧美”手上拿到,比如让埃及恢复在西奈半岛上行使全面主权、并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或让土耳其领导中东维和部队进驻加沙、部分满足土耳其的政治抱负。

但是,这些“民主”的、且愿意配合的中东国家都不怎么产石油,如此一来,被挤占了“角色”的沙特等产油国又做何感想?另一个虽然“民主”、但不为“欧美标准”所认可的民主国家--伊朗是否接受?如果沙特与伊朗这两个中东核心国家都“委曲接受”那还好,如果不接受,那么“中东政治地图”也就必然大乱。


●欧盟恐怕也在“认真盘算”中东政治政治大乱局的利弊得失。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沙特为主的海合组织已经“放风”准备建立海元的背景下,在向来支持哈马斯的伊朗在这次中东冲突中“大体保持低调”的背景下,可以想像的是,随着中国中东特使的出访中东,特别明显的是,随着俄罗斯军方公开放言“正在考虑在中东、比如叙利亚设立军事基地”,“欧美”之外的“外力(中俄)”,与沙特、伊朗一样,显然也“关注”到、并“警惕”着、还打算“不妨利用”这种可能性;即便因中东再起冲突、令地中海计划无法展开、而大受打击的欧盟,恐怕也在“认真盘算”中东政治政治大乱局的利弊得失。


显然,在这里,即便以最简单的划分方式,按“民主与否”为“标准”将中东国家一分为二,那么,最后也将产生三个阵营,一个是以埃及为代表的民主阵营,另一个,则是以沙特为代表的“非民主”阵营,再加上一个“搞民主选举政治”却不为西方所认可的伊朗,中东也就被首次、人为、明确地“一分为三”。

如果再考虑到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这些个“政治变量”,考虑埃及、土耳其虽然不产石油、却把守着海上、陆地石油运输线的“经济事实”,特别是考虑到有钱搞“海元”的国家,不仅没有力量保护自己、反而是中东国家中“军事能力最弱”一群的“军事事实”,所有这些,都为中东现有政治地图破碎之后、“外力”随时以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的方式“全面介入”提供了“种种可能”。


●能从一张“破碎的中东政治地图”中最终获利的,一定是“最能团结人”的一方

非常清楚,因南亚的无法破局,这场如期到来的中东冲突、实际上已经启动了中东现有政治地图的“破碎进程”,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有的人”急于打碎,好将“北约框架”空投进去的同时,也“有的人”在静候“砰”的一声,好在“请柬”的邀请下,在地中海沿岸、甚至中东腹地、以为“某种新货币”提供支撑的名义建立军事基地,更“有的人”期望在“外力的平衡”中,最大限度地谋取自己的那份核心利益,因此,对“欧美”而言,或者对“中俄”而言,“打碎”现有中东政治地图后,其“利弊得失”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肯定的是,在所有的“外力”中,能从一张“破碎的中东政治地图”中最终获利的,一定是“最能团结人”的一方,一定是在全球诸多利益中,与其它方利益最为重叠的一方。


●在一连串“提醒”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美国“被提醒”的次数最多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再去观察“欧盟警告将因供气危机而重审与俄乌的关系”这条新闻,也就不难看出,这更多地是在以“重新审视亲美的乌克兰总统的政治地位问题”来提醒美国;

在这个层面 上,我们再去观察“美国商务部发表声明说,中美已经就增加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达成了原则性协议”的消息,也就不难看出,这更多地是在以“万不得已,美国准备向中国的‘北上战略’做出让步”来“提醒欧盟”;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再去观察“捷克驻华大使格雷普尔、欧盟驻华大使安博、瑞典驻华大使林川在捷克驻华大使馆共同举行了中外记者会,介绍捷克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欧盟与中国关系发展的前景”的新闻,也就不难看出,欧盟轮值主席国驻华大使显然在代表欧盟强调“欧盟与中国关系的重要性”,在代表欧盟向中国强调“在捷克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无意再打达赖牌”的态度,并以“欧盟赞赏中国军舰在亚丁湾护航行动”来“提醒美国”;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再去观察俄罗斯继续强调“有意加强与欧盟新关系”、及“乌克兰愿意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天然气消费国峰会”,并强调“准备在近期举行上合有关阿富汗反毒问题会议”的消息,也就不难看出,这即是在提醒“中美”、但也是在提醒“欧美”,更是在提醒“美国”。

从上面的一连串“提醒”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美国“被提醒”的次数最多。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对华盛顿而言,“被提醒的次数最多”显然是个“坏消息”,这个“坏消息”有多坏,我们不打算展开,请大家对比我们一再强调的“美国应对策略”就可以知道,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再次转述如下:

针对金融危机的“美国应对策略”:尽可能地激化“南北撕裂”、让激化之后的“南北矛盾”将急于抢班夺权的欧盟“挡回”美国这一侧,从而弱化“三边撕裂”,并以此作为巩固北约的最大利器、从而为“西方世界(实际上是美国)”战略上全面翻盘的“最后一搏”做准备,即:以北约的名义、或“军事解决”伊朗、或以“军事解决”伊朗问题相威胁、凭借北约的海上优势,迫使中东国家(包括伊朗)“必须站队”,直至实现将整个中东纳入“北约(实际上也是美国)”的控制、之后,再依靠能源、金融优势,彻底解决中亚、南亚国家的“倾向性”问题,最终将“中俄”的战略防线压缩至各自的国境线。为最终以民主、或者经济手段,全面解体“中俄”这两个极具战略潜力的大国做战略准备。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一旦中东现有政治地图被打碎,作为中东现有格局即得利益者,最不可能获利的反而是美国自己。在这种现实下,美国人敢为了能走到“应对战略”的“第二步”而不顾一切地打碎它吗?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在下期的“焦点点评”中,我们将结合“相关发展”、继续跟踪这个话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