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在这里 | |
2009年06月 来源:解放军报 |
在安徽省的东南部,有一个地方,它是中国文房四宝中著名的宣纸发源地,还是“诗仙”李白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故地。千百年来,这里山青水碧,百姓安居,古风昌盛,如果不是上世纪中期那突如其来的一声枪响,或许至今它留给世人的还只是一派令人沉醉的皖南风光。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汪期峰 摄
可历史哪有什么如果?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湘、赣、闽、粤、浙、鄂、皖、豫八省红军游击队汇集成一道奔涌不息的抗日铁流——新四军。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约9000人,奉命从皖南泾县的云岭地区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当部队到达茂林时,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八万余人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自卫,终因寡不敌众,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失散或阵亡。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而泾县云岭,也从此走入中国革命的史册。“铁军精神”辉映历史烟云泾县属于安徽的宣城,而云岭离泾县县城则有几十公里。初夏时节,记者沿着一条砂石路驱车到云岭踏访,只见路旁禾苗青青,野花烂漫,远处峰峦起伏,巍峨苍翠,清清的叶子河在云岭前徐徐流过,好一幅田园风光图。
罗里村曾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两幢古老的祠堂就是当年新四军军部和司令部旧址,现已改成陈列馆。园内矗立着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的铜像,一位身经百战、运筹帷幄、大义凛然的儒将形象浮现在眼前。
在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内,抬首望去,是李先念题写的几个遒劲大字:“云岭烽火,战士丹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队伍在北方主要是以太行山为根据地的八路军,在南方主要是以云岭为总部的新四军,所以我军史上有“北有太行硝烟,南有云岭烽火”之说。
当年,新四军官兵们依托深山密林开展顽强斗争,共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上千次,歼灭日伪军数万人,缴获各种武器装备数十万件,成为华中地区抗击敌伪的中流砥柱。爱国志士的浴血奋战为他们赢得一个响亮的名称“铁军”。新四军军部大会堂的两侧是以前祠堂主人留下的“忠、孝、节、义”四个大字。讲解员如此阐释:“忠是战士对人民的忠诚——忠勇可嘉;孝是赤子对国家的孝——孝感动天;节是正气凛然的革命气节——高风亮节;义就是追求民族解放的大义——义薄云天。”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陈列馆内墙上那发黄的《新四军军歌》歌词让人们的思绪情不自禁地又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驰骋……”
留言本上,故地重访的新四军老战士留下的字句令人感怀至深:“战歌嘹亮,丘陵深处、藏龙卧虎”、“青弋江头泉水清、难忘皖南鱼水情”、“云岭啊,常在梦中回到你的怀抱”……
离军部不远处有一座新四军修械所,这里是一代传奇兵工之星——“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战斗过的地方。当时由于敌人严密封锁,武器弹药供给困难,吴运铎便自己想办法制造。火药原料找不到,他便用药店买来雄黄和洋硝制作;没有车床,他便找来废旧钢铁自己锻造。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用如此简陋的工具,吴运铎制造出各种枪炮子弹,给日顽以沉重打击,而吴运铎在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失去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20多次手术身上还有几十块弹片,但仍坚持在生产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革命将士就是这样用热血和忠诚书写壮美人生,憧憬美好明天。部队执行北移行动前,新四军《抗敌报》最后一期告别号上发表了《临别赠言》的社论:“新中国灿烂前途照在我们面前,当我们建立独立自由幸福新中国之时,我们一定重温今日依恋的情景,而欢欣鼓舞于新中国的诞生!”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今日的云岭,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灵。走进松柏常青的新四军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记者放慢脚步,惟恐惊动沉睡在这里的新四军将士英灵。突遭国民党部队包围袭击后,新四军部队被迫自卫。自卫反击中,官兵们有的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用石头砸、用牙咬作殊死搏斗,有的抱着敌人一起滚下深谷……数千英雄儿女倒在血泊中。在部队被打散后,军医处文化教员邱彩霞与三位同志一起,被国民党顽军包围在山头密林中,4人端坐一圈,高唱《国际歌》,当敌人靠近时,他们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解散新四军的反动命令,宣布其为“叛军”,取消其番号。1941年1月18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愤而写道:“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同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围歼新四军、摧残抗日力量的罪行,呼吁一切爱国爱军同胞,反对一切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阴谋。随后,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不久后,新四军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宣告成立。
