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业将打造世界级\'巨无霸\'军工企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航空业将打造世界级"巨无霸"军工企业
2009年03月   来源:经济日报

航空工业作为工业之花,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技术、经济、国防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航空工业自1951年创建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目前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航空工业基础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启迪美好未来,辉煌孕育新的希望。2008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完成整合重组。这标志肩负着光荣使命的中国航空工业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又迈上新的伟大征程。

    完成资源整合

    站上发展新起点

    今年年初,刚刚重组成立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传来喜讯:在经历多重考验的2008年,集团公司去年实现总收入1660亿元,同比增长12.31%。实现利润和收益72亿元,同比增长11.58%,按销售规模已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发展史。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立,实现政企分开,开始迈上市场化发展的道路。1999年,为了建立市场化竞争机制,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分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近几年来,世界航空工业出现了新的趋势————一系列的并购、聚集与整合。2008年11月,为了增强竞争力、参与全球竞争,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再度合并,成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两个集团重组整合,集成了国内航空工业优势资源,有利于参与世界航空业的合作与竞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已站在新的起点上。中航工业下辖近200家子公司、21家上市公司,拥有总资产3000多亿元,员工近40万人。

    新起点需要确立新目标,塑造发展新动力。“和平时期,体现大国地位的‘巨无霸’企业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说。为了加快打造成这样的“巨无霸”企业,中航工业制定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战略,即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努力实现集团核心竞争力从资本、管理、技术的老三位一体,向品牌价值、商业模式、集成网络新三位一体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力争经济规模每年增长22%,到2017年挑战1万亿元的奋斗目标。

    坚持国际化开拓

    谋求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国际化开拓,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世界,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是中航工业上下的一个基本共识。

    近年来,我国航空工业积极推进国际化开拓,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全面融入世界航空工业,对外贸易大幅度跃升,先后向十多个国家出口上千架飞机和发动机。目前,从枭龙、K8、ARJ21、L15到ERJ145,从EC120、S—92到6吨级直升机项目,我国在飞机、直升机制造领域国际合作走向多样化,国际合作的层次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际市场开拓方面,新舟60、运12飞机以其优良的性能赢得用户,实现批量出口。K8教练机一次出口埃及80架并出口飞机生产线,首次实现了从单纯的出口航空产品转为出口航空技术的转变;“枭龙”战机研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国外资金开展国际合作,使得军工高技术出口成为我国外贸经济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巴西合资生产ERJ145喷气支线飞机项目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市场,走出了见效快、风险低的国际合作之路;与法国、新加坡联合研制EC120直升机项目成功开展,标志着我国走上了国际先进直升机研制的大舞台。同时,与国外知名航空企业建立了转包生产、加工贸易等合作关系,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在最近六年内翻了两番。

    目前,中国生产的飞机、发动机零部件,已成功装配世界主要客货机型,中国正在逐步形成成飞飞机舱门、西飞机翼、一航沈飞尾段、哈飞复合材料、西航发动机部件等具有优势的加工基地。实践证明,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国际化开拓对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快速提升管理、设计、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增强中国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席之地,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2月26日,作为国有特大的军工企业,中航工业第一次面向全球招聘高级管理人员,用广阔的胸怀吸纳全球经营管理精英。与此同时,中航工业派到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的首批留学生也学成归国,第二批派出的留学生也整装待发,为中航工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贮备人才。

    据介绍,在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方面,中航工业将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使中国航空工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知名度,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适应。积极开拓国际民机转包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合作层次,努力实现由单纯的供应商向风险合作伙伴的跃升;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开发后续产品,不断实现商业成功。

    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

    实现央企与地方合作共赢

    3月2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北京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共同出资21亿元,联合打造中国航空工业北京科技产业基地。中航工业将依托北京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集成度高、带动性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系列重大项目。

    这是中航工业实施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的又一重要实践。就在不久前,中航工业已分别与天津、珠海、上海签订战略协议,分别把直升机总部、通用飞机总部、商用航空发动机总部落户三地,由此中航工业也得到了天津市、广东省、上海市政府共100多亿元的资金。中航工业还与陕西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陕西省也将对新成立的中航飞机公司投资10亿元。

    “获得资金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入地方投资者,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使得股权多元化,有利于推动我们达到转换机制的战略目的。”林左鸣说。

    航空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本身就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大环境。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贡献区域经济,发展航空产业,是中航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

    林左鸣介绍,中航工业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与很多地区就区域经济与航空工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深入合作。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都有航空产业发展的新构想和新布局。今后,航空工业融入区域经济的力度将不断加大,互动共赢的合作格局将日益显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