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对抗日战争的曲解

【瓦解共产极权从破除谎言开始 】共产政体有两大支柱,一个是暴力,一个是谎言,就是枪杆子和笔杆子,谎言的作用远比暴力要大数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四节 对抗日战争的曲解
■ 一、前言

  民国七十四年,中共大张旗鼓的大搞「纪念抗日
战争胜利四十週年」,目的是為对中华民国进行「
和平统战」。在八年的抗战中,中共扮演著一个什麼
样的角色?过去,它大言不惭的说﹕「是我中共一
党领导的」;现在,它又改说﹕「是国共两党共同领
导的」,甚至还低声下气的说﹕「国民党领导正面
战场,共產党领导敌后战场」。谨就中共对抗日战争
的种种曲解,做一驳正。


■ 贰、近年来国内外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概况

一、日本学界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

  从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到民国三十四年八
月十五日日本投降,中日两国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
战争。战后日本对中日战争史研究有很大发展,出版
了一大批研究著作。据不完全统计,从五十年代至
今日本大约出版了近百部关於中日战争史的专著。至
於回忆录、资料集有数百种之多,论文达千篇以上
。通观这些著作有四个特点﹕


  第一,重视程度高。如民国四十二年日本歷史研
究会编著的『太平洋战争史』,就是以知名学者宇佐
美次郎、汪口朴郎、远山茂树等為编辑委员,集中日
本学界的力量撰写成的。

  第二,起步比较早,日本歷史研究会自五十年代
以来即组织人员共同研究中日战争史。在七十年代
又根据新的研究成果重新修订了『太平洋战争史』。
日本中国现代史研究会自八十年代以来也把中日战争
史研究作為该会的主要研究课题。於民国七十六年(
一九八七)年把成果汇总出版了『抗日战争与中国民
眾』。


  第三,专著数量多,篇幅长。如民国四十二年(
一九五三)及民国六十一年(一九七二)日本歷史
学研究会的『太平洋战争史』,共五卷。民国五十一
年(一九六二)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的『走向太平洋
战争的道路』,共七卷。民国五十三年(一九六四)
岛田俊彦等的『日中战争』,共五卷。民国五十五~
七十年(一九六六至一九八一年)日本防卫厅防卫研
究所编的『战史丛书』总计一百零二卷,其中四十一
卷是有关中日战争的。

  第四,有一批有学术价值又有社会影响的著作。
如『太平洋战争史』的出版及修订再版,均受到日本
史学界的重视和欢迎。此书曾译為中文出版,也同样
引起中国史学界的重视。还有,黑田清隆的『日中
十五年战争史』、石岛纪之的『中国抗日战争史』、汪
口圭一的『十五年战争简史』,池田诚的『抗日战争与
中国民眾』、藤原彰及今井清一编的『十五年战争史
』等书,皆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在这些数量可观的中日战争史研究著作中,大致
反映出四种观点﹕(註五三)

  第一、「大东亚战争史观」﹕这是战前皇国史观
的延续及复活,是肯定日本的侵略战争,為日本军
国主义翻案的。民国四十二年(一九五三)服部卓四
郎著的『大东亚战争全史』、民国五十二年(一九六
三)林房雄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是这种史观的
代表作。最近日本社会中不断有人提出重新评价中日


战争、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等等论调,也是这种史观的
反映。

  第二、「太平洋战争史观」﹕只强调日美间的太
平洋战争,不承认日本对中国等亚洲国家发动的侵
略战争。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的『走向太平洋战争的
道路』,就集中地反映了这种史观。从实质上说,这
种史观与前一种只是说法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

  第三、「亚洲太平洋战争史观」﹕强调从战争的
地区上指出这种战争的侵略性。


  第四、「十五年战争史观」﹕强调时间上的连续
性,从战争的全过程把握战争的本质。此一史观是
民国四十五年(一九五六)首先由鹤见俊辅提出来的
,民国六十七年(一九七八)黑田清隆写的『日中
十五年战争史』使这一称谓普及开来,民国七十五年
(一九八六)汪口奎一写的『十五年战争简史』更使
这一称谓在日本完全获得了支持。

  战后数十年来日本的中日战争史研究虽有相当的
进展,但日方企图窜改史实之处仍相当的多。例如
中日战争史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日本关於
教科书审定问题的焦点之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侵
略性质以及侵华日军的残暴罪行,如在中国各地进行
的大屠杀、进行生体实验、施放毒气等问题的研究
实在很不够,有的甚至在故意迴避。又如对南京大屠
杀事件的研究,在民国六十九年(一九八○)以前
只有早稻田大学的歷史学家洞富雄一人,正是这种没
有完全面对歷史事实的态度。


二、中华民国学界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

  我国学者出版抗战史专著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起步比较早。我国学者对抗战史的研究是
从六十年代吴相湘教授鼓吹以后才开始的。

