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华人的思维方式

(随笔)

  其实咱是想谈点儿感觉。两年前一家小电脑销售公司在我干活的仓库分租了块地方。那儿有个中国大陆来的伙计负责送货。那人四十多岁,说是原来干IT的,后来不景气被layoff。他比较爱说,我们聊得不少。我估计他的话水份有些,但基本没怎么说谎。那会儿他来美国已经十几年了,买了房子是他的骄傲。我说你两个孩子还小,妻子工薪也不高。这以后可“任重道远”呀。他特乐观,说买房子那会儿房价很低,这十几年已经翻了一、两番。“到时候房子一卖,钱不就来啦?”说着他笑起来。跟着他谈房子如何“保养”。他在后院又买个木头房子当厨房,“屋子里绝对不能炒菜,美国人最受不了厨房被油烟搞得很脏。那样房子就没法卖出好价钱。”他这么做不是个别现象。我的一些朋友都不在屋子里炒菜。我没买房,想象不出住自己房子的乐趣,不过不在自己厨房里炒菜,这……咳,其实中国人买房保值的念头比老美更甚。和他干活的另一个汉子来自四川,是个移民,来美国五年了,讲不了几句英文。他想买房子都快发疯了。我告诉他房价太高,你们俩口子工薪不高,女儿马上上大学,应该忍一忍。他不这么看。“房价只能长,长痛不如短痛。要紧牙关把房子买下来,拼上个一、二十年,也就成功了。”我没说话,心想,他们夫妇年薪加起来不超过五万,买什么样的房呢?买了房又怎么“要紧牙关”生活呢?这买了房子怎么就算“成功”了呢?后来这家电脑销售小公司搬走了,我但愿那个汉子当时没买房。现在房市不好,他还不得愁死?
  华人是特别注重买房,但房价太高了也含糊。我有个朋友做私人房地产买卖。在房价高涨的那几年我认为她一定发财不小,一问才知道她的买卖反而不好做了!她多半做华人的买卖,房市最火的时候常常是几个买主加价竞标。老中和老美竞价,最后关头华人准败阵。老美财大气粗?不是,他们就是看中了就要买,管你什么天价。老中一旦觉得房价过高,不利于保值,就退缩了。现在房市不好了,我的这位朋友的买卖反倒好做了。这样看起来华人买房保值的因素大,而老美则更愿意享受生活。
  当然啦,现在很多勉强购房者,特别是通过次级房贷方式的,一些人陷入困境。但我敢说,那些最终因无法还贷被银行收走房子的老美不会后悔当初买房。他们的说法是:不是我买房的错,是你银行为什么要贷款给我。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不讲理,可美国这个国度是认法不认理的。美国人认为,追求幸福是权利,我要享受住房有什么错,凭什么你银行放松贷款条件贷款给我。我们华人准保不是这个逻辑,我们要量入为出,我们要聚财、保值,至于个人享受嘛,可以这么说,房子增了值就是享受,自我满足的享受。
  你说华人为什么这样想?因为是文化传统嘛。华人的这种聚财、保值的想法特别适合一成不变小农经济的社会。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建筑在这种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两千年社会生产力都没什么变化,如此缓慢的发展,怎能不有聚财、保值的观念呢?埋在自家地下的大银元宝过一千年还是一样值钱。就是这么想的。
  老美为什么不那么注重“保值”?因为美国建国的二百多年变化太多、太快。人家更注重开拓,同时尽可能地享受上帝赐予他们的美好生活。
  美国人是败家子,早晚坐山吃空。或许吧。但我觉得人家就个人来讲,这一辈子活得值。咱是个挺传统的中国人,一想到自己有多少存款、退休基金就高兴。可你看,现在美元几年来持续贬值,而且这个势头似乎无穷尽。想到这儿咱就高兴不起来了。还好,我那个特爱旅游的老伴儿在美国总拉着我东跑西颠。单纯从经济角度讲,这旅游的钱花得也值了。十年前长途旅游一趟的钱是现在的三分之二。
      10/2007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