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落英/九派神州
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在中国民众中较早地形成了中华一统(对内)和世界大同(对外)的理念。在这种思维的框架中,殖民主义没有任何市场。所以郑和虽然七次下西洋,但并不想趁机建立中国的世界霸权。
1582年—1610年,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曾定居中国(明朝),对此感到难以索解。他说:
“这一点似乎很出人意外,在一个几乎可以说疆域广阔无边、人口不计其数、物产多种多样而且极其丰富的王国里,尽管他们拥有装备精良、可轻而易举征服邻近国家的陆军和海军,但不论是国王还是他的人民,竟然都从未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他们完全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并不热望着征服。在这一方面他们截然不同于欧洲人;欧洲人常常对自己的政府不满,垂涎别人所享有的东西。现在,西方诸国似乎被称霸世界的念头消磨得筋疲力尽,它们不能象中国人那样在长达数千年的时期里所做的那样,保持其祖先留下来的遗产”。
在利马窦说这番话的时候,西班牙的无敌大舰队刚刚被英国人消灭(1588年),而再过一些年,长时间蹂躏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就开始了。难怪这个热爱和平的教士要发出这样的慨叹。
可是经常有一些不熟悉历史的青年朋友做这样的推论:中国的国土怎么会这样大,肯定是侵略其他国家得来的,否则没门!当别人给他们解释的时候,他们又缺乏听取的耐心,只是一个劲喊“不懂”。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在大约4000年前,夏和商开始建立国家的时候,是在黄河流域。夏的始祖大禹都阳翟,是在山西南部,后来又迁到河南登封。商朝迁都很多,开始在亳,后来迁殷,最后是朝歌,基本在河南境内。由此可以推断,那时的华夏族占据的地面就比较大,而其他的古文明占地小得多。古埃及文明沿着尼罗河,面积不超过4万平方公里。巴比伦在两河之间,算上整个“肥沃新月” 地带,不超过10万平方公里。古印度文明先是沿印度河,后来沿恒河,面积也不大。希腊古文明只有几千平方公里。而中国古文明占地上百万平方公里。据余秋雨教授的推算,中华文明的面积比其他四个古文明的面积加在一起还大20倍。这是其他古文明都灭亡而中国文明没有灭亡中断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从一开始就大,而且大得多。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这块土地上存在过许多国家,有华夏族建立的,也有夷族建立的。但是,这些国家和现代意义的国家不同,他们都承认周天子是共主,尽管周天子没有什么权。各国在征战中互相抢夺土地人口,但他们一旦抢到一块土地,就把土地上的人民算作自己的人民。基本没有听说有把敌国人民掠为奴隶的事情发生。孔子虽是鲁国人,但他周游列国,哪里的国君用他,他就要在那里施展“治国平天下” 的抱负。有的人说,台湾和大陆明明彼此独立,为什么说是只有一个中国,理解不了。其实虽分立而仍为一国是中国人的老概念了。战国七雄互相独立,彼此征战不已,但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他们征战是为了统一。如果秦始皇的运气没有那么好,那楚国、齐国也可能统一中国。
秦统一中国以后,中国的幅员就基本确定了。北边是长城(也就是燕山山脉),西边是四川境内的大雪山一线,南面是南岭,这个范围就是当时的农耕区域,大约3、4百万平方公里,跟现在的印度面积相当。直到明朝,疆界与此变化不大,还是以长城为北界,西边到大雪山。但是,随着新农业区域的开垦,国界有某些扩展,如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南岭以南地区等,扩展并不算大,包括的还是农耕地区。我们考察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宋等统一的大朝代,其版图都是相似的。唐朝国势强盛,在西域方面控制得多一些。注意是控制,当地人仍是十分自治的。较大的版图出现在元朝和清朝,由于统治民族是少数民族,他们控制了大面积的少数民族地区,但这些地区,并不是中国用武力夺来。
中国人民是和平的人民,但哪朝哪代都有战争,这些战争大致可分为三类:农民起义的战争,各派军阀之间的战争,中央政府与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这割据势力包括中国内部军阀的割据势力和少数民族割据势力。现在专论这类战争。
这些少数民族割据势力跟现代的国家不同,他们多半是一些游牧民族,在势力弱时,他们就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和册封,在势力强时,他们就闯进内地攻城掠地,甚至推翻中央政府取而代之。这种割据势力在当今世界也存在,如缅甸的掸邦、克钦邦的部族武装,印度东北部的那加和米佐族武装都是这样的例子。伊拉克、土耳其边境上的库尔德人武装也是类似的例子。
中国历代政府,都与这种少数民族割据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秦朝,始皇派蒙恬驱逐匈奴;汉朝,武帝派卫青、霍去病驱逐匈奴;三国时,曹操曾经东击乌桓,诸葛亮曾经在南方七擒孟获;南北朝时的北魏曾与柔然长期交战;隋炀帝曾经三次东征高句丽;唐太宗曾经驱逐突厥,东征高句丽;宋朝的边患最为严重,曾经与辽、金、西夏、蒙古进行长期的斗争;明朝为了防备蒙古瓦剌部的侵扰,在北方边境大筑长城。
