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拜门弟子李苦禅 曾边拉洋车边学画

ZT 
 
 
 

 

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作者:赵琳琳

《双鹰远瞻图》1982年李苦禅作

    《茨菇双蟹图》

    齐白石第一个拜门弟子、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诞辰110周年纪念展北京开展半数作品首次与观众见面

    83岁为人民大会堂画墨竹图,用三张丈二匹宣纸拼接

    84岁完成《盛夏图》,由四张丈二匹宣纸联结而成,面积约21平方米

    《超纵至诚——纪念李苦禅先生诞辰110周年作品展》日前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李苦禅是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本次展览共展出了李苦禅先生各个时期的80余幅作品,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是首次展出与观众见面。此前纪念展曾在沈阳和杭州等地巡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展览的下一站则是李苦禅先生的老家山东。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李苦禅大师之子李燕。

    沙袋做的“襁褓”中长大

    庙里塑像壁画成绘画启蒙

    1899年1月11日,在山东省高唐县李奇庄的一户贫困农家里,一个男孩诞生了。这户人家姓李,父母给孩子取名为英杰,这就是在多年后蜚声海内外的花鸟画大师李苦禅。

    李苦禅先生之子李燕说,他一出世,母亲冯氏由于身体虚弱,没有一点奶汁喂养他,只能用米汤代替。农村孩子的襁褓也是特别的,按照祖传的穷办法,把孩子放进一个装有热乎沙土的口袋里,只露出孩子的脑袋和胳膊,这样既省衣服又不怕拉屎拉尿,脏了换换沙子就行,李英杰也是在这样的“襁褓”中长大的。

    在李奇庄,最让英杰着迷的是村里的一座古庙,有一天,一群乡村人到了古庙中,他们搭起席棚,打算重修庙宇里的泥塑和壁画。而好奇的英杰天天跑到庙里玩,而那一副副木架子被捆上了草把子,糊上泥巴,就神奇地变成了一尊尊形貌各异的神像,白色的庙墙上也一天天多了许多释道人物。小英杰觉得奇妙之极,而老艺人李宾也喜欢上了这个孩子。他是英杰的远方亲戚,也成了英杰绘画上的启蒙老师。他给少年苦禅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泥塑的工艺和壁画的制作等等。

 

 

    边拉洋车边学画

    得赠艺名“苦禅”

    1918年暑假,李英杰来到北京,进入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师从徐悲鸿学习炭画。1922年,李英杰考取了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为了能够继续在北京求学,李英杰想到了一条谋生之道,那就是拉洋车。

    在朋友的帮助下,英杰在洋车行租了一辆车,白天上课,晚上拉车。无论严寒酷暑,他都脚踏一双母亲亲手给他做的“踢死牛”农家鞋,在北京西城和海淀的马路上奔波。拉车所得的微薄收入缴完学费后已经所剩无几了,有时候连肚子都填不饱。他就学宋朝的范仲淹,每天熬一锅粥,凉了就分成三份,一顿只吃一份。

    没有钱买学习用具,他就经常捡别人扔掉的铅笔头、炭条头。冬天没有钱买煤生炉子,身上还穿着夹裤、夹鞋、单袜,实在冷得受不了时,就在雪地里打上一套拳活动活动筋骨。

    然而,生活的困苦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艺术的追求,因为不好意思长期打扰借住的慈音寺,他和同学住到了景山附近三眼井的启文学舍。从他住宿的地方走到西单附近西京畿道的艺专上学,无论什么时候,他的腋下都夹着一本速写的小册子,见什么就画什么,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玩命地学习。同学林一庐看到李英杰如此清苦而又执著地求学,赠给他一个艺名“苦禅”,古代称大写意为“禅宗画”,即取一个禅字,与苦合起来的意思为“苦画画的”。李英杰听到这个艺名连连点头,从此,他便以艺名苦禅行世。

    追随齐白石三四十载

    避开老师常画的题材和构图

    李苦禅一直希望能够拜一位国画老师学习国画,却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1923年秋天,李苦禅听说有一位老画家齐白石极富创新精神,喜出望外,贸然前往齐白石家中拜访。一进齐家的门,李苦禅就对齐白石老人说:“我爱您的画,想拜您为师,不知您能不能收我。现在我是个穷学生,也没有什么见面礼给您,将来等我做了事再好好孝敬您老人家吧!”齐白石见这位学生率直质朴,当即就答应了。李苦禅急忙倒头就拜,哪知道案边狭窄,只能挤着跪下,还差点摔倒,把老人给逗乐了。