  第二、重视程度高。从民国四十九到六十九年(
一九六○~一九八○)的二十年间,台湾出版的抗
战史专著(不包括资料集、论文集和回忆录)就达一
百三十多种。

  第三、出现了大批抗战史专著,其中有些具学术
价值及社会影响。如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由国
防部史政局编印的『中日战争史略』,胡璞玉主编的『
抗日战史』;吴相湘编著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国
防研究院出版的『抗日战争史』等一百多部抗战史专
著。


  我国学者对抗战史研究的重点大致如下﹕

  、关於战时国共关系﹕如李云汉、蒋永敬、李
守孔等,他们对於战时国共关系的主要论点是﹕(
註五四)

   1认為中共在抗战前夕已处於「穷途末路」,
為避免被国军消灭,隐藏了共產主义原则,弹性地
利用了民族主义,向国军输诚、乞降。

   2认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无诚意,而是借
合作抗日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实行「一分抗日、二
分应付、七分发展」的策略。

   3认為中共在抗战中不抗日,专门製造磨擦,
到处袭击国军。

   4认為抗战后期中共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是同国民党争夺权力。

  、关於战时政治﹕我国学者对於战时政治研究
略显不足,他们主要研究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建设
,如抗战时期的建国纲领及国民参政会。但对於中共
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几乎未有研究。


  、关於战时经济﹕我国学者对於战时经济建设
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成果较多。主要围绕在国
民政府抗战期间的财政措施及内地工业的发展之研究

  、关於战时军事﹕我国官方刊行的抗战史籍重
於战时军事问题的研究,有些专著从军事战略角度
去研究,有些专著从具体战役角度去研究,也有些从
事专史研究,例如,我国「空军委员会」、「空军
总部」编印的「空军抗日战史纪要初稿」(十一卷)
;海军总司令部编译处编印的「海军抗战事跡」等
。综观我国学者的中心论点是﹕中国之所以能战胜日
本,是因為中国在战略上运用得当,最后迫使日寇
就范。同时把战争期间野战战略分為三个时期﹕民国
二十六年七月至二十七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七月
至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為抗战初期;民国二十七年十
一月至三十年十二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四
一年十二月)為抗战中期;民国三十年至三十四年(
一九四一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為抗战后期。


  、关於战时外交﹕主要集中在﹕1战时外交方
针及其运用;2战时中国与英美关系;3战时中日
关系之研究。

  一般而言,从以上我国学者对抗战史研究的扼要
评述中,可以发现他们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特点﹕

  第一、一部分抗战史专著能够生动地呈现原始材
料。如吴相湘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收集大量原始
材料,全书引用中文资料一四八种,日文一二一种,
英文四十种。

  第二、大量的使用外文资料是我国抗战史研究中
的一大特色。如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引用日
、英文资料多达一六○餘种,梁敬醇『九一八事变史
述』引用日文六十三种、英文四十三种,『开罗会议』
一书引用英文四十二种,李云汉『宋哲元与七七抗战
』,引用日文资料八种、英文资料十八种,而且吴、
梁、李三人都亲自赴日蒐集。


三、中共学界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

  中共「中国现代史学会」、『歷史研究』、『近代
史研究』编辑部於民国七十六年(一九八七)七月召
开「七七抗战五十週年学术讨论会」,对有关抗日战
争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大致如下﹕(註五五

  1关於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和阶段划分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有的学者认為中国
抗日战争為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
献,具有世界意义,应予重视。


  抗日战争的起点﹕抗日战争是以民国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為开始的,有的
学者提出,应以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九一八事
变算起。

  抗日战争中战略相持阶段何时来到和有无战略
反攻阶段﹕中共史学界一般以武汉失守民国二十七
年十一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作為抗日战争中中日
双方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开始。但有的学者提出民
国三十年(一九四一)以后,抗日战争才进入完全的
相持阶段。关於有无战略反攻阶段问题,一些学者
认為,中国军队战略反攻作战是在苏联红军进入东北
后开始的,另一种观点认為,民国三十三年(一九
四四)已局部反攻。

◎ 
◎ (八年抗战期间,关於中国对日军)
有无战略反攻阶段问题,一些(中共)学者
认為,中国军队战略反攻作战是在苏联红军进入东北
后开始的。
◎ 
◎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战略反攻作战是在
◎ 一、日本海军瓦解之后,及
◎ 二、中国军队得到外国军火援助时
◎ 两个条件都為真时,中国军队开始反攻日军。
◎ 
◎ 民国三十三年七月七日太平洋塞班岛的日军全军
◎ 覆灭,同年十一月下旬,日本本土遭到持续的轰
◎ 炸。所以日本海军的溃灭发生於民国三十三年十
◎ 月至十一月之间,此后日本对在华侵略军的补给
◎ 困难。
◎ 
◎ 中国军队得到军火外援则开始於日本偷袭珍珠港
◎ 之后,其时间為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八日。
◎ 
◎ 所以,两个条件都為真的时间是
◎ 
◎ 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开始,中国军队有能力反攻
◎ 日军!
◎ 
◎ 中国反攻日军与他苏联红军侵入东北何干!!?
◎ 
◎ 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开始,中国军队有能力反攻
◎ 日军!
◎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八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
◎ 原子弹,俄罗斯见风转舵,看见日本败北成為定
◎ 局,於三十四年八月九日才对日本「宣战」。
◎ 所以,中共以為
中国军队战略反攻作战是在苏联红军进入东北
后开始的。
◎ 是无耻的谎言!!