这种民族间的战争,不是简单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国中央政府在受到侵扰时不得不使用武力制止侵扰,而一旦制止了侵扰,就回到原来的边界,是一种“维持秩序” 的战争。当少数民族武装特别强大,占了中国的一半,如金的情况,那种战争就带有中国内战的性质。总之,无论那种情况,中国政府进行的,都不是侵略战争或征服战争。
由于隋唐两朝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常被人指为中国对外侵略的例子,现在来考察一下这个战争。
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扶余,东边有沃沮。高句丽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高句丽对东汉的进攻袭扰有如下例证:
105年春,高句丽人寇略辽东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斩其渠帅;
118年,高句丽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121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丽,被高句丽用诈降计打败,死伤二千余人;
同年夏,高句丽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侵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
同年冬,高句丽太祖王合马韩、秽貊共万余攻玄菟郡,汉军得到两万夫余军的援助,击退之;
146年 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
在南北朝时,高句丽产生了雄才大略的广开土王(好太王),趁中国分裂的机会,好太王从后燕王慕容熙手里夺取了辽东,从此牢牢地控制了这个地区。从太祖王首次进攻辽东,到好太王最后占据辽东,整整经历了300年,此间,经过了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实现了十几代国王的梦想。
在军事斗争的同时,高句丽与中国的各朝代都有联系,接受中国帝王的册封。例如:
413年,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乐浪郡公,高句丽王;
420年,宋武帝封长寿王征东大将军;
435年,北魏世祖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79年,齐高帝册封长寿王为骠骑大将军;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6年,齐明帝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将军;
502年,梁武帝萧衍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大将车;
520年,梁武帝册封安藏王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袭其父爵,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45年,阳原王嗣位,梁武帝令其袭父爵位;
559年,陈文帝诏授平原王为宁东将军;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高句丽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属国,一个诸侯,尽管是不太听话的属国。高丽王是中国给的封号,连继承王位,有时也要中国的朝廷认可。当中国把吉林省的高句丽王都遗址申报国际文化遗产的时候,引起朝韩方面的抗议。但是古时的高句丽跟渤海国、扶余、后金等一样都是当时中国东北部的割据势力,是没有疑问的。
辽东是十分重要的地区,后来隋炀帝、唐太宗几次征伐高丽,都是为了夺回辽东。两个强硬的皇帝都失败了,最后软弱的唐高宗却成功了,击败高句丽,夺回了辽东。唐与高句丽的战争,跟明朝与后金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战争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割据势力的斗争,而不是侵略与征服的战争。这个战争之所以被后人称为侵略战争,仅仅是因为后来朝鲜成了独立的国家。用后来才发生的情况去定义一千年前的战争,是不合理的。
中国和越南的战争,情况与中国和朝鲜类似,就不再赘述了。有人还把成吉斯汗、拔都等蒙古人对中亚和欧洲的战争算在中国头上,那就更加不合道理了。
综上所述,可知利马窦、汤恩比等人观察得不错,中华民族是一个和平的民族,虽然有强大的力量,但从来都恪守农耕民族的本分,不曾搞过侵略和扩张。中国虽然大,是从开始就大。清朝把版图扩张到西北大片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这个国界,也没有搞过侵略。现在中华民族正在复兴,遵循一贯的和平理念,采取和平崛起的方式,是历史的必然。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