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论:中国式的渐进改革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 2008-12-19

毛泽东真是太正确了,邓小平是个“走资派”。30年前的12月18日,在著名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从忠于毛泽东的保守派手中夺取了权力,将中国带上了市场改革之路。

当然,历史从来不会如此简单。在毛泽东逝世后的两年内,共产党内部斗争激烈,持续不断。邓小平一向认为,教条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过分的国家干预,将把经济引向死路。由于“右倾”,邓小平在文革期间曾被迫在一家拖拉机厂劳动。
不过,现在是总结历史的好时机。邓小平的中国一直务实地把资本主义与共产党对国家的控制相结合,这种做法已持续了30年,比毛泽东的中国多出1年——毛泽东的中国随着红军的胜利于1949年诞生,随后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疯狂。那么,这30年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毫无疑问,这30年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繁荣。到1978年,中国开始从毛泽东晚年造成的粗暴的混乱中恢复。中国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当时已是全球第10大经济体。但中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的数据显示,人均年收入仍低得可怜,仅为190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75位。30年接近10%的复合年增长率已使中国的人均收入增至约2500美元,在富裕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一数字还要高出许多。尽管全球排名仍仅为第132位——其它国家也并非停滞不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排名第二。

作为一个贸易国,中国已从第27位跃居第三。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远远超出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所取得的成绩。当时,一位美国国会议员引人瞩目地砸碎了一台东芝盒式录音机,以此抗议日本不断增强的经济威胁。

中国超速的工业革命——借金奇(James Kynge)之言为“发展史的浓缩”,其著作《中国震撼世界》(China Shakes the World)捕捉了中国崛起的历史意义——已改变了全球经济。中国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无疑居世界之首,提供了推动全球泡沫膨胀的流动性。其廉价商品出口使全世界能够比以往更多地消费。在需求方面,中国对钢铁、铁矿石、煤、石油、谷类、油籽等商品庞大的渴求,将大宗商品价格推升至令人眩晕的高度,直到今年其经济突然放缓,才使这些价格再次急速回落。

然而,在发生这些令人惊讶的变化的过程中,偶然和尝试与伟大的设计同样重要。邓小平将他的非意识形态、渐进主义方法比作“摸着石头过河”。许多所谓的市场改革,无非是给中国具有创业精神的公民开始做的事情留出空间——常常是故意视而不见。在邓小平掌权前一个月,安徽省东部小岗村18位农民签署了一份秘密契约,将公社的土地分到农户个人手中。这种行为是如此大胆,他们甚至做好准备:一旦被捕,就要彼此照顾子女。数年后,大约3亿农村家庭实行了分田到户,往往是自己重新使用祖辈世代拥有的那片土地。

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工业领域,所谓的“红色资本家”打着国有企业的幌子,创建私人企业。许多人从家族或地下银行融资。只要这种自由能创造财富,且不会挑战共产党的权威,邓小平随时准备迎接百花齐放。

邓小平和追随他的领导人的确做出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决策,帮助释放中国的经济潜能。1980年,他建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成为从台湾、香港和其它中国竭力效仿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吸引外资和专业技术的磁石。不过,其它改革也犯了错误。邓小平1988年的价格放开引发了高通胀,而这至少是天安门游行示威的一个直接起因。

即便考虑到时有发生的统计操纵,共产党似乎也实现了30年异常平稳的增长。但这掩饰了共产党常常竭力操纵着这样那样的工具,以促成其生存最终依赖的经济发展。在不断转变的政策背后,是一个不可妥协的条件:“只要你们不质疑我们的绝对权力,我们就会给你们不断增长的繁荣。”然而,在实施毫不妥协的政治控制和试图释放企业家的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

这并不意味着上述安排面临紧迫威胁,甚至也不意味着面临中期的威胁。新加坡和日本都证明了,一党制即使不使用武力,也可以保持权力的维系。尽管中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但过去30年主要得益于政策上的修修补补和竭力协调矛盾。但问题在于,摸着一块又一块滑溜溜的石头过河,始终有落水的危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