  2关於第二次国共合作及其歷史经验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歷史条件,主要分析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如有「反蒋抗日、逼
[220]
蒋抗日、联蒋抗日」等阶段的说法。


  强调第二次国共合作对国民党產生积极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此种合作的经验可供第三次国共合作
参考。


  3关於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中共学者认為抗战时期存在著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与共產党的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是否為相互依存
,是谁為主,谁為副,则各有正反两面的说法。

  4关於对国民党抗战的估价

  中共学者对於国民政府抗战前的建设及「安内攘
外」的政策,亦有正反不同的说法,有的认為应予
肯定,有的认為「安内攘外」是為了反共、灭共。因
此相持阶段的国民党抗战态度已趋消极了。


  5关於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

  主要集中在中日、中苏、中美、中德、中法关系
的研究及探讨抗战时期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

  6关於抗战时期的中间党派

  主要研究中间党派、「民族资產阶级」在抗战中
的政治态度和动向,如何从拥蒋到拥共的变化。

  7关於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

  许多论文广泛涉及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中共
佔领区、日军佔领区的政经文教等问题。如一部分
论文论述了中共与抗日战争领导权、民族政策、妇女
运动、陕甘寧边区和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等问题
。其他如「国民参政会」、「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
、「抗战建国纲领」和抗战时期的中国石油工业、
资源委员会等。有些论及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抗
战文化等,有有的论述了汪偽「和平建国军」的始
末及日本掠夺沦陷区,攫取沦陷区海关等情况的研究


■ 参、中共对抗日战争史的曲解

  中共一向诡称抗战时期,是「国共第二次合作」
。其实是心怀鬼胎,向国民政府乞降投诚,那来的
什麼「合作」。

  民国二十四年七月,正当共军流窜於川黔之间,
日暮途穷之际,共產国际第七次大会在莫斯科开会
,史大林指使季米特洛夫(Georgi Dimitrov) 在大
会上提出「统一战线」的报告,对於中国主张建立
「广泛的抗日反帝统一战线」。这个报告当经大会决
议,指示中共执行。八月一日,中共遵照指示,从
毛儿盖发出所谓「八一宣言」提出「抗日人民统一战
线」,要求组织「全国人民联合国防政府」。(註
五六)同时,中共及其同路人利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
子的爱国热情,在全国各大都市煽起实质上是為中
共宣传的「抗日救国」运动,迫使政府放弃安内攘外
政策,好让中共发展坐大。

  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五日,中共发出「停战议和」
通电,随即由共產国际代表潘汉年,中共代表周恩
来,到南京与政府代表陈立夫先生进行谈判。政府提
出的条件四点﹕遵奉三民主义;服从蒋委员长
指挥;取消「红军」,改编為「国军」;取消苏
维埃,改為地方政府。(註五七)经过长时间的谈
判,中共终於接受并达成协议。民国二十六年二月十
日,中共致电国民党三中全会,提出如下的四项原
则﹕

  、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
动方针;

  、苏维埃政府改名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
改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
会之指挥;

  、在特区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

  、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坚决执行抗日统一
战线之共同纲领。(註五八)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军阀引发卢沟桥事
变,国民政府认定已到最后关头,乃领导全民展开
长期抗战。八月二十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佈
收编投诚的共军命令,任命朱德為国民革命军第八
路军总指挥,彭德怀為副总指挥;共辖三个师(按即
一一五师林彪,一二○师贺龙,一二九师刘伯诚)
,其实力為二万人。第八路军列入第二战斗序列,归
阎锡山指挥,开赴晋北作战。陕甘寧边区政府由林
祖涵与张国燾分任正副主席。此后又收编散处江南各
地共军,成立新编第四军,以叶挺、项英為正副军
长,共辖四个支队,兵力约一万餘人,列入第三战斗
序列,归顾祝同指挥。(註五九)九月二十二日,
中共发表「共赴国难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四项诺
言﹕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為今日之必需,本
党愿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
  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动没收地
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
  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
及番号,改编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
  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註六○)

  中共信誓旦旦的左一个诺言,右一个宣言,它的
真正目的是什麼呢?根据民国七十四年中共在纪念
抗战胜利四十週年庆祝会上透露﹕


    民国二十六年秋,朱德率领第八路军从陕北
出发时,毛泽东对共军讲话说﹕中日战争是中共
  发展的绝好机会。我们的决策是七分发展,二分
应付(对国民政府),一分抗日。这一决策,可
  分為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与国民党妥协
,以求生存发展;第二阶段,与国民党取得力量平
  衡,而与之相持;第三阶段,深入华中各地,建
立华中根据地,向国民党反攻。(註六一)

  又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
过「关於抗战前途及中共的路线」的决议,确定其
工作方针如下﹕


