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向擅长“对等反制”,此番也不例外。面对美方关税,立刻回以对等加征,从最初的34%,再到84%,在民族主义者的欢呼声中,上演了一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史诗剧。微信朋友圈热血沸腾,微博评论区战斗力爆表,媒体更是打出“寸步不让”、“强力回击”的主旋律。然而,正当大家沉醉于“我们赢了”的民族热情中时,川普突出奇招,让中国陷入了真正的孤立境地。
川普的战略妙处不在于征多少税,而在于制造“孤立中国”的局面。川普未对全球一视同仁地挥下关税大棒,而是巧妙地将“暂缓90天”的胡萝卜,分发给“愿意配合美国关切”的国家——据他说,有超过75个国家在联系美国。此举不仅安抚了盟友,更制造了中国“单挑世界”的尴尬处境。
这就像一场班级整风大会,老师宣布要全班罚站,却突然说:“除了愿意合作的同学可以回座位。”全班刷刷坐下,只有一个人仍傲然站着,并且还大声嚷嚷:“我不怕!”结果呢?全班看着他,不再是敬佩,而是怜悯——因为他不是最勇敢的,而是最被孤立的。中国就是这个唯一被“留堂罚站”的学生。
这正是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当美国将对其它国家的新关税“延缓执行”,而专门对中国施以重税时,中国原本想通过强硬来赢得国际支持,却没料到各国并不愿陪中国“对抗到底”。美国股市暴涨、油价飙升,就是全球对这一转折的“投票”结果。
此次中美交锋,乍看之下,中国“赢得了民心”:强硬回击、民族振奋、媒体齐声点赞。但事实上,却陷入了川普精心设计的“民粹陷阱”。川普深知,在中国当前的舆论环境中,任何对美国的强硬,都会被内化为一种“民族英雄主义”的加分项。而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对等反击其实是“被动入局”——被迫响应而非主动出招。
更严重的是,中国的“赢得民心”,几乎完全以牺牲外交利益和国际合作为代价。当川普向全球发出橄榄枝,宣布暂缓对其他国家的关税时,中国却因此前“逢美必反”的立场,难以被列入“合作名单”。于是,表面上是中国对美加税,实际上却是美国在全球赢得了话语权和联盟支持。从国际政治博弈的角度看,中国陷入了“战术得分,战略失利”的典型局面:短期内赢了民族情绪的释放窗口,却输掉了国际协调与长期利益的制高点。
中国对美出口商品所获利润,常年处于“代工为主、附加值低”的状态。如此模式下,面对125%的超级关税,即便维持现有出口规模,中国企业的利润也将被彻底挤干。看中国回击的“对等加税”行为,表面上很“公平”,实则力道不够。因为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本就数量较少、利润较高,中国加征的税,容易被美国企业通过品牌溢价转嫁给消费者。更致命的是,美国此举还可能间接促使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从而在未来持续稀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
这种情形下,中国所赚到的“小钱”,不过是在国内媒体聚光灯下,短暂维持的“强硬形象红利”,而“大钱”——即全球产业链话语权、对外谈判筹码、国际信任度等,已在川普的这波操作中悄然流失。

从标准普尔暴涨9.5%,到纳指创纪录的12%涨幅,再到国际油价4%以上的飙升,全球资本市场的反应异常清晰:他们并不关心中国的反制姿态,而是全力为“贸易缓和、孤立中国”的策略点赞。对比之下,中国A股却未能出现任何积极反弹。资本市场的态度比官宣更真实,它们用脚投票,用资金说话。当全球投资者对中国所处的对抗地位表现出明显的规避情绪时,说明中国在此次博弈中,实际上被推到了“金融孤岛”的边缘。
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并非因强硬,而是因“入世”;中国之所以在过去40年里取得发展奇迹,是因为深度融合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试想,如果1978年中国选择了“自我封闭、对抗西方”的路线,今日的中国是否还会有高铁、芯片、5G等技术累积?是否还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可以没有中国,但中国不能没有世界。
当我们重温那段“世界接纳中国、中国拥抱世界”的历史时,就必须清醒意识到:今天的中国不能脱离世界独自繁荣,也无法在被孤立的情势下维持长期发展。川普之所以敢将中国税率抬高到125%,正是看准了中国对全球化的依赖远高于其他国家。与其说中国被动“中计”,不如说在情绪高涨中自断了外交协调的可能。
川普的贸易策略,并非仅仅是经济手段,更是一场文化心理战。他以“灵活强硬”赢得了国际信任,也以“精准孤立”诱导中国作出战略误判。中国在这场博弈中,赢了民粹短暂喝彩,却失去了国际话语权和政策回旋空间——这是典型的“赚了小钱,亏了大钱”。