    就这样,李苦禅成了齐白石第一位拜门弟子,追随老人三四十载。齐白石知道他生活困难,从不收他的学费,有时候还留他在家里吃饭,还给他画画的颜料。在齐白石的精心教导下,李苦禅画艺大进,但他却并不满足于模仿,而是希望形成自己的画风。于是他有意避开常人画过的题材,更避开齐白石老人常画的题材和构图。

    齐白石老人每天清晨6点起床,开始画画,一直画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中间只有很少的时间吃饭和休息。而老人一生靠辛勤作画自食其力,从不巴结权势,他可贵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李苦禅。

  齐白石眼中的李苦禅:

    不为卖高价“乱真”

    是“真吾徒”

    上世纪30年代,齐白石的艺术渐为日本人所知,在东京,画价大增。因此有人假造他的画,仅摹得皮毛便获大利。而李苦禅很厌憎这等不义行为:他只学老师的艺术精髓,而不师皮毛之迹,宁可自己的画卖不出高价也绝不去“乱真”。白石老人对此颇有感慨,在李苦禅画作上题道:“一日能买三担假,长安竟有担竿者。苦禅学吾不似吾,一钱不值胡为乎……”又以小字注道:“余有门人字画皆稍有皮毛之似,卖于东京能得百金。”斥之为“品卑如病衰人扶”,而赞“苦禅不为真吾徒!”齐白石笔下的“不似吾”、“真吾徒”六个字,乃是对李苦禅之人品画品最概括的评价。

    倾囊助革命

    横眉对日寇

    “雪个先生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这是齐白石为李苦禅所做的品画跋语。“超纵”是说,苦禅先生的艺术进一步脱略形似,不为俗累,得道三昧,“万物与我心冥合”,挥写造像已经进入了“纯任意运”的境界。创造出了一种质朴刚健、清新古雅的大美,其中也不乏禅趣。

    而“肝胆”则是说李苦禅的人品。他一生笃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儒圣古训,又颇具侠骨义气,抗战时期曾经倾囊资助革命同志,沦陷时期又横眉冷对入侵日寇,动乱年代保持铮铮铁骨,执教一生桃李满天下。作为大写意花鸟画家,李苦禅爱画鹰、鹫、鱼鹰、鹭鸶等猛禽大鸟,追求“意象造型”,“不似之似”。以水墨为主,略施花青和赭石,同时,他又别创一种“金碧大写意”的画法。

    对话李苦禅之子李燕——

    父亲要学生培养傻气

    广州日报:听说李苦禅大师非常喜欢戏曲?

    李燕:中国的写意画和中国戏曲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是相通的。他甚至从戏迷变成了票友。画画之余,他每天练功,经常粉墨登场。70多岁的时候,他仍然坚持练习“走边”和“起霸”。他认为“戏画一理”。

    广州日报:苦禅先生桃李满天下,那么,他在教学中如何教导学生?

    李燕:他视人格为画格的基础。他教导学生要摒除俗气、傲气、铜臭气、小气等坏习气,要培养侠气、豪气、逸气甚至是傻气。

    广州日报:听说您曾经协助苦禅大师完成过一些巨幅作品,能否谈一些创作细节。

    李燕: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成功地创作了许多鸿篇巨制。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为人民大会堂画了一幅墨竹图,用的宣纸是三张丈二匹拼接的。要驾驭这么大的画幅,其难度可想而知,当时老人已经是83岁高龄了。

    创作这幅墨竹图时,就是我从旁协助。那次,他用特制的巨笔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花鸟画创作。只见他脱鞋穿着袜子,用步子在画的周围丈量一番。顷刻,他手握一米多长的特制长锋大抓笔,在脸盆里饱蘸浓墨,然后双臂运管,劲挺粗壮的竹子随着笔锋所至节节而生,观看的人如同身置竹林一样。第二年,他还以84岁的高龄完成了巨幅国画《盛夏图》,这幅画由四张丈二匹宣纸联结而成,面积约有21平方米。

    链接

    李苦禅作品

    10年涨价24倍

    随着中国书画在海内外市场上走出了一轮上升行情,李苦禅作品颇受各路藏家的青睐和追捧。2003年李苦禅的精心之作《双鹰图》在嘉德拍卖会上获价187万元;2005年中贸圣佳又推出了李苦禅的大幅《英姿飒爽》,该作曾在1995年北京翰海亮相过,当时成交价为13.2万元,而这一次上拍,各路藏家你争我夺,最后被一买家以319万元收入囊中,10年增幅24倍之多,创下李苦禅作品的市场最高价。(赵琳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