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探家归来,请大家尝尝我们陕西的小吃(一)
探家归来,请大家尝尝我们陕西的小吃(一)
陕西有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第一大怪:面条像腰带
这里的面条就是扯面,扯面也叫“biang-biang”面,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第二大怪: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这张照片是我们正月初九去“法门寺”玩儿,在寺门前照的
第四大怪: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黄桂稠酒
史载始于周,兴于秦,盛于唐。因其汁稠醇香,棉甜适口,故而称为“稠酒”,又因其中配有芳香的黄桂,又被称之为“黄桂稠酒”。相传李白酷爱饮酒,常常到京都长安长乐坊痛饮此酒,杜甫在【饮中八仙酒】中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中所言的酒,正是当时的黄桂稠酒。还有,唐代“诗圣”白居易【答刘十九】中:“红泥小火炉,绿豆新醅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郭沫若先生称其;“不是酒,胜是酒。”
我喜欢把稠酒烧开了喝,热热的,甜甜的,晕晕的,那滋味。。。
岐山哨子面
相传周文王斩杀蛟龙,用龙肉做哨子煮面给百姓吃,所以此面又被称为“蛟浇面”或“浇面”。传说只是传说,但做为陕西人,没有人不知道“岐山哨子面”的,那用岐山特有的柿子皮酿的“岐山醋”烧成的酸酸辣辣的汤汁,五彩斑斓有荤有素的哨子和用特制的大轧刀切出来的面条,一定会使你大快朵颐,流连忘返。
镜糕
西安著名小吃,有上百年历史。是以糯米粉为主料,用特殊木料雕刻成的蒸笼(一层层形似宝塔)蒸制而成的,形状似圆镜。蒸炉和蒸笼都小而精巧,一个小蒸笼里面就一个镜糕,可同时蒸几十个,一分钟左右就蒸熟了,糕熟时笛声长鸣,不用叫卖也可吸引人来。白色糕面点缀红、绿、黄糖粒,色泽看上去鲜嫩诱人,食用时蘸着黑色芝麻再刷点玫瑰酱,散发出莫名香气,远远的就可闻到。口味有草莓、蓝莓、哈密瓜、玫瑰等20余种,可满足不同人的口味。
特别鸣谢老爸为我的镜糕做幕后支持
甄糕
是陕西的地方风味小吃,相传有几百年的历史。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可放置在锅上蒸食物的古老炊具。甄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了陶甄,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甄,近年也有用白铁叶子焊成的。甄糕的原料是江米和大枣。制作工艺有泡米、装甑、洒水与火功等,都有严格要求。甑糕特点是白里透红、米枣交融,枣香浓郁、软糯粘甜、味道醇厚营养丰富,实为冬春早点的佳品。
好了,今天先介绍这些,下面是娱乐时间,这是我这次回家买的一个小厨房用具,请大家猜猜是做什么用的?
陕西豁豁 发表评论于
“年时”。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
陕西豁豁 发表评论于
“倭也”。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瓤人”。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毕了”(完了的意思)。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得是得”。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陕西豁豁 发表评论于
日塌”,伍先生认为应是“湿溻”。他翻阅了《杨子方言》、《尔雅》、《集韵》等古籍,“湿溻”就是说有志向不能实现、想获取而得不到、居高位而易失落、得到的中途又失去……这些就是“湿溻”事,即不好的事。
再有,“拧次”应为“拧跐”。伍永尚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着“拧跐”的样子:一个人不愿意干某件事,表现出疑虑和怠慢,身子拧来拧去,脚在地上跐来跐去,就是不行动,也叫“拧拧跐跐”。
而“迁翻”应为“蹇反”。伍先生在《易经》中找到了这个词——《易8226;蹇》第六十四卦:“往蹇来反”,意思是前进时遭遇艰险,再折回来。他举例说,陕西人抱怨别人吃饭讲究:油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咸了不行、淡了也不行,很难伺候,就说他:“你也太蹇反了!”或说“你蹇反得不得了!”“蹇”字现代读jiǎn,古代还读qiǎn,这在《楚辞九章》补注中有说明。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倪达业的评论:
还有龙须酥,五香驴肉,油糕,油茶。。。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陕西豁豁的评论:
先饱念喘,看看握斯谁?在他洒上也陪一哈
mm走西口 发表评论于
回复陕西豁豁的评论:
吃点亏莫撒。
陕西豁豁 发表评论于
娘的个爵后跟, 俄刚一火车不知哪个挨球的,在俄洒上培乐一哈,俄不敢念喘!
mm走西口 发表评论于
回复倪达业的评论:
还有:老挖洒(谐音,找不到对应的词,我给小孩解释叫乌鸦头,涝糟你说了没有。
魔羯鼠养猫 发表评论于
有一个岐山的朋友,每次见面必说岐山哨子面,而且一定要把众人的口水说出来为止。
那个小东西是做huo luo面的.
