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中德关系

77、78级是中国现代化征途中一种精神的代名,中国史上的特殊群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柏林首相府采访默克尔和温总的记者会。照例两个人分别先发表一段讲话,总结一下会面的议题,然后才是记者的提问。因为不是同声传译,所以需要说一段,然后停下来等翻译。于是趁机观察两个人在不说话的时候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默克尔在听到翻译温总的话,夸德国总统懂中国和金融,外长为两国关系发展贡献很大的时候,马上笑了起来,不知道是否想起了,07年因为她用私人名义见达赖,两国关系出现困难,德国外长为此来了不少次北京。在听到翻译温总说,世界汇率波动像过山车,责任不在中国,她望着温总,不停的点头。

  温总则保持一贯的温和表情,身体站得很直,不像默克尔,总是在那里转来转去,因为温总的总结和回答比默克尔长很多。不过当翻译默克尔说,两个人谈到了西藏问题,德国愿意提供建设性的贡献,在一个中国的基础上。温总的表情变得严肃,看得出来在思考如何回应。果然,在默克尔的开场白之后,温总在他的开场白中说:如果说这次会谈的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果合作应对金融危机。

  不过西藏问题,对于德国媒体来说,这是除了金融危机之外,中德关系之间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好在默克尔一开场就讲述了立场,因此德国记者没有再追问,两个问题,一个关心中国汇率,一个关心中国的刺激经济方案,德国企业是否可以参与。不过听当地电台的新闻,两个领导人在这次有关西藏问题上的态度,占的篇幅远远超过两国如何加强经贸合作,以及抗击金融危机。

  其实这次来德国,带着一个疑问,说到达赖,如果把默克尔和萨科齐来比较的话,在我看来,和达赖见面,前者是因为信念,后者则是因为选票,如果说到在西藏问题上的强硬程度,或者准确一点说,关注程度,默克尔要大得多,为何这次温总的欧洲之行,就是要变成环法之旅呢?为何不能像和德国一样,既然已经过去了,大家还是冰释前嫌呢?

  不过在请教了中国的外交官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些。这里面有一个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问题。德国在07年9月的见面之后,最终在西藏问题上做出了公开承诺,之后默克尔多次到中国,现在才算是两国关系恢复到健康正常的局面,所以,中法关系要恢复正常,还需要时间,至于态度,前总理拉法兰,前总统希拉克马上要访问中国,相信这个下台阶的动作,马上就要开始。一个观察点:四月份在伦敦的二十国峰会,胡总会不会见萨科奇。


  不过如果把中法和中德关系来比较,一个长驻法国的同行提醒我一点,法国虽然是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国家,但是中法的合作,更多的是文化,是虚的,不像中德,更多的是经贸,这才是实的。

  看看数据,中德贸易占了中国和欧盟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两国去年贸易额突破一千亿,提前实现之前定下来的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德都是依靠制造出口的大国,金融危机使得两国的实体经济受影响,而中国的刺激经济一揽子方案里面,四大方面,其中一项就是进行技术改造,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这次德国向上海出售磁悬浮核心技术,德国当地的学者指出,表面上德国公司好像亏了,实际上,德国公司别无选择,因为虽然拥有技术,却没有可能在德国落实,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多。而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在德国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对于德国来说,提供了他们急需的工作岗位。这次三一重工宣布投资差不多一亿欧元,为当地可以创造一千个工作职位。

  温总在德国逗留不到二十小时,晚上十二点从瑞士赶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和默克尔早餐,除了中间见了一下外长,在离开德国前,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和默克尔在一起,双边会谈,工作午宴,参加经济合作论坛发表讲话。德国媒体说,邀请温总共进早餐,是默克尔回包上次访问中国,温总陪她早上散布的安排,也希望能够有一个开诚布公的气氛。一个半小时,温总事后透露说,两个人都没有按照预备的稿子来谈,是推诚置腹的。

  时势比人强,在金融危机下,政客们明白,这个时候,合作才是最实际的。就算是德国对中国一直持批评态度的绿党,之前都要求默克尔和温总的会谈要有建设性。德国商界最希望的,是默克尔可以转达,商界对中国可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忧虑,而在这一点上,他们应该放心了,因为温总在记者会上,论坛演讲上都公开表示:中国不追求贸易顺差,欧洲之行结束之后,中国商务部就会派出采购团到德国。作者:闾丘露薇

safying 发表评论于
感觉此女是政客无德,作出殷勤状也是阳奉阴违的临时举措;
感觉温总理此行要扭转局面还是很艰巨的。。。。
这帮欧美喝人血惯了的政客不会这么快就转变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