青山呜咽,江水悲泣。今天的烈士陵园里,九根巨大的圆形石柱环绕整个纪念广场,其中七根特意做成了残留半截的形状。这七根折断的巨柱,代表遭到反动派阴谋包围而遇难的7000名新四军将士;两根完好雄伟的石柱,代表着2000名相继突围的将士,在斗争中逐渐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在泾县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新四军,老百姓,亲如一家人;军护民,民帮军,血肉联系不可分”。乡亲们难以忘记:当年咆哮的山洪使叶子河河水暴涨,孩子无法上学乡亲无法生活时,叶挺同志亲自设计并率领军民合力修建起一座桥。桥上有叶挺将军亲自书写的“军民合作、抗战到底”,乡亲们将它称作“叶挺桥”。
这里还流传着海外友人援助新四军的故事:菲律宾归国华侨沈尔七,先后两次将他组织的“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军”、“菲律宾华侨回国慰问团”带到国内参加新四军,还带回大批捐款、军需品和药品;美国友人史沫特莱,在新四军军部逗留的近一年时间内,向国内外发表大量报道新四军的文章,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的污蔑,捐资为新四军建起医疗站和难民农场。
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不屈的英灵。留言簿上,有前来凭吊的干部作诗云:“抗日英雄聚云岭,金戈铁马斩寇兵。人杰哪堪咽泪耻,鬼雄难平喋血恨。同室操戈冤千古,飘飘党旗慰军魂。”
“云岭烽火”续写时代新篇
当年烽火路,而今写新篇。当年这段战火岁月,如今已经成为泾县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泾县发改委的领导同志告诉记者,如今县里正着力挖掘红色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他们先后在合肥、上海、南京开展“循着新四军足迹走泾县”等红色旅游产品推介会。如今,云岭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跻身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行列。每年节假日寒暑假,县里还组织中小学生,身着新四军军装,背背包打绑腿接受革命文化熏陶,继承先烈遗志。
除了红色旅游,其实泾县还有一种独特的资源,那就是宣纸文化。我们来到当地著名红星宣纸厂,这里纯手工制作的一张乾隆贡宣售价一百多元,一刀乾隆贡宣100张,售价就达到1万两千多元,被许多书画大家奉为纸中珍品,市场供不应求。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块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红星宣纸厂还特地对外开放了乾隆贡宣的生产车间,将之打造成为一个旅游品牌,源源不断吸引来众多游客,其中还包括许多海外华人和国外游客。县发改委的同志介绍说,泾县仅宣纸制造一项每年的产值达两个多亿,为将泾县宣纸这个资源做大做强,当地下一步将加大力量开发好宣纸文化旅游这个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块瑰宝更好地推向世界。
现在,泾县的宣纸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拓展,不仅建起了“宣纸文化园”,还专门成立了“文化发展办公室”,促使宣纸产业向“拍卖、交易、创作、收藏、会议、旅游、节庆、影视”等多维纵深经济领域进军。
“当时新四军中还流传一句话‘两条半枪闹革命’。两条半枪一条枪是枪杆子,一条枪是笔杆子,半条枪是锄头把子。”泾县人武部政委刘祖英告诉我们:“如今在经济建设战场上,泾县的思路同样是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一起抓。”据介绍,今天的泾县正按照“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统筹发展”的思路,对现有的主打产业电机设备制造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加大对矿产品深加工力度,同时利用当地青山绿水建立“农家乐”示范点,全力打造“红色泾县、宣纸之乡、皖风徽韵、绿色山水”的旅游形象。
云岭来了新四军,山欢水笑人相迎。如今,“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县”、“中国首届经典村落景观”等美誉为昔日的云岭烽火增添了更多的色彩。泾县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不断扩充储备发展空间,硝烟散去的“云岭”正张开臂膀,欢迎来自各方的宾客。站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的出口处,回头望,历史深处,那九根或残缺或完整的石柱沉默不语;向前看,门外街上,已是车水马龙,人声喧闹。如果没有60多年前的“皖南事变”,历史又会怎样?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正如陵园留言簿上有人如此写到:“不能释却的闪电和风云,成为一个时代不能遗忘的背景。时刻想着它,建设我们的家园,就有不竭的动力和汩汩源泉……”(解放军报记者 朱达 解放军报通讯员 张军有 吴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