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断想(2):寻根溯源

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被逐出伊甸园的人类,渐渐不再把那久远的经文当真;更有人凭自己的想象,捡起岁月的“斑斑点点,几行陈迹”,构造“人猿相辑别”的故事。

在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时,人表现出与猴子截然不同的本质。矛盾的是,人类却选择把自己与猴子联系起来作为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个联系最好是一次性的,免得再变回去。可这又违背上述问题的初衷
--寻求持续的生 命力源泉和永恒归宿。

进化论从自然假说变为世俗宗教,显然是为反叛神。出于同样的需要,马克思以进化论为柱石,构筑了唯物史观,认定劳动使猿变成人。然而,以“只几个石头磨过”的简单过程填充从猿到人的鸿沟,恰恰有悖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且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劳动不过是与环境的作用,即外因。至于唯物辩证法的另一基本假定
--质、量互变原理,连化石记录中的物种“缺环”都无法弥合,更不用说人猿之别了。

有趣的是,由内外因关系原理可以得出两个推论:(
1)特定的内在质必保守事物种类的稳定性,使后者的变化不超越前者的规定;(2)一类事物产生的内因必先于该事物。推论1给出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图景:万物“各从其类”,和谐统一。推论2无可避免地导向一个问题:宇宙万物最初始的成因在哪里?

《约翰福音》开宗明义:“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万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这里明确宣告,神是万物产生的终极内因,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面对奇妙的世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青天之外、亘古之先,那位创造的主便“是明明可知的”,“叫人无可推诿”。

也许从亚当和夏娃选择背离神之时,人类注定要失去与自身的和平,历史便在不断的自我反叛中震荡;然而尘埃落定之后,回首可见,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候,依然有那生命的光随时与我们同在,让我们看到信念、爱和希望。每一天黎明的晨曦,每一朵绽放的春蕾,每一张新生儿的笑靥,都使人细细品味那隽永的诗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