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刚刚改革开放时,出国留学可是一件大事。 长时间的物质馈乏, 信息闭塞让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想往。出国意谓著名利双收。所谓国外干一年, 国内干十年。 率先走出的人让人羡慕。 还记得当时我们单位的一位同事,坐软卧来回去上海签证, 赴美陪读,让大家羡慕的满嘴流哈啦子。 那时光, 坐卧铺是要单位介绍信的。 好像处级才可以坐硬卧, 更不要说软卧了。 当时的情景,出国是一条上乘的出路。 除了经济还有政治的考量。 尤其知识分子,对各次运动尚心有余悸, 觉得出国才能平安 - 40年代末,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之初选择留在国外的人都避免了每次运动的冲击。 所以许多人都一不怕苦,二不怕难的选择了 出国留学之路。 除了学英语之难, 还有出国前的层层审批:学校, 局里,市里再加上部里。 有人感叹, 要是最后一个章没盖上, 那是再没劲重来一遍了。 那时身上揣着几百元来美留学的大有人在。出来前,行李要用秤先称过,要把指标用足, 又不能超重。 锅碗瓢盆都往外带。人人打着如意算盘: 多带一点, 来美后就可以多省一点。有一位朋友穿的鼓鼓囊囊: 毛衣, 夹克,羽绒服,过安检门时玲声大着, 只好翻开夹克, 原来里面齐齐地挂着两排刀叉 - 随身穿的衣服不算重量矣。又谁谁的婆婆是巧裁缝,给谁谁做了满满一箱子漂亮衣服出国, 也是让大家极为羡慕的事。 虽说三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出国的心态和情景却是大不相同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变小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增加了。许多优秀学子拿着不错的奖学金完成学业, 经济状况颇佳的自费留学生也到处可见。 出国留学不再需要‘八年抗战’的心态,也不要做一去不复返的准备了。 留学期间可以来来往往,亲戚也可以来美探亲。 拿现金在海外买房子的中国人也大有人在。 当时‘北京人在纽约’ 和种种其它信息让人觉得打工是出国后的必经程序。你现在要是还这么想,你可就要耽误你自己了。 世界上的事千变万化, 可人们的认识和实际情景往往不能同步更新。 中国在一日千里的变化着,不管你认识到否,中国已经不再是三十年前的中国, 中国人也不再是三十年前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