  扩大并加强统一战线,将组织与活动,由秘密
变為公开,由局部变為全面,為党取得合法的平等
竞争地位。在中国政治上的决定力量是武力。要在
抗战过程中,儘量扩大党的武装力量,以為将来争
取政权的基础。

  以上是铁的歷史事实,不容否认,可是中共天津
出版社於民国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出版作為大学
教材之『中国革命史』,不仅丑化国民党,而且将抗
战的歷史加以篡改。就抗日战争史而言,中共史家有
下列的论述﹕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歷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
放战争,……在中国共產党的倡导和组织下,在一
  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形成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中国共產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
  砥柱。……强大的中国共產党、强大的人民军队
和强大的人民解放区,成為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

  力量。(註六二)

 而关於国民党方面,中共史家说﹕

  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蒋介石就於八月十六日电令
东北统帅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军应予不抵抗,力避衝突。……一二八事变发生
,上海居民的抗战却遭到蒋介石、汪精卫等的破坏
而失败……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关内,蒋介石放弃热
河破坏长城抗战……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九路军
与中共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遭到蒋介石的…
…镇压……一九三五年一月,日军挑起「察东事件
」,国民党全部接受日方要求,完成了卖国的秘密协
定,即「何梅协定」;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
对抗日仍在动摇之中,……嗣虽被迫抗战,但蒋介石
集团则消极抗日,保存实力,避战观战,将其主力
部队撤退到大西南和大西北,远离日本佔领区。同时
还暗中与日本勾结,进行投降活动。……一九四一
年日军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不是避战就是不战而溃
,不仅如此,国民党还以「曲线救国」為掩饰,指
使其官吏和军队大批投降,联日反共。……危害和破
坏了抗战,给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增添了严重困难
。……一九四四年,国民党在豫湘桂战场上再一次大
溃败。……事实表面,国民党……奉行反对人民的
路线,是动员中国人民抗日力量的根本障碍物,是国
民党抗战失败的主要负责者。(註六三)


因此,中共史家的结论是,抗日战争是由共產党领导
,经其英勇奋战而获胜;而国民党蒋介石则不仅「
畏战」、「避战」、「破坏抗战」。而且「卖国投降
」。其实,这结论是颠倒黑白的,因為,吾人仅就
中共史家用以显示中共军队「英勇」抗战的四大战役
加以分析,即可获得证实。

(一)、平型关大捷

[225]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分三路进
攻华北,沿平汉、津浦、平绥等铁路前进。十月攻
陷归绥和包头,同时进攻平型关。中共史家说﹕

    九月二十五日,刚刚开到山西抗日战线的八
路军一一五师首战告捷。该师利用平型关附近险竣
  地形,经过一天激战,一举歼灭坂垣师团輜重队  (坂 坂 〔土

一千多人,击毁汽车八十餘辆,缴获九二式野炮一
  门,炮弹二百多箱,各种枪三百多支,还有大量
輜重。我军伤亡六百餘人。平型关战斗是抗战以来
  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所谓皇军不可
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必胜信
  念。八路军从此声威大震。(註六四)


按﹕所谓「平型关大捷」,乃中共一贯对外吹虚的样
版战例。中共曾先后有三次不同的说法﹕

  1民国二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八路军参谋处发
出的告捷宥电﹕「大公报鉴﹕九月二十五日,我八
路军在晋北平型关与敌万餘人激战,反复衝锋,我军
奋勉无前,将进攻之敌全部击溃……敌军被击毙者
尸横山野……现残敌溃退至小赛村,我四面包围中。
」(註六五)

  2胡华著的参考资料说﹕「据统计,这次战斗歼
灭敌军三千多,毁汽车一百多辆,缴获九三式野抱
一门,轻重机枪二十多挺,步枪一千多支,掷弹筒二
十多个,战马五十三匹,日币三十万元,其餘军用
食品无数。单是日本大衣,就够我师每人一件,八路
军伤亡近千人。」(註六六)

  3民国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八月十一日,中共
「新华社」通讯﹕「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夺得了对
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歼敌一千多名,振奋了全国军
民的抗战热情。」(註六七)


  从上述三项资料看,从「与敌万餘人激战」,到
「歼灭敌人三千多」、「歼敌一千多名」,到底何

者是对,恐怕中共也弄不清。由此可见,中共公开宣
传的「平型关大捷」,全与事实不符。而实际参与
平型关战役的军队,有国军,亦有受编為国军之共军
。国军实為主力,有云﹕

    為第十七军高桂滋的八十四师高哲、第二十
一师李仙洲;第十五军刘茂恩的第六十四师武庭麟
  和刘茂恩自兼师长的第六十五师,以及刘奉滨的
第七十三师,共计六个师。中共部队,其时刚刚成
  立不久,所有林彪的第一一五师,贺龙的一二○
师,刘伯成的第一二九师,毫无战斗能力。九月二
  十六日的平型关之战,中共第一一五师主力曾参
加对日輜重的截击,也是他大吹大擂对外宣传的第
  一次战斗。(註六八)