倪达业 发表评论于
闭着眼睛,我能想出来好几十种,每次回西安,都觉得好像还有好多东西没吃上,馋啊!
油泼辣子biang biang面
油泼扯面
臊子面(念sao4,不是哨)
荞麦饸罗(好像不是这个“罗”字)
凉皮(念rang4)
米皮
还有我妈擀的面,做成汤面,拌面(陕西话叫ran2面),蒸面
肉加馍
牛羊肉汤包
牛羊肉泡馍
葫芦头
饺子宴(当然比不上我妈包的饺子了)
搅团
鱼鱼儿
锅盔
炒凉粉
糊辣汤
镜糕
甄糕
当然每顿都不能少了稠酒。
谁来补充?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jwayne_1的评论:
又一位乡党?!!^&^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墩石的评论:
没错,真是额的乡党呀!!!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baixianwan的评论:
个人口味不同,一般都爱吃自己的家乡菜,这很正常啦^&^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无法弄的评论:
^_^,这些我通通都爱吃~~~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晒太阳的大花猫的评论:
猜对了^&^ 是压合咯的,但我们做的一般是荞面合咯,有点儿黑的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古松子的评论:
谢谢古松子~~~ 这个字好难写,所以特意给那个匾也留了个影,就是准备学新字的^&^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mm走西口的评论:
真没想到,这么多乡党,高兴S了~~~
mm走西口 发表评论于
向各为乡党问好,来到这里觉得很亲切。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陕西的馍也好吃,酿皮,灌汤包,葫芦鸡都好吃
晒太阳的大花猫 发表评论于
这个工具应该是压饸拉面(一种玉米和白面的混合面)用的吧
baixianwan 发表评论于
苦寒地方的饮食,都尝过了,实在不敢恭维。
古松子 发表评论于
没想到秋水篇是老陕,但“biang-biang面”不会写吧?来,看图!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秀才看得兴起, 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顷刻间 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 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右一摸,上一摸,下一摸,好像早晚能摸出几文钱来似的。
店小二心想:“你个穷秀才,看你摸出什么来。”天呀,这不是有辱斯文么?秀才一面摸,一面思量脱身之计。他与店小二答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何名?”店小二学着秀才的腔调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写?”这家面店可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面做得特殊,面与面板摔打撞击,“biang、biang”也,故称“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咋写,店家做面,客人吃面,谁也没去想过。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过,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小二顷刻间回来,说:“成。”店家心想:“古来就没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穷秀才怎么赖账。”“biang、biang、biang、biang……”秀才心里嘀咕,嘴上嘀咕。
秀才读书,也最认书,古往今来偏偏没有这“biang、biang”二字。“书上没有,岂可生造乎?”皇上可以造字为名,秀才岂敢与之比肩?秀才满腹心酸,一腔惆怅;寒窗苦读,功不成,名不就,众目睽睽下,落到赖账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他一急,心里骂皇上:“什么‘日月当空照’?民间疾苦,哀鸿遍野;宫闱倾轧,豺狼当道;贪官污吏,横行乡里;我秀才寒窗苦读,就因无钱无人,打不通关节,获不取功名……日月何照之有!罢罢罢,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尝不能?”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大大地写了一个□!他一面写一而歌道:“一点飞上大,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
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
Biang-biang面的文字为什么用拼音代替呢?其实去面馆的朋友都会发现,“Biang-biang面”的Biang字,是目前笔画最多的汉字,堪称“世界汉字之最”。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传统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录的,而其文字的发音,也是国语普通话拼不成的。因为Biang字,非常复杂难记,陕西的人们就编成儿歌世代相传。
陕西关中Biang-biang面文字儿歌[西安北郊版]
一点冲上天,黄河两头弯。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
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狗;
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夹个马大(代)王。
心字做底,月字做旁;
找个钉子挂衣裳,坐个车车回咸阳。
闲人Filiz 发表评论于
口水!
墩石 发表评论于
要用陕西话念!俄设列你薄急,似压活络,面桥的。
eaglewings 发表评论于
吃过泡馍和哨子面. 好极了.
这个小厨房用具,让我猜一猜, 是用来制作蒜泥的吧?
littlekoshka 发表评论于
想起你们陕西的面食就谗涎垂流三千尺,博主这不是诚心折磨我们这些吃不上美食的米国老土吗?
飘侠 发表评论于
太诱人了。。。
图文都很上乘!
金色的麦田 发表评论于
好馋人啊~~~~ 口水嗒嗒滴。。。。。。。。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没问题,下次还有肉夹馍的介绍,保你喜欢。好久没听到你唱歌了,真想听啊!!!
Miffy 发表评论于
哇噻,姐,你这里忒馋人啊~~~
俺在你这里溜达了溜达,最中意那个肉加馍,俺已经存下来啦,准备试试看,有不懂滴问你噢:)
你不要把图片删了啊,俺还指着这个改善生活咧,咔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