因為,平型关战役的目的,是要确保晋北要地,战况
如下﹕

    (日军)自九月下旬完成攻击準备后,以约
一师团兵力向平型关团城口之线进攻,因受我两方
  包围夹击,敌即向蔡峪口溃退;敌因攻击未能成
功,遂积极增加兵力,二十五日敌得援,继续向平
  型关攻击,迄二十九日敌另以大部兵力由茹越口
直衝铁角岭,我移调北楼口突出之一部抗阻之,但
  时机稍迟,敌遂由铁角岭直驱繁峙,我平型关正
面以退路被遮断,乃於三十日夜分向五台山地岱县
  之线转进(註六九)


因此,从整个战役看来,中共一一五师只是担任对敌
輜重伏击任务,无论战果如何,其在整个战役之地
位及价值,与其他六个师相比,是不能等同的。而中
共史家把平型关战役写成共军的「大捷」,并谓「
打破了所谓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人民的
抗战热情和必胜信念,八路军从此声威大震。」这
完全与歷史事实不符。


(二)、百团大战

  中共史家另一吹嘘的战役,就是百团大战。它说

    一九四○年八月二十日至十二月五日,八路
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日军的反击战,有
  一百多个团参加,故称「百团大战」。这次战役
歷时三个半月,经大小战斗一千八百二十四次,毙
  伤日偽军二万五千八百餘人,破坏铁路九百四十
多里、公路三千多里、车站桥梁隧洞等二百六十多
  处,摧毁了大量敌堡和据点,缴获了大量武器弹
药和物资。八路军也伤亡一万七千多人。这次战役
  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和偽军,提高了共產党
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威望,更加坚定了全国人
  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对於克服当时的投降危险起
了重要作用。(註七○)


  这次作战的期间和战果,中共先后也有三种不同
的说法﹕

  一、新华日报报导说法﹕

    总结六天(八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以来百
团大战的战绩,共进行战斗一○二次,克复大小据
  点四十六个,歼敌六千以上,俘日军一二九名,
缴获长短枪二千餘支,轻重机枪一百餘挺,山抱迫
  击抱共十二门,有无线电机二十架,掷弹筒六十
八个,炸毁大桥五十餘座,煤矿井一个,火车头九
  个,火车六列,车皮一三五辆,汽车十八辆,解
放矿工三千餘名。(註七一)


  二、聂荣臻的忆百团大战说﹕

    在三个半月的战斗过程中,各战区军民与敌
人进行了大小战斗一千八百多次,毙伤日偽军两万
  五千餘人,俘日军二百八十一人,偽军一万八千
餘人,拔除敌人大小据点两千九百多个,缴获各种


  抱五十三门,步枪、马枪五千餘支,轻重机枪二
百餘挺,还有大量武器弹药、军用物资,破坏铁路
  九百多里、公路三千餘里,桥梁、车站、隧道二
百六十餘处。(註七二)

  三「新华社」报导﹕「百团大战,歷时五十天两
个阶段的作战,大小战斗八百八十餘次,攻克据点
二百餘座,毙伤日偽军一万三千餘人,俘虏日偽军一
千四百餘人。」(註七三)


  从上述三项资料看,作战期间有六天、三个半月
、五十天等三种不同的说法,至於战果也不知翻了
多少番而无法比较了。按﹕所谓「百团大战」,那只
是以破坏敌人铁公路為目的的毁路战,此种破坏,
大都限於敌人薄弱或全无敌人之处,纯属游击扰乱性
质,无补於战局之开展,更非对战局有所影响的「
正面作战」。而其所报战果,亦不实在。据军事委员
会西安办公厅代主任熊斌呈蒋委员长报告派员视察
中共所谓「百团大战」实际情形,於民国二十九年(
一九四○)十一月三十日电称﹕

    此役系八月号(二十)日开始,与敌正面
之作战者五天,有(二十五)日即将大部撤往平山
  、孟县五台一带,只留少数兵力在铁路沿线,续
行袭扰,朱、彭所报正太战争迄九月灰日始告结束
  ,不符事实。中共此次在正太沿线所用兵力共
十一团,朱、彭报為三十餘团。所获战绩计破坏
  铁路二百餘里,破坏大道桥梁四十餘座,捣毁车
站十一所自禾号至甲文,截断正太全线交通者二十
  四天,并破坏井陘赛鱼煤礁两处,据敌方估计,
此役损失颇大,除此之外,朱彭所报多非事实。
  斯役敌伤亡三千左右,及偽军二千餘,中共伤亡
亦约三千餘,此数尚有参加作战之民眾四千餘。又
  中共撤退后,敌因此次铁道破坏,民眾之力居多
,故对民眾大為发怒,焚烧铁道两侧村庄百餘,人
  民被残杀伤害者约四五千人。(註七四)


  另据日本资料﹕「累计被破坏之线路距离四十六
公里,日方人员损失,缺乏完整统计,但被损害最
大的独立第二、第四混成旅团计战死四○九人;而在
晋冀两省边境曾有一个中队覆灭。」(註七五)其
与中共所宣传之战果,则差距尤大。

  事隔二十七年,中共一贯渲染的「百团大战」,
「文革」时期却成為清算朱德、彭德怀的罪证。民
国五十六年(一九六七)二月二十四日,北平出版的
「战报」第六期,以「大军阀大野心家朱德的滔天
罪行」為题的文章,歷数朱德罪行,其中关於「百团
大战」一项说﹕


    一九四○年秋,

● 朱德、彭德怀违反党的组织纪律,
● 不请示毛主席,擅自搞「百团大战」,
● 完全违背了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
●●把日寇的兵力吸引过来了, (8810260744此点说明)
●●减轻了日寇对蒋介石的压力,(共產党不愿意抗日!)
● 使我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都受到很大的损失,
● 造成我党我军力量的下降,
● 得到蒋介石的勋勉,
● 这是朱德执
● 投降主义的又一重大罪恶。


朱德在一
九四○年十一月九日「為顾全大局挽救危亡,朱、
  彭、叶、项复何应钦、白崇喜佳电」中却说﹕「
即如此次华北『百团大战』,自八月开始以来,已歷
  两月有半,现在进入第二阶段,曾奉委座明令,
勗勉备至,全军感奋」。一九四一年九月「扩大百
  团大战的胜利」和一九四五年四月「论解放战场
」中,还大肆吹嘘百团大战「有全国性的伟大的战
  略意义」,「八路军百团大战的威力,惊醒了敌
寇」,公开与毛主席的论调唱反调。(註七六)

  其中,所谓百团大战系朱、彭擅自发动的,此说
不足置信。因毛泽东当时是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非
军委命令,绝无擅自发动战争的可能。而其中说明,

● 朱、彭曾获「蒋介石的勋勉」,
● 这对当今中共史家所谓「百团大战」
● 「对於克服当时的投降危险起了重要作用」
● 的说法,却是一种否定。
● 因為,当今中共

● 史家都说当时的「蒋介石集团」对抗战「动摇」,
● 并「酝酿对日妥协」「投降」。(註七七)
● 试问﹕蒋既「酝酿妥协」「投降」,那何以又
● 对中共所谓「英勇」抗日的「百团大战」
● 给以勋勉?这就不能自圆其说了。

(百团大战至此结束,以下是另外两个战役。自由人註)


(三)、忻口战役 

  日军在平型关遭受打击后,其主力即由平型关与
雁门关之间的应县茹越口突破内长城防线而指太原
。国民政府遂在忻口北面佈防,而有忻口会战。中共
史家肯定此役「国民党广大官兵同仇敌慨,英勇作
战,肉搏衝锋,顽强抵抗。」而所以作此肯定,则因
有中共军与「国民党军队」并肩作战之故。它说﹕
「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在敌侧翼和背后勇敢出击……同
忻口国民党军队协同配合,有力地援助了正面阵地
战」(註七八)。但据何应钦将军指出,「朱德率领
三十八集团军虽曾配备参战,但第一一五师林彪部
在怀台為预备队,第一二九师刘伯承部在陕北尚未到
来,杨支队、刘支队在晋冀察边区建立根据地。」
(註七九)所谓「从九月至十一月初,八路军与敌大
小战斗百餘次,歼敌数千人,击毁敌机二十四架,
汽车和坦克六百多辆,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配合了友
军作战」(註八○)一节,如何能置信呢?

(四)、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可能属於山东省,台儿庄在徐州东北偏东,徐州在江苏省
西北角。徐州是东西向之陇海铁路与南北向之津浦铁路交会点。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三月,日军进攻台儿
庄,国民政府军与敌激战,奋勇反击,终获大捷。
中共史家并不敢否定,承认它「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
面战场上又一次重大的胜利。」(註八一)但中共
史家并不希望这笔胜利的纪录完全归诸国民政府
而附加陈述﹕「在台儿庄战斗中,中国共產党领导
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一部和抗日游击队破敌交通,袭敌
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敌人。」(註八二)但据何应

钦将军指出﹕「国军与日军地面大小作战四万零七十
次的实战中,中共第十八集团军仅在民国二十六年
九月和次年春季,有过山西平型关和晋南游击战的行
动。……除上述两次战斗,此外再无中共对日作战
的行动。」(註八三)是则,中共史家所谓中共军在
台儿庄大捷中扮演了一角之事,亦属虚构。

◎ 
◎   抗战期间,中共的对日抗战,除了平型关战
◎ 役及「百团大战」之外,其他的中共自称「抗战
◎ 史跡」的规模,都是小型的侧翼协力战,或游击
◎ 战,这些小规模的战斗相比於硬碰硬的阵地战或
◎ 大会战,显的无足轻重。中共為了夸张其抗战成
◎ 绩,把所有小规模的游击战、侧翼骚扰战等都宣
◎ 传為足具分量的中型战斗。这是造成中华民国抗
◎ 战统计与中共的宣传差别之所在。
◎ 
  总之,从以上四大战役来看,中共的实际贡献,
亦微不足道,其又何能谓抗战胜利果实由中共所创
造?益见其曲解抗战之居心乃无所不用其极。

■ 肆、小结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学者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
中共对抗战的贡献,不仅不大,还乘机利用抗战壮
大势力,大言不惭「抗战是共党领导」的,近年来则
改口说「国民党领导主战场,共產党领导副战场」
,并妄图攘夺抗战的果实,渠强史就我的司马昭之心
,昭然若揭,是无法欺骗世人的。


註释

註 一﹕吴以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南京国民党
政府的建立」『学点民国史』,(『人民日报』出版
    社出版,一九八四年出版),页七一~~七
五。

註 二﹕见顏昌嶢,『中国最近百年史』,页二一七,
引自张玉法,『中国现代史』(台北﹕东华书局出版
    ,民国六十六年七月初版),页四○六。

註 三﹕张玉法,『中国现代史』,(台北东华书局出
版,民国六十六年七月初版),页四○六。

註 四﹕郭华伦,『中共史论』第二册,(台北﹕政治
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东亚所出版,民国五十八年
    ),页二一○。

註 五﹕Harley F. Maxnair, China in Revolution,
(Chicago, 1931) P.116.


註 六﹕王健民著『中国共產党史稿』第一编,(台
北,民国五十四年出版),页三○八。另见宋晞「论
    民国十五年广东省党部的夏令讲学班」,引
自宋晞『中国现代史论丛』(台北﹕正中书局,民国
    七十八年五月),页六一~~六三。

註 七﹕同註六,页三○二~~三○三。

註 八﹕同註六,页三○八。


註 九﹕李云汉,「上海中央与北伐清党」(台北,
『北伐统一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民国七十
    七年八月十三、十四日),页一~~二六。

註一○﹕同註六,页三○○~~三○一。

註一一﹕李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讲话』(广
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出版),页四七~
    ~五一。

註一二﹕王章陵,「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讲话』
」(台北﹕国史馆编印,『中国现代史书评选辑』
    ~~中共书籍,民国七十五年六月出版),
页五一一~~五一三。

註一三﹕同註四,第二册,页二一○~~二一二。

註一四﹕张玉法,『中国现代史』,(台北东华书局
出版,民国六十六年七月初版),页四二四。

註一五﹕同註一四,页四二四~~四二五。

註一六﹕同註一四,页四二五。

註一七﹕同註一四,页四二六。

註一八﹕同註一四,页四二六~~四二八。


註一九﹕蔡德金、李惠贤,「关於汪偽政权问题学术
讨论会综述」,『歷史研究』第五期(一九八六年五
    月出版),页一八五~~一八六。

註二○﹕蔡德金、李惠贤,前引文,页一八六~~一八八。

註二一﹕蔡德金、李惠贤,前引文,页一八八~~一八九。

註二二﹕蔡德金、李惠贤,前引文,页一八九~~一九○。

註二三﹕蔡德金、李惠贤,前引文,页一八九~~一九○。

註二四﹕蔡金德,「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的前前后后
」,『近代史研究』第二期(一九八三年四月出版)
    ,页一八七。

註二五﹕蔡德金、李惠贤,「关於汪偽政权问题学术
讨论会综述」,页一八九。

註二六﹕见「苏日中立条约订立前(后)的中共与敌
偽」,『共党问题研究』第五卷第十一期,(台北﹕
    法务部调查局出版,民国六十八年十一月十
五日出版),页一二○~~一二一。

註二七﹕李国祁,「国父去逝后汪精卫的争权」,『
民国史论集』,(台北﹕南天书局发行,民国七十九
    年二月初版),页四五六~~四五七。

註二八﹕同註一○,李国祁,『民国史论集』,页四
五六~~四五七。

註二九﹕萧良章,「西安事变原因之研究」,『国史
馆馆刊』复刊第二期(民国七十六年六月出版),页
    一○一,转引自蒋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
录』。

註三十﹕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南京中央的重要人物,
在思想上似乎存在著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熟读
    明史,知土木堡之变失君得君的利弊得失的
人,他们主张立刻正名讨逆,临之以威,才可以达
    到营救蒋委员长出险的目的。另一方面,有
若干人却认為蒋委员长既已被人劫持,当尽力婉商
    ,以策安全。深恐激怒张氏,使蒋委员长的
生命更陷於危险。

註三一﹕尔朱荣,后魏秀容人,明帝时以讨贼有功,
授六州大都督。会灵太后毒明帝,立幼主釗,荣统
    兵入洛阳,以靖内乱為名,杀灵太后及幼主
釗与王公以下二千餘人,功至大丞相、天柱大将军
    。后阴有异志,入謁时帝亲刺杀之。

註三二﹕傅斯年,「西安事变之教训」,(民国二十
六年二月),此引自李云汉著『西安事变始末之研
    究』(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附录,页三
五三。

註三三﹕同註一,引自蒋中正,「西安事变对张杨训
词」(蒋宋美龄笔记)。

註三四﹕同註一。

註三五﹕杨漫克,「专访朱永德教授﹕西安事变纵横
谈」(『中国之春』,总第四十四期,一九八七年二
    月出版),页三七~~三八。

註三六﹕同註七,页三九。

註三七﹕司马长风,『中国现代史纲』(香港﹕波文
书局,民国七十七年七月增订版),页二六九~~二
    七○。

註三八﹕同註一,萧良章,「西安事变原因之研究」
一文

◎ 8809231423经常我正输入到一半,突然,再怎麼打字
◎ 也无法输入於 write.exe 的工作卷,此时我必须要
◎ 点另外一个卷,再回头点 write.exe 的工作卷,才
◎ 能输入!?

  中举出事变之间接原因有全国性者﹕战祸
    连年,农村破產。安内攘外孰先问题。
与东北军或张学良有关者﹕父仇不共戴天,毅然
    归顺中央。中原大战,进佔平津。潘阳
、热河失守遭谤。不愿统兵剿共,幻想联合抗日
    。东北沦陷,东北军减俸。政府疏於防
范﹕蒋委员长自认之疏忽及孔祥熙之劝告。西
    安流传之不当言论。其次事变之直接原因,
有内在原因﹕西北剿匪总部人事不调。东北
    军阵亡将领抚卹问题。东北军未获补给。
双十节张未受勋。定张為抗日后备长。洛阳
    进言,未蒙採纳。西安会议与撤换张学良
,改编东北军之谣。外在原因﹕阎锡山之言辞
    费揣摩。共產党之蛊惑离间。杨虎城献
策挟天子以令诸侯。


註三九﹕同註一,引自刘健群,「窥测西安事变的前
因后果」(『传记文学』第九卷、第三期)页一○
    二。

註四○﹕李新,「西安事变初探」(『歷史研究』,
第十一期,民国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十一月十五日
    出版),页一七~~三五。

註四一﹕郭华伦,『中共史论』第三册(台北﹕政大
国际关系研究所、东亚所印行,民国六十二年六月增
    订版),页一六五~~一六八。

註四二﹕同註一三,页一六九~~一七○。

註四三﹕同註九,页二六九。

註四四﹕同註一三,页一七○~~一七一。

註四五﹕同註一三,页一七一。

註四六﹕王健民,『中国共產党史』(台北﹕汉京文
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民国七十七年二月出版),页
    九七~~一○○。

註四七﹕同註一八,页一○○。

註四八﹕同註一八,页九九。

註四九﹕同註一八,页九九。

註五○﹕同註一,页一三○~~一三一。

註五一﹕同註一,页一三一。

註五二﹕民国七十九年六月一日张学良九十大寿生日
,向新闻界公开露面之谈话。

 
註五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齐福霖,
「略论日本学界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人民日
    报』海外版,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日第二版

註五四﹕李松林,「台湾学者抗战史研究述评」(『
台湾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一期),页六八~~七六
    。

註五五﹕「中国现代史学会『七七』统战五十週年学术
讨论会综述」(『近代史研究』第六期,一九八七年
    十一月出版),页二三六~~二四四。
註五六﹕甘棠,「中共纪念抗战胜利四十週年」(『
中国大陆研究』,二十八卷三期,一九八五年九月)
    ,页四四。

註五七、五八﹕同註四,页四四。

註五九、六○﹕同註四,页四五。

註六一﹕见民国七十四年中共纪念抗战胜利四十週年
庆祝会上的讲话。

註六二﹕『中国革命史』(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
八六年出版),页四五六。

註六三﹕同註一○,页四四二。

註六四﹕同註一○,页三七二。

註六五﹕王健民著『中国共產党史稿』,第三编延安
时期(台北,国立政治大学王健民教授发行,一九六
    五年十月出版),页一七九~~一八三。

註六六﹕同註四,页四五,引自胡华著『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页四一○~~四一六。

註六七﹕「新华社」通讯(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一日)

註六八﹕第八路军参谋处分送军事委员会军政部中央
各院队暨全国各大报馆夸大宣传平型关大捷情形电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第五编,中共活动真相),(台北﹕中国国民
    党党史委员会,民国七十年九月),页五五
,引何应钦上将对共军参加抗战的见证。

註六九﹕何应钦,「平型关战斗」,『日军侵华八年
抗战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国七十一年
    九月),页三五。

註七○﹕同註一○,页四一○。

註七一﹕『新华日报』(一九四○年九月九日)

註七二﹕「新华社」通讯(一九八五年八月七日)

註七三﹕同註一五。

註七四﹕同註一六,引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代主任
熊斌呈蒋委员长报告派员视察中共所谓「百团大战
    」实际情形电,页五五六。

註七五﹕同註一六,引古屋奎二对共军所谓「百团大
战」的评价,页五六三。

註七六﹕「斗争彭(真)、陆(定一)、罗(瑞卿)
、杨(尚昆)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筹备处」(北京
    『战报』第六期,一九六七年二月二十四日
出版)。

註七七﹕同註一○,页四一○。

註七八、八○、八一、八二﹕同註一○,页三七三、
三八二。


註七九、八三﹕同註一七,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
抗战史』,引自第四篇第一章第一节附图